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記作者感受小石潭記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2021-03-05 15:16:50 字數 6218 閱讀 2215

1樓:wo是小毛驢

總體印象和感受是: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因為柳宗元於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因擁護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貶為永州司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於山水,並通過對景物的具體描寫,抒發自己的被貶後無法派遣的憂傷淒苦的思想感情,柳宗元貶官之後,為排解內心的憂傷淒苦之情,常常不避幽遠,伐竹取道,探山訪水.由此,小石潭記總體感受才如此「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2樓:無語翹楚

《小石潭記》是唐朝詩人柳宗元的作品。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記敘了作者遊玩的整個過程,以優美的語言描寫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發了作者被貶後無法排遣的憂傷淒苦的感情。

全文對小石潭的整體感覺是:憂深冷寂,孤悽悲涼。

小石潭記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3樓:蔚義翦未

含蓄地抒發了作者被貶後無法排遣的憂傷淒苦的感情。本文抒情上偏向於濃墨重彩,情感強烈,或撫今追昔,或傷時感懷,或心憂家國,或思親念舊,以極強的藝術感染力打動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這類的無非就是抒發被貶的淒苦,學過歷史都知道他們讀書是為了仕途,仕途不順利就會借助詩歌抒發個人感情,再結合他們當前的處境就能判斷出來他們到底是想表達何種感情了。

4樓:純潔冰天藍

《小石潭記》是唐朝詩人柳宗元的作品。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記敘了作者遊玩的整個過程,以優美的語言描寫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發了作者被貶後無法排遣的憂傷淒苦的感情。

全文對小石潭的整體感覺是:幽深冷寂,孤悽悲涼。

文學賞析

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是一篇文質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遊記。全文193字,用移步換景、特寫、變焦等手法,有形、有聲、有色地刻畫出小石潭的動態美,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悽之情。

《小石潭記》第一段共四句話,寫作者如何發現小石潭以及小石潭的概貌。作者採用 「移步換景」的寫法,寫發現小石潭之經過及小石潭的景物特徵,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去領略各種不同的景致,很象一部山水風光影片,具有極強的動態畫面感。第一二句著重描述了作者一行發現小石潭的經過。

文章一開頭,便引導我們向小丘的西面行一百二十步。來到一處竹林,隔著竹林,能聽到水流動的聲音。未見其形,先聞其聲,如鳴佩環,心樂之。

小石潭的出現,雖稱不上千呼萬喚,也堪稱猶抱琵琶半遮面。再由水聲尋到小潭,既是講述了發現小潭的經過,同時也充滿了懸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漸地在人們眼前一幅美妙的圖畫。待到伐竹取道,才見到小潭。

真乃是曲徑通幽,景象確實不凡。這潭完全是由各種形態的石頭圍出的,所以,作者為它起名曰小石潭,而且潭中露出的石頭又都是那麼姿態奇特,為坻,為嶼,為嵁,為岩。而「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就是作者對於池潭上景物的描繪了。青青的樹和翠綠的藤蔓纏繞在一起,組成乙個綠色的網,點綴在小潭的四周,參差不齊的枝條,隨風擺動。這潭上的描繪僅12個字,便將小石潭周圍的極幽極佳的景致展現在我們面前,令我們愈加覺出小潭的美妙所在,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靜感,彷彿不是人間的乙個小天地,而是傳說的佛國中的一塊淨土。

第二段採用 「定點特寫」的方法,直接把鏡頭對準潭中的魚,描寫其動靜狀態,間接突現潭水的清澈透明,著重表現一種遊賞的樂趣。以靜襯動,寫潭中小魚。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筆。

這潭中魚很怪誕:一是魚居然可數,約有「百許頭」;二是「影布石上」,神態自若地「怡然不動」。這是繼續寫靜,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

由此轉為寫動。其實在寫靜時已作伏筆,水中之魚不能不動。魚之靜止,正像電影中的定格只是某個剎那的顯示。

這個定格過後,便見潭中之魚「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魚觸動了作者情懷。在此,這一「樂」字值得注意。

作者由於改革受挫,被貶遠方,精神負擔很是非鬥之地,在這裡找到了這樣一塊清靜之地,看到游魚的怡然自得,靈魂得到了淨化和復歸。水之清,魚之樂,終於給作者帶來了片刻的歡樂。清靜神樂是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

第三段用變焦的手法,把鏡頭推向遠方,**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寫潭源溪流的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過去,一條小溪逶迤而來,形狀像是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像是一條蛇在游動,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

小溪兩岸高高低低,凹凸不平,犬牙相錯。作者嫻熟地使用比喻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來形容小溪的形狀,用狗的牙齒來形容小溪的兩岸,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第四段寫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先寫外景環境,後寫內心感受,寫得情景交融,構成一種特異的境界。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作者突出了乙個「靜」字,把環境中的靜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寫出了一種淒苦孤寂的心境,這無疑是作者被貶後心情的曲折反映,面對這種原始的悄愴之景,或許更感到難受,或許更激起作者淒涼的聯想,因此形成了感情從「樂」到「悽」的大幅度滑坡。

這一滑坡的表現也是立者相樂」。但好景不長,很快便感到這些「悽神寒骨」了,心裡覺得「其境過清」,就匆匆離開了。這一樂一憂,耐人尋味。

這是由於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此淒苦是他感情的基調,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鬱的心。

第五段記下與作者同遊小石潭的人。

《小石潭記》保持了《永州八記》一貫的行文風格,察其微,狀其貌,傳其神。是一篇充滿了詩情畫意、情景交融的山水遊記散文。

小石潭記中作者對小石潭的感受是什麼?

5樓:暮紫淺淺

課文的寫作順序是:發現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小石潭的特點:幽靜.

作者對小石潭的整體感受:幽深冷寂,孤悽悲涼.

小石潭記作者的心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6樓:匿名使用者

《小石潭記》是唐朝詩人柳宗元的作品。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記敘了作者遊玩的整個過程,以優美的語言描寫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發了作者被貶後無法排遣的憂傷淒苦的感情。

全文對小石潭的整體感覺是:憂深冷寂,孤悽悲涼。

寓情於景,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環境結合起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在對景物描繪中結合著作者自身的遭際,滲透著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懷。

這遠離塵世的小石潭雖充滿了生機──「聞水聲,如鳴佩環」,但卻無人賞識,四周被竹圍抱,其幽清無聞與自己的遭遇相同,觸景傷情。作者離開國都長安來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習慣。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為了擺脫抑鬱心情。

此刻過於清冷的環境更容易激起他「悽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與作者心境的淒清美形成了強烈的比襯,有力反襯出作者那種無法擺脫的壓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對冷酷現實的不滿。

小石潭記 作者對小石潭的整體感受是什麼?表明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7樓:匿名使用者

寫出了小石潭周圍環境幽冷淒清的氛圍,表現了作者被貶之後淒涼悲苦的心情。

小石潭記作者對小石潭整體感受是什麼?

8樓:匿名使用者

總體印象和感受是: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9樓:匿名使用者

幽深冷寂,孤悽悲涼。

《小石潭記》作者心情的變化

10樓:暗夜の刺殺

柳宗元的山水遊記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貶謫到永州以後寫的《始得西山宴遊記》《鈷潭記》《鈷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這就是為人稱道的《永州八記》。這些作品,畫廊式地展現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勝景,繼承了酈道元《水經注》的傳統而有所發展。

《水經注》是地理書,對景物多客觀描寫,少主觀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遊記則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於自然風景的描繪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遺棄於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鬱的心情。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記》一貫的行文風格,觀察入微,描摩細緻。肖其貌,傳其神。文章先寫所見景物,然後以特寫鏡頭描繪游魚和潭水,再寫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寫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

此外,作者還在寫景中傳達出作者貶居生活中孤悽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鬱鬱落落,形似寫景,實則寫心。文章對潭中游魚的刻畫雖只寥寥幾句,卻極其準確地寫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魚的形神姿態。

此外,文中寫潭中游魚的筆法極妙,無一筆涉及水,只說魚則「空游無所依」,則水的澄澈透明,魚的生動傳神,都各盡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絕。

高興->孤悽悲涼

11樓:快樂如風

《小石潭記》賞析

柳宗元的山水遊記,是他散文創作中具有高度藝術技巧和最富於藝術獨創性的乙個部分。而在他篇數不多的山水遊記中,《小石潭記》可以說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一篇。這篇散文生動地描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悽之情。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全篇充滿了詩情畫意,表現了作者傑出的寫作技巧。

因之,成為被歷代所傳誦的散文名篇。

這篇遊記一共可以分為五段。

第一段,作者採用的是「移步換景」的手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去領略各種不同的景致,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文章一開頭,便引導我們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來到一處竹林,隔著竹林,能聽到水流動的聲音。

「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鳴佩環」是形容流水的聲音的清脆悅耳,猶如玉佩玉環相互撞擊時發出的聲響。文章由景及情,寫來極為自然。「伐竹取道,下見小潭。

」在濃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條小道來,終於見到乙個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現在我們面前。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聞水聲,再由水聲尋到小潭,既是講述了發現小潭的經過,同時也充滿了勾人的懸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漸地在人們眼前一幅美妙的圖畫。

從此往下,作者便把筆力放在了對池潭的精心描寫上。「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為岩。」小石潭的水格外清涼,而且整個小潭全部是由石頭構成的。

整個潭底便是一塊大石頭,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頭翻捲地露出水面。這些石頭千姿百態,形狀各異。「坻」即為水中的高地;「嶼」是小島;「嵁」不平的岩石; 「巖」都是岩石的各種形態。

總之,這完全是乙個由各種形態的石頭圍出的池潭,所以,作者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就是作者對於池潭上景物的描繪了。

有青青的樹和翠綠的藤蔓,它們纏繞在一起,組成乙個綠色的網,點綴在小潭的四周,參差不齊的枝條,隨風擺動。這潭上的描繪僅12個字,便將小石潭周圍的極幽極佳的景致展現在我們面前,令我們愈加覺出小潭的美妙所在。

第二段,作者描寫的是潭水和游魚。這一段,作者採用了與第一段不同的手法,變「移步換形」為「定點特寫」。這是全篇中極為精彩的一段。

特別是對水中游魚的描寫,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然不動;爾遠逝,往來翕忽。

似與遊者相樂。」這是一幅極美的畫面。在水中游動的魚兒,不像是在水裡,而是像在空中游動。

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頭上。從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寫魚,但透過字面,卻令我們不能不對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極深的印象。這種游魚和潭水相互映襯的寫法,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下面,作者進一步對魚兒進行描述。先是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忽然,有的魚飛快地竄向遠處,一會兒遊到這兒,一會兒又游到那兒,好像是在與遊人一同享受著快樂。讀到這裡,我們又不能不從游魚聯想到作者的歡悅心情。

這種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寫法正是這篇散文的乙個突出特色。

第三段是**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向西南望過去,一條小溪逶迤而來,形狀像是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像是一條蛇在游動,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兩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錯。這裡,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來形容小溪的形狀,用狗的牙齒來形容小溪的兩岸,使我們倍感形象逼真。

第四段寫出了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環抱著密密的竹子和樹木,非常寂靜,見不到人,令人神色淒涼,骨徹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愴幽涼。因為它的境況太幽清了,不適宜讓人長久地呆下去,便題了字後離去。在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寫了乙個「靜」字,並把環境中的靜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寫出了一種淒苦孤寂的心境。

這無疑是作者被貶後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後一段,《小石潭記》是一篇語言精美,含義豐富,形象逼真的優秀山水遊記。它表現了作者那種對於事物的深刻觀察力和獨特體驗,同時也表現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繪景物細緻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們很好地借鑑。

參考資料

小石潭記作者對小石潭的整體感受是什麼?表明作者怎樣的思想感

寫出了小石潭周圍環境幽冷淒清的氛圍,表現了作者被貶之後淒涼悲苦的心情。小石潭記 作者對小石潭的整體感受是什麼?表明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作者對小石潭的整體感受 幽深冷寂,孤悽悲涼。表現作者孤寂悲涼的思想感情。作者由眼前的景物而抒情,由小石潭的深幽秀麗的景色而心生歡喜,體現了作者悠閒自在的情感 而後來,...

小石潭記中初見小石潭作者心情如何寫了潭邊哪些實景

悲傷 淒涼 水清石怪 樹密魚游 水源氣氛同遊者 心情愉悅水清 石怪.樹密.魚游.水源.發現小潭 心bai樂之 愉du悅的心情 觀魚時 zhi dao似與遊者相樂 愉悅 的心情內 觀魚容 後 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抑鬱憂傷的心情 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脫而又最終無法解脫的的痛苦。他寄情山水,也是為了擺脫...

小石潭記中表現作者內心感受的句子

柳宗元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應該是 悄愴幽邃,悽神寒骨 吧 小石潭記中作者心情的句子 先是快樂,句子 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 最後是憂傷和憤懣,句子 寂寥無人.以其境過清 環境描寫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