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以,在古代都有哪些意思以字在古文中有幾個意思?

2021-03-05 09:21:41 字數 5615 閱讀 3966

1樓:我是誰

以的古義有:憑藉、因為、而、認為、令、用等,根據句子的實際情況理版解。舉例如:權

1、作「憑藉」之意:

先秦歌謠佚名《貍首詩》:大夫君子,凡以庶士,小大莫處。御於君所。

譯文:大夫君子,凡憑藉庶士(身份),小大無別,可駕車於君所。

2、作「因為、因」之意:

春秋時期孔子《論語·衛靈公》: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譯文:君子,不因好其言而舉其人,不因人惡其人而廢其言。

3、作「而」之意:

西漢禮學家戴聖《禮記·樂記》: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

譯文:所以世道太平時的**中充滿安適與歡樂。注:安以樂=以安而樂=因安而樂。

4、作「認為」之意:

戰國時期劉向等人《戰國策·齊策一》:皆以美於徐公。

譯文:皆以為(某人)美於徐公。

5、作「使、令」之意:

戰國時期劉向等人《戰國策》:向欲以齊事王攻宋也。

譯文:我(泠向)想利用齊國替大王做事,使其攻宋。

6、作「用」之意:

先秦列禦寇《列子·湯問·愚公移山》: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譯文:就用你殘餘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麼樣呢?

2樓:晚夏落飛霜

1、用;使用。戰國·屈原《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e68a84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431373139。」(忠臣不一定被任用啊,賢者不一定被推薦。)

2、做。春秋·孔子《論語》:「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如果有人了解你, 那麼打算怎麼做呢? )

3、認為。漢·劉向《鄒忌諷齊王納諫》:「皆以美於徐公。」(都認為我比徐公美。)

4、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藉的工具、方法,可視情況譯為「拿」、「用」、「憑」、「把」等。漢·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願以十五城請易璧。」(願意用十五座城換取和氏璧。)

5、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秦國不將城池給趙國,趙國也不將和氏璧給秦國。)

6、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等。唐·柳宗元《捕蛇者說》:「而吾以捕蛇獨存。」(而我靠著捕蛇獨自存活。)

7、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可譯為「在」、「從」。漢·班固《蘇武傳》:「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蘇武在始元六年春天到達京師。)

8、表示動作、行為的物件,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漢·劉向《戰國策·周策》:「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

」(天下的局勢有變化,王割捨漢中和楚國和好。)

9、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可譯為「而」、「又」、「並且」等,也可省去。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來遊覽的人便多;危險而又遠的地方,前來遊覽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偉、珍異奇特、非同尋常的景觀,常常在那險阻、僻遠,少有人至的地方。)

10、表示承接關係,「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和方式,可譯為「而」,也可省去。《遊褒禪山記》:「予與四人擁火以入。」(我和四個人拿著火把進入。)

11、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由於」。《廉頗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我之所以這樣做,時將國家的大事放在自己的私仇之前。)

12、表修飾和被修飾關係。晉·陶淵明《歸去來辭》:「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草木茂盛,溪水漫流。)

13、表目的關係,可譯為「而」「來」「用來」等。唐·韓愈《師說》:「作《師說》以貽之。」(作了這首《師說》來嘉獎他。)

14、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或範圍,用法同現代漢語。漢·范曄《張衡傳》:「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從王公貴族到一般官吏,沒有不過度奢侈的。)

15、表示在敘述某件事時又轉到另一件事上,可譯為「至於」。唐·李朝威《柳毅傳》:「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豈有意哉!」(至於言語慎重不相互躲避的人,是偶然罷了,**有意呢!)

16、通「已」。已經。漢·司馬遷《陳涉世家》:

「座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士兵買來魚煮了吃,得到魚肚子裡面的信,本來就認為這事很奇怪了。 )

17、通「已」。停止。春秋·孟子《齊桓晉文之事》:「無以,則王乎?」(沒有停止,就可以稱王了嗎?)

18、只是。先秦·佚名《馮諼客孟嘗君》:「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君王所缺少的,只是義氣罷了。)

3樓:nm牛虻

1、因為,由於。2、而。3、把,拿,用。

4、以為,認為。5、憑,靠。6、按照,依照。

7、根據。8、通「已」,已經。9、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範圍。

4樓:匿名使用者

〔古文〕

抄㠯《韻會》《襲正韻》養裡切,怡上聲。為也。《論語》視其所以。

又因也。《詩·邶風》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左傳·昭十三年》我之不共,魯故之以。《注》以魯故也。《列子·周穆王篇》宋人執而問其以。

又用也。《論語》不使大臣怨乎不以。又《左傳·僖二十六年》凡師能左右之曰以。《易·師卦》能以眾正。又《詩·周頌》侯彊侯以。《注》彊民有餘力來助者,以閒民轉移執事者。

又同已。《孟子》無以,則王乎。

又古以與聲相通。《禮·燕禮》君曰:以我安。《注》猶與也。《魏書·李順傳》此年行師,當克以不。《韓愈·剝啄行》凡今之人,急名以官。《注》韓文與多作以。

又《集韻》與似同。《易·明夷》箕子以之。鄭氏,荀氏皆作似。

5樓:西西的姐哦

用在單來純的方位詞前,表源

示時間、方位、數量的bai

界限,如以前du、二十歲以下。zhi

表示用、拿,把dao,憑藉,如以少勝多、以毒攻毒,"……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

表示因為,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表結果,譯為"導致",如"……以塞忠諫之路也……"

表示目的,如以待時機。

表示於、在,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以2023年10月1日宣告成立。

表示認為,如"先帝不以臣卑鄙"

也作連詞,同"而",如城高以厚

「以」字在古文中有幾個意思?

6樓:文以立仁

"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1、動詞:

a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b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c認為。《鄒忌諷齊王納諫》:「皆以美於徐公。」

d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藉的工具、方法,可視情況譯為「拿」、「用」、「憑」、「把」等。《廉頗藺相如列傳》:「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2、介詞:

a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b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等。《捕蛇者說》:「而吾以捕蛇獨存。」《廉頗藺相如列傳》:「且以強秦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c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可譯為「在」、「從」。《蘇武傳》:「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d表示動作、行為的物件,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戰國策·周策》:「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

」《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3、連詞:

a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可譯為「而」、「又」、「並且」等,也可省去。《遊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b表示承接關係,「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和方式,可譯為「而」,也可省去。《遊褒禪山記》:「予與四人擁火以入。」

c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由於」。《廉頗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d表修飾和被修飾關係。《歸去來辭》:「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e表目的關係,可譯為「而」「來」「用來」等。《師說》:「作《師說》以貽之。」

f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或範圍,用法同現代漢語。《張衡傳》:「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g表示在敘述某件事時又轉到另一件事上,可譯為「至於」。《柳毅傳》:「然自約其心者,達君之冤,餘無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豈有意哉!」

4、副詞:

通「已」。已經。《陳涉世家》:「座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7樓:fq疼痛貼

「以」字在古文中的意思有:因為,所以,而,以為,等等。

1.表示」因為「【yīn wéi 】意思的例句:」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是說唯獨這個人因為腿跛的緣故,沒有參軍,從而父子的性命都得到保障。出自《塞翁失馬》

2.表示「所以「【suǒ yǐ 】意思的例句:解釋為現在它的病在骨髓裡,所以我不再過問了。出自《扁鵲見蔡桓公》

3.表示」而「【ér】意思的例句:解釋為貴州沒有驢子,有個多事的人就用船裝載了驢子運到了貴州。出自《黔之驢》

4.表示「以為」【yǐ wéi 】意思的例句:譯為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出自《兩小兒辯日》

5.表示「按照」【àn zhào 】意思的例句:解釋為現在按照實際情況來驗證它。

8樓:倚樓丶丶聽風雨

文言文中「以」作為介詞的用法是什麼

「以」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9樓:文以立仁

"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1、動詞:

a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b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c認為。《鄒忌諷齊王納諫》:「皆以美於徐公。」

d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藉的工具、方法,可視情況譯為「拿」、「用」、「憑」、「把」等。《廉頗藺相如列傳》:「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2、介詞:

a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b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等。《捕蛇者說》:「而吾以捕蛇獨存。」《廉頗藺相如列傳》:「且以強秦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c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可譯為「在」、「從」。《蘇武傳》:「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d表示動作、行為的物件,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戰國策·周策》:「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

」《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3、連詞:

a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可譯為「而」、「又」、「並且」等,也可省去。《遊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b表示承接關係,「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和方式,可譯為「而」,也可省去。《遊褒禪山記》:「予與四人擁火以入。」

c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由於」。《廉頗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d表修飾和被修飾關係。《歸去來辭》:「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e表目的關係,可譯為「而」「來」「用來」等。《師說》:「作《師說》以貽之。」

f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或範圍,用法同現代漢語。《張衡傳》:「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g表示在敘述某件事時又轉到另一件事上,可譯為「至於」。《柳毅傳》:「然自約其心者,達君之冤,餘無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豈有意哉!」

4、副詞:

通「已」。已經。《陳涉世家》:「座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以安字結尾的成語,以「安」字結尾的成語都有哪些?

擲果潘安 竹報平安 轉危為安 惴惴不安 坐立不安 坐臥不安一枕槐安物阜民安 隨遇而安忐忑不安寢食不安 以 安 字結尾的成語都有哪些?一路平安 y l p ng n 指旅途中沒出任何事故。也用作對出門人的祝福語。侷促不安回 j c b n 侷促 拘答束。形容舉止拘束,心中不安。惴惴不安 zhu zhu...

患字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以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在文言文中患的意思是擔憂 1 動 憂慮 擔心。季氏將伐顓臾 不患寡而患不均。廉頗藺相如列傳 內 欲勿容予,即患秦兵之來。2 名 憂患 災禍。餚之戰 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也。魚我所欲也 則是則可以避患而不為也。3 名 疾病。魏書 裴駿傳 患篤,世宗遣太醫令馳驛就視,並賜御藥。又 生病。晉書 桓石虔傳 時...

豔字在古代有什麼意思在古代字是什麼意思

豔字在古代有有如下的意思 1 用作形容詞,意思是 長得漂亮。出處 春秋 左丘明 左傳 桓公元年 美而豔。釋義 非常美麗。2 用作動詞,意思是 喜愛 羨慕。出處 戰國 韓非及後人 韓非子 外儲說左上 不謀治強之功,而豔乎辯說文麗之聲。釋義 不謀求治理上的功績,只貪慕阿諛奉承的華麗辭藻。3 用作名詞,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