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為以致的帶有以字的文言文句子有哪些

2021-03-03 20:27:52 字數 6799 閱讀 4685

1樓:匿名使用者

1、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涉江》2、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回子路、答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

3、皆以美於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4、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5、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廉頗藺相如列傳》

6、而吾以捕蛇獨存。——《捕蛇者說》

7、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蘇武傳》

8、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遊褒禪山記》

9、予與四人擁火以入。——《遊褒禪山記》

10、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以」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2樓:文以立仁

"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1、動詞:

a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b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c認為。《鄒忌諷齊王納諫》:「皆以美於徐公。」

d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藉的工具、方法,可視情況譯為「拿」、「用」、「憑」、「把」等。《廉頗藺相如列傳》:「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2、介詞:

a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b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等。《捕蛇者說》:「而吾以捕蛇獨存。」《廉頗藺相如列傳》:「且以強秦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c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可譯為「在」、「從」。《蘇武傳》:「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d表示動作、行為的物件,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戰國策·周策》:「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

」《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3、連詞:

a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可譯為「而」、「又」、「並且」等,也可省去。《遊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b表示承接關係,「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和方式,可譯為「而」,也可省去。《遊褒禪山記》:「予與四人擁火以入。」

c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由於」。《廉頗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d表修飾和被修飾關係。《歸去來辭》:「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e表目的關係,可譯為「而」「來」「用來」等。《師說》:「作《師說》以貽之。」

f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或範圍,用法同現代漢語。《張衡傳》:「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g表示在敘述某件事時又轉到另一件事上,可譯為「至於」。《柳毅傳》:「然自約其心者,達君之冤,餘無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豈有意哉!」

4、副詞:

通「已」。已經。《陳涉世家》:「座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3樓:匿名使用者

以 [yǐ]:

用,拿,把,將:以一當十。以苦為樂。以身作則。以鄰為壑。以訛傳訛。以往鑑來。

依然,順,按照:以時啟閉。物以類聚。

因為:以人廢言。勿以善小而不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於(指時日):「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目的在於:以待時機。以儆效尤。

文言連詞,與「而」用法相同:夢寐以求。

用在方位詞前,表明時間、方位、方向或數量的界限:以前。以內。

用在動詞後,類似詞的字尾:可以。得以。

古同「已」,已經。

太,甚:不以急乎?

及,連及:富以其鄰。

4樓:倚樓丶丶聽風雨

文言文中「以」作為介詞的用法是什麼

5樓:匿名使用者

你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好的,可以或者是連線詞或動詞之類。

6樓:本喵王下屬

以有「用」的意思,如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文言文中帶有「和」字,「或」字的句子有哪些?

7樓:你朋友

一、或1 有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或長煙一空

2 有的,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文言文的"或"字不解釋為"或者",解釋為"有的(人或物)"

解釋:1 也許,有時,表示不定的詞:~許.~者(a.也許;b.連詞,用在敘述句裡,表示選擇關係.均亦單用「或」).~然.~則.

2 某人,有的人:~告之曰.

3 稍微:不可~緩.不可~忽.不可~缺.

二、和1 《形》**和諧;協調。《察傳》:「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

【又】協和;和睦。《季氏將伐顓臾》:「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2 《動》和好;交好。《屈原列傳》:「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議和。」

3 《形》溫和;暖和。《蘭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4 《形》和悅;謙和。《信陵君竊符求趙》:「微察公子,公子顏色愈和。」

5 《介》連帶;連同。杜荀鶴《山中寡婦》:「時挑野菜和根煮。」

6 《介》與;跟。《陳州糶公尺》:「和那害民的賊徒折證。」

7 《連》與;和。岳飛《滿江紅》:「八千里路雲和月。」

文言文的"或"字不解釋為"或者",解釋為"有的(人或物)"

1 也許,有時,表示不定的詞:~許.~者(a.也許;b.連詞,用在敘述句裡,表示選擇關係.均亦單用「或」).~然.~則.

2 某人,有的人:~告之曰.

3 稍微:不可~緩.不可~忽.不可~缺.

文言文中帶有和字 或字的句子有哪些, 急

8樓:匿名使用者

有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或長煙一空有的,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文言文的"或"字不解釋為"或者",解釋為"有的(人或物)"

◎ 也許,有時,表示不定的詞:~許。~者(a.也許;b.連詞,用在敘述句裡,表示選擇關係。均亦單用「或」)。~然。~則。

◎ 某人,有的人:~告之曰。

◎ 稍微:不可~緩。不可~忽。不可~缺。

9樓:糜若雁仁鈞

一、或1

有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或長煙一空2有的,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文言文的"或"字不解釋為"或者",解釋為"有的(人或物)"解釋:1

也許,有時,表示不定的詞:~許.~者(a.也許;b.連詞,用在敘述句裡,表示選擇關係.均亦單用「或」).~然.~則.

2某人,有的人:~告之曰.

3稍微:不可~緩.不可~忽.不可~缺.

二、和1

《形》**和諧;協調。《察傳》:「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

【又】協和;和睦。《季氏將伐顓臾》:「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2《動》和好;交好。《屈原列傳》:「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議和。」

3《形》溫和;暖和。《蘭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4《形》和悅;謙和。《信陵君竊符求趙》:「微察公子,公子顏色愈和。」

5《介》連帶;連同。杜荀鶴《山中寡婦》:「時挑野菜和根煮。」

6《介》與;跟。《陳州糶公尺》:「和那害民的賊徒折證。」

7《連》與;和。岳飛《滿江紅》:「八千里路雲和月。」

文言文的"或"字不解釋為"或者",解釋為"有的(人或物)"1也許,有時,表示不定的詞:~許.~者(a.

也許;b.連詞,用在敘述句裡,表示選擇關係.均亦單用「或」).

~然.~則.

2某人,有的人:~告之曰.

3稍微:不可~緩.不可~忽.不可~缺.

文言文中帶「亡「字的句子有哪些?

10樓:儒雅的小肥玲

1、人有亡斧者,意其鄰人之子

2、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追之。

3、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4、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

5、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

6、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錘毀之,鐘況然有聲。

7、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於趙。

8、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

9、假令僕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

10、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

11、鳥飛不下,獸鋌亡群。

12、掩金觴而誰御,橫玉柱而沾軾。居人愁臥,怳若有亡。

13、霍子孟之不作,朱虛侯之已亡。

14、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

15、若夫商財賄之有亡,計班資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稱,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謂詰匠氏之不以杙為楹,而訾醫師以昌陽引年,欲進其豨苓也。

文言文帶(其)?的句子及翻譯

11樓:我是乙個麻瓜啊

一、「其」作第三人稱代詞,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在句中作主語或與其他詞語構成主謂短語作該短語中的小主語,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他(他們)」「它(它們)」.如:

1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2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

3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4古之人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1句,「其」作「乃華山之陽」的主語,相當於「它」,代指「華山洞」.2句,「其」與「為文」構成主謂短語,相當於「它」,代指「僕碑」.3句,兩個「其」分別作分句主語,前乙個相當於「它」,代指上文的「山洞」;第二個「其」相當於「他們」,代指上文的「遊人」.

4句,「其」與「求思」構成主謂片語,相當於「他們」,代指「古之人.

二、「其」作第三人稱代詞,用在名詞或方位名詞之前,作領屬性定語,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他的(他們的)」「它的(他們的」).如:

1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

2距洞百餘步,有碑僕道,其文漫滅.

3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4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

5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

上述五句中的「其」,都可譯成第三人稱代詞「它的」.1句,「其下」指山的下面.2句,「其文」指「僕碑上的文字」.

3句,「其左右」指「山洞的兩旁」.4句,「其深」指「山洞的深處」.5句,「其傳」指「古書的傳說(文字)」.

三、「其」活用作第一人稱代詞,可用作定語或小主語,相當於「我(自己)」、「我們」或「我的(我們的)」.如:

1餘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2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1句,「其」指代上文的「餘與四人」,只能譯成「我們」.2句,「其」指的是「我(自己)」.

四、「其」作指示代詞,可以指代個別的人或事物,也可指代多數,一般都是遠指,相當於現代漢語的「那、那個、那些、那裡」.如:

1唐浮圖慧褒始捨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

2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

3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

4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

1句,「其址」指那個地方,「其後」指從那以後.2句,「其院」指那個禪院.3句,「其好遊者」指那些愛好遊賞的人.4句,「其欲出者」指那個要求出來的人.

五、「其」作副詞,放在句首,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表示反詰的語氣,可譯為 「難道」.如:其孰能譏之乎?

「其」表示反詰語氣,相當於「豈」,可譯為「難道」.

六、「其」作助詞,用來湊足音節,舒緩語氣.如: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

「其」是助詞,無實在意義,可不翻譯;「既其出」可譯為「出洞以後」.

「其」字除了上述本文的用法外,另外還有一些用法,下面補充說明:

(一)「其」活用作第二人稱代詞,相當於「你」、「你的」.如: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後.(《觸龍說趙太后》)

該句譯為:我認為太后替長安君考慮的短近了,所以認為你的疼愛(長安君)不如(疼愛)燕後.「其」作第二人稱代詞來解.

(二)「其」表示特指若干中的乙個,有「其中」的意思.如:少時,一狼逕去,其一犬坐於前.(《狼》)

該句譯為:過了一會兒,乙隻狼乾脆走開了,其中的另乙隻狼像狗似地坐在(屠夫)面前.「其」作「其中」來解.

(三)「其」作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還可以表示疑問、測度、婉商、期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視情況可譯為「大概」、「還是」、「可要」等.如:

1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其皆出於此乎? (《師說》)

3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伶官傳序》)

4吾其還也. (《崤之戰》)

1句,「其」用在「如......何」的前面,有加強疑問語氣的作用,可譯為「又」.2句,「其」表示測度的委婉語氣,可譯成「大概」、「或許」.3句,「其」表示告誡、期望的語氣,可譯為「可要」.

4句,「其」表示商量的語氣,可譯為「還是」.

(四)「其」作副詞,表時間,有「將」、「將要」的意思.如: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詩經·七月》)

該句譯為:趕緊修理好房子,將要開始播種各種穀物了.「其」解釋為「將要」.

(五)「其」作連詞,表假設,做「假如」、「如果」來解;表選擇,做「是......還是」來解.如:

1其極刑,曰:「順我,即先刺心;否則,四肢解盡,心猶不死.」(《獄中雜記》)

2子以秦為將救韓乎,其不乎?(《戰國策·韓策》)

1句大意是:如果遇到執行凌遲這種刑罰,劊子手便對犯人說:「你依我,給我若干錢,我就先刺心,叫你一下子便死;不然的話,我把你四肢剮盡,你心一下子死不了,叫你受罪.

「其」相當於「如果」.2句意思是:你認為秦國是將要救南韓,還是不救呢?

「其」相當於「是......還是」.

文言文句子中含「師」的意思,初中文言文含有中字的意思和句子

師 古代軍隊的編制單位,二千五百人一師.泛指軍隊.燭之武退秦師 若使燭之武見專秦君,必退.老師.師屬說 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以 為師 向 學習.師說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 之.學習 效法.師說 吾 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有專門知識或技藝的人.石鐘山記 而漁工水 雖知而不能言.對宗...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文言文以字的用法

以1.作介詞 則以鐵範置鐵板上 何以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用.拿憑 因為2.作連詞 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可譯為 來 3.作動詞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認為 在文言文裡,以 起初是個實詞,多屬動詞 後來演 化成虛詞,多屬介詞。由此可見,文言文 以 既可充當實詞,也可充當虛詞,其主要用法如下 一 當 以...

文言文中藉字常翻譯為什麼,文言文《項藉》的翻譯

映雪紫夜 藉j 動 踩 踐踏。赤壁之戰 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動 欺負 欺凌。史記 魏其武安侯列傳 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歲後,皆魚肉之矣。ji 名 草墊子。楚辭 九歌 東皇太一 蕙餚蒸兮蘭藉。動 墊。赤壁賦 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動 憑藉 依靠。過秦論 是以陳涉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