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月球的關於月球的資料

2021-03-05 09:22:05 字數 6511 閱讀 6376

1樓:匿名使用者

月球是地球唯一一顆天然衛星:

軌道半徑: 距地球384,400千公尺

行星直徑: 3476千公尺

質量: 7.35e22千克

古羅馬人稱之為luna,古希臘人稱之為selene或阿爾特彌斯(月亮與狩獵的女神),另外在其他神話中它還有許多名字。

理所當然,月球早在史前就已被人所知道。它是空中僅次於太陽的第二亮物體。由於月球每月繞地球公轉一周,地球、月球、太陽之間的角度不斷變化;我們把它叫做乙個朔望月。

乙個連續新月的出現需要29.5天(709小時),隨月球軌道週期(由恆星測量)因地球同時繞太陽公轉變化而變化。

由於它的大小與組成,月球有時被分為類地「行星」,與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分在一起。

月球由蘇聯飛行器月球2號於2023年代表人類第一次拜訪,這也是人類第一次在非地球星體上探索。第一次在著陸則在2023年6月20日(你記得你在哪兒嗎?);後一次在2023年12月。

月球也是唯一乙個被採回表面樣本的星球。在2023年夏天,月球被clementine飛行器大範圍地作了地圖映象。月球勘探者號如今正繞著月球轉。

地球與月球之間的引力場形成了有趣的現象。最顯而易見的便是潮汐現象。月球正對地球一點的引力為最大,反面一點則相對弱小一些。

地球,特別是海洋並不是完全地固定的,而是朝月球方向略有延伸的。從地球表面為透視角觀察的話,會看到地球表面的兩個膨脹點,乙個正對月球,另乙個則正對反面。這效果對海洋比對因態地殼強烈得多,所以海洋處膨脹得更高。

另外因為地球自轉比月球在軌道上快,膨脹每天一次,每天的大潮一共有兩次。

但是地球也並不完全是乙個流體,地球的自轉導致地球在正對月球下方的膨脹非常輕微。這意味著由於地球自轉扭力及月球上的加速度影響,使地球與月球之間的影響力並不十分確切地存在於兩球心連線上。這也使得地球不斷向月球提供自轉能量,使得自轉速度每世紀減慢1.

5微秒,也使月球公轉地球軌道每年增加3.8公尺。(相反的結果也導致了火衛一和海衛一的不尋常公轉軌道)。

不對稱的引力互動作用也使月球自轉同步。比如,它的軌道位相始終相對固定,使得朝向地球的一面不變。由於地球的自轉因月球的影響而減緩,所以在很早以前,月球的自轉速度也因地球而減緩,不過在那時作用力要強烈得多。

當月球的自轉速度減緩到適合自己軌道週期時(這樣膨脹點就在地球正對點),就沒有任何的多餘扭力了,這樣月球的情形就穩定了。這種情況也類似地發生在太陽系其他衛星上。最終,地球的自轉也將慢到合適於月球週期,就像冥王星和冥衛一的情況一樣。

自然,月球也顯得不太穩定(由於它的不太圓的軌道)以致於較遠端的一部分度數可不定時地看到,但大多數遠端表面(左圖)一直無法完全觀測,直到蘇聯飛船月球3號2023年上天對其進行拍攝才解決了問題。(注意:這裡並沒有什麼「黑暗面」在月亮上;月球的所有部分都能得到半日照時間。

一些對「黑暗面」的稱謂往往是指月亮不為人所見的另一面,因為「黑暗」有「不為人知」之意。這種稱謂在今天不夠正確)。

月球沒有大氣層。但是來自clementine飛行器的證據表明可能在月球南極,處於永久陰暗面的大環行山處有固態水--冰。這如今已由月球勘探者號飛船證實。

顯然月球北極也有冰,這樣未來月球探索的代價將略微便宜一些!

月球的外殼平均厚68千公尺,從mare crisium下的零公里到背面korolev環行山的107千公尺。地殼下是地幔,可能也是它的核心。然而它並不像地球的地幔,月球的只是部分特別熾熱。

奇怪的是,月球的質心與它的幾何地理中心向地球方向偏移了2千公尺。同樣,在這一側其地殼也較薄。

月球表面有兩種主要地形:巨大的環形山與古老的高原和相對平滑與年輕的maria。maria地形(覆蓋月球表面達16%)是由火山噴出的熾熱的熔岩沖蝕出的。

大部分的表面是由灰土層塵埃與流星撞擊的石頭碎片覆蓋。出於未知的理由,maria地形集中於靠近於地球的一面。

大多數靠近地球的環形山,火山由科學歷史上的著名的稱謂命名,如第谷,哥白尼和托勒密。背面的則多用近代的命名,如阿波羅,加加林和korolev(因為第一張**由月球3號拍到,所以具有顯而易見的俄羅斯偏向)。另外,類似於近地區,月球背面也有巨形環形山south pole-aitken,直徑2250千公尺,深12千公尺,使它成為太陽系最大的撞擊盆地,並在西側形成了山中山,成了太陽系中重環山的典型。

(從地球上看;左側圖的正中)。

阿波羅號和月球號計畫帶回了一塊重382千克的石頭樣本。這些提供給了我們有關月球的詳細知識。它們具有特別的價值,在月球上著陸後的廿年,科學家們還是在這快最期的樣本上做研究。

月球表面上的絕大多數石頭看來都有30到46億歲,這與地球上的超過30億歲的極稀少的石頭有偶然的巧合。這樣,月球就提供了太陽系早期歷史的在地球上無法找到的證據。

根據早先的對阿波羅樣本的研究,有關月球的起源並不一致,主要有三種理論:co-accretion同生說,主張地球與月球同時形成於太陽星雲;fission**說,主張月球是由地球上**出去; capture捕捉說,主張月球形成於其他地方,後來為地球所捕捉。這些理論證據都不足,但是來自月亮石頭的最新和最詳細的資訊引出了impact撞擊說:

地球曾被乙個大物體(相當於火星大小甚至更大)撞擊,月球則是由噴射出的部份形成。不斷又有新資訊被發現,但撞擊說如今被廣泛接受。

月球並沒有全球性磁場,但是它的一些表面石頭存有剩餘的吸引力,表明月球早期曾有過全球性磁場。

由於沒有大氣和磁場,月球表面赤裸裸地遭受太陽風的攻擊。在它剩餘的40餘億年光陰裡,大量來自太陽風的氫離子將植入其表面。由阿波羅返回的樣本證明了它對研究太陽風的價值。

月球上的氫可能在未來當作燃料使用。

2樓:匿名使用者

綜述月球影象(36張) 月球是被人們研究得最徹底的天體。人類至今第二個親身到過的天體就是月球。月球的年齡大約有46億年。

月球與地球一樣有殼、幔、核等分層結構。最外層的月殼平均厚度約為60-65公里。月殼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佔了月球的大部分體積。

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溫度約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狀態的。月球直徑約3474.8公里,大約是地球的1/4、太陽的1/400,月球到地球的距離相當於地球到太陽的距離的1/400,所以從地球上看去月亮和太陽一樣大。

月球的體積大概有地球的1/49,質量約7350億億噸,差不多相當於地球質量的1/81左右,月球表面的重力約是地球重力的1/6。   月球表面有陰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區域,亮區是高地,暗區是平原或盆地等低陷地帶,分別被稱為月陸和月海。早期的天文學家在觀察月球時,以為發暗的地區都有海水覆蓋,因此把它們稱為「海」。

著名的有雲海、溼海、靜海等。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脈,那裡層巒疊嶂,山脈縱橫,到處都是星羅棋布的環形山,即月坑,這是一種環形隆起的低窪形。月球上直徑大於1千公尺的環形山多達33 000多個。

位於南極附近的貝利環形山直徑295公里,可以把整個海南島裝進去。最深的山是牛頓環形山,深達8788公尺。除了環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脈。

高山和深谷疊現,別有一番風光。   月球永遠都是一面朝向我們(原因見後面解釋),這一面習慣上被我們 月球的正面地圖

稱為正面。另外一面,除了在月面邊沿附近的區域因天秤動而中間可見以外,月球的背面絕大部分不能從地球看見。在沒有探測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個未知的世界。

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幾乎沒有月海這種較暗的月面特徵。而當人造探測器執行至月球背面時,它將無法與地球直接通訊。   月球27.

321666天繞地球執行一周,而每小時相對背景星空移動半度,即與月面的視直徑相若。與其他衛星不同,月球的軌道平面較接近黃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   相對於背景星空,月球圍繞地球執行(月球公轉)一周所需時間稱為乙個恆星月;而新月與下乙個新月(或兩個相同月相之間)所需的時間稱為乙個朔望月。

朔望月較恆星月長是因為地球在月球執行期間,本身也在繞日的軌道上前進了一段距離。   因為月球的自轉週期和它的公轉週期是完全一樣的,所以地球上只能看見月球永遠用同一面向著地球。自月球形成早期,地球便一直受到乙個力矩的影響導致自轉速度減慢,這個過程稱為潮汐鎖定。

亦因此,部分地球自轉的角動量轉變為月球繞地公轉的角動量,其結果是月球以每年約38公釐的速度遠離地球。同時地球的自轉越來越慢,一天的長度每年變長15微秒。   月球對地球所施的引力是潮汐現象的起因之一。

月球圍繞地球的軌道為同步軌道,所謂的同步自轉並非嚴格。由於月球軌道為橢圓形,當月球處於近地點時,它的自轉速度便追不上公轉速度,因此我們可見月面東部達東經98度的地區,相反,當月處於遠地點時,自轉速度比公轉速度快,因此我們可見月面西部達西經98度的地區。這種現象稱為經天秤動。

從月球看地球

嚴格來說,地球與月球圍繞共同質心運轉,共同質心距地心4700千公尺(即地球半徑的3/4處)。由於共同質心在地球表面以下,地球圍繞共同質心的運動好像是在「晃動」一般。從地球南極上空**,地球和月球均以順時針方向自轉;而且月球也是以順時針繞地執行;甚至地球也是以順時針繞日公轉的,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地球、月球相對於太陽來說擁有相同的角動量,即「從一開始就是以這個方向轉動」。

  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月球軌道傾角和月球自轉軸傾角的數值會有這麼大的變化。其實,軌道傾角是相對於中心天體(即地球)而言的,而自轉軸傾角則相對於衛星。   月球的軌道平面(白道面)與黃道面(地球的公轉軌道平面)保持著5.

145 396°的夾角,而月球自轉軸則與黃道面的法線成1.5424°的夾角。因為地球並非完美球形,而是在赤道較為隆起,因此白道面在不斷進動(即與黃道的交點在順時針轉動),每6793.

5天(18.2023年)完成一周。期間,白道面相對於地球赤道面(地球赤道面以23.

45°傾斜於黃道面)的夾角會由28.60°(即23.45°+ 5.

15°) 至18.30°(即23.45°- 5.

15°)之間變化。同樣地,月球自轉軸與白道面的夾角亦會介乎6.69°(即5.

15° + 1.54°)及3.60°(即5.

15° - 1.54°)。月球軌道這些變化又會反過來影響地球自轉軸的傾角,使它出現±0.

002 56°的擺動,稱為章動。   白道面與黃道面的兩個交點稱為月交點--其中公升交點(北點)指月球通過該點往黃道面以北;降交點(南點)則指月球通過該點往黃道以南。當新月剛好在月交點上時,便會發生日食;而當滿月剛好在月交點上時,便會發生月食。

  月球背面的結構和正面差異較大。月海所佔面積較少,而環形山則較多。地形凹凸不平,起伏懸殊最長和最短的月球半徑都位於背面,有的地方比月球平均半徑長4公里,有的地方則短5公里(如范德格拉夫窪地)。

背面未發現「質量瘤」。背面的月殼比正面厚,最厚處達150公里,而正面月殼厚度只有60公里左右。 月球的背面地圖

月球本身並不發光,只反射太陽光。月球亮度隨日、月間角距離和地、月間距離的改變而變化。平均亮度為太陽亮度的1/465000,亮度變化幅度從1/630000至1/375000。

滿月時亮度平均為 -12.7等(見)。它給大地的照度平均為0.

22勒克斯,相當於100瓦電燈在距離21公尺處的照度。月面不是乙個良好的反光體,它的平均反照率只有7%,其餘93%均被月球吸收。月海的反照率更低,約為 6%。

月面高地和環形山的反照率為17%,看上去山地比月海明亮。月球的亮度隨而變化,滿月時的亮度比上下弦要大十多倍。   由於月球上沒有大氣,再加上月面物質的熱容量和導熱率又很低,因而月球表面晝夜的溫差很大。

白天,在陽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溫度高達+127℃;夜晚,溫度可降低到-183℃。這些數值,只表示月球表面的溫度。用射電觀測可以測定月面土壤中的溫度,這種測量表明,月面土壤中較深處的溫度很少變化,這正是由於月面物質導熱率低造成的。

  從月震波的傳播了解到月球也有殼、幔、核等分層結構。最外層的月殼厚60~65公里。月殼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佔了月球大部分體積。

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溫度約1,000℃,很可能是熔融的,據推測大概是由fe-ni-s和榴輝巖物質構成。

基本資料

阿波羅登月的**(19張)  平均軌道半徑384,401千公尺   軌道偏心率0.0549   近地點距離363,300千公尺   遠地點距離 405,500千公尺   平均公轉週期27.32天   平均公轉速度 1.

023千公尺/秒   軌道傾角在28.58°與18.28°之間變化   公升交點赤經125.

08°   近地點輻角 318.15°   默冬章19 年   平均月地距離384400 千公尺   交點退行週期 18.61 年   近地點運動週期8.

85 年   食年346.6 天   沙羅週期18 年 10/11 天   軌道與黃道的平均傾角 5°   月球赤道與黃道的平均傾角 1°   赤道直徑 3,476.2 千公尺   兩極直徑 3,472.

0 千公尺   扁率0.0012   表面面積 3.79×10^7平方千公尺   體積2.

199×10^10 立方千公尺   質量 7.349×10^22 千克   平均密度水的3.350倍   赤道重力加速度1.

62 m/s2 (地球的1/6)   逃逸速度2.38千公尺/秒   自轉週期 27天7小時43分11.559秒(同步自轉)   自轉速度 16.

655 公尺/秒(於赤道)   自轉軸傾角在3.60°與6.69°之間變化 與黃道的交角為1.

5424°   反照率0.12 宇宙中的月球

滿月時視星等-12.74   表面溫度(t) -233~123℃ 平均23℃   大氣壓1.3×10-10 千帕   月週期:

  名稱 數值(單位:天) 定義   恆星月27.321 661 相對於背景恆星   朔望月29.

530 588 相對於太陽(月相)   分點月27.321 582 相對於春分點   近點月27.554 550 相對於近地點   交點月27.

212 220 相對於公升交點   月球的直徑是地球平均直徑的1/4,質量只是地球的1/81。

關於月球的手抄報,關於月球的手抄報資料

俗稱月亮,古稱太陰,是環繞地球執行的一顆衛星。它是地球唯一的一顆天然衛星,也是離地球最近的天體 與地球之間的平均距離是38.4萬千公尺 1969年尼爾 阿姆斯特朗和巴茲 奧爾德林成為最先登陸月球的人類。1969年9月美國 阿波羅11號 宇宙飛船返回地球,美國 阿波羅 登月計畫至阿波羅17號結束。另有...

人類登上月球的人類登上月球的資料

1969年7月16日早晨9點32分,阿波羅11號飛船連同它的三十六層樓房高的土星5號火箭在甘迺迪角的39a綜合發射台發 在飛船上的是民航機長尼爾 阿姆斯特朗和兩個空軍軍官小埃德溫 嗡嗡叫 奧爾德林上校和麥可 科林斯中校。土星號的第 把他們送進了一條一百一十八英里高的軌道。把一切工作系統檢查了兩個半小...

關於假如我登上月球的作文,假如我登上月球作文,600字

假如我登上了月球,我會去看看那兒有沒有人們所說的美若天仙的嫦娥,可愛的玉兔,衷情的吳剛 看看廣寒宮是否寒冷淒涼 玉兔是否在專心致志地搗藥,陪嫦娥玩耍 吳剛是否還在伐那棵桂花樹 假如我登上了月球,我會看到月球表面布滿了大大小小高高低低錯綜複雜的環形山,我知道這些環形山大多是隕星撞擊而產生的。我還會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