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寺廟的建築風格特點中國古代佛教寺院的主要建築型別及特點

2021-03-05 09:48:45 字數 5840 閱讀 1364

1樓:匿名使用者

沒歸納,裡面找吧...

佛教的建築主要為佛教寺塔。古印度有名寺塔不少,如著名的菩提伽耶、那爛陀遺址,規模極為巨集大。東南亞諸國均有同類建築。

柬埔寨的吳哥寺窟,緬甸的仰光大金塔,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阿富汗的巴公尺揚崖壁大佛像,都是聞名於世界的佛教建築。中國佛教建築是隨著佛教傳入而發展起來的。最古老的佛教建築為石窟寺,系根據古印度佛教造型藝術,結合中國傳統的形式建築的。

中國的佛教石窟為數甚多,其中敦煌、雲岡、龍門尤為著名。中國佛塔的建築,起源甚早,現存的上海龍華寺塔和蘇州報恩寺塔,相傳都是三國時代建立而經後人重修的。原來印度的佛塔是覆缽狀的圓墳形,上飾竿和傘,後發展成相輪(在塔頂豎一根金屬剎,用七重或九重鐵環套在剎身)。

傳入中國後,結合中國的民族形式,大都建成可供人憑眺的樓閣式建築。現存的塔可分二類,一是印度式的,但也帶有中國特色;二是另式擴要採取中國原有樓閣形式,平面正方形和八角形居多,一般為七至九層。結構有木塔、磚塔、磚木塔、石塔、銅塔、鐵塔和琉璃磚塔等。

**的佛寺建築,與漢族地區略有不同。一般都有龐大的建築群所有建築體現了藏族古建築藝術的鮮明特色和漢藏文化融合的風格。北京的雍和宮,拉薩的布達拉宮,承德的外八廟等是這種建築的典型。

日本的東本願寺,朝鮮的佛國寺都採用木結構的殿堂形式,雄偉壯麗,是世界知名的古剎。

佛教建築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佛教建築在初期受到印度影響的同時,很快就開始了中國化的過程。

明、清佛寺的布局,一般都是主房、配房等組成的嚴格對稱的多進院落形式。在主軸的最前方是山門——整個寺院的入口。山門內左右兩側分設鐘、鼓樓。

**正對山門的是天王殿,常做成三間穿堂形式的殿堂。穿過天王殿,進入第二個院落,座落在正中主軸上的是正殿,常名為「大雄寶殿」。正殿對於整個佛寺建築群體是中心建築物,它不論在建築體積和質量,都在其他單體建築之上。

正殿左右配殿或作二層樓閣形式。正殿後一進院落,常建築二層「藏經樓」。另外,多在主軸院落兩側布置僧房、禪堂、齋堂等僧人居住的房屋。

北京的大型佛寺,如西四牌樓的廣濟寺等都屬於這種型別。

小型的寺廟,一般只有一進院落——進山門迎面就是大殿,兩廂為僧房。

佛寺建築群組中常布置一系列附屬建築,如山門前的牌坊、獅子雕刻、塔、幢、碑等。

北京現存的佛塔都是磚石建造的。著名的有廣安門外遼代建造的天寧寺塔(鬥栱密簷型);阜成門內元代建造的妙應寺白塔( 屠坡型);阜成門明代修建的慈壽寺塔(鬥栱密簷型);大正覺寺金剛寶座塔(印度金剛寶座式);臥佛寺 在西山餘脈聚寶山(壽安山)南麓,寺首創於唐貞觀年間(627—649年),原名兜率寺,或名壽安寺。清雍正十二年(2023年)改稱十方普覺寺。

因寺內有元至順元年——二年(1330—2023年)鑄造的一軀釋迦牟尼涅盤銅像,所以一般叫臥佛寺。

碧雲寺 在西山東麓,各組殿堂成階梯狀層層上公升;始建於元代至順年間,初名碧雲庵,明代正德年間(十六世紀初)擴建;清乾隆十三年(2023年)又在原有基礎上大規模擴建。

天寧寺塔 在廣安門外,是我國現存的密簷式磚塔中比較典型的一座。此塔隋代已有,現存的這座塔是遼代建的。

在印度,早期佛教並無寺院。佛教徒按照佛陀制定的「外乞食以養色身,內乞法以養慧命」的制度,白天到村鎮說法,晚上回到山林,坐在樹下,專修禪定。後來摩揭陀國的頻毗沙羅王,布施迦藍陀竹園,印度佛僧才有了第乙個寺院。

印度人稱佛寺院為「僧伽藍摩」,略稱「僧伽」。僧伽藍摩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精舍式,一是支提式。精舍式的僧伽,設有殿堂、佛塔,殿堂內供奉佛像,周圍建有僧房。

支提式僧伽,是依山開鑿的石窟,內有佛塔和僧侶居住處、

這兩種式樣的僧伽,先後傳人了我國。

印度「精舍式」佛寺傳人我國後,很快與我國傳統的宮殿建築形式相結合,成為具有中國建築風格的佛教建築。魏晉南北朝時期,佛寺已採用中國傳統的院落式格局,院落重重,層層深入。到了隋唐時期,供奉佛像的佛殿,成為寺院的主體,塔被移到殿後,或另建塔院,這與印度以塔為中心的佛寺,已有很大的不同。

「寺」最初並不是指佛教寺廟,從秦代以來通常將官舍稱為寺,在漢代則是朝廷所屬**機關的名稱,「凡府廷所在,皆謂之寺」(《漢書·元帝紀》注)。漢代**各行政機關的九個官署,就合稱為「九寺」。九寺中的「鴻臚寺」,即接待印度高僧居住的地方,類似現在接待國賓的禮賓司和國賓館。

因此,「寺」是佛教傳到中國後,中國人為尊重佛教,對佛教建築的新稱呼。將稱朝廷高階官署的「寺」,用來稱呼佛教建築,足可以說明統治者對佛教的敬重了。

中國佛寺採用傳統宮殿建築形式。寺院一般以殿堂(又稱正殿、大殿或大雄寶殿)為主體。殿堂建築集中地體現了我國傳統建築風格和特點。

殿堂的屋頂,較多地採用廡殿、歇山、重簷、懸山、硬山、捲棚等樣式。屋頂,無疑是中國建築中最顯著、最重要的部分,無論正視、側視、俯視,它的立面平面都是曲線。曲線優美的屋頂,尤其翼狀起翹的「飛椽」,輕巧活潑的動人形象,是給人印象最為深刻的部分。

「斗拱」是中國建築獨有的奇特構件,常被用來代表中國建築,兼具結構、造型、裝飾多重功能,十分獨特()…斗拱由多種形狀各異的木塊重疊裝配而成,位於柱頂、額枋、梁枋與屋頂之間,它的使用可增加屋簷伸出的長度,縮短梁枋跨度,分散節點處的剪力,此外,還兼有裝飾作用並表現尊貴等級。使用斗拱的木構架,是「中國建築真髓所在」(梁思成《清式營造則例》)。

大殿一般採用梁柱結構。其梁柱做法,是沿進深方向在石礎立柱,柱上架梁;梁上又立短柱,上架一較短的梁。這樣重疊數層短柱,架起逐層縮短的梁架。

最上一層立一根頂脊柱,形成一組木構架。每兩組平行的木構架之間,以橫向的枋聯結柱的上端,並在各層梁頭和頂脊柱上,安置若干與構架成直角的檁子;檁子上排列椽子,承載屋面荷載,聯結橫向構架。這種木構架,是用中國傳統工藝做成,可抗**的破壞。

從建築格局上看,我國建築群體的平面布局,多為均衡對稱,設計時以縱軸為主,橫軸線為輔,通過暗示、烘托、對比等手法,使建築間含有微妙的虛實關係,從而體現了中國建築「含蓄」的美學特徵。一般佛寺的建築,也以中間一條南北向縱軸線為主,主要建築都位於南北向的中軸線上,次要建築安排在軸線的東西兩側。自南向北,依次為山門,山門的正面為天王殿,天王殿後面是大雄寶殿、法堂,再後面為藏經樓。

唐宋時代,禪宗興起後,提倡「七堂伽藍」制,即建有七種不同用途的建築物。到了明代以後,七堂伽藍已有定式,即以南北為中軸線,自南向北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和藏經樓。東西配殿則為伽藍殿、祖師殿、觀音殿、藥師殿等。

寺院的東側為僧人生活區,包括僧房、 香積廚(廚房)、齋堂(食堂)、茶堂(接待室)、職事堂(庫房)等。西側主要是雲會堂(禪堂),以接待四海雲遊僧人居住。

近代佛寺的基本部分,主要為兩組建築:山門和天王殿為一組,合稱「前殿」,大雄寶殿為一組,為佛寺主體建築。有了這兩組建築,方可稱為「寺」。

庭院布局以四合院最為典型,從表面看,四合院是乙個封閉型較強的建築空間,但實際上,寬大的庭院,使用中靈活多變,適應性很強。所以宮殿、衙署、佛寺、住宅等建築,都普遍採用這種布局形式。

中國古代建築,還十分重視色彩,特別是重要建築,往往是屋不呈材,牆不露形」,形成了獨特的東方建築色彩藝術,這一特點在佛寺建築上也同樣得到體現。

2樓:古建築設計施工

佛教寺廟建築風格,佛教寺廟建築特點和樣式【作者

,老夏】。在做寺廟相關設計和建造的過程中,寺廟的設計風格和建築風格以及其樣式是在設計之前就要定下的基本論調,這決定著寺廟的整個樣式風格。第一,寺廟屬於佛教,最開始是從印度傳到中國後進中國,幾千年的不斷的演化改變,具有了中國特色的佛教,作者老夏溫馨提醒你從唐宋元明清到現代佛教的建築物特點有了不同的變化,所以我們在設計寺廟建築物風格和樣式的時候,一定要參考當地的原有寺院佛教的特點,同時參照建設方的意見把最後定出設計基調。

第二,設計的風格一般的分為主要分為以下兩種,第1種是明清式的明代,寺廟風格,漢代寺廟風格,真正寺廟的風格特點是,明清秀雅,清新淡雅,色彩絢麗,小巧玲瓏,給人一種非常明快的感覺。第2種樣式分為漢唐是漢代和唐代,這種樣式的建築物特點,屋頂比較寬大,屋簷比較突出,給人一種壓迫感,體現出唐朝的唐朝盛世的這種氣勢,同時起簡單,其一般不具有彩繪的樣式,所以簡單樸實穩重的特點。

這裡建議大家根據以上兩種樣式為目前現在寺廟設計風格的主要兩大型別,根據你的要求仔細選擇都可以。

【作者,老夏。古建築設計師,園林規劃師,國家註冊建造師。】以上僅供參考。

中國古代佛教寺院的主要建築型別及特點

3樓:匿名使用者

型別:根據已抄知的歷史文襲獻、考古發掘和實物材斜,大體可將流行於我國中土的佛寺劃分為以佛塔為主和以佛教為主的兩大型別。

特點:從構造的角度,中國古代寺院建築的特點可以歸納為7項:

①使用木材作為主要建築材料,創造出獨特的木結構形式,以此為骨架,既達到實際功能要求,又創造出優美的建築形體以及相應的建築風格。②保持構架制原則。③創造鬥栱結構形式。

④實行單體建築標準化。⑤重視建築組群平面布局⑥靈活安排空間布局。 ⑦運用色彩裝飾手段

從傳統文化的角度可以概括為5個方面:①很少真正的建築學理論。。②儒家傳統的禮制思想是指導建築創作的主要思想,而以風水堪輿之說作為補充。

③充滿了中國人現實主義的處世態度。。④標準化的建築個體要通過建築空間的組合來表達個性,建築群體的布置是傳統建築藝術的精髓,處處反映著時間和空間結合的理性思維方式和人與自然的親和關係。⑤以象徵主義手法表現特定的主題

漢傳佛教寺院與藏傳佛教寺院在建築布局和建築特色上的異同

4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傳入中國,興建的第一座寺院白馬寺是以漢代官署的格局建造的,以後又有不少官僚和富家施捨現成的府邸和私宅為佛寺。所以,中國漢族地區的佛寺在近兩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基本繼承了中國的建築傳統,以院落形式作為佛寺的布局,即乙個個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串連而成。

漢地佛寺的另一特點,就是有一條南北中軸線。主要建築建在中軸線上,附屬建築則在中軸線的東西兩側。

中軸線上的建築由南往北,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閣等。天王殿前的東西有鐘樓、鼓樓對峙。大雄寶殿前的左右是伽藍堂和祖師殿相對。

法堂前左右為齋堂和禪堂。法堂後或藏經閣左右是方丈室。另有庫房、廚房、客房、浴室等分布四周。

大寺名剎,還另闢有五百羅漢堂。有的著名大寺院在寺院的左後側或右後測設立戒壇,自成格局,另為一院。還有的附有塔院(又稱塔林)。

各殿堂供奉的佛像一般是:

山門(正門):多為三門並立,中間大兩旁小,故又稱「三門殿」。門內兩側塑有金剛像。

天王殿:三門殿內的第一重殿。殿**供奉彌勒尊佛,背後供奉韋馱菩薩,韋馱菩薩面北而立。東西兩旁供四大天王像。

大雄寶殿:是寺中主殿、正殿。因宗派不同,正殿供奉的佛像也有區別。

比較常見的是:

一佛二**:釋迦佛、阿難、迦葉。

一佛二菩薩:釋迦佛、文殊、普賢。

一佛四**:釋迦佛、文殊、普賢、阿難、迦葉。

橫三世佛:藥師佛(東)、釋迦佛(中)、阿彌陀佛(西)。

豎三世佛:燃燈佛(過去佛,東)、釋迦佛(現在佛,中)、彌勒佛(未來佛,西)。

三身佛:盧舍那佛(左)、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中)、釋迦佛(右)。

五方佛:阿閦佛(東)、寶生佛(南)、大日如來(中)、阿彌陀佛(西)、不空成就佛(北)。

過去七佛:迦葉佛、拘留孫佛、屍棄佛、毗婆尸佛、毗舍浮佛、拘那含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由東至西)。

淨土宗寺院也有在主殿供阿彌陀佛(坐像)或接引佛(立像)的。

正殿佛像的背後,或供文殊、普賢、觀音三大菩薩,或塑海島觀音。

大殿兩側多供奉十八羅漢,也有的大寺供奉二十諸天。

觀音殿:又叫圓通殿、大悲殿,本殿以觀音菩薩為主像。

藏經閣:一般安置在中軸線最後一進、為兩層正殿,是藏經之處。上下分別供奉大日如來和三世佛。

伽藍殿:位於主殿之東,供奉守護伽藍土地。「伽藍」是「僧伽藍」的略稱,意為「眾園」、「僧院」,即寺院。

此殿中間是波斯匿王,左為只多太子,右為給孤獨長者。波斯匿王原是舍衛國王,後皈依佛教,為佛教事業做出了很大貢獻。後兩位最先施造了只園精舍,供佛陀和**們居住。

祖師殿:殿內正中為來華的禪宗初祖達摩,左為其五傳**慧能,右為慧能的三傳**並建立了叢林制度的百丈懷海。有的左側供建立禪林的馬祖道一。

香積廚:即廚房。多安置緊那羅王像,祈其監護。

以上所述寺院殿堂布局及佛像供奉情況,為一般正規的寺院採用,但也略有不同。至於小型寺院,則可因地而異,各具風格。

中國古代建築風格,中國古代建築的特色

中國古代建築型別雖多,但可以歸納為4種基本風格。莊重嚴肅的紀念型風格。雍容華麗的宮版室型權風格。親切宜人的住宅型風格。自由委婉的園林風格。地方民族風格 中國地域遼闊,自然條件差別很大,地區間 特別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和山區 的封閉性很強,所以各地方 各民族的建築都有一些特殊的風格,大體上可以歸納為以下8...

中國古代建築有哪些特點中國古建築的特點是什麼

亭 臺 樓 閣 雕 欄 玉 砌。林語堂先生總結了中國人的最理想居所的二十三要素門內有徑,徑欲曲 徑轉有屏,屏欲小 屏進有階,階欲平 階畔有花,花欲鮮 花外有牆,牆欲低 牆內有鬆,松欲古 松底有石,石欲怪 石邊有亭,亭欲樸 亭後有竹,竹欲疏 竹盡有室,室欲幽 室旁有路,路欲分 路合有橋,橋欲危 橋邊有...

中國古代繪畫的基本特點,中國古代繪畫的特點

中國古代繪畫種類很多,按照技法的不同,可分為工筆和寫意兩類 工筆 強調以線造型,只表現物體的固有色,拋棄環境對物體的影響。寫意 也強調以線造型,但是更強調筆墨的感覺,曰 有筆有墨謂之畫。色彩遵循 色不礙墨,墨不礙色 的法則。利用生宣紙滲透性強的特點,充分發揮毛筆和墨的功能,表現出墨的焦 重 濃 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