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無常勇,亦無常怯,有氣則實,無氣則虛,虛則怯

2021-03-03 20:57:31 字數 2190 閱讀 6476

1樓:霜寒冰聽殘荷

是「民無常勇,亦無常怯。有氣則實,實則勇;無氣則虛,虛則怯。」

出自e68a84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61303030《呂氏春秋·仲秋紀》。

原文:衣,人以其寒也;食,人以其飢也。飢寒,人之大害也。

救之,義也。人之困窮,甚如飢寒,故賢主必憐人之困也,必哀人之窮也。如此則名號顯矣,國士得矣。

昔者秦繆公乘馬而車為敗,右服1失而野人取之。繆公自往求之,見野人方將食之於歧山之陽。繆公嘆曰:

「食駿馬之肉而不旋飲酒,餘恐其傷女脾胃也!」於是遍飲之而去。處一年,為韓原之戰,晉人已環繆公之車矣,晉梁由靡已扣繆公之左驂矣,晉惠公之右路石2奮投而擊繆公之甲,中之者已六札矣。

野人之嘗食馬肉於歧山之陽者三百有餘人,畢力為繆公疾鬥於車下,遂大克晉,反獲惠公以歸。此《詩》之所謂曰「君君子則正,以行其德;君賤人則寬,以盡其力」者也。人主其胡可以無務行德愛人乎?

行德愛人**親其上,民親其上則皆樂為其君死矣。

趙簡子有兩白騾而甚愛之。陽城胥渠3處廣門之官,夜款門而謁曰:「主君之臣胥渠有疾,醫教之曰:

『得白騾之肝病則止,不得則死。』」謁者入通。董安于御於側,慍曰:

「嘻!胥渠也,期吾君騾,請即刑焉。」簡子曰:

「夫殺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殺畜以活人,不亦仁乎?」於是召庖人殺白騾,取肝以與陽城胥渠。

處無幾何,趙興兵而攻狄。廣門之官,左七百人,右七百人,皆先登而獲甲首。人主其胡可以不好士?

凡敵人之來也,以求利也。今來而得死,且以走為利。敵皆以走為利,則刃無與接。

故敵得生於我,則我得死於敵;敵得死於我,則我得生於敵。夫我得生於敵,與敵得生於我,豈可不察哉?

民無常勇,亦無常怯。有氣則實,實則勇;無氣則虛,虛則怯。怯勇虛實,其由甚微,不可不知。

人主愛士,士則勇戰,徒令驅策,士則怯北。戰而勝者,戰其勇者也;戰而北者,戰其怯者也。勇怯之由,乃由人主愛士也。

此兵之精者。存亡死生,決於知此而已矣。

譯文:人穿衣服,是因為寒冷;人吃東西,是因為飢餓。飢寒交迫是人的大難。

把人從這種困境中救出,是道義。人在窮困中比飢寒交迫更難受,所以賢能的君主一定可憐在窮困中的人,一定為窮困的人感到悲哀。如果能做到這樣的話,那麼該君主的名號就會顯赫,就會得到士兵的擁護。

過去,秦穆公坐的馬車壞了,右邊的馬失控奔走而被山間的樵夫獵取。秦穆公親自去求取失去的馬,看見樵夫們剛剛在岐山的北邊煮食馬肉。秦穆公嘆氣說:

"吃駿馬的肉但不立刻飲酒,我怕馬肉會有傷你們的身體!"於是賜酒給他們全體再離開。過了一年,韓原大戰。

晉國的人已經包圍了秦穆公的馬車,晉國的梁由靡已經抓住了秦穆公左邊的馬,晉惠公的車伕路石奮力把竹器投向秦穆公的盔甲,擊中了六片甲葉。在岐山北邊受賞吃馬肉的樵夫有三百多人,他們出盡全身之力在車下為秦穆公努力戰鬥,於是不久大敗晉國,反而捉獲晉惠公回來。這就是《詩經》裡說"去做君子的國君就要推行德政,讓他們對你報德;給下人當國君就要寬以待人,讓他們為你盡力"。

君主怎麼能不施行仁愛德政?推行德政,關愛人民,那麼人們就親近他們的上司,人們親近他們的上司就都樂於為他們的上司犧牲。

趙簡子有兩匹白色的騾馬,十分喜愛它們。居住在廣門的小吏陽城胥渠在晚上上門拜訪說:"主公,你的臣子胥渠患了病,醫生教我說:

『得到白騾的肝的話,病就可以抑制;否則就會死去。』"門官進去通報。董安于在旁邊伺候,惱怒地說:

"嘿!胥渠是希望謀到我主公的騾子,請讓我殺掉他。"趙簡子說:

"殺人來使畜牲存活,不是不人道嗎?殺畜牲來救活人,不也是一種仁義的舉動嗎?"於是召來大廚殺掉白騾,挖取肝臟拿給陽城胥渠。

過了沒多久,趙簡子舉兵攻打狄族。廣門的官吏,左隊有七百人,右隊有七百人,都率先登上城樓砍獲披甲者的首級。作為君主怎可以不愛惜士兵呢?

凡是敵人的來犯,是要謀取利益。如今來犯只有送死,那麼就應走為上策。敵人都以走為上策,就不用刀劍相見。

所以敵人在我的手上得以生還,那麼我就得死在敵人手中;敵人能夠死在我的手上,那我就可以在敵人的手中生還。因此,是我在敵陣中生還,還是敵人在我的手中生還,怎麼能不明察?

人民的勇敢不是永恆不變的,人民的怯弱也不是永恆不變的。士氣飽滿就充實,充實就會勇敢,士氣喪失就空虛,空虛就會怯弱。怯弱與勇敢、空虛與充實,它們產生的緣由十分微妙,不可不知曉。

人主愛惜人民,人民就會勇敢的奮力作戰,人主只是像驅趕牛羊一樣驅策人民,人民就會怯弱而臨陣逃跑。打仗獲勝的,是憑恃自已的勇氣而戰,打仗敗逃的,是心懷膽怯而戰。怯弱與勇敢的緣由,正在於人主是否愛惜百姓,這就是用兵的精妙之處。

生死存亡就由是否知道這個道理決定了。

揭秘清朝時期,士兵胸前的兵和勇的區別

兵 和 勇 二字,通常指,清兵背上貼著這兩個字。兵 是清代國家的常備武裝力量,包括 八旗 軍和 綠營軍 勇 是一種民兵,不是國家的常備軍。清末 太平天國 曾國藩 以 團練 起家,朝廷才改非正式的鄉勇為練勇 即 湘軍 定 兵制 發餉糧,稱為勇營。這是 勇 代替 兵 成為了國家的正規軍的開始,逐漸成為清...

終於知道清朝軍服上的「勇」和「兵」的區別了

臨時工和正式工的區別 清朝軍服上的字 兵和勇,是什麼意思 史載,兵 是清代國家的常備武裝力量,包括八旗軍和綠營軍,八旗軍分為滿八旗 蒙八旗和漢八旗,這些都是大清的正規軍,直接隸屬皇帝,八旗兵為世兵制,在16歲以上的八旗男性子弟中挑選 勇 與 兵 相比,就是後娘養的了,雍正 乾隆朝後遇有戰事,若八旗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