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和禮的區別是什麼尊德手禮和尊德守禮是什麼意思?

2021-03-05 09:22:06 字數 3493 閱讀 4671

1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德」屬於內在修養要求,而「

禮」屬於外在行為規範,「德」與「禮」互為裡表,構成了人格塑造的內外統一。周人認為要完成禮治,必須加強養德,這樣社會秩序才會令人心服,因而禮制無疑促進了道德的深化又反過來有助於實現禮制。

體現在西周禮器上,周人與商人也自有異趣。商人禮器可謂一種奉神之器,周人禮器則含有一種戒人之意,禮器的固定化與社會的法制化是相適應的。周禮的思想和制度藏於尊爵鼎彝等神物之中,這種宗廟社稷的重器寓含著法律條文的內容,這與商人偏重祭神功能和含糊人倫界定有所不同。

由西周宮室建築看,布局合理、規整、嚴謹,前堂後室連為一體,顯然是依照宗法禮制,將生活場所和政務場所結合,體現出完整、系統、嚴密的「家天下」特徵。在喪葬中,成批禮器也說明周禮的森嚴,其中尤以列鼎制度為甚。考古學證實,列鼎數目確因主人身份高低而有嚴格規定,其他隨葬禮器多少也有相應的配置數目,都能反映出墓主生前的地位等級情況。

這一切表明,西周的禮制確實得到強化,而道德自然要遵循禮制所規定的角色、如僭越,即為違禮,不願安分守己而超越等級規定,便被視為道德品質出現問題,就會受到社會譴責。

由於周人堅持宗法制,殷人「孝」的思想也是「禮」的基礎。殷人固然強調「孝」,但沒有具體詳細的實施。而周人不但建立起「孝」的權威,而且制定出較為完備的條律。

他們相信祖宗鬼魂的存在,以向先祖獻孝來加強周族的團結。同時對父母的奉養、服從、尊敬更切實地付諸日常生活中。因而,「孝」這一道德要求,成為周人重要的道德綱領。

他們倡導敬祖,結合社會現實,道德規範具有能動性和有效性,使「天人合一」的宗教思想延展到「天人合一」的倫理思想。由宗教到倫理,是商周文化轉變的重要特徵。「以祖為宗,以孝為本」,家族血緣擴充套件到政治領域,自然形成合理有機的體制。

在宗法禮制日益完善的情況下,道德意識也深入人心。因而,在周禮的框束下,形成普遍的道德追求,以此建構起人人必遵的道德觀念,形成社會的有序運轉。誰若大逆不道,不管是貴族還是平民,「是可忍,孰不可忍」。

總而言之,周人的敬德保民還是要服膺天命,但比較一下《商書》和《周書》就會發現,二者在宣揚天命時所強調上天授命的條件是有差別的。《商書》在講上天授命給有德者以及有德者才能保天命時,德的內容重神而抽象,而《周書》所宣揚的周先王之德和訴說殷紂王的不德就重人而具體。周代形成的一套道德倫理規範,歸結起來不外以「父權」為軸心的「社會倫理」和以「君權」為軸心的「政治倫理」,而這也正是天命的實際內容。

他們極力宣傳所建立的一切社會政治制度都是天帝的決定,「天秩有典」「天秩有理」,事實上是借用天命來神化社會的等級區分和人倫關係,遵從上天的命令和安排當然也是有德的表現。周人正是將天上人間結合起來,把「天命無常」和「敬德保民」連為一體,這體現出周人以德配天、注重人事的理性精神。只有周王有權祭天,那麼不管春耕秋收,他都要率臣民求佑謝恩,人們相信人事可以影響天神的那種巫術成分。

因而人間治理得好,便以為天降福祚;人間治理得不好,便以為天降災殃。久而久之,周王一方面彷彿成為天神的化身,操持著天神的諸種事務,以君臨國家統率萬民;一方面又必須恭謹從事,以民為鑑,樹立起良好的社會風氣。正如郭沫若在《青銅時代》中所說,周人極端尊崇天的說話都是對殷人說的,而有懷疑天的說話都是周人對著自己說的,周人繼承殷人的天的思想只是政策上的繼承。

也就是說,周人對天又懷疑又崇拜:懷疑只在統治集團內部講,強調「敬德保民」才是治國之本;崇拜則對全社會講,利用天命樹立自己的高大形象。這完全是統治上的需要,而恰恰也說明周人頭腦的清醒。

但是到了西周末年,隨著周王室的衰落和各諸侯國經濟、政治勢力的發展,人們的神權和王權意識都在削弱。勞動人民的逃亡反抗,新興封建勢力的擴張,王室貴族之間的內訌,使僭越違禮之事層出不窮,既衝擊著貴族**的世卿世祿制,也不斷動搖著上帝的權威。人們對上帝的懷疑和詛咒,對自然界變化的唯物解釋,使西周以來的統治思想受到很大衝擊。

在這種新形勢下,一方面統治者仍然宣揚自然變異是天在賞善罰惡,是人們違反道德規範的結果;另一方面,人們的天、德、禮、孝等思想觀念,則產生了巨大的動搖和革新。這樣,西周「敬德保民」的確曾帶來過欣欣向榮的國勢,但由於堅持不力,導致後世失政,最後造成西周覆亡。隨著統治機構的崩潰,天命受到詰問,而民本思潮由此而興,不能不說西周的道德、秩序完成了其承前啟後的歷史使命。

建立在敬德保民基礎上的天神觀念,在西周時人們寧信其有不信其無。它一方面保留了自然界百神之長的身份,另一方面又是宗法禮制的保護者,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糾纏在一起分辨不清。這種情況使中國文化長久以來形成天人關係的難解難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總不能分道揚鑣,道德似乎便是一種天道與人德的結合。

而由於西周天命神學的主要內容是為宗法國家作理論上的辯護,所以後來的中國文化對天命神學無論是繼承、改造還是批判,都是圍繞著對宗法制度的不同態度而。這種情形也就規定了中國文化以政治道德問題為主要內容,而不是把客觀解析自然永珍作為積極目標。儘管後來不斷有人**人主宰萬物的能量,但總是很難反撥歷史的巨大慣性。

夏、商、周形成的堅實的文化基礎,實在造就了傳統觀念的深刻程度。

2樓:丶加菲貓丶

德是指品德,道德,指乙個人的品行和品質

禮是指禮節,禮貌,指乙個人的言語或行為素質高

禮所關注的是同趣味相關的某些型別的社會行為,而德關注的是有關善惡的倫理行為。德和禮雖然不同,但是兩者有聯絡,有相輔相成的作用

孔子所說的「禮」和荀子所說的「禮」有什麼區別

3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的思想體系中的禮是同「仁」分不開的。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

」他主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德治,打破了「禮不下庶人」的限制。孔子(見孔丘)說,殷因於夏禮,而有所損益,週因於殷禮,而有所損益。由此可知夏、殷時代已有禮。

孔子又說,他能講述夏禮和殷禮,但由於文獻不足,他雖能言之,卻不能「徵之」。也就是說禮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改變的,不能當作絕對不變的僵化的內容而一味復古。

孟子把仁、義、禮、智作為基本的道德規範,禮為「辭讓之心」,成為人的德行之一。

荀子比孟子更為重視禮,他著有《禮論》,論證了「禮」的起源和社會作用。他認為禮使社會上每個人在貴賤、長幼、貧富等等級制中都有恰當的地位。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修養起了重要作用;同時,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禮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不斷的發生著改變和調整。

4樓:堯奕聲吾碧

他們的不同在於:孔子援仁入禮以來,荀子援法入禮。孔子的禮就是使天下仁義,它本質上是一種仁的存在。

同樣是講禮,荀子與孔子相比已經有了顯著的不同。孔子言語中的禮、法概念是疏離的,而禮、仁概念是切近的。荀子固然也有一些重視禮的言論,但他對法津津樂道。

荀子主張隆禮重法,甚至有時候更是拋開禮專**。由於他們所生活的時代背景和各自的思維路徑不同,孔子在禮論中擺設了「仁政」的前提,而荀子以儒家為宗,同時吸收了法家的營養,以禮為綱,以法為紀,主張禮法皆用。荀子的思想也許更實用,孔子的思想則富於理想化,但不論怎樣,實用的思想自然不會被拋棄,而理想化的思想也沒有因為在當時無法實現而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它們對當時社會乃至後世都產生著巨大的影響。

尊德手禮和尊德守禮是什麼意思?

5樓:匿名使用者

第乙個是見到人要握手,第二個是無論是在**都要尊守法則

6樓:匿名使用者

尊敬道德。 保守禮儀

狼狗德牧黑貝的區別是什麼,狼狗 德牧(黑背)的區別

凡筱雲 一 黑背與德牧的區別 德牧小犬後腿彎,黑貝犬直。德牧的頭較大而嘴粗,黑貝頭小而嘴尖。德牧毛長,脖子和腿部有點長籤毛,黑貝短毛。德牧是雙層毛類犬,黑貝是單層毛。德牧無後腳飛爪,黑貝有後腳飛爪。 為航空事業點贊 德牧基本的特點是前高後低,黑背黃腹,弓背兔腿,肩胛高,背線流暢,尻部長 骨骼角度正確...

愛和喜歡的區別是什麼喜歡和愛的區別是什麼

喜歡是請ta吃飯,愛是為ta做法.喜歡是一類人,愛是乙個人。愛 喜歡 你父母對你的愛,是不會說喜歡的。喜歡 愛 小時候,你喜歡,和你周圍鄰居的小孩子,一起耍,也沒有說愛呀,現在也不可能是啊。喜歡 只能代表你對這個人不討厭 然而 愛 就是付出 不求回報 為他做任何事都甘心情願 情願為他付出生命 把她當...

和的區別是什麼

是上級對下級用的,也是地位高的人對地位低點的人用的 是都可以用 日語中 有什麼區別?怎麼用?大部分,大半,表示程度比較高 多用於否定句,表示比較難以達到的程度 用於肯定句,非常 我想知道 非常 的區別,希望附帶有中文解釋啊,謝謝啊 非常十分 非常 是乙個形容動詞 也是非常的意思 是一點一點 版 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