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刺秦王詞類活用

2021-03-07 13:51:34 字數 2123 閱讀 9577

1樓:匿名使用者

舉例:1、進兵北略地(北:名詞作狀語,向北)

2、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名詞作狀語,早晚)

3、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邑:名詞作動詞,封邑)

【私】丹不忍以己之私:形容詞用作名詞,私心

4、樊齡期乃前曰(前:方位名詞用作動詞,走上前)

5、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名詞用作狀語,用匣子)

古代漢語中的詞類活用主要有:

名詞活用為動詞,名詞的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為動用法,

動詞的使動用法,動詞活用為名詞,

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

數詞活用為動詞,數詞的使動用法,

此外,名詞用作狀語的現象在古代漢語中也很常見。在現代漢語中,普通名詞一般不能用作狀語,古今有別。

擴充套件資料:

《荊軻刺秦王》節選:

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而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次進。至陛下,秦武陽色變振恐,群臣怪之,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願大王少假借之,使畢使於前。

」秦王謂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

軻既取圖奉之, 發圖,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絕袖。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恐急,劍堅,故不可立拔。

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非有詔不得上。

方急時,不及召下兵,以故荊軻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乃以手共搏之。

《荊軻刺秦王》節選譯文:

荊軻捧著裝了樊於期頭顱的盒子,秦武陽捧著地圖匣子,按次序進宮,到達殿前的台階下,秦武陽臉色都變了,十分害怕,秦國的群臣對此感到奇怪。

荊軻回過頭來對秦武陽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謝罪說:「北方蠻夷地區的粗鄙人,沒有拜見過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諒他些,讓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對荊軻說:

「起來,取來武陽所拿的地圖!」

荊軻拿了地圖捧送給秦王,開啟地圖,地圖全部開啟,匕首就露了出來。於是荊軻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著匕首刺秦王。

還沒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驚駭,自己伸直身子站起來,掙斷了袖子。秦王拔劍,劍太長,就握住劍鞘。當時秦王心裡又怕又急,劍插得很緊,所以不能立即拔出來。

荊軻追逐秦王,秦王繞著柱子跑。秦國的君臣都驚呆了,事情突然發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態。並且按照秦國的法律,臣子們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帶一點兵器;那些宮廷侍衛握著**,都排列在宮殿的台階下面,沒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

當危急的時候,來不及召喚階下的侍衛,所以荊軻追逐秦王,大家倉猝間驚惶失措,沒有**用來擊殺荊軻,僅僅用空手一起同荊軻搏鬥。

2樓:洛筱絮

【北】 進兵北略地:名詞作狀語,向北 【旦暮】 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詞作狀語,早晚 【邑】 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

名詞作動詞,封邑 【私】 丹不忍以己之私:形容詞用作名詞,私心 【前】 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詞用作動詞,走上前 又前而為歌曰:

方位名詞用作動詞,走上前 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名詞用作動詞,走上前 左右既前:走上前 【函】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名詞用作狀語,用匣子 【遠】 其人居遠未來:形容詞用作名詞,遠地 【祖】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名詞用作動詞,出行前祭路神 【衣冠】 皆白衣冠以送之:

名詞用作動詞,白衣冠,穿著白色的衣服,戴著白色的帽子 【涕】 士皆垂淚涕泣:名詞用作動詞,哭 【上】 發盡上指冠:名詞作狀語,向上 【遲】 頃之未發,太子遲之: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遲 【厚】 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名詞用作狀語,用厚禮 【朝】 (秦王)乃朝服:名詞用作動詞,穿上上朝的禮服 【使】 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聞大王:

動詞用作名詞,使者。 【聞】 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聞大王: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聞,稟告 【怪】 群臣怪之:

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怪,認為奇怪 【絕】 秦王驚,自引而起,絕袖:動詞使動用法,使……斷了 【上】 非有詔不得上:方位名詞用作動詞,上前 【斷】 斷其左股: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斷 【箕】 箕踞以罵曰:名詞作狀語,像箕一樣 【生】 乃欲以生劫之:形容詞作狀語,活生生地

荊軻刺秦王原文和翻譯,《荊軻刺秦王》全文翻譯

原文 秦將王翦破趙,虜趙王,盡收其地,進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懼,乃請荊卿曰 秦兵旦暮渡易水,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荊卿曰 微太子言,臣願得謁之,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夫今樊將軍,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誠能得樊將軍首,與燕督亢之地圖獻秦王,秦王必說見臣,臣乃得有以報太子。太子曰 樊將...

讀《荊軻刺秦王》有感,荊軻刺秦王讀後感300字

穿越歷史的塵埃,上溯時間的河流,錚錚鐵骨,耿耿丹心,那一派激昂澎湃終於出現在我們面前。曾記否,那 終已不顧 的決絕 曾記否,那 引其匕首提秦王 的執著 曾記否,那 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的悲壯?荊軻刺秦的故事就那樣披掛了時光的滄桑出現在我面前,也許早已在歷史的評述中被鍍上了更深遠的意蘊,沒有時間去細...

關於荊軻刺秦王和統一的問題,關於荊軻刺秦王和統一的問題

荊軻刺秦王只是六國的一次掙扎罷了,天下總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亂了那麼久就需要乙個人出來統一。嬴政統一六國不過是各種機緣加起來才輪到他而已,並非非他不可,當時的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之後,國力本身就已十分強大,更何況當時六國衰敗,有許多國君貪圖享樂,拿楚國來說 平王錯殺吳起 懷王任用佞臣 頃襄王荒淫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