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三言莊子中的寓言重言卮言分別是什麼意思

2021-03-07 01:17:07 字數 5619 閱讀 3564

1樓:輕靈觸動

「寓言」「重言」是敘述描寫,「卮言」是議論。

1、寓言

為大眾所熟知的寓言有兩大要素:「一是故事性,二是寄託性。」寓言本身並非通過邏輯思維方式來判斷推理,而是通過訴諸形象、故事來闡明釋義道理。

寓言是「三言」中所佔比例最大、莊子用力最勤、取得成就最高、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一「言」。

2、 重言

漢字的博大精深便在於,相同的字形有著不同的字義,重言(重疊的重)與重言(尊重的重)雖字面相同,意思卻毫無關聯。對二者我們要分別進行論述。重言在現代語文的修辭手法中,念作為重疊的「重」,指兩個相同的漢字重疊在一起組成乙個詞。

從字數上來說,也稱為「疊字」。

3、卮言

在《莊子》的研究過程中,歷代學者對「三言」中卮言的理解分歧最多,評價也最難統一。

莊子以「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對卮言進行直接的描述,旨在強調卮言如日出一樣強大的力量,明確指出「非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的作用。

這便是卮言,可以隨心表達、與日俱新、無有成見的言論,與自然合乎因循無盡的變化和發展,以此持久延年,歷久彌新。這也是的莊子處世原則,順其自然,超然物外,與時俱化,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正是有了卮言的存在,莊子的「道」方能簡明直接的論述,他的哲學思想才能夠發揮得淋漓盡致。

莊子的寓言皆「無端崖之辭」,差不多完全是主觀臆想的產物,突破時間和空間、自然和社會、神話和現實的種種界限,千姿百態的形象,奇幻莫測的構思和汪洋恣肆的語言,構成奇文。

所謂「以重言為真」,即虛構假託前人言行,求實尋真。莊子「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與莊語」。莊子的思想精深博大,在這「沉濁」之世,無法以莊重嚴正的文辭表達思想,只能以虛擬假託的「重言」出之。

莊子筆下,「定乎內外之分,辨乎榮辱之境」的宋榮子(即戰國中期思想家宋研)、「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的列子(即戰國鄭哲學家列禦寇),已被莊子改造重塑失其本真。

莊子 「以卮言為曼衍」。莊子以形象寓理,其「卮言」含蓄隱晦,內容具有相當大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無所待而游於無窮」。

對莊子「卮言」的理解歷來頗多分歧,莊子主張「大道無言」「道不可言」。

「道」,是超越的無限的,「言」,是世俗的有限的。無限的世界不能用有限的言辭解釋清楚。或許在莊子的心目中,本來就無意以有限的「言」說清玄妙的「道」。

因此,莊子的「卮言」方給人以「意出塵外,怪生筆端」的強烈印象。

「莊子」給人以撲朔迷離捉摸不定的印象。莊子之文風,比喻奇特,聯想豐富,意象變幻,文字跳躍,妙筆縱橫,別具一格。所以魯迅先生「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這一評判,誠為至言。

以莊子思想核心為綱,以「寓言」「重言」「卮言」三言為目,那麼「莊子」就不難解讀了。

追求自由的心態是以放棄對別人的偏見和慾望為前提。在三千多年前,莊子的境界是宇宙的境界,人世永無絕對自由,人會永遠因的某種意識和慾望受到壓抑而感到不自由。文明以探索靈魂奧秘,追求心靈的自由為尺度。

2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莊子》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

卮[zhī]言:出於無心的,自然流露的語言。這種語言層出無窮,散漫流衍地把道理傳播開來,並能窮年無盡,永遠流傳下去。

重言:我理解是chong,教材解釋為借重長者、尊者、名人的言語,為使自己的道理能為他人所接受,託己說與長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個人理解為兩種,一種是重複或者說引用名人名言來論證自己的觀點,另一方面則是明明是自己說的話,但是卻說是名人說的,來增強說服力和權威性)

寓言 : 虛擬的寄寓於他人他物的言語。這是為了避免主觀片面,也為了取信於人,所以「藉外論之」 (其實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寓言故事。

比如熟悉的逍遙遊的開頭就是引用了鯤鵬的故事和列子御風而行的內容,他們並非是文章的主旨,只是為了論證和烘托)

寓言在三言中是大頭~所以說「三言之中,寓言十九」

3樓:執怨

莊子為文擅用「三言」——「寓言」、「重言」、「卮言」,莊子自己也曾說他的文章是「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 和以天倪」(《莊子•寓言》)。何為「寓言」?凡是出自虛構、別有寄託的語言,無論是禽言獸語,無論是離奇故事,無論是素不相及的歷史人物海闊天空的對話,都屬於「寓言」之列;何謂「重言」?

凡是重複——也就是援引或摘錄——前賢或古人的談話或言論,都屬於「重言」之列,至於這些前賢古人是否講過這些話,無從考證,通常都是莊子為了增加自己言語的說服力和權威性而假借這些古人來表達自己的見解。何謂「卮言」?「卮言」就是那些寫起來行雲流水,讀起來酣暢淋漓,給人以浪漫主義美感的語言。

4樓:匿名使用者

語言作為一種人對於認知的明述化展示系統,在《莊子》看來,語言是對體道之知的一種人為分化。這種對於真知的分化、界定已然丟棄了人認知之極為精華的部分,寓居於個體之中的具身性、情境性之知已被丟棄,所以此知已非真知全知;更進一步,人對世界之內的事項的言說,總是在某一狹窄的框架/體系指導下進行,因此而獲得的狹隘知識本質上是一種對道(自然、大塊)的支離,非全知真知,所以《莊子·天道》篇中輪扁曾認為齊桓公所讀皆為糟粕,棄之不足惜。

概念語言系統之缺陷雖無法避免,但另乙個事實是,人們又一直在使用這種千瘡百孔的體系言說並依之而生活,也即世俗之言本不能論及行上存在,但人們一直在嘗試說些什麼。在面對以俗言述說「不可言」之道這一困境時,《莊子》嘗試將哲學言說方式從世俗之言轉向非世俗的語言——即以「寓言、重言與卮言」論道。通過轉換言說方式來完成其「說不可說」的哲學使命。

乙個不能忽視的悖論顯現為乙個聲稱道不能言的人(學派)曾洋洋灑灑地寫下了數萬字。莊周學派也意識到了自己這種強說不可說的尷尬:「既已為一矣,人且得有言乎?

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

通過《莊子》文字可知,莊子在論述道不可言的時候,強調人們不能用俗言論道。因為存在常畛與(人為)封界的俗言只一開口便支離了一體之道,也即《莊子》所謂「道不可言」實質上是反對俗言對道的錯誤形式化和實體化(抑或割裂支離)。而這種錯誤的開端便是人、我的分別,吾我將渾然一體之道割裂、支離。

所以要想言道,須要先去我,因為《莊子》指出世人都認同與自己的相似的東西並反對同自己相異的東西,在言論上尤其如此,只有「去我」才可以擺脫因執有「我」而產生的種種偏見。

《莊子》曾道「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所以《莊子》指出用一種脫去浮華的隱喻式言說有可能澄明大道。《莊子》中褪去浮華的隱喻式言說的總體的特徵是「以無言隱喻的說」。首先,無言是指莊子所用語言(寓言、重言、卮言)皆脫去了俗言之枷鎖,也即陳之斌指出的「三言總體上突出「無」的內涵。

」 其一,三言皆無我。寓言事實上是籍(借)外論之,隱去作者,消解掉了言說的主體, 重言實則是借用先賢之口說出自己之意,諸如借孔子之口道出禮儀之弊端便是重言,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則指出卮言與天為徒,非為人偽,事實上也體現出了無人,無主體之我,也即,卮言亦是脫去我執之言。

《莊子》認為世人俗言有其「成心」,而成心將導致澄明之道被是非、名言、物慾遮蔽,背離其本真。 所以去蔽成真要求人們必須離形去知,忘我忘物,吾喪我。而三言因無我、無事、無成心而勉強可稱為道言,因為在《莊子》看來,語言永遠只能作為一種生存的工具或者獲得意義的線索,一旦人們體得大「道」,何須有言。

5樓:青鶴鳴

在莊字書寓言

篇中也提到「寓言十

九、重言十

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所謂「寓言」,寓就是寄,意在此而言寄於彼,藉由虛擬的人、事、物來暗示自己的意思,也就是「藉外論之」。因為「親父不為其子媒」,自己陳述自己得理想有多好,別人當然不會相信,因為那是「老王賣瓜,自賣自誇」,所以要借由第三者來替自己說明。乃言在此而意在彼。

作者借助河神、海神、云神、元氣,甚至鴟鴉狸猻、山靈水怪,演為故事,來講述一定的道理。

所謂「重言」,陸復明「莊子音義」說:「為人所重者之言。」俗話說「人微言輕」,沒有身份地位的人說的話,人家當然不相信,只好假借往聖先賢,先輩宿學之口,替自己說話。

借重古先聖哲或當時名人的話,或另造一些古代的「烏有先生」來談道說法,讓他們互相辯論,或褒或貶,沒有一定之論。但在每乙個場合,卻都隱藏著莊子。

所謂「卮言」,卮是裝酒的容器。成玄英「莊子著述」中說:「夫卮滿則傾,卮空則仰,空滿任物,傾仰隨人,無心之言,即卮言也。

」因此,所謂卮言就是因任物理本然,不主觀立論之言。漏斗空而無底,隱喻無成見之言。

6樓:一談一笑

「三言」是對《莊子》藝術特點的乙個概括。莊子認為天下之人都太糊塗,太昏昧,「不可與莊語」,不能嚴肅認真地對話,那就要採用一些特殊的方式,這就是所謂「三言」:「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

所謂卮言,就是一種自然無心之言。卮原為酒杯的意思,莊子不是有意識地站在某乙個角度去發表什麼理論,而是想怎麼說就怎麼說,就像倒酒隨便倒,倒出來它就隨便流。所謂重言,即借重之言,借重那些名人,包括早已死去的和現在還活著的。

莊子認為世人都是 「與己同則應,不與己同則反」,所以不能直接用自己的口講自已的話。他常常借助於一些虛構的小故事,請古代或者當時的名人來說話,其中的名人有老子,還有孔子和他的**們。寓言就是隨外可見的小故事,莊子一般並不跳出來直截了當地講自己的觀點,而是通過這樣講故事來表達自己的見解。

7樓:手機使用者

"寓言"是

《莊子》一書的表達方式,"重言"和"卮言"都是"寓言"."重言"概括了"寓言"的使用方式,"卮言"概括了"寓言"的特點.從思維發展的深層原因上看,莊子選擇"寓言"的方式來立言達理是由戰國時期詩性思維與理性思維相結合的特點所決定的.《莊

8樓:太陽之花

「寓言」、「重言」、「卮言」.

莊子中的"寓言","重言","卮言"分別是什麼意思?

9樓:腳印大點

1.「寓言」:與譬喻論證,其特徵是「藉外論之」。「藉外論之」是指「親父不為其子媒」、「親父譽之,不若非其父者也」出自戰國時期莊周的《莊子》。

白話譯文:按照人之常情,某人被別人稱讚比被其父稱讚更易令人信服,因為父親稱讚兒子容易致人生疑。

其特徵是用人們熟悉的事例來論證自己的主張。就其規則而言,即是「與己同則應,不與己同則反;同於己為是之,異於己為非之」。出自戰國時期莊周的《莊子》。

白話譯文:在使用寓言時,當然是贊同與自己相同的觀點,反對和否定與自己不同的觀點,其是非必須由自己來主張和評定。

2.「重言」:與引用論證,其特徵是「借有見解、有才德之長者或先人的言論來論說」。出自戰國時期莊周的《莊子》。

白話譯文:就其規則而言,即便年長卻無才、無德、無做人之道者,其言論亦不能作為論說之論據。

其作用而言,即如出自戰國時期莊周的《莊子》的《天下》篇所言「以重言為真」。

白話譯文:此名人名言的論證形式與印度邏輯的「聲量」、「聖言量」相似;但在形式邏輯裡,則犯了「以人為據」或「訴諸權威」的錯誤,因而此「真」不是形式邏輯之「真」概念。

需要說明的是,《莊子》裡的「重言」大致有如下幾種型別:

(1)虛構乙個人的言語作為論證之理由;

(2)用真人虛構乙個事件為論證之理由;

(3)用真人真事為論證之理由;等等。由此可見,它與先秦諸子的引用論證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

3.「卮言」:與事實論證,其特徵是「事實陳述」。萬物有其固有的本性和作用,「卮言」出自戰國時期莊周的《莊子》。

白話譯文:即為未經刻意思考,從而不帶任何成見之言,即無心之言。

其規則是:在論證說理中,必須真實地描述事物,所言必須與物之本性相一致。也就是說,「卮言」不能是主觀言論,不能有價值判斷,只要是合於事物本身即可。

由此看來,戰國時期莊周的《莊子》的「卮言」論式要求不帶有價值偏好等個人成見,是一種事實陳述。

在莊子看來,自然規律不需要言說;如果真要言說,也只能合於自然的規律,即這種言說只是描述自然規律。就其作用而言,即要強調的是「事實勝於雄辯」的論證作用。

三言 五言 七言中的「言」是什麼意思

言 是字的意思。三言 指的是三個字一句的詩,五言指的是五個字一句的詩,七言指的是七個字一句的詩。三言詩,例如 漢末童謠 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五言古詩簡稱五古 五律 五絕,例如 山居秋螟 王維 唐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青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

什麼言什麼語的成語有哪些分別是什麼意思

這些詞語真的太多了,我太喜歡了 甜言蜜語 千言萬語 流言蜚語 自言自語 只言片語 花言巧語 風言風語 胡言亂語 豪言壯語 閒言碎語 三言兩語 不言不語 流言飛語 冷言冷語 一言半語 少言寡語 讒言佞語 閒言閒語 好言好語 七言八語 輕言細語 穢言汙語 散言碎語 淫言狎語 話言話語 龍言鳳語 輕言輕語...

電源的開關符號中的「off no」分別是什麼意思

off 為關閉。no 為開啟。在 開關上 off 的意思為 關機 no 的意思為 開機 電源的開關符號中的 off no 哪個是開哪個是關?電源開關中,符號off是關閉,on是開啟。電源開關符號的意義 i 位置表示數字 1 是開的意思,相當於電平訊號通。o 位置表示數字 0 是關的意思,相當於電平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