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姜維為何要替曹髦打抱不平呢?

2025-07-26 13:20:12 字數 1043 閱讀 8852

1樓:阿夢說車

第一,姜維早有伐魏的心,興師問罪鬧喊,僅僅為了能出師有名。

早在諸葛亮年代,從西元228年到234年僅僅只有6年的時間,他就六出祁山。為了能振興漢室天下,諸葛亮病故在戰地五丈原。之後姜維承繼了諸葛亮的遺志,以「克復中原地區」為根本,只要是一有機會,就發誓要討伐魏。

在演義中,姜維總共舉絕九伐中原,這次的興師問罪只是這其中的一次伐魏戰爭。即使沒司馬昭弒君之事,姜維準備好將兵糧草,也會再找乙個別的理由,征討曹魏的。一天滅不了曹魏,一天不終止伐魏。

不是你死,便是我亡,姜維也實現了,在他的此生,始終奮鬥在振興漢室的大事業中,最後也為此而亡。

西元263年,鄧艾偷渡陰平,擊倒諸葛瞻的御林軍,緊急迫降劉禪。劉禪向姜維下發了繳械投降的指令。姜維迫不得已卸下**裝備,向鍾會繳械投降。

他在繳械投降後,還忘正彎姿不掉修復蜀漢,挑撥鍾會和鄧艾血拼,最後處理掉鄧艾,和鍾會反叛。無可奈何氣數已盡,姜維最後挫敗。

姜維確實實現了生命不息,伐魏不停。

為此,興師問罪司馬昭,只是他的理由罷了,為了能出師有名,即使司馬昭沒殺死曹髦,姜維也會在萬事皆備後,征討司馬昭的。

第二,姜維興師問罪,讓從曹魏投靠過來的夏侯霸在沙場上英勇殲敵。夏侯霸是徵西將軍夏侯淵的兒子,在司馬懿發起高平陵之變,誅滅政敵曹爽,夏侯玄被調職,與自身不和的郭淮任雍涼大都督後,他看得出司馬懿的慾望,擔心被司馬懿所害,因此舉兵謀反,敗給郭淮,迫不得已投靠以前的死對頭蜀漢。

夏侯霸投靠劉禪後,因為姻親關係,得到了後主劉禪的器重,被封號為車騎將軍。

2樓:無能為力大蒜

是因為姜維他看到了對方的忠心耿念納慎耿,覺得對方即使是他的敵人茄鏈,但他的這仔敬種精神讓姜維感動了,才會為他打抱不平。

3樓:黎昕科普知識小屋

是因為他覺得對方是乙個重情重義的人。卻總是遭受一些小人的襲擊。但他自己卻還不在意。

4樓:網友

為了得到曹家殘餘勢力的支援。要知道當時司馬家族已經大權在握,而姜維想要復興蜀國逗納,必須得到更多勢力的支援。山攔沒而且司衡爛馬家族得位不正,反對的人自然不會少。

三國演義中曹家,和夏侯家,關於《三國演義》裡曹操家和夏侯家的關係問題。

曹操本夏候氏,只因他為了做官而改曹,這在當時是很正常的。曹操與夏侯氏族的關係 沛國譙郡的曹家和夏侯家才是一家,曹性本身和曹公就沒啥關係曹和夏侯是兩家。因為在古代有同姓不通婚的規定。但無論是三國志,還是後漢書 資治通鑑都明白的寫著曹操將其女嫁給夏侯淵的兒子夏侯懋。這樣三國演義上所說曹操本姓夏侯的說法是...

三國演義中,曹操的文采跟曹植相比,誰更高一些呢?

當然是曹植的文采更高一些,從後人評價的 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 就可看出來。我覺得曹植的文采更高一點,因為曹植一生都在修煉自己的文學素養,而曹操主要在打仗。曹植的文采更加高,曹植作為建安七子之一,排名還在曹操之上。三國演義中,曹植的才能可以排前三嗎?三國演義 中,筆者認為曹植的才能沒有達到前三...

分析三國演義中擁劉抑曹的思想根源

主要是由於 三國志 的作者陳壽是蜀國人譙周是陳壽的老師 從感情上來說自然是比較傾向於故國 就象屈原把伯夷比做君子一樣的道理.忠君是受儒家思想影響的文人世界觀的組成部分,羅大概也是這樣,曹的兒子後來篡位,而劉是漢室的後裔,大抵如此吧 曹操代表了其統治階級 劉備代表了廣大老百姓 這反應當時的社會形態 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