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觀滄海的故事600字

2025-07-26 15:10:18 字數 1792 閱讀 7929

《觀滄海》背後的故事

1樓:金色盛典歷史

這首詩是曹操遠烏桓歸來時的詩作,表達了心懷天下,建功立業的心情。

烏桓之戰歷時5年,從西元202年到207年,曹操一路擊敗袁紹組織,袁譚、袁尚,袁熙,以及和袁家過往親密的三郡烏桓(遼西、上谷、右北平),我們回憶下當時的戰爭。

西元202年是建安7年,曹操49歲,當時袁紹之子袁譚、袁尚發生衝突,袁譚不敵,遂投降曹操。

建安九年,趁袁譚、袁尚火拼之時,曹操順勢佔領鄴城,這一年曹操把自己的據點從許昌遷到了鄴城。

建安十年,曹操攻袁譚,平定冀州,青州,袁尚,袁熙怕,逃亡到三郡烏桓,這一年蒙特內哥羅軍張燕帶領十餘萬人投靠了曹操。

為什麼張燕會投靠曹操,歷史有幾種說法。

第一種:張燕和袁紹有仇,曹操平定袁家勢力,張燕一同參與,大仇得報,並且欣賞曹操的任人唯賢。

第二種:曹操當時擁護漢獻帝,無意為正統軍系,張燕需要乙個名正言順的勢力給未來找出路。

下面重點來了 ,袁氏家族逃亡烏桓(今東北),並且烏桓入中原要塞,攪亂之心,民不聊生,一為了清除袁氏同黨,二為了解決烏桓入塞為害,曹操力排眾議,在郭嘉的建議下,決定遠征烏桓。

當時郭嘉認為,袁氏剛逃亡到烏桓,尚不成氣候,假以時日,等其壯大,攻之必難。

此時去攻,定能出奇制勝,清袁氏,平北方。在曹操的精心籌劃下,建安十二年曹操開啟了遠征烏桓之戰。

五月到達今天的天津薊州,大雨瓢潑,行軍受阻,就無望之時,出現了乙個謀士,名喚田疇,此人是個很了不起的地理學家。

對遼西極為熟悉,在他的指點下,曹操他們改道行走一條荒廢200餘年的古道,正式因為其道路隱蔽,所以行軍至烏桓都城柳城時才被敵軍發現,這也為後來的進攻提供了先發優勢。因其出其不意,烏桓毫無準備,最終敗北。

這場戰爭從中原出發達到東北,歷經4個月,曹操大勝,回程從遼寧沿著遼西走廊往南走,郭嘉途中因舟車勞頓,身染重疾去世,享年37歲。

在途經綏中碣石(河北昌黎縣)曹操登臨觀海留下了千古名篇章《觀滄海》

此時曹操平定統一北方,登臨碣石,看到波濤洶湧的大海,豪情大發,建功立業的心情和豪邁不言自表,自此之後三國的一代梟雄崛起,這一年曹操52歲。在接下來的13年中,他的命運和這個天下緊密相連。

關於觀滄海的作文200字左右

2樓:驀然回首共此時

關於觀滄海的作文,是一篇寫景的作文,應該寫出自己觀滄海的時間,地點以及看到的大海的狀況,可以按照時間的順序進行描寫。儘量用上一些修辭方法,這樣會顯得更有文采。

3樓:6笑一笑永遠少

觀滄海這篇作文以景為主。緩解一下大海的寬闊廣闊。

讀了觀滄海後的感悟100字

4樓:寧波四中周耀龍

從詩的體裁看,這是一首古體詩;從表達方式看,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兩句話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觀」字起到統領全篇的作用,體現了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的特點。

前四行詩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與「水何澹澹」寫的是動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與「山島竦峙」寫的是靜景。

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這是樂府詩《步出夏門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粗線條。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5樓:九釐公尺的夢

你已經長大了,要自己思考。

有關於觀滄海的問題,有關 觀滄海 的問題 20

朋友,我給你的答案如下 觀滄海寫景句子從 水何澹澹 到 若出其裡 共十句,其中,前六句寫的是 實 景,後四句寫的是 虛 景。這首詩借 景 抒情。將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 雄心壯志 融合在一起,詩人以 滄海 自比,開闊的意境,雄渾的氣勢,也是詩人 寬廣的胸懷 和 豪邁的氣魄 的表現。詩中洋溢著 飽滿的 ...

觀滄海詩中統領全篇的字是什麼字,觀滄海詩中統領全篇的一個字是什麼字

亦夢之城 1 觀滄海 詩中統領全篇的字是 觀。根據詩歌中的詩句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等可以看出作者是站在山巔觀察大海的奇景。2 全詩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3 註釋 向東進發登上碣石...

觀滄海仿寫作文200字,觀滄海 小學作文

觀滄海 小學作文 在平凡的學習 工作 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觀滄海 小學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曹操的 觀滄海 氣勢磅礴,讓我體會到了悶拆大海的那種力於美的象徵。去年暑假我真切的體會到了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