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浮士德》愛情悲劇的寓意《浮士德》的真正寓意是什麼?

2021-03-07 07:22:33 字數 5292 閱讀 1575

1樓:黛妮

一、歌德《浮士德》愛情悲劇的寓意:

首先是對舊的習俗的挑戰,浮士德所追求的格雷琴是乙個貧窮而善良的宗教女孩,而浮士德則是一名貴族青年,這在地位上是無法改變的平等,這也決定了他不可能在這個女孩身邊停留太久。

而最後格雷琴拒絕浮士德的救贖也證明了宗教之間不可跨越的鴻溝。

其次,一系列無意識中犯下的錯誤最終導致了他和格雷琴之間的悲劇,表明命運在很多時候是無可奈何的,人生往往會陷入走投無路的絕望之中。

二、浮士德精神:

首先是永不滿足的追求精神。梅非斯特一開始就相信像浮士德這樣好高騖遠,想「摘下天上最美的星辰」,想「獲得人間最大的快樂」,除此以外,一切都不能滿足其心腸的雄心勃勃的追求者,最終必將導致墮落,被他引入魔路。

「浮士德精神」另乙個重要方面在於他重視實踐的積極入世精神。走出書齋是他實踐意識的朦朧覺醒。

總之,「浮士德精神」是指在追求真理過程中,不斷完善自我,勇往直前的精神。這種精神的實質和內容主要有三點:重視實踐和現實;永不滿足於現實;不斷追求真理。

三、內容簡介:

約翰・沃爾夫岡・歌德(1749-1832),德國最偉大的詩人,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稱為與荷馬、但丁、莎士比亞並列的四大文豪。 《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為詩體悲劇,它根據十六世紀―民間傳說創作而成,是歌德傾注了畢生心血寫成的巨集篇巨著;它描寫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經歷,反映從文藝復興到十九世紀初整個歐洲的歷史,提示了光明與黑暗,進步與落後,科學與迷信兩種勢力的不斷鬥爭。歌德借助浮士德的抱負和追求,表達了他本人對人類未來的遠大而美好的理想。

全書由一系列敘事詩、抒情詩、戲劇、歌劇以及舞劇組,涉及神學、神話學、哲學、科學、美學、文學、**以及政治經濟學。 同樣,《浮士德》與荷馬的史詩,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並列,同為歐洲的四大名著。

四、作者簡介:

約翰·沃爾夫岡·歌德(1749-1832)是歐洲文藝復興以來最後一位「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他一生著作等身,一部較完備的全集(如「蘇菲版」)竟達一百四十三卷,《浮士德》則是他傾注畢生心血寫成的、從頭到尾共計一萬二千一百一十行的一部巨集篇巨著。從一七七三到一七七五年他動手寫出了《浮士德片思》;一七九七年在席勒的鼓舞下重寫《浮士德》。

2樓:鳶尾初夏

首先是對舊的習俗的挑戰,浮士德所追求的格雷琴是乙個貧窮而善良的宗教女孩,而浮士德則是一名貴族青年,這在地位上是無法改變的平等,這也決定了他不可能在這個女孩身邊停留太久。

而最後格雷琴拒絕浮士德的救贖也證明了宗教之間不可跨越的鴻溝。

其次,一系列無意識中犯下的錯誤最終導致了他和格雷琴之間的悲劇,表明命運在很多時候是無可奈何的,人生往往會陷入走投無路的絕望之中。

浮士德真的是一本很好的書。希望可以幫到你。

3樓:浩宇行空

▲愛情幻滅▲

在體驗愛情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浮士德與女主角葛麗卿中間出現了感受的疏離。

很多人在分析浮士德與葛麗卿時,都認為他們的悲劇是來自於社會觀念的封閉,導致姦情與私生子演變成隨後生髮的殺母殺兄殺子重罪。但這只是其中的一點原因。

因為我們還看到,當葛麗卿因罪惡而痛苦到極點時,浮士德都不在身邊。浮士德自承,他跟葛麗卿有「不同的性質」,浮士德犯罪前後可以避居山林、或深夜跟魔鬼去狂歡,但葛麗卿是何等孤獨的一人面對痛苦。

葛麗卿深愛浮士德,浮士德的心中卻不是只有愛情。

葛麗卿入獄後,浮士德痛苦的說:「她對愛情疑迷!」浮士德也愛葛麗卿,卻永遠不可能這麼疑迷,因為他們性質不同,這才是愛情永恆的悲劊即使他們沒有社會規範的約束,發生**不算犯罪,他們將一樣的,經會因這種性質的不同,而經歷愛情的幻滅。

男女性質不同,導致最後彼此傷害,不正是在社會規範解嚴後的現代,更常發生的愛情幻滅版本嗎?葛麗卿為了贖罪,放棄任何逃亡的計畫。最終是從天上傳來聲音:

「她得救了(她的靈魂被上帝接納了)。」

▲美與幸福是不能長久並存的▲

浮士德再度透過自然,讓自己安詳而漸漸淡忘,終於走出痛苦的過去後,他開始另乙個追求,那就是永恆的美—藝術。

從思索到完稿,歌德幾乎用了六十年才完成浮士德的。很明顯可以看出,在處理追求永恆之美與社會實踐時,歌德的筆法與思想,都比葛麗卿時代老練深厚許多。

歌德是用浮士德透過魔法喚出希臘神話中的天下第一美女海倫,並與之結婚的比喻手法來鋪陳的。這樣的婚姻按理來說,比葛麗卿要更合適。因為葛麗卿太過純樸簡單,跟浮士德複雜的心靈「性質不合」,海倫是永恆之美,浮士德又有高度的理想性格,其實是很配襯的,但後來還是幻滅了。

歌德用了非常高明的暗喻來處理這種幻滅,那就是浮士德開始說出類似「心靈不看過去和將來,只有現今!」海倫接著答:「這就是我們最幸福的時辰。

」然後他們生下乙個兒子:「跳到堅固的地面,卻被地面**到空中,觸到屋頂。」海倫憂慮的說:

「你可以跳,但是不要飛。」然後跟浮士德說:「他集合了我們兩人。

」最後這孩子說:「我不願長久的留在地上。我要去尋找最難得到的東西。

」孩子浪漫的選擇了戰爭,並死在戰場上。(隱射浪漫時代的詩人拜倫)海倫悲傷的說:「美和幸福是不能長久並存的!

」然後跟浮士德分開了。

歌德透過這一幕表達美的瞬間感受激情、是撤徹底底不能平凡的,因此美不可能長久,只能跟幸福擦肩而過。

《浮士德》的真正寓意是什麼?

4樓:大大的

如下:《浮士德》是一部長達12111行的詩劇,第一部出版於2023年,共二十五場,不分幕。第二部共二十七場,分五幕。

全劇沒有首尾連貫的情節,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發展變化為線索,以德國民間傳說為題材,以文藝復興以來的德國和歐洲社會為背景,寫乙個新興資產階級先進知識分子不滿現實,竭力探索人生意義和社會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得十分完好的詩劇。

《浮士德》(faust)是歌德的代表作,是他畢生思想和藝術探索的結晶。《浮士德》的構思和寫作,貫串了歌德的一生,2023年開始創作,直到2023年——前後一共64年,即歌德逝世前一年才最後完成。

《浮士德》構思巨集偉,內容複雜,結構龐大,風格多變,融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於一爐,將真實的描寫與奔放的想象、當代的生活與古代的神話傳說雜糅一處,善於運用矛盾對比之法安排場面、配置人物、時莊時諧、有諷有頌、形式多樣、色彩斑駁,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

5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浮士德在渴望在生命與意識的實現,與魔鬼達成協議,出賣你的靈魂。在逐步實現個人願望的過程中,他最終發現人生的意義只能在人類利益的事業中尋求。當他同意被魔鬼帶走的時候,上帝救了他。

因為他已經練習服務他人,關心他人。

這是可以理解的經驗和結果的浮士德:**與乙個壞的目的,但在表演過程中,他發現他真正應該做的,和他真正的使命。

《浮士德》是一部長達12111行的詩劇,第一部出版於2023年,共二十五場,不分幕。第二部共二十七場,分五幕。全劇沒有首尾連貫的情節,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發展變化為線索,以德國民間傳說為題材,以文藝復興以來的德國和歐洲社會為背景,寫乙個新興資產階級先進知識分子不滿現實,竭力探索人生意義和社會理想的生活道路。

是一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得十分完好的詩劇。

《浮士德》(faust)是歌德的代表作,是他畢生思想和藝術探索的結晶。《浮士德》的構思和寫作,貫串了歌德的一生,2023年開始創作,直到2023年——前後一共64年,即歌德逝世前一年才最後完成。

《浮士德》構思巨集偉,內容複雜,結構龐大,風格多變,融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於一爐,將真實的描寫與奔放的想象、當代的生活與古代的神話傳說雜糅一處,善於運用矛盾對比之法安排場面、配置人物、時莊時諧、有諷有頌、形式多樣、色彩斑駁,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

6樓:百度使用者

浮士德自強不息、追求真理,經歷了書齋生活、愛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業五個階段。這五個階段都有現實的依據,它們高度濃縮了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初期幾百年間德國乃至歐洲資產階級探索和奮頭號的精神歷程。在這裡,浮士德可說是乙個象徵性的藝術形象,歌德是將他作為全人類命運的乙個化身來加以塑造的。

當然,所謂全人類其實是資產階級上公升時期乙個先進知識分子典型形象的擴大化罷了。同啟蒙時代的其他資產階級思想家並無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階級視為全人類的代表的。浮士德走出陰暗的書齋,走向大自然和廣闊的現實人生,體現了從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直到「狂飆突進」運動資產階級思想覺醒、否定宗教神學、批判黑暗現實的反封建精神。

浮士德與瑪甘淚的愛情悲劇,則是對追求狹隘的個人幸福和享樂主義的利己哲學的反思和否定。從政的失敗,表明了啟蒙主義者開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虛幻性。與海倫結合的不幸結局,則宣告了以古典美對現代人進行審美教化的人道主義理想的幻滅。

最終,浮士德在發動大眾改造自然,建立人間樂園的巨集偉事業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從中我們不難看到18世紀啟蒙主義者一再描繪的"理性王國"的影子,並依稀可聞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呼喚未來的聲音。

浮士德的形象還有更高的哲學涵義。這主要表現在著名的「浮士德難題」以及面對這種困境所表現出來的「浮士德精神」上。歌德以深刻的辯證法意識揭示了浮士德人格中的兩種矛盾衝突的因素,即「肯定」和「善」的因素同「否定」和「惡」的因素之間的複雜關係及其發展歷程,更以樂觀主義的態度表現了浮士德永不滿足,不斷地克服障礙、超越自我,「不斷地向最高的存在奮勇」前進的可貴精神。

「浮士德難題」其實是人類共同的難題,它是每個人在追尋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時都將無法逃避的「靈」與「肉」,自然欲求和道德靈境,個人幸福與社會責任之間的兩難選擇。這些二元對立給浮士德和所有人都提出了乙個有待解決的的內在的嚴重矛盾。在《浮士德》中,這一矛盾貫穿了主人公的畢生的追求,體現為浮士德的內心衝突和他與靡非斯特的衝突的相互交織。

從某種意義上說,浮士德的內心衝突同時也是他與靡非斯特的矛盾衝突的內在化的體現,而他與靡非斯特的矛盾衝突則同時也是他內心衝突的外在化體現。在與靡非斯特這「一切的障礙之父」、惡的化身結為主僕,相伴而行之後,浮士德的前途可謂危機四伏,隨時皆有可能墮落為惡魔的奴隸。但是,不斷追求,自強不息,勇於實踐和自我否定是浮士德的主要性格特徵,這使他免遭沉淪的厄運,實現了人生的價值和理想。

而惡在這裡卻從反面發揮一種「反而常將好事做成」的推動性作用。歌德辯證地看待善惡的關係,不是視之為絕對的對立,而是把它看作互相依存、互相轉化的關係,揭示了人類正是在同惡的鬥爭中克服自身的矛盾而不斷取得進步的深刻道理。這在詩劇的開頭時上帝有關善人須努力向上才不會迷失正途的議論,以及詩劇結束時天使們唱出的"凡是自強不息者,到頭我輩均能救"的歌詞中都得到了明確的體現。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浮士德》是一部無可指摘的完美之作。從思想上看,它有將政治革命消極為精神探索,將社會改造轉化為自我完善的傾向,這體現了資產階級固有的軟弱和妥協的本性,以及它作為剝削階級的掠奪性。從藝術上看,內容龐雜,用典極多,象徵紛繁,使作品艱深隱晦,令人索解為難。

尤其是第二部,浮士德的形象有抽象化、概念化的傾向,給一般讀者的閱讀和理解造成了較大的困難。

《浮士德》構思巨集偉,內容複雜,結構龐大,風格多變,融現實主義與浪溫主義於一爐,將真實的描寫與奔放的想象、當代的生活與古代的神話傳說雜揉一處,善於運用矛盾對比之法安排場面、配置人物、時莊時諧、有諷有頌、形式多樣、色彩斑駁,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

浮士德中愛情的悲劇講了什麼

首先是抄對舊的習俗的挑戰,浮士德所襲追求的格雷琴是一bai個貧窮而善良du的宗教女孩zhi,而浮士德則是一名貴族dao青年,這在地位上是無法改變的平等,這也決定了他不可能在這個女孩身邊停留太久。而最後格雷琴拒絕浮士德的救贖也證明了宗教之間不可跨越的鴻溝。其次,一系列無意識中犯下的錯誤最終導致了他和格...

結合浮士德一生所經歷的階段的悲劇,談一談什麼是「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的五大悲劇 知識悲劇,愛情悲劇,政治悲劇,藝術悲劇,事業悲劇。浮士德精神源自於德國著名作家的歌劇 浮士德 由於與魔鬼的約定,浮士德不可以對事物有所滿足,一旦他說出 停留一會吧 這樣的話,他就會墮入地獄。正是由於這樣一種精神,浮士德才能不斷地突破自我,去追求愛 美 禮 實踐,浮士德才因此在精神探...

ltlt浮士德gtgt主要講的什麼

小天學長 浮士德 的主人公浮士德是一種積極進取精神的代表,是一個自強不息 執著探索者的形象。為了人生的真義,為了體察那短暫的 至善至美的一瞬,他不怕以鮮血和靈魂做抵押 他在探求人生意義 探索理想社會的過程中,表現出一種生無所息 堅韌頑強 非凡毅力和品格。他經受了各種 和考驗 同梅非斯特打賭,激起他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