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幾次重大的人口遷移,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情

2021-03-07 07:26:38 字數 4466 閱讀 6619

1樓:毗沙王

一、中國歷史上的國內人口遷移

1 、先秦時期的人口遷移

黃帝為諸夏部落群結成的部落聯盟的首領,傳說他自己的氏族———有熊氏,興起於關中平原中部的岐水流域上,逐步發展,東遷到嵩山之外,一度定居在新鄭一 帶,與活動在大野澤(魯西的沼澤地帶) 周圍的蚩尤氏發生了涿鹿之阿的大戰。結果以蚩尤為首的夷族部落聯盟失敗了,諸夏部落群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商、週時,黃河中下游地區除活躍著以農業為主的華夏族 外,還分布著以游牧、漁獵為主的戎狄和夷族。商人建國前後,在這裡曾進行過十幾次遷移。從成湯滅夏至盤庚遷殷,商朝前期有成湯前的8 遷和成湯後的5 遷,遷徙地都在黃河下游。

夏末,不  之孫公劉為躲避夏桀,帶領全氏族成員遷居到豳(今陝西 邑縣) 。「徹田為糧」,即治理田畝,種植糧食。「行者有資,居者有畜積」,生產有了剩餘①。

西周初期「封藩建衛」,建立了71 個屬國,其中以魯、衛、晉、齊、燕等諸侯國為最重要。西周滅商後,很多分封之地存在著強大的敵對勢力。如:

封周王的舅舅姜氏師尚父(姜尚、太公望) 統治原薄姑的土地和人民,包括山東半島地區,定都營丘(今山東臨淄) 。太公就國,其初頗為不順,通過對東夷的不斷兼併,齊國才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成為東方大國。可見,那時的分封是以集團性遷移為基礎的。

人口遷移大多具 有一定的規模。

春秋期間,各少數民 族深入華夏族區域,而華夏族又散居到各少數民族區域,形成犬牙交錯的雜居局面,打破了原來各族間的地域界限。由於軍事、政治等因素,造成各民族頻繁遷徙。 如戎狄有往東、往東南遷徙之趨勢,甚至在東周附近的伊川也能見到戎人。

除自然流動外,還有強制遷移,晉惠公遷姜戎於晉「南鄙之田」,齊悼公「遷萊於 」。 各族雜居有利於經濟文化交流和融合。北方民族游牧技術,南方冶鑄青銅、製造漆器技術,以及東方種植的戎菽(大豆的一種) 等,也都傳播到中原地區。

戰國時期,大約有2000 萬人口,分布在北起陰山和遼河下游、遼東半島,東至於海,南到南嶺山脈,西抵今陝西北部、甘肅洮河、四川盆地和湖南西部這樣遼闊的土地上②。

2 、秦至元的人口遷移

西元前221 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建都咸陽。「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估計總人口在70 萬以上。秦始皇二十九年(西元前218 年) 派大將蒙恬率30 萬大軍向河套(即所謂「河南地」) 征伐。

秦始皇三十二年(西元前215 年) 收復河套南北的廣大地區後,設定34 個縣,重設九原郡。為了鞏固在這些地區的統治,秦始皇於秦始皇三十六年(西元前211 年) 遷3 萬戶居民到河北、榆中(內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 ,墾田生產,開拓邊疆。當時稱這裡為「新秦」。

這次大規模的移民,在經濟上、軍事上均有重要意義。以後又有不少匈奴人遷移到中原,同秦人及其他各族人民一 起生活。秦始皇三十三年(西元前214 年) ,秦始皇又派軍隊征服了南方的百越,在那裡設定南海、桂林、象三郡。

次年,又遷徙50 萬人戍守五嶺,與越人雜居③。

西漢初年,為了「實關中」,劉邦由關東向關中移 民,總數不下30 萬人。西漢時期,隨著對匈奴戰爭的節節勝利,漢武帝向西北邊疆移民達70 餘萬。

建武二十四年(48 年) ,匈奴**為南北兩部。劉秀接受了南匈奴的歸附,令其入居雲中,不久又徙居西河郡美稷縣。南單于還分置諸部於北地、朔方、五原、雲中、定襄、雁門、代郡、 西河等緣邊8 郡,協助東漢防禦北匈奴的侵擾。

使原先的緣邊郡縣得以恢復,內遷的民眾復返故居。後來北匈奴的一部分西遷,越過中亞細亞移往歐洲。

東漢以來,分布在西、北邊疆的少數民族人口陸續向內 地遷徙。魏晉時,內遷活動更加頻繁,主要民族有匈奴、鮮卑、羯、氐、羌,舊史上稱為「五胡」。晉武帝時,塞外匈奴、「雜胡」又源源入塞,達20 餘萬之多,分布於今晉、陝、甘三省境內。

魏晉時期,鮮卑族禿髮一支數萬人遷到雍、涼二州間,乞伏一支遷到甘肅的隴西一帶。隨匈奴入塞的羯族,聚居於上黨武 鄉(山西長治市北) ,後散布在太行山一帶。氐族原分布于川陝甘三省交界處,集中住在武都(甘肅成縣) 一帶。

魏蜀爭漢中,曹操先後徙武都氐人於天水、扶風和京兆。原居甘肅、青海間的羌族,大部分被遷往陝西。西晉時關中戶口百萬,其中有一半是氐族和羌族④。

自西晉末年北方大亂以來,先後南下到長江中下游一帶的有70 多萬人。其中流寓在江蘇的有26 萬,安徽有17 萬,湖北約6 萬,江西、湖南各1 萬。另外還有一部分遷移往交、廣地區。

未著籍的和依附大姓為客的,還未計算在內。北方流民的南下,不僅使南方增加了勞動力,且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耕作 技術,為南方的進一步開發起了重要作用⑤。

大陸商人很早就到流求(今台灣) **。隋大業六年(610 年) ,煬帝派陳 率軍攻占台灣。從此以後,大陸人民移居台灣的日益增多,大陸和台灣的聯絡進一步加強。

唐初,因隋末動亂遷入北方邊地的人口大部分返回了原籍。安史之亂, 藩鎮割據,黃河流域戰爭不斷,造成西起關中,東至青(山東益都) 、齊(山東濟南) ,南及荊(湖北江陵) 、郢(湖北鍾祥) ,北亙衛、滑(河南滑縣) ,千里無捨煙的慘狀⑥。人口大量南遷。

兩宋時期,宋金、宋元的對峙,促使北方民眾一次次南 遷。靖康之亂造成500 萬人南遷⑦ ,可見移民規模之大。同時,女真和蒙古等少數民族也漸漸在中原定居下來。

元統一後,許多漢族人到邊疆地區,為邊疆的開發作出了貢獻。邊疆各族包括蒙古族人口大批移入中 原、江南,同漢族等雜居共處。

自唐代以來,有 不少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國境內定居。元朝時又有大批波斯人遷到中國,他們同漢、蒙、畏兀兒等族長期雜居,互通婚姻,形成新的民族———回 族。

3 、明清時期的人口遷移

在《明史》太祖本紀、成祖本紀、食貨志中,記載了明代十幾次移民的情況。明代移民主要集中於洪武、永樂年間,如:洪武四年(1371 年) 六月,「徙山後民三萬五千戶於內地。

又徙沙漠移民三萬二千戶屯田北平。」⑧洪 武九年(1376 年) 十一月,「徙山西及真定無產者田鳳陽。」⑨永 樂元年(1403 年) 八月,「徙直隸江蘇等十郡、浙江等九省富實北京。

」(10)永樂二年(1404 年)九月「, 徙山西民萬戶實北京」(11) 。「屢徙浙西及山西於滁和北平、山東、河南。又徙登、萊、青民於東昌、兗州。

又徙直隸、浙江民二萬戶於京師充倉腳伕。」(12)民間流傳甚廣的「洪洞移民」,始於金太祖天輔年間(1117 —1120 年) ,洪武、永樂年間達到高潮。山西移民主要來自晉南、晉中,遷往北京、河北、河南、山東等地。

**的移民機構設於平陽府洪洞縣,移民到那裡辦理遷移手續後, 再出發前往各地,所以洪洞就成了山西移民心中故鄉的代名詞。

明洪武年間,遷往雲南衛所的軍人及家屬多達100 餘萬人。江西向湖南、湖北的移民始於唐代,結束於清朝中葉。其間遷移高潮迭起,尤以元末明初移民的聲勢最為壯觀。

因此「江西填湖廣」的諺語廣為流傳。兩湖 則早在元代以前就開始了向四川的移民,明末清初,由於天災人禍,四川人口銳減。康熙二十四年(1685 年) 四川只有118 萬戶,僅9 萬人。

康熙二十九年(1690 年) 以後,清**採取鼓勵移民入川的措施,並以優惠政策招撫外逃的四川人,還把招來移民多少作為地方**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有數以萬計的湖南、湖北、江西等 十幾個省的移民來到巴蜀大地,其中「十之六七為湖廣籍」,故民間有「湖廣填四川」之說。1840 年四川人口已達3833 萬。

清代不僅長江流域人口遷移頻繁,台灣、關東、口外等邊疆地區,也 開始成為移民熱點。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 平定反清的鄭氏政權以前,清**嚴厲禁止向台灣移民。解禁後福建、廣東等地移民才不斷遷往台灣西部平原。

乾隆年間(1736 —1795 年) 台灣有「閩人約數十萬,粵人約十餘萬」(13)。嘉慶 年間(1796 —1820 年) 台灣人口已接近200 萬,大部分為閩、粵移民。

清順治時曾以優惠條件吸引關內漢族到遼東墾殖。後來為保「聖地」之純潔,康熙七年(1668 年) 廢止招民開墾,實行封禁政策。乾隆、嘉慶時還多次重申禁墾政策。

在十九世紀五十年代以前,東北除奉天的內地移民較多外,黑龍江、吉林等地都長期處於人煙稀 少的狀態。

儘管清**一再禁止蒙、漢通婚及漢人到蒙古地區墾荒,但漢族人民前往墾種的還是不斷增加。康熙時,山東、山西、直隸、陝西等省的漢族人民,到蒙古地區墾荒 的就有數十萬之多(14)。他們在那裡安家落戶,開荒 種地,有的成了蒙古王公的佃戶。

以畜牧為主的蒙古地區,在漢族的影響和幫助下,農業生產也有了發展。

清**在新疆地區推行屯田制度,大批綠營兵攜帶眷屬到天山南北闢田屯種,稱為「軍屯」。內地的漢人也大批移居新疆進行屯墾,稱為「民屯」或「戶屯」。促進 了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

4 、近代的人口遷移

由 於內地人口迅猛增長、邊疆局勢緊張等原因,清道光以後,我國人口大量向關外、口外遷移。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沙俄輕易地割佔了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的大片土地,清廷內外出現了「移民實邊」的議論,封禁政策漸漸放鬆。光緒時東三省全部開禁, 內地移民湧向關外,東北地區的人口迅速增加。光緒三十三年(1907 年) ,東三省的人口已達1445 萬,四年之後的宣統三年(1911 年) 又增至1841 萬人(15)。

到了**時期,遷往東 北的移民仍有增無減,並向北部的吉林、黑龍江擴充套件。從**十二年至**十九年的八年中,遷移到東北三省的人口就有300 萬。東三省的總人口由**十年的2315 萬上公升至**十九年的2919 萬(16)。

口外蒙古地區也於光緒年間開禁放墾。哲裡木盟首先設局招墾,後套地區迅速跟上。儘管「走西口」也是習慣性的人口遷移,但由於自然條件等種種原因,移民規模 比「闖關東」的要小得多。

攜家帶口,遷往口外的漢人以山西、陝西、河北等省的為多。

中共歷史上有名會議,中國歷史上黨的幾次重大會議

遵義會議,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人生若2如初見 八七會議,遵義會議,一大 中國歷史上黨的幾次重大會議 中共歷史上的重要會議 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最重要的會議是哪幾個 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24次重大會議 5 熱心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中國共產黨第十六...

歷史上有哪些歐姓的人,歷史上有什麼著名的人姓歐?

歐姓的起源有二 1 出自歐冶氏,與區同出於乙個源流。春秋的時候有匠人叫歐冶子,因為他居住在歐餘山,又以冶煉鍛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歐冶為姓。歐冶子的後代以祖先的名字做為姓氏,形成了歐姓。有的去掉欠字為區姓。歐與區音同。2 出自姒姓。與歐陽姓同宗。形成了歐 歐陽 歐侯三個姓氏。後來雖然也有歐陽 歐侯省姓為...

歷史上有幾次九星連珠

在歷史上,九星連珠出現過幾次?九星連珠 是指以太陽為中心,九大行星匯聚在太陽一側,其張角小於100度的天文現象。1982年3月10日出現過一次 九星連珠 其張角為96度,下一次九星連珠,要等到5900年以後了。行星連珠 這幾年成了人們關心的話題 發生 行星連珠 的時候會不會在地球上引發什麼災害呢?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