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吏三別看杜甫詩歌的創作特色

2021-03-07 00:16:42 字數 4654 閱讀 5638

1樓:三國之長空

一、回答:

1、杜甫那種永不衰退的政治熱情、堅忍不拔的頑強性格,和胸懷開闊的樂觀精神,使他成為我國歷史上政治性最強的偉大詩人,而這也成為了他詩歌創作中的藝術特色,這和他的接近人民的生活實踐也是分不開的。

2、乾元元年六月,肅宗大舉貶斥以房琯為首的舊黨人物,杜甫被貶為華州(治所在今陝西華縣)司功參軍。同年冬,從華州赴洛陽探親。次年離開洛陽,回華州任所,途經新安(今河南新安縣)、潼關(在今陝西潼關縣北)、石壕(在今河南陝縣東南)等地,目睹這場戰爭給百姓造成的巨大災難,特別是征丁抓夫的慘狀,寫了《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這六首詩。

相州潰敗,這對當時社會有著極大影響的事件,在正史中卻以簡單的幾筆帶過。杜甫這組詩,對此作了極其真實、具體、深刻的反映,成為後人了解唐代社會的珍貴文獻,這正是杜詩作為「詩史」能夠補充正史、超過正史的地方。

杜甫親眼目睹了這些現象,懷著矛盾、痛苦的心情,寫成這六首詩作。這次戰爭,與742年——756年期間(唐玄宗天寶年間)的窮兵黷武有所不同,它是一種救亡圖存的努力。所以,杜甫一面深刻揭露兵役的黑暗,批判「天地終無情」,一面又不得不擁護這種兵役;他既同情人民的痛苦,又不得不含淚安慰、勸勉那些未成丁的「中男」走上前線。

百姓在難以忍受的殘酷壓迫下,妻勸夫,母送子,先後走上戰場,有的老嫗甚至獻出了生命。杜甫在揭露統治階級**苛暴的同時,以無限同情和感激的心情,用唯妙唯肖的筆觸,歌頌了廣大的勞動人民。由此我們便不難看出杜甫詩歌鮮明的藝術特色。

3、杜甫的詩歌的內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當時的社會面貌,題材廣泛,寄意深遠,尤其描述民間疾苦,多抒發他悲天憫人的仁民愛物、憂國憂民情懷,杜詩有詩史之稱,這種說法最早見於晚唐,「杜逢祿山之難,流雍隴蜀,畢陳于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號為詩史」 。到宋時成定論,但詩史之義各有各說。人有以史事注杜詩,認為杜詩為紀實的詩,可以補史證史,所以稱為詩史。

這種說法只重史事之虛實真假,而輕視詩的情感特性。有人認為杜甫具史識史見,其筆法之森嚴,可媲美漢朝歷史學家司馬遷。而詩有評人評事者,皆可「不虛美,不隱惡」 ,故號詩史。

二、擴充套件知識:

1、杜甫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漢族,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杜依藝由湖北襄陽赴任鞏縣縣令,舉家遷入鞏縣。歷祖父杜審言、父親杜閒,再到杜甫,杜家在鞏縣已是四代85年。京兆杜氏分支之一的襄陽杜氏,後徙河南鞏縣。

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

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

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巨集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2、《三吏》、《三別》簡介:三別為唐代詩人杜甫所作。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冬,郭子儀收復長安和洛陽,旋即,郭子儀和李光弼、王思禮等九節度使乘勝率軍進擊,以二十萬兵力在鄴郡(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陽)包圍了安慶緒叛軍,局勢甚可喜。

然而昏庸的肅宗對郭子儀、李光弼等領兵並不信任,諸軍不設統帥,只派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使諸軍不相統屬,又兼糧食不足,士氣低落,兩軍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軍至,唐軍遂在鄴城大敗。郭子儀退保東都洛陽,其餘各節度使逃歸本鎮。唐王朝為了補充兵力,大肆抽丁拉夫。

杜甫這時正由洛陽回華州任所,耳聞目睹了這次慘敗後人民罹難的痛苦情狀,經過藝術提煉,寫成組詩「三吏」、「三別」。其中,三別是指《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三吏是指《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

2樓:匿名使用者

新安吏杜甫客行新安道, 喧呼聞點兵。

借問新安吏: 「縣小更無丁?」

「府帖昨夜下, 次選中男行。」

「中男絕短小, 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 瘦男獨伶俜。

白水暮東流, 青山猶哭聲。

「莫自使眼枯, 收汝淚縱橫。

眼枯即見骨, 天地終無情!

我軍取相州, 日夕望其平。

豈意賊難料, 歸軍星散營。

就糧近故壘, 練卒依舊京。

掘壕不到水, 牧馬役亦輕。

況乃王師順, 撫養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 僕射如父兄。」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冬,郭子儀收復長安和洛陽,旋即,郭和李光弼、王思禮等九節度使乘勝率軍進擊,以二十萬兵力在鄴郡(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陽)包圍了安慶緒叛軍,局勢甚可喜。然而昏庸的肅宗對郭子儀、李光弼等領兵並不信任,諸軍不設統帥,只派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使諸軍不相統屬,又兼糧食不足,士氣低落,兩軍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軍至,唐軍遂在鄴城大敗。郭子儀退保東都洛陽,其餘各節度使逃歸本鎮。

唐王朝為了補充兵力,大肆抽丁拉夫。杜甫這時正由洛陽回華州任所,耳聞目睹了這次慘敗後人民罹難的痛苦情狀,經過藝術提煉,寫成組詩「三吏」、「三別」。《新安吏》是組詩的第一首。

新安,在洛陽西。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這兩句是全篇的總起。「客」,杜甫自指。以下一切描寫,都是從詩人「喧呼聞點兵」五字中生出。

「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這是杜甫的問話。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定製:男女十六為中,二十一為丁。至天寶三載(744),又改以十八為中男,二十二為丁。

按照正常的徵兵制度,中男不該服役。杜甫的問話是很尖銳的,眼前明明有許多人被當作壯丁抓走,卻撇在一邊,跳過一層問:「新安縣小,再也沒有丁男了吧?

」大概他以為這樣一問,就可以把新安吏問住了。「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吏很狡黠,也跳過一層回答說,州府昨夜下的軍帖,要挨次往下抽中男出征。

看來,吏敏感得很,他知道杜甫用中男不服兵役的王法難他,所以立即拿出府帖來壓人。看來講王法已經不能發生作用了,於是杜甫進一步就實際問題和情理發問:「中男又矮又小,怎麼能守衛東都洛陽呢?

」王城,指洛陽,周代曾把洛邑稱作王城。這在杜甫是又逼緊了一步,但接下去卻沒有答話。也許吏被問得張口結舌,但更大的可能是吏不願跟杜甫嚕囌下去了。

這就把吏對杜甫的厭煩,杜甫對人民的同情,以及詩人那種迂執的性格都表現出來了。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跟吏已經無話可說了,於是杜甫把目光轉向被押送的人群。

他懷著沉痛的心情,把這些中男仔細地打量再打量。他發現那些似乎長得壯實一點的男孩子是因為有母親照料,而且有母親在送行。中男年幼,當然不可能有妻子。

但為什麼父親不來呢?上面說過「縣小更無丁」,有父親在還用抓孩子嗎?所以「有母」之言外,正可見另一番慘景。

「瘦男」之「瘦」已叫人目不忍睹,加上「獨伶俜」三字,更見無親無靠。無限痛苦,茫茫無堪告語,這就是「獨伶俜」三字給人的感受。杜甫對著這一群哀號的**,究竟站了多久呢?

只覺天已黃昏了,白水在暮色中無語東流,青山好象帶著哭聲。這裡用乙個「猶」字便見恍惚。人走以後,哭聲仍然在耳,彷彿連青山白水也嗚咽不止。

似幻覺又似真實,讀起來叫人驚心動魄。以上四句是詩人的主觀感受。它在前面與吏的對話和後面對徵人的勸慰語之間,在行文與感情的發展上起著過渡作用。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這是杜甫勸慰徵人的開頭幾句話。

照說中男已經走了,話講給誰聽呢?好象是把先前曾跟中男講的話補敘在這裡,又象是中男走過以後,杜甫覺得太慘了,乙個人對著中男走的方向自言自語,那種發痴發呆的神情,更顯出其茫茫然的心理。照說抒發悲憤一般總是要把感情往外放,可是此處卻似乎在收。

「使眼枯」、「淚縱橫」本來似乎可以再作淋漓盡致的刻畫,但杜甫卻加上了「莫」和「收」。「不要哭得使眼睛髮枯,收起奔湧的熱淚吧。」然後再用「天地終無情」來加以堵塞。

「莫」、「收」在前,「終無情」在後一筆煞住,好象要人把眼淚全部吞進肚裡。這就收到了「抽刀斷水水更流」的藝術效果。這種悲憤也就顯得更深、更難控制,「天地」也就顯得更加「無情」。

照說杜甫寫到「天地終無情」,已經極其深刻地揭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然而這一場戰爭的性質不同於寫《兵車行》的時候。當此國家存亡迫在眉睫之時,詩人從維護祖國的統一角度考慮,在控訴「天地終無情」之後,又說了一些寬慰的話。相州之敗,本來罪在朝廷和唐肅宗,杜甫卻說敵情難以預料,用這樣含混的話掩蓋失敗的根源,目的是要給朝廷留點面子。

本來是敗兵,卻說是「歸軍」,也是為了不致過分叫人喪氣。「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唐軍討伐安史叛軍,當然可以說名正言順,但**又能談得上愛**卒、撫養分明呢?

另外,所謂戰壕挖得淺,牧馬勞役很輕,郭子儀對待士卒親如父兄等等,也都是些安慰之詞。杜甫講這些話,都是對強徵入伍的中男進行安慰。詩在揭露的同時,又對朝廷有所迴護,杜甫這樣說,用心是很苦的。

實際上,人民蒙受的慘痛,國家面臨的災難,都深深地刺激著他沉重而痛苦的心靈。

杜甫在詩中所表現的矛盾,除了有他自己思想上的根源外,同時又是社會現實本身矛盾的反映。一方面,當時安史叛軍燒殺擄掠,對中原地區生產力和人民生活的破壞是空前的。另一方面,唐朝統治者在平時剝削、壓迫人民,在國難當頭的時候,卻又昏庸無能,把戰爭造成的災難全部推向人民,要捐要人,根本不顧人民死活。

這兩種矛盾,在當時社會現實中尖銳地存在著,然而前者畢竟居於主要地位。可以說,在平叛這一點上,人民和唐王朝多少有一致的地方。因此,杜甫的「三吏」「三別」既揭露統治集團不顧人民死活,又旗幟鮮明地肯定平叛戰爭,甚至對應徵者加以勸慰和鼓勵,也就不難理解了。

因為當時的人民雖然怨恨唐王朝,但終究咬緊牙關,含著眼淚,走上前線支援了平叛戰爭。

杜甫的「三吏」的詩句有

新安吏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借向新安吏 縣小更無丁?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卻見骨,天地終無情!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況乃王...

李白杜甫詩歌創作的主要藝術特色是什麼

李白在詩歌藝術特色上主要注重奇特的想像,常有異乎尋常的銜接,隨情思流動而變化萬端。詩歌創作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主要表現為側重抒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很少對客觀物象和具體事件做細緻的描述。其詩,常以奔放的氣勢貫穿,講究縱橫馳騁,一氣呵成,具有以氣奪人的特點 杜甫在詩歌藝術特色上注重描寫現實,以沉鬱頓挫...

聞一多主張的詩歌創作三原則是什麼

聞一多在 詩的格律 中講 詩的實力不獨包括 的美 音節 繪畫的美 辭藻 而且還有建築的美 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 這就是著名的新詩格律 三美 論。在藝術上,聞一多努力於 三美 的實踐。關於繪畫美,聞一多註明 辭藻 指的是詩人應該多用表示形體和色彩的語,把詩情傳達為含有繪畫因素的意境。聞一多正是這樣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