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的角度怎樣認識佛教

2021-03-06 11:00:23 字數 4747 閱讀 4407

1樓:匿名使用者

從心理學上講,信奉宗教其實是一種精神寄託,每個人所希望的世界是不一樣的,但現實世界往往不會滿足人們的各種慾望,所以人們就去信奉神明,以期能夠有另乙個世界,可以讓自己在結束這一界的生命後能夠在那個世界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2樓:匿名使用者

從心理學的角度上認識佛教,實質上是從哲學角度上認識中國文化和佛教的關係。

中國文化,我們總所周知的是以儒家思維為主體,以道家思維為輔助,以釋家(主要是佛教)思維為合理補充的文化主體。

如何看待宗教和文化的關係,這是每乙個民族在發展文化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的問題。佛教對中國文化發生過很大影響和作用,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燦爛輝煌的佛教文化遺產。例如,我國古代建築儲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現存的河南嵩山嵩岳寺磚塔,山西五台山南禪寺、佛光寺的唐代木構建築,應縣大木塔,福建泉州開元寺的石造東西塔等,都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築史的寶貴實物。

許多佛教建築已成為我國各地風景輪廓線突出的標誌。在一片鬱鬱蔥蔥之中,掩映著紅牆青瓦、寶殿瓊閣。精巧的佛教建築為萬里錦繡江山平添了無限春色。

敦煌、雲岡、龍門等石窟則作為古代雕刻美術的寶庫舉世聞名,它吸收了犍陀羅和印度的特點而發展成為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造象藝術,是我國偉大的文化遺產。

佛教還為中國文化帶來了新的意境,新的文體,新的命意遣詞方法。數千卷由梵文翻譯過來的經典本身就是偉大富麗的文學作品。馬鳴的《佛所行贊》帶來了長篇敘事詩的典範;《法華》、《維摩》、《百喻》諸經鼓舞了晉唐**的創作;般若和禪宗思想影響了陶淵明、王維、白居易、蘇軾的詩歌。

變文、俗講和禪師的語錄體都和中國俗文學有著很深的關係。

佛經中的動人故事常常成為藝術家們繪畫的題材,曹不興、顧愷之、張僧繇、展子虔、閻立本、吳道子等歷代名畫家皆以擅長佛畫而傳世。中國畫學中由王維一派的文人畫而發展到宋元以後盛行的寫意畫,則與禪宗思想有關。由此可見佛教對繪畫藝術所起的作用。

至於**方面,公元三世紀,中國已有梵唄的流行。唐代**又吸收了天竺樂、龜茲樂、安國樂等來自佛教國家的**,唐代**至今還有少部分儲存在某些佛教寺廟中。

伴隨佛教俱來的還有天文、醫藥等科學技術的傳習。唐代高僧一行創《大衍曆》和測定子午線,對天文學作出了卓越貢獻。隋唐史書上記載由印度翻譯過來的醫書和藥方就有十餘種,藏語系佛教中並且有醫方明之學。

佛教的刻經促進了我國印刷術的發展,至今被儲存下來的世界上最古的版刻印本,幾乎都是佛教經書影象。

佛教哲學蘊藏著極深的智慧型,它對宇宙人生的洞察,對人類理性的反省,對概念的分析,有著深刻獨到的見解。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稱譽佛教徒處在人類辯證思維的較高發展階段上。在世界觀上,佛教否認有至高無上的「神」,認為事物是處在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的因果網路之中。

在人生觀上,佛教強調主體的自覺,並把一己的解脫與拯救人類聯絡起來。佛學和中國古典哲學的互動影響,推動了哲學提出新的命題和新的方法。它以獨特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給予人們以新的啟發,使人們得以解放思想,擺脫儒學教條,把人的精神生活推向另乙個新的世界。

那麼佛教在發展社會主義的民族新文化過程中還有沒有作用?人類文化發展是乙個連續不斷的過程,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不可能完全割斷。我們要汲取傳統文化中一切有價值的精華來充實發展社會主義的民族新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也包括佛教文化在內。現在有一種偏見,一提中國傳統文化似乎只是儒家文化一家,完全抹煞了佛教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抹煞了佛教徒對中國文化的貢獻。其實魏晉南北朝以來的中國傳統文化已不再是純粹的儒家文化,而是儒佛道三家匯合而成的文化形態。

研究中國歷史,尤其是中國文化史離不開對佛教的研究。事實上,自公元148年安世高東來譯經引起,260年朱士行西行求經至公元2023年朱熹、陸象山鵝湖之會(前者標誌乙個新的文化運動——佛學之開始,後者標誌又乙個新的文化運動——理學之創立),這一千餘年是中國民族文化的燦爛輝煌時期,也就是中外學者盛稱的魏晉六朝隋唐文化。五代北宋為其餘波。

恰恰在這一時期中作為中國哲學思想發展主流的卻是佛學。其時期之長,聲勢之大,影響之廣(傳播國外),都遠非兩漢經學、宋明理學所能比擬。所以胡適當年寫《中國哲學史》半途輟筆,就是因為當時不懂佛學寫不下去了。

還有一位我國當代著名的史學家早年曾對佛教文化採取過虛無主義態度,但到了晚年卻開始系統地鑽研佛經,表示自己需要補課。這位史學家對人說,在中國歷史上,佛教和文化關係如此之深,不懂佛學就不懂中國文化。可是現在人們還是不重視研究佛教,把它看成粗俗的宗教迷信。

例如對玄獎這個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翻譯家、旅行家、語言家和佛學大師,在西方學者的世界史著作中都給他留下了應有的篇章。在印度他的名字更是家喻戶曉,印度前總理尼赫魯把他尊為歷史上的四大偉人之一。但在中國,人們反而只知《西遊記》裡的唐僧,不知中國文化史上的玄獎。

更有甚者,有人還把佛教文化,這筆寶貴的文化遺產單純地當作生財之道,發生了許多不該發生的事情,授人以中國不尊重文化的話柄。現在許多人雖然否定佛教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張嘴說話其實就包含著佛教成分。語言是一種最普遍最直接的文化吧!

我們日常流行的許多用語,如世界、如實、實際、平等、現行、剎那、清規戒律、相對、絕對等等都來自佛教語彙。如果真要徹底摒棄佛教文化的話,恐怕他們連話都說不周全了。

3樓:百度使用者

信徒為自己無法解釋的問題尋求乙個精神支柱,是自欺欺人的行為

4樓:匿名使用者

心理暗示,給自己乙個精神支柱!!!

生活很無奈,需要給自己打氣的乙個理由!

5樓:匿名使用者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多說了沒什麼用,我的理解就只有這8個字~!?心中有佛則是佛`!?

6樓:氫氟酸

用心理學角度理解佛教?總覺得這個問題有點怪怪的..

在哲學中有佛教的一席之地,然而心理學也是從哲學中脫離出來的

7樓:匿名使用者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不要相信密信

請大家幫我介紹下佛法與現代心理學之間的內在關係

8樓:匿名使用者

心的現象,細分是很複雜的,不但起心動念是乙個極其複雜的過程,它不是一下子就取得完成的形態,而且所起的心念的性質,又各有不同。佛法對於心理現象和思維規律的說明,最為詳明,遠超一般心理學之上。如西方機能派心理學以研究心意為主,專研究一切意識狀態對於人類的作用和影響,大抵不出佛法第六意識及跟他相應的心所,而且有遺漏謬誤。

至行為派心理學以為人類意識渺茫無據,無從研究,必須藉一般動物的全身行為加以觀察、測驗和比較,雖漸能窺及肉身與藏識隱秘的流行活動的情況,但終不能明確。此外雖尚有幾派,但大致皆同。

佛法把心分為八個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我們平時能見色聞聲等,是前五個識的作用,這譬如門口招徠客貨的人;第六意識由前五識所引起,活動的力量最強,這譬如接受客貨入棧的專使;第七末那識,「末那」譯為「意」,意就是思量,它堅固執住第八識為我,恆常思量,為煩惱的根本,這譬如完全憑主觀來收貨物的人;第八阿賴耶識,譯為藏識,我們有生以來,所經歷的千萬事情,都不能忘,學習技能工巧,而能辦成,都是這藏識的作用。它能含藏一切種子,這譬如大棧房,一切大小、好壞、淨汙等物,無不藏入。

這第八識原是真妄和合,為諸識的根本,力用很大,人生的六道流轉,就是由六識的造業,而由它去受報。這八個識,也叫做八個心王。另有五十乙個為心所有的各種思想現象,叫做五十乙個心所。

其中五個是起心動念的必經步驟,叫做「遍行心所」——觸、作意、受、想、思,這五個是連貫;這五個是各有各的境界,並不連貫,叫做「別境心所」——欲、勝解、念、定、慧,又是乙個「善心所」是無貪、無嗔、無痴、精進、輕妄、不放逸、行舍、不害;有六個是「根本煩惱心所」,是一切煩惱的總根——貪、嗔、痴、慢、疑、惡見;有二十個是「隨煩惱心所」,是隨根本煩惱而起的——忿、恨、惱、覆、誑、謅、驕、害、嫉、慳、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舉、失正念、不正知、散亂;有四個「不安心所」,是善惡並不固定的——悔、眠、尋、伺。

八個心王譬如軍官,五十乙個心所如統帥的士兵,而且軍官所帶的士兵各有多少,如前五識只與卅四個心所相應,六識與五十乙個心所都相應,七識與十八個心所相應,八識只與五個遍行心所相應。

以上八識和五十一心所,是佛法對於心理現象的說明,而且尚是提綱挈領的大要,假使仔細分析更是無量無盡。專研究這方面的叫法相宗,也叫唯識宗。但是由博返約,萬法本屬一體,而所以要這樣詳細分析的原故,在便於了解它的幻妄而破除之。

所以佛說法相,目的在於破相;說唯識,目的在於轉識,正因為無相之相乃為實相,無心之心方是真心!

這是摘自定真法師的《學佛是怎麼一回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阿彌陀佛。

9樓:匿名使用者

佛法是講宇宙人生的真相,是離心意識的,也就是禪宗所說的要明心見性。

學點佛法了解一下啊

請聽淨空法師講的《認識佛教》《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地藏經》《無量壽經》

體方法師講的《解脫之道》《阿含經》《心經》《金剛經》

母音老人開示的《拈花錄》

阿彌陀佛

10樓:

佛教是有依據的,是謂修養身心「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所以,佛法不是徹底斬斷一切妄想疑惑達到證悟的境界。

我們來這世界是要受苦的,怎樣才能不執著呢? 那就要明白佛陀的四法印 :

諸行無常、

諸漏皆苦、

諸法無我、

涅盤寂靜。

貪,嗔,痴,慢,疑是我們煩惱的**,它的確障礙了我們的智慧型,唯有看破就會懂得放下,懂得放下就自在,就會於人事物不執著,執持佛號老老實實的念到底,一心求生西方,親近阿彌陀佛,修成佛道後再回來幫助更多的眾生離苦的得樂。

佛陀還有這樣的乙個比喻,叫我們把自己的容器弄淨。 有人是漏的,有人是反轉蓋著的,有人是有毒在裡面的,有人是裝得滿滿的, 這些人都不能夠再把什麼放進去, 唯有使自己的容器乾淨而空,才可以永遠盛得滿滿。 所以,若我們能夠保持的自己的思維,如乙個空杯子,放下主觀意識,這才謂懂得捨下,也能包容別人的想法。

這亦說明了「捨得,捨得,不捨怎麼得?」

從心理學角度解釋小孩說謊,從心理學的角度解釋 格局 ?

避免可能帶來的懲罰或期待獲取可能的獎勵。從心理學的角度解釋 格局 從兒童發展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兒童說謊的原因有哪些 以為我是兒童 所以 恐懼。害怕說實話後會得到批評或毆打。家庭教育原因 隨口。有些兒童經常說謊,謊話隨口就來,出口後發現不能挽回,就說乙個更大的謊來彌補。兒童習性原因 羨慕。因為有些兒童不...

請從心理學的角度解析恐懼請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一下物品恐懼症

自己嚇自己吧了,我可以教你怎麼不恐懼,只要你問心無愧,你就可以放心的走,不管你走到什麼地方都會有人幫助你,沒有壞人可以傷害你,人無論處於copy什麼狀態,都會在頭腦裡產生各種各樣的念頭,會給我們帶來不同的情緒。對這種自然產生的念頭有一種比較有效的處理辦法,使我們不為之所動。首先讓自己處於乙個比較舒服...

從心理學角度解釋什麼是愛情從心理學角度談愛情

社會心理學中的愛情 三角理論 所有的愛情體驗都是由激情,親密,和承諾三大要素所構成的.激情指一種情緒上的著迷,個人的外表和內心魅力是影響激情的重要因素.親密指兩人心理上的互相喜歡的感覺,包括對愛人的讚賞,照顧愛人的願望,自我的展露和內心的溝通。承諾主要指個人內心式口頭對愛的預期是愛情中最理情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