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學好中國古建築知識,能不能方法

2021-03-03 20:27:43 字數 5358 閱讀 2294

1樓:曉秋槓槓

用分類法學來習比較容易記:

1、按自

建築區域bai分類,江南的、

du塞zhi北的,沿江的、山區的dao等,可分為徽居、客家等;

2、按建築時間分類,隋唐的,宋元的,明清的,**的等等;

3、按建築使用者分類,帝王將相的、民居、商賈市場、廟宇道觀、亭台樓閣等。

如何系統地學習中國古建築相關知識?

2樓:古建家園

發展方面,粗略了解的話可以讀梁思成《影象中國建築史》,如果想更深入,建工社出版五卷本《中國建築史》十分詳細地彙總了營造學社成立至今幾乎所有資料,全部讀完則對古代建築史的發展歷程有完整的了解。對漢代建築感興趣還可以讀《楊鴻勳建築考古**集》以及河南博物院出版《河南出土漢代建築明器》;如果希望了解發展背後的原因,強烈推薦張良皋著《匠學七說》。傅熹年的《建築史**集》、王貴祥《中國古代佛教建築研究論集》以及張十慶《從帳幔裝修到小木裝修》、《建築與家具_古代家具結構與風格的建築化發展》等**也值得一讀。

這裡主要試著回答一下古建築中設計原理的部分如何系統學習。(這裡強烈建議大家先將審美、風水、文化等因素排除,畢竟純粹從這些出發去分析古建築的文章,看完感覺好像什麼都研究了但又什麼都記不住......可以嘗試單從技術層面與空間層面理解古代建築,而後再試圖從技術層面反思形成審美的根本原因。)

首先是潘谷西《中國建築史》教材,對事物有乙個大概認識。

此後,林徽因《論中國傳統建築的幾個特徵》可以作為設計原理學習的綱領排在首位。儘管梁思成與林徽因都寫了《論中國傳統建築的幾個特徵》,但梁文更注重的是巨集觀層面對於中國建築史的梳理,較少談設計;而林對設計的敏感使其在林版《論中國傳統建築的幾個特徵》中從較細微的部分切入,更多談的是設計原理,屬於微觀層面。

在此之後,可以梳理木結構的結構邏輯,推薦張十慶《從建構思維看古代建築結構的型別與演化》。把握原理,首先應從邏輯區分。從建造邏輯上看,木結構分為兩類,即層疊邏輯的井乾式建築與連架邏輯的穿斗式建築——井乾式建築無柱,所有屋頂荷載均可看做疊梁承擔;而穿斗式建築中(原生穿鬥)無樑,橫向構件只承擔連線作用,所有質量由柱直接傳遞至地面。

而後世所提抬梁式、插梁式、廳堂式、殿堂式等概念均可看作井幹與穿鬥的疊加狀態。

由於井乾式與穿斗式屬於原生木結構,而井乾式由於其侷限性較差以及工藝相對簡單,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可以暫時不討論。從穿鬥結構入手,可以更易於理解木材的力學性質、木建築的加工方法、構成方式與所面臨的幾個具體問題。注重理解穿鬥建築中簡易四阿或歇山頂的做法,從屋角構架的處理明確防水(腐)、交圈、整體性等基本問題,也深入理解穿鬥建築中如何穿、如何鬥(湊)、以及位於同一高度兩枋相撞時相互避讓的原則。

這裡推薦東南大學朱光亞主持編撰的《福建傳統大木匠師技藝研究》以理解木材的基本性質與加工的方式、以及一些施工中碰到的具體問題。重慶大學碩士**《渝東南土家族民居及其傳統技藝研究》(非唯一,重慶大學在那幾年做了很多關於土家族民居技術的碩士**)可以作為補充,了解穿鬥建築的適應性問題。從穿鬥入手,理解木建築基本原理、了解基本型穿鬥的侷限後,再去看傳統大木建築將容易許多。

在此之後可以嘗試閱讀《營造法式》,從大木作兩卷及配圖中理解何為常規做法,但時刻警惕。《營造法式》是一本為規範工程造價而編寫的書籍,其中所提的處理方式均為當時的常用做法而非標準做法,並且儘管將不同進深的各架椽屋細分並繪製不同的側樣,但其中並未討論什麼情況下應當匹配何種屋架,而這其中的選擇則均為設計問題。

3樓:alphag的春天

怎樣學習中國古建築

首先,你要了解古建中各種部位的常用尺寸和形狀,連線方式。有本書《中國古建築測繪十年》,要看!要懂!

其次,施工圖現在都有大樣圖集,所以畫的時候也不難,直接參考,所謂施工圖就是死的東西,區別在用材上,你想讓你的施工圖中標,那一是預算合理,二是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最後,要想達到好的效果,那一定要有乙個手藝好的師傅,不是所有的工匠都是可以做出精緻的作品的。

補充一點,即使是古建,也要遵守規範!!連規範都達不到的施工圖審核都過不了,我說的這都是基礎,要想提高還是去工地吧。

我想學古建築知識,有什麼**可以推薦?

4樓:

中國古建築瓦石營法,劉大可

中國古建築之講究一在規劃,二在施工,不知題主學習的目的。規劃方面可看講民居的

如何系統地學習中國古建築相關知識

5樓:

建築是文化的載體,古建是傳承文化的核心。

古建作為一種文化精神的載體,乙個民族生活的歷史記錄,是人類文化靈魂的棲息地,人類文化信仰的廟宇,銘刻歷史豐碑和文化靈魂的殿堂,是不同地區、國家、民族、社群的文化模式的反映,也是文化多樣性的表徵,具有特別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而這些都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加以改善。

中國是具有五千年傳統建築文化持續發展的文明古國,中國有多項世界一流的不同時代的古建築,這些傳統建築文化是現代中國城鄉建築事業的根,也是中華民族的根。

在當代中國城鄉建設中,沒有傳統建築文化的城市是沒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傳承中華民族傳統建築文化,首先要明確什麼叫民族傳統建築文化,並搞清楚民族傳統建築文化的歷史與現狀。

6樓:匿名使用者

看看建築史《營造式》

7樓:匿名使用者

請幫助選擇易懂教材,謝謝!

8樓:匿名使用者

請幫助選擇最好最易懂的教材,謝謝!

請高手推薦幾本中國古建築方面的書籍,入門級別就可以了。主要是建築文化、建築的結構基礎知識等方面內容的

9樓:上林頑石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建築》,還有祁英濤的《古建築鑑定》也不錯啊!

也是入門的!

10樓:

不是高手,但是比較靠譜的是《中國古建築木作營造技術》馬炳堅、《中國古建築瓦石營法》劉大可

古建築有什麼價值,古建築有什麼價值知識

11樓:建管家

中國古建築泛指近代西方文明決定性地影響中華文明之前,在中國古文化主導下產生的建築物、構築物、建築方法和相關體制。中國古建築的影響範圍遍及半個亞洲和眾多少數民族地區,在世界建築歷史中占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甲骨文中,不少漢字就借用兩坡頂的建築形象來造字,現代漢字中偏旁部首中的「寶蓋頭」就是建築形象的直接表現。

相對於西方文明,中國的古建築充分發揮的木材這種建築材料的優勢,以四角起翹的大屋頂和斗拱為象徵;同時,沿著400公釐等降水量線綿延幾千公里,從戰國時代就開始修築的長城,在失去了防禦北方游牧民族的歷史作用之後,已經成為中華文明的象徵,成為民族精神的象徵。

中國古建築除了少量石建築外,大部分以木、土、磚瓦為主要建造材料,這些材料具有易損毀的特點,尤其是以木材為主的結構材料,其易腐、易燃等缺陷,使得古建築一旦受損,就會主體坍塌,形象無存。目前所知儲存下來的最久遠的地上建築是山西五台山南禪寺大殿,年代是公元782年。此殿很小,甚至只能代表唐代建築的一般水平。

而浙江餘姚河姆渡發現的距今2023年前有榫卯的木結構構件,反映了我國木結構技術的悠久歷史。赫赫有名的秦朝阿房宮、唐朝大明宮等輝煌的歷史建築已經只剩下一些難以辨認的土台。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地下儲存的遺址遺物被發現出來,為建築史增添了重要的內容。

北京明十三陵定陵地宮的發掘和清東陵裕陵地宮的清理開放,揭示了帝王陵寢地宮的面貌。但遺憾的是,日本侵略軍自九一八事變以後,在長達14年的侵華戰爭中,對中國各類古建築肆意摧殘,竭力毀壞,古建築遭到空前的劫難。山西境內的純陽宮、大佛寺、三清殿、大禹廟、關帝廟,山東高密、章邱、鄒平等地寺廟、古塔毀損殆盡。

從黑龍江至海南島,從黃海之濱到雲貴高原,名勝古蹟盡遭厄運。日軍侵華期間,戰爭波及範圍之廣,持續時間之長,對中國各種建築物毀滅程度之深,在中國歷史上實屬罕見,中國古建築時時處於朝不保夕的境地。在日軍侵占區,中國古建築更遭受滅頂之災,有日軍轟炸、焚燒所致,有日軍搶劫、肆意搗毀所致,亦有日軍改作軍用等所致。

2023年12月初,日軍飛機對南京城區實施狂轟濫炸,並對南京各類建築物施以猛烈的炮擊,南京古城牆遭受的破壞十分慘烈。明朝初年修建的磚石城牆堪稱世界第一,遭受日軍炮火摧殘後,中山門城牆、光華門城牆、中華門城牆大部分被毀,原本30多公里的古城牆只餘約20公里,所剩部分大多也傷痕累累。

在維修古建築的工程中,為了儲存古建築的歷史文物價值,必須儲存原來的構件。但是早期木結構的梁、枋、柱、檀等木料易於糟朽劈裂。過去匠師們曾採用過墩接鑲補等方法來儲存木料,但是這樣材料的受力效能受到損失。

古建維修部門經過試驗和研究,採用了現代化學粘合材料結合其他工藝拼合大樑,灌注糟朽的柱子,解決了大料**的困難,更多地儲存了早期木構原件。在保護建築的過程中,除了防止人為地破壞之外,更重要的是防止自然的侵蝕破壞。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新發現的古建築實物和遺址、構件等,大大充實了建築史的實物資料。

這些發現,經過鑑別、選擇,使之系統化,將成為一部實物的建築史。現在我們對於中國古代那些輝煌一時的建築,除了考古的證據,更多的是從文學作品中來玩味體會。「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詩句,既成為中國古代社會充滿人性關懷的乙個淒婉追求,也成為對於一代代建築工官、工匠默默奉獻的最嘹亮的讚歌。

中國歷史上與外界的文化交流也促成了古建築風格的流變,例如隨著佛教文化的引入和傳播,起源於印度的寶塔建築發展成為古建築中的一大門類;佛教建築中的石窟建築甚至成為中國古典藝術的「保鮮櫃」。

近年來,一些地方在古建築的保護與資源利用方面做出了許多嘗試。如園林城市蘇州在得知常州在城市建設中,將拆除荷花池地區6萬平方公尺的老街區後,購得幾處尚未來得及拆除並儲存完好的文物建築,編號繪圖後,拆卸下所有構件,異地復建。從這些事件中,我們看到了古建築如何從被視為破舊而遭拆除,到被視為新的資源加以利用開發,實現了利用基礎上的保護的過程,這一過程為我們做好文物建築資源的保護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為歷史文化遺存,古建築與旅遊注定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絡。作為乙個城市甚至民族歷史文化的象徵,古建築擁有多重價值和功能,如果這些價值不能有效地向公眾展示,那麼古建築就會出現價值缺失的現象。旅遊因其特有的可愉悅大眾的功能,無疑成為古建築價值展示的首要途徑。

以旅遊形式展現的古建築,能夠傳授知識,啟迪智慧型,陶冶情操,還能弘揚民族文化,延續歷史文脈,喚起人們的愛國熱情;同時,旅遊使得古建築的保護觀念日益深入人心,從而激發社會公眾自發或自覺保護古建築的行為。

古建築之可貴,除了它們是用金錢和血汗堆成的之外,更重要的它們是歷史的遺存,經過了不知多少年的歲月磨鍊,有的已有幾百年、上千年的歷史。如果毀壞了它們,就不可能再得。比如乙個唐、宋時期的古建築被拆毀了,就無從再得,縱或根據資料能重新恢復,但它已成了乙個複製品,乙個假古董,它的價值也就大減了。

所以人們常常把一件文物、一座古建築的破壞稱為「不可挽回的損失、不可彌補的損失」。古建築是我國古代建築活動的主要結果,是我國古代建築技術、藝術的結晶,也是我國古代乃至近代政治、經濟、社會活動的載體,是全方位反映我國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特徵的歷史遺產,具有價值高、代表性強、分布廣、時間橫跨大,型別多樣的特點,已成為自開展文物建築保護工作以來我國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的主要物件。古建築是歷史文化的載體,是特殊的不動產,在現代化建設中,它具有保護和利用的雙重價值。

中國古建築有哪些派別中國古建築主要有哪些流派派別

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 一 以木構架為主的結構方式 中國古代建築慣用木構架作房屋的承重結構。木構梁柱系統約在西元前的春秋時期已初步完備並廣泛採用,到了漢代發展得更為成熟。木構結構大體可分為抬梁式 穿斗式 井乾式,以抬梁式採用最為普遍。抬梁式結構是沿房屋進深在柱礎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重疊數層瓜柱和梁,再...

中國古建築有哪些特徵中國古建築的特點是什麼

中國古建築的特點 1 中國古建築以木材 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此結構方式,由立柱 橫樑 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中國古代木構架有抬梁 穿鬥 井幹三種不同的結構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稱為 抬梁式 宮殿...

中國古建築文化與賞析屬於哪一類,中國古建築文化與鑑賞智慧型樹答案

前高校開設的文學類課程沒有這個課程,文學有密切聯絡,但中國古建築和西方建築確能體現國家歷史文化,與國民心態 我剛剛看了一下,屬於 人文科學 類 中國古建築文化與鑑賞智慧型樹答案 這裡應該找不到 答案 不會的話 還是問問你的同學 或者老師比較好 讓他們給你講內講 不要總是不動腦容 只抄答案。對成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