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對中國古代文學的價值取向有什麼影響

2021-03-05 09:22:20 字數 4704 閱讀 8092

1樓:衡水遊龍

1 、文以載道,為政治教化服務。

《論語·子張》:「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孔子十分重視學習與從政的關係,認為「學而時習之」後應關心國家政事。可見儒家思想注重學以致用,是一種積極「入世」的思想,「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是孔子所提出的文學標準,仔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孔子是十分提倡文學的社會實踐功用的,而不僅僅是人們寓情於詩,借詩抒情的產物,這種社會公用與唐代提倡的「文以載道」、「文以明道」「作文害道」等思想結合,不難看出儒家所提倡的文學是要經世致用,為政治教化服務。這種社會政治教化的文學是統治者維護其地位,治國安邦的重要法寶,這也是中國文學最顯著,最本質的特徵之一。

2 、中庸之道。

《論語 先進》中記載:「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

』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

』子曰:『過猶不及。』」孔子是很崇尚中庸之道的,他認為「中庸之為德也」,「中庸」的「中」不是中間的意思,不是在兩個極端中間找到中間的哪乙個,而是找到最適合的哪乙個,中庸之意其實就是在處理問題時不要走極端,而是要找到處理問題最適合的方法。

中庸之道可以說已經滲透到絕大數中國人的血液之中,中國人講究「中庸」,而「中庸」更是促使自古以來的很多文學作品呈現含蓄、內斂的傾向,作家們似乎能夠很好的控制住自己強烈的情感不致一瀉千里地抒發。

3、 「天人合一」的天道觀。

儒家思想的精華反映在文學作品中使得中國傳統文化得以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儒家「天人合一」的天道觀為文學作品意境的烘托作了很大的貢獻,《論語·堯曰》中記載「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孔子認為天命不可違,所以人要「盡人事,聽天命」,所以中國的文學作品一邊注重聖賢的意境烘托,一邊又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

2樓:玉卿天下

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學的影響

【文章摘要】文學是乙個廣泛而深遠的概念,文學自起源起,就成為人類社會生活和思維心理的重要反映。在歷史的長河中,文學反映著思想,而思想反過來哺育著文學,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思想的集大成者,它雖然比文學產生晚,但它對中國文學發展以及成熟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中國古代文學中無不體現著儒家仁、義、禮、治的思想,無論是唐韓愈領導的儒學「復古運動」,還是現代「國學」教育的火熱進行,都可見儒學思想在幾千年的浮浮沉沉中憑藉其強大的生命力儲存下來。

早在幾千年前,孔子論詩便指出詩有「興、觀、群、怨」之作用,可見儒家思想積極入世,重視實踐的思想已深入人心,與其相符的文學作品更是數不勝數。但我們應知道的是,在「文學」誕生之初,它的種種社會功用是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的,只是人們口耳相傳的,記錄光怪陸離神奇之事,多是神的故事及英雄傳說,但之後隨著社會的發展,王朝的建立,儒家思想的產生,原先的神話故事在儒家學子的改造下逐漸被「理性化」,原先的神變成了「人」,原先的「英雄」變成「帝王將相」,文學被人們重新認識、加工、包裝,從此有了新的社會功用,就像統治者手裡的權杖,指揮著社會的倫理道德,綱常教化。那麼儒家思想究竟對中國文學有怎樣深刻的影響呢?

那就不得不說以下三個方面

1 文以載道,為政治教化服務

《論語·子張》:「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孔子十分重視學習與從政的關係,認為「學而時習之」後應關心國家政事。可見儒家思想注重學以致用,是一種積極「入世」的思想,「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是孔子所提出的文學標準,仔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孔子是十分提倡文學的社會實踐功用的,而不僅僅是人們寓情於詩,借詩抒情的產物,這種社會公用與唐代提倡的「文以載道」、「文以明道」「作文害道」等思想結合,不難看出儒家所提倡的文學是要經世致用,為政治教化服務。這種社會政治教化的文學是統治者維護其地位,治國安邦的重要法寶,這也是中國文學最顯著,最本質的特徵之一。

《詩序》中提出的「六義」「美刺」等說,都是與政治教化息息相關的。《詩大序》有云: 「詩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這一段不僅對詩、歌、情、志的關係有了深刻的闡釋,而且充分肯定了詩對於國家政治、社會教化的重要推動作用。關於詩的「美刺」作用,我們可以從「至於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這句話中受到啟發。

無論是「美與刺」還是一系列愛國詩歌的產生發展,都受到儒家思想積極入世的影響,體現著「文學為政治教化服務」的主張。關心政治,崇尚現實,注重作品的諷刺性,教化性和教育意義,促使我國古代作家寫了不少針砭時弊的優秀文學作品,但在當今社會,「文學為政治服務」受到了不少人的反對與質疑,而文學作品如何在這種反對質疑聲中發展,繁榮,開闢一條新路才是人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2 中庸之道

《論語 先進》中記載:「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

』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

』子曰:『過猶不及。』」孔子是很崇尚中庸之道的,他認為「中庸之為德也」,「中庸」的「中」不是中間的意思,不是在兩個極端中間找到中間的哪乙個,而是找到最適合的哪乙個,中庸之意其實就是在處理問題時不要走極端,而是要找到處理問題最適合的方法。

中庸之道可以說已經滲透到絕大數中國人的血液之中,中國人講究「中庸」,而「中庸」更是促使自古以來的很多文學作品呈現含蓄、內斂的傾向,作家們似乎能夠很好的控制住自己強烈的情感不致一瀉千里地抒發。像《論語 八佾》中孔子就讚揚《關雎》是「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就是說《關雎》這首詩在表達情感方面比較平衡,沒有過度的快樂或者悲傷。男子對自己心愛的窈窕淑女求之不得時,只是「寤寐思服」「輾轉反側」,並沒有過於強烈的哀傷,這應該就是「哀而不傷」,但當男子得到自己夢寐以求的女子是也僅僅是「鐘鼓樂之」「琴瑟友之」也沒有我們想象的那般欣喜若狂的表現,這應該便是「樂而不淫」。

此外。孔子的「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也是強調凡是詩都要具有中庸之道,要使人的思想中正無邪。在這種儒家思想的影響下,許多文學作品都具有樸實、含蓄、委婉的特徵,多是「怨而不怒,婉而多諷」的效果。

就拿李清照的《武陵春》為例,原文如下: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幾多愁。

這是李清照五十三歲時避難金華所作,當時的她面對著家破人亡,丈夫死去,孤苦無依。可以想象她的心情是何等的悲傷。詞的首句寫狂風花盡,一片淒涼,但作者卻沒有從正面描寫風之殘暴,花落狼藉,而是極為含蓄地用「風住塵香」四字來點出春光一去不復返的哀愁。

詞的下片「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一句更是極其委婉地表現作者的愁緒,讓哀愁有了重量,這種含蓄反而將作者的哀傷之感擴大化了,算得上「哀而不傷」的中庸之道好的典範。

3 「天人合一」的天道觀

儒家思想的精華反映在文學作品中使得中國傳統文化得以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儒家「天人合一」的天道觀為文學作品意境的烘托作了很大的貢獻,《論語·堯曰》中記載「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孔子認為天命不可違,所以人要「盡人事,聽天命」,所以中國的文學作品一邊注重聖賢的意境烘托,一邊又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

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學的灌注使中國文學歷盡幾千年的風雨飄搖仍完整地儲存下來,仍然熠熠生輝,儒家的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的思想對於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建構有著重要的支撐作用,所以仍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鑑。研究儒家學說對於當代文化、思想的建構也有重要的意義,隨著中國政治、經濟的迅猛發展,西方的教育文化的滲透,中國人借鑑了太多西方的東西,反而忽視了我們最傳統的儒家道德文化,幸好我們有那麼多儒家學說、文學作品尚存,保留了這無論幾千年都不會褪色的儒家思想、道德觀、人性論,可以說儒家思想是文學的根,是所有中國人的根,如何讓這積澱了幾千年的「文明之根」繼續繁衍、生長下去,需要每乙個中國人用聰明和智慧型灌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辯證地看待,通過優秀的文學作品的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儒家思想對中國古代文學的價值取向有什麼影響

3樓:衡水遊龍

1 、文以載道,為政治教化服務。

《論語·子張》:「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孔子十分重視學習與從政的關係,認為「學而時習之」後應關心國家政事。可見儒家思想注重學以致用,是一種積極「入世」的思想,「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是孔子所提出的文學標準,仔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孔子是十分提倡文學的社會實踐功用的,而不僅僅是人們寓情於詩,借詩抒情的產物,這種社會公用與唐代提倡的「文以載道」、「文以明道」「作文害道」等思想結合,不難看出儒家所提倡的文學是要經世致用,為政治教化服務。這種社會政治教化的文學是統治者維護其地位,治國安邦的重要法寶,這也是中國文學最顯著,最本質的特徵之一。

2 、中庸之道。

《論語 先進》中記載:「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

』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

』子曰:『過猶不及。』」孔子是很崇尚中庸之道的,他認為「中庸之為德也」,「中庸」的「中」不是中間的意思,不是在兩個極端中間找到中間的哪乙個,而是找到最適合的哪乙個,中庸之意其實就是在處理問題時不要走極端,而是要找到處理問題最適合的方法。

中庸之道可以說已經滲透到絕大數中國人的血液之中,中國人講究「中庸」,而「中庸」更是促使自古以來的很多文學作品呈現含蓄、內斂的傾向,作家們似乎能夠很好的控制住自己強烈的情感不致一瀉千里地抒發。

3、 「天人合一」的天道觀。

儒家思想的精華反映在文學作品中使得中國傳統文化得以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儒家「天人合一」的天道觀為文學作品意境的烘托作了很大的貢獻,《論語·堯曰》中記載「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孔子認為天命不可違,所以人要「盡人事,聽天命」,所以中國的文學作品一邊注重聖賢的意境烘托,一邊又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

儒家思想對中國古代法制的影響,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漢代法制史有哪些變化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 仁 和 禮 即 仁者愛人 和 克 己復禮 仁禮之道具體派生出家族主義,而家族又是中國法律所著重維護的秩序。1 仁 對我國古代法制的作用 孔子的 仁 貫徹給我們最重要的就是乙個 恕 字。我國古代歷代王君也正是意識到了仁義和寬恕的貢獻,才使得當時的法制不斷從野蠻走向文明,西周的 有德 ...

中國古代文學就業方向是什麼,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生有啥出路?

中國古代文學就業方向如下 1 大中專院校從事中國古代文學 中國文學批評史 中國文化史的教學研究工作。中國古代文學各個高校開設這個專業的,肯定需要專業學習這方面的人才。所以可以選擇相應的的學校的關於研究中國古代文學方面的內容的工作從事,也算是學有所用。2 編輯出版 文化宣傳部門從事編輯 文秘 管理工作...

求中國古代文學考研,求中國古代文學考研資料!!!

不同的學校考的內容不同 必考的是文學理論,古代文學史和古代文學 一般的新華書店就有賣的 你也可以去考研網找找 不同的學校考的內容 科目和看的書都不同,首先你應該確定你要報考的學校,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的。每個學校的 上都寫出每個專業的考研參考書目,你去買來這些書看就可以了。推薦你個 bbs.kao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