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道德時代的主題信念的名詞解釋是什麼啊跪求

2021-03-05 17:23:29 字數 4519 閱讀 2321

1樓:匿名使用者

這些說什麼就是什麼... ...

對於「民族精神」概念的界定,學界至今尚存在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局面。綜觀學術界有關「民族精神」概念的界定,主要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l、從內涵來看

第一、認為應從進步的、積極的、正面的角度來界定「民族精神」。真正的民族精神是指那些反映人民群眾利益和社會發展方向的精粹思想、進步觀念和優秀文化,而不包括民族文化中落後、消極的因素,只有從這一點出發才能通過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達到提高民族意識和民族素質的目的,這是關於「民族精神」的狹義論。如哲學家張岱年就是這種觀點的典型代表,他認為構成民族精神應具備兩個條件:

一是有廣泛的影響,即為民族的多數人民所信奉;二是能激勵人們前進,有促進社會發展的作用。』持此類觀點的學者為數眾多,如肖君和的「民族優秀文化心理素質」2說、溫克勤的「民族思想文化和民族傳統道德精粹」說等。

第二、認為民族精神是乙個中性概念,既包括積極、優秀、進步、精粹的一面,又包括消極、保守、落後和庸俗的一面,是乙個充滿優劣長短的多面體,要求研究者應該全面客觀地揭示乙個民族的精神的整體面貌。前者指的是「民族的脊梁」、「民族的精神支柱」,後者則近於「國民劣根性」以及以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中所力圖展示給我們的內涵。這是「民族精神」的廣義論。

由此,他們認為很難將「民族精神」劃入純粹的精華或糟粕之列,主張在對待民族精神的問題上,運用一分為二的方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中山大學哲學系李宗桂教授認為:「那種判定民族精神實質上就是優秀文化傳統的觀點,是可以進一步**的,這種概括存在著不可避免的缺陷,即在客觀上容易導致否定文化傳統中(或者說民族精神中)消極以至陰暗的一面。

」4而由丁少峰和劉居安所著的《民族先進精神論》中,僅僅要求倡揚民族的先進精神,認為「民族精神決不等於先進精神,先進精神才是民族精神中最積極也是最耀眼的成分,是乙個時期民族精神的靈魂。」

第三、認為作為學術研究的物件,研究者應當實事求是、多角度的把民族精神看成是既有精華又有糟粕的立體精神形態,但從宣傳、教育的角度來看,則應當以倡導民族精神正面的東西為價值導向。如方立天教授提出:「不論是從廣義還是從狹義立論民族精神都是可行的,如果從振奮、弘揚和提公升民族精神的視角出發,那麼從狹義立論民族精神,可能比較有助於自覺地引導民族成員的生活實踐,振奮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的精神素質。

」』即她研究與宣傳教育適當地加以區分,也就是說在民族精神的研究研究過程中,作為乙個科學工作者,首先應當堅持一種科學的態度,把「民族精神」這一研究物件作為一種曾經存在、現在依然不同程度地發揮作用的客觀事實,認識到它所包含的精華與糟粕並存的歷史二重性,同時出於培育和宣傳的目的,研究者可以通過研究的結果,剝離民族精神中那些消極的帶有劣根性的成分,而弘揚其中積極向上、超越層面的東西。

2、從概念研究的理路來看

第一、表象歸納理路。主要關注從現象上觀察而歸納出的共同性質,手段上主要使用的是現象歸類方式。雖然由於民族精神的歷史流動性、內容變易性,給民族精神的研究帶來一定程度的困難,但是研究者在研究中能夠通過對自身的民族精神現象加以描述,並藉此鳥瞰乙個時代體現出的民族精神本質。

這種表象歸納法因其方**上的合理性,在上個世紀初,那些以理性來自覺反思民族精神的研究者,多以它作為方法基調,向人們漸次昭示了民族精神的豐富內涵和表現形式。張岱年把中華民族基本精神歸納為:「剛健有為」和「自強不息」就是這種方**的典範

第二、本質主義理路。首要關注的是一切民族精神現象的共同本質,關照民族精神現象的共同性、全域性性、整體性。這一方法已經成為當前民族精神研究的主要方法。

以牟宗三為代表的大部分的學者採用了這一方式去概括民族精神,他們反對在診釋民族精神時採取描還現象的進路,強調從超越的層面著手,既排除了用一種或多種現象的羅列來解釋民族精神的方法,也排除了用一種或多種文化現象來凸現民族精神的作用的思路,而強調哲學地概括、整體地把握民族精神。肖君和在《華魂.中華民族精神》中的界定: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主體精神,是整個民族文化的靈魂和昇華。它集中表現了乙個民族在一定的客觀自然環境和社會歷史條件下建構自己生活的獨特方式,反映了乙個民族的棘特性格和風貌。

第三、詞**析的微觀理路。即在對「民族精神」的構成要素「民族」和「精神」分別進行解析,以及同相鄰概念,如「民族」同「種族」,「精神」同「心理」、「意識」等進行比較的基礎上推論出概念。如方立天在《民族精神的界定與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一文中非常詳細地解析了「精」、「精神」的含義,認為精神具有兩層含義:

人類的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心意歷程、心理狀態,是人類的認識、情感和意志的總體;一切意識文化現象的內在的深層的東西,是人的知、情、意的核心,並在接受了後者內涵的基礎上概括出「民族精神」五個方面的含義。』

第四、文化—心理結構理路。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在其《文化模式》一書中論述道:「人們那些看似散亂無章的行為,事實上無論怎樣孤立的行動彼此之間都會有某種內在聯絡,這種內在聯絡就是人們生活其中的文化模式。

這是對於文化結構的另一種理解,它傾向於把文化看成乙個有機的系統結構。」2從這一理路出發的學者首先從分析文化結構入手,把文化的結構大致劃分為三類:物質文化:

行為與制度文化;觀念文化。同時,又將觀念文化劃分為兩個層次:表層的、自在的觀念文化形態和深層的、自覺的觀念文化形態,而把民族精神歸屬為文化結構中的觀念文化中的深層次的部分。

其次從意識的、心理的層面入手,民族精神一方面表現在民眾不自覺的心理傾向中,即所謂「集體無意識」,它具有在每一處以及在所有的個人中或多或少都相同的內容和行為的習慣。即在構成乙個民族的所有成員中都是同一的,從而構成了乙個超越個人本質的、共同的精神實體。至此,它又可以被視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另一方面,民族精神又蘊藏在自覺形態的理論中,並且集中體現在乙個民族的哲學思想中,是乙個民族世界觀、價值觀以及思維方式的集中表達。

上述任一種界定民族精神概念的理路都難以窮盡其本質,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只有綜合諸種方法,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獲得較為全面科學的民族精神概念

行為規範意義上的道德定義

定義1:由個體自我意識為起始,引影到群體當中,形成的《精神》《語言》《行為》巨集觀性微略統一,即為道德。

定義2:道德就是脫離人的自然屬性而適應人的社會屬性。( 這裡說的人的自然屬性,實質就是動物性。)

道德應該是合於天理的行為規範。由於人類的智慧型可以掌握自然天理的動態規律,來主導天理動態層面的提高,因此,隨著天理動態層面的提高,道德的標準即隨之提高。

定義3: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範的心理意識。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

定義4: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與否的觀念標準。乙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範。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係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道德和文化有密切關係,有些時代又打上意識形態的烙印。人類的道德有共通性。不過,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觀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視的道德元素及其優先性、所持的道德標準也常常有所差異。

所謂「性相近,習相遠」,同樣一種道德,在不同文化社會背景中的外在表現形式、風俗習慣往往也相去甚遠。

以下原詞條釋義僅僅是對行為規範意義上的道德的一種理解:

道:本意是客觀真理,即自然界的構造、運動、變化等規律,社會的客觀發展和變化規律,人的生老病死等規律,是自然存在和發展的規律。它客觀存在,左右社會和人類的發展。

順應它去發展,社會才能健康和諧、人才會健康幸福、自然界才會長足存在。

德:的本意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需要發展。在不違背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去改造自然、發展社會、發展自己的事業。

也是遵循不違背「道」去適應自然,改造自然從而使社會,自然界和人類能長久發展、和諧共存。

道和德統一到一起就是道德,人們按「道」的規律去做事、處事,就是有「道德」。

我從80年代開始查詢道德的定義,沒有很恰當的解釋,經思考、請教好多前輩,終於得到以上結論,拿來共同教育後人。

道:道就是明事理。

德:德就是付出。

道+德:籠統的講就是有素質。

實質上,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說人一生下來只有本能(有不少本能會危害其他人的生存),而不知約束自己。所以,所有人都需要對本能的外在約束和內在約束,外在約束是法律,然而法律的功能只有制裁人的本能中企圖傷害他人等對人類社會有大的危害的方面;所以,需要內在約束(也就是道德)來約束本能中雖不違法,但亦會對他人(甚至是人類社會)造成危害的行為。

所以,道德就是社會規範對人的本能的制約,換句話說,人一生下來就有以任何方式傷害甚至殺死其他生命的本能(即「生存無道德」),道德也就是繼法律之後制約這種本能,減小這種傷害的工具。

時代主題  是指人類社會某一發展階段中帶有全球性、戰略性和關乎全域性的核心問題。

當今社會的時代主題是和平與發展。

[編輯本段]釋義:

(1) 自己認為可以確信的看法

(2) 對某人或某事信任、有信心或信賴的一種思想狀態

[編輯本段]信念的心理學釋義

信念就是指人按照自己所確信的觀點、原則和理論去行動的個性傾向。信念極端的內在表現為世界觀、人生觀、歷史觀、學術觀等方面的信仰,而信念極端的外在表現為如誇夫奔日、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等堅定不移的行為志向上。

信念是意志行為的基礎,是個體動機目標與其整體長遠目標相互的統一,沒有信念人們就不會有意志,更不會有積極主動性的行為。信念是一種心理動能,其行為上的作用在於通過士氣激發人們潛在的精力、體力、智力和其它各種能力,以實現與基本需求和慾望和信仰相應的行為志向。

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關係是怎樣的

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是國家精神的一體兩面,是緊密聯絡的。民族精神只有與時代精神相結合,才會有持久的生命力。時代精神只有與民族精神相結合,才會有穩固的根基。正因為如此,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共同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第二方面的基本內容。任何乙個時代都有自己特有的時代精...

理論結合實際談談對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理解

一 民族精神 1 定義 民族精神是乙個民族的精神風貌。它是乙個民族在社會生活中自然形成的,是在科學理論指導下優化發展的。2 內容 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 一 愛好和平 勤勞勇敢 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2002 11 08 十六大報告 3 作用 民族精神是乙個民族...

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中華民族精神內涵是什麼?

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 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 一 愛好和平 勤勞勇敢 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乙個民族的發展,不僅取決於經濟 科技發展水平,而且取決於民族的綜合素質。民族精神是民族綜合素質的有機組成部分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