如何認識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係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係

2021-03-07 17:10:39 字數 4911 閱讀 5619

1樓:無聊丨壞人

《物質與意識關係的論證。》

任何事物的發展,必有其動力,物質的發展演化也不例外,不管這個推動物質發展演化的動力或者說原初動力來自**,我們先不去研究它,但我們應該知道,「動力」才是世界的主宰,它主宰了世界的發展演化。

有人說「物質決定意識」,也就是說「意識是被決定的物件」,仔細想想,其實很不合理。意識只是被動的「被決定」嗎?顯然不是,意識也具有主動作用。

意識的主動作用在唯物論上的說法是「意識反作用物質」,但「意識的作用」為什麼不能說也是一種「決定」呢?難道意識的反作用是機械的條件反射?但很顯然不是,意識在一定範圍內(在自己能力範圍內),也可以主宰和決定物質的發展演化,意識已經具有一定的動力特性,只不過意識的動力,需要借助物(如手和工具)來發揮。

物質與意識的關係應該是這樣的,「動力」是世界的主宰,物質的發展演化必然有動力或者說原初動力的主導,在物質發展演化到一定的程度,部分物質演化出了生命,產生出了意識,而意識的出現,就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動力特性,它通過物質(如手和工具),能夠主宰和決定在自己能力範圍內能夠主宰和決定的物質,讓這些物質能夠為自己所用。而平常我們看到的物質,反映在人腦中的事物,只是為意識提供了可供選擇的資訊和作用物件,真正能決定的還是意識本身。

2樓:沫沫容

關於「物質決定意識」:「決定」是指「某事物成為另一事物的先決條件;起主導作用」,「物質決定意識」即物質是意識的先決條件;物質對意識起主導作用.此論斷如果從本原性上說,所有的意識都直接或間接**於物質,物質是意識的先決條件,制約其變化和發展,所以物質對意識起主導作用;但由此不分條件地界定為「物質決定意識」則是不科學的.

為什麼地球是圓形的客觀實在下,古代人卻形成了「天圓地方」的廣泛認知?「馬克思主義唯物論所確認的,僅僅是物質、自然界、存在對於意識的「本原」性.這個「本原」性是關於物質對於意識、存在對於思維之間關係的最確切的表述,它表明精神、意識、思維對於物質、存在的依存性以及物質、自然界、存在對於精神、意識、思維的根源性.

這個「本原」性也恰如其分地表明了物質、自然界、存在只是精神、意識、思維發生的基礎和前提」,而不能不分條件地界定物質對精神、意識、思維起決定性作用.例如,唯物辯證法認為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第一位原因,外因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是變化發展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如果以從事行為活動的人為個體,主觀上的情感、思維、意志、觀念、思想等構成意識世界,並作為內因支配人的行為活動,而外在的物質則只能作為外因(外部條件)而存在和起相應的作用.

此種條件下,我們就不能說物質決定意識,相反卻可以說:意識決定物質.

此外,持「物質決定意識」觀點的人往往用「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來作為「物質決定意識」論斷的依據,如此表述的很多.但在物質與意識關係中,究竟什麼是「第一性」,什麼是「第二性」卻沒有明確的闡述和解釋過.在哲學史上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和英國的洛克曾對「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問題有過一些闡釋.

亞里斯多德「在《範疇篇》中把實體分為:個體、屬、種,認為實體既不可以用來表達乙個主體,又不存在主體之中.只有個別事物才是第一實體,而包含個別事物的『屬』或『種』是第二實體」,後來他在《形上學》中採取了相反的觀點,「認為『形式』(即『屬』或『種』)是第一實體,即第一性的;而個別的具體的東西是第二實體,即第二性的」.

洛克在**知識的起源、可靠性和範圍等問題時提出「第一性的質指物體的體積、廣延、形相、運動和靜止、數目等性質」,「第二性的質是指物體所具有的那種借助於第一性的質,在人們心中產生顏色、聲音、滋味等各種不同的感覺的能力,它並不是存在於物體中的東西,而是物體的一種客觀能力,是第一性質的變形,故稱為的第二性的質」.不知提出「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觀點的人想表達的意思是否與亞里斯多德和洛克的論述是否相似或相關? 用「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表述物質對意識的本原性的觀點是無可厚非的,但用它來論證「物質決定意識」則是要值得商榷的.

如果非要用至少也應給予科學和清晰的闡釋.

所以,我們說物質對意識的決定作用是有條件的,在論述物質與意識關係時,也不能簡單地說「物質決定意識」.

關於「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所謂「反作用」是指「承受作用力的物體對施力物體的作用」,即a作用於b(a b),產生 b反作用於a(a b),如果a不作用於b,b不會產生反作用.在此作用關係中a處於主動地位,b處於被動地位.

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的觀點也自覺或不自覺地把意識放在了被動地位,而以物質為本位去認識問題.但是在現實中意識卻總是主動地作用於物質世界,在特定的條件下對物質世界起著積極的主導作用.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在闡述意識對物質的關係時使用的是「能動」一詞,「能動」即「積極的,主動的」,「能動作用」應包含「反作用」和「決定作用」兩層含義,即意識對物質具有積極的反作用和主動的決定作用兩個方面.

而作為馬克思主義的一些後繼者卻只強調了其中的一方面,所以我們說,在表述意識對物質的作用時,馬克思主義的這些後繼者使用的「反作用」一詞的準確性與嚴密性遠遠不如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使用的「能動作用」一詞.

綜合上面的分析,把物質與意識的辨證關係闡述為「物質決定意識, 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是欠科學的,難以準確地揭示物質與意識之間的辨證關係.這應是馬克思主義著作的翻譯者或馬克思主義的一些後繼者對馬克思主義原始理論的曲解或錯誤的演繹.

要提公升意識在物質與意識關係中的地位:很多哲學觀點因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的,而把物質放在第一位、基礎的和決定的地位,把意識放在第二位、次要的地位,事實上這是不科學的.對於人類社會來說,物質世界與意識世界是雙向發展,都是必不可少的.

物質是相對於意識而言的,意識是相對於物質來講的,二者正像我們闡述同一矛盾關係的兩側麵時,「矛盾的同一性與鬥爭性同是矛盾的兩種根本的屬性,既不能說同一性是矛盾的『最高』的屬性,也不能說鬥爭性是矛盾的最『根本』的屬性.」物質與意識的地位關係也如此.

雖然物質對意識具有本原性,卻不能因為其本原性而確立在二者關係中的「統治」地位、不能認為物質相對於意識是第一位的.正像在乙個家庭中,母親生了個孩子,孩子慢慢長大.我們不能因為孩子是母親所生而界定母親在家庭中是第一位的、最重要的.

因為從不同角度、在不同時期,母親與孩子都起著各自不同的作用,作為組成乙個家庭的因素來講,他們的地位是平等的、無主次之分.否則缺少或過分強調母親的作用和缺少或過分強調孩子的作用,實質上對於乙個家庭來說都是不和諧的.物質與意識關係也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們在承認物質對意識本原性的前提下,應把二者放在同等的地位,在實踐中對物質與意識不能重此輕彼,也不能重彼輕此.

3樓:可愛的zzz聖

(1)物質決定意識

從意識的起源來看,意識是物質世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從意識的生理基礎來看,人腦是產生意識的物質器官;從意識的本質來看,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總之,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沒有物質就沒有意識.這深刻地說明了意識依賴於物質,物質決定意識,進一步證明了世界的本質不是意識而是物質.

[提示]①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內容是客觀的.

②意識是人腦特有的機能,但不能說意識**於人腦,意識的根源在於客觀存在.不要把人腦說成是大腦.

③從性質上來看,意識有正誤之分;從層次上看,意識有感覺和思維之分;從內容上看,有對現狀的感受與認識,有對過去的思考與總結,還有對未來的**.無論什麼樣的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④宗教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虛幻的歪曲的反映.宗教觀念中的東西,其原型來自於客觀世界,但不能把宗教觀念中的東西在客觀世界中「對號入座」.

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係

4樓:angela韓雪倩

原理: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正確的意識會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會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

方**:我們要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做到主觀和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還要重視意識的作用,樹立正確的意識,克服錯誤的意識,反對割裂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係。

1、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有能動的反作用。

2、物質決定意識,形為物質,神為意識。「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這句說的是物質存在意識存在,物質消失意識也消失。

意識對物質有反作用「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物質是意識的承載,正確的意識可以對改造物質有促進作用,錯誤的意識則相反。

3、我們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又要重視精神的力量。

5樓:種花家的小公尺兔

(1)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不過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

(2)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①意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 ②意識能夠反作用於客觀事物,正確的意識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觀裡,意識是由物質產生的。產生意識的物質有兩個不可或缺的組成,一是自然世界這個物質,一是人類社會歷史這個物質。所以有言:

意識是自然發展的產物,也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

在人類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血緣聯絡、語言溝通、文化文明、生產勞動構成了一張複雜的人類關係網,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社會物質,才是人類意識高階於普通動物的根本原因,是意識產生必不可少的社會條件。在意識產生的過程中,人類勞動是意識產生決定性因素,語言、文字等其它要素對意識的產生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

6樓:無聊丨壞人

《物質與意識關係的論證。》

任何事物的發展,必有其動力,物質的發展演化也不例外,不管這個推動物質發展演化的動力或者說原初動力來自**,我們先不去研究它,但我們應該知道,「動力」才是世界的主宰,它主宰了世界的發展演化。

有人說「物質決定意識」,也就是說「意識是被決定的物件」,仔細想想,其實很不合理。意識只是被動的「被決定」嗎?顯然不是,意識也具有主動作用。

意識的主動作用在唯物論上的說法是「意識反作用物質」,但「意識的作用」為什麼不能說也是一種「決定」呢?難道意識的反作用是機械的條件反射?但很顯然不是,意識在一定範圍內(在自己能力範圍內),也可以主宰和決定物質的發展演化,意識已經具有一定的動力特性,只不過意識的動力,需要借助物(如手和工具)來發揮。

物質與意識的關係應該是這樣的,「動力」是世界的主宰,物質的發展演化必然有動力或者說原初動力的主導,在物質發展演化到一定的程度,部分物質演化出了生命,產生出了意識,而意識的出現,就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動力特性,它通過物質(如手和工具),能夠主宰和決定在自己能力範圍內能夠主宰和決定的物質,讓這些物質能夠為自己所用。而平常我們看到的物質,反映在人腦中的事物,只是為意識提供了可供選擇的資訊和作用物件,真正能決定的還是意識本身。

關於大與小的名言,認識大與小的辯證關係 以此話題,給5個事例和5句名言

1 小者不審,不敢言大。曾子 翻譯 小事情沒有弄明白,就不敢談論大事情。2 君之惡其罪小,逢君之惡其罪大。曾子翻譯 因為順從君王而助長了君王的過錯,這個罪行還算小的 故意逢迎君王的過錯,這個罪行就大了。3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劉備翻譯 不要因為是件較小的壞事就去做,不要因為是件較小的善事...

如何理解真理和價值的辯證關係如何理解真理和價值的辯證統一關係

真理和價值是人類活動的兩個基本原則,二者既區別又統一。1 真理和價值的區別。表現在 1 真理原則體現客體尺度的要求,要求人們在認識真理時不能考慮人的主體需要和利益,而價值原則體現主體尺度的要求,要求人們的思想和行動要保證主體需要和利益的滿足。2 真理原則主要表明人的活動中的客觀制約性,而價值原則主要...

簡述人的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的辯證關係

人的社會 價值和個人價值是不可分割的。個人價值是社會價值的必要前提,社會價值是個人價值的外在體現。1 一方面,社會應盡可能地創造條件,使人的個人價值得到保證,即為滿足個人發展的個性和才能的需要,提供必要的物質的和精神的條件。個人的個性和才能越發展,其為社會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就越豐富。社會的物質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