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現「故意行為」我們家長該怎麼辦?

2025-07-23 08:30:19 字數 5176 閱讀 7180

1樓:陽光趙大地

有些孩子出現這種「故意」的行為,可能只是因為想得到家長的關心和在乎。家長首先應該反思,我們是不是對孩子的關心和注意變少了才導致孩子做出這樣故意激怒自己的行為。

如果家長正是因為工作而忽略了對孩子的關心與愛,家長就應該多多關心孩子,給孩子應有的愛護。

作為家長我們可以在週末帶孩子出去玩,培養自己和孩子的感情。我們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一些好玩的益智遊戲,培養感情的同時也讓孩子的智力得到了發展。

當孩子做了一些正確的事情或者努力嘗試的時候,家長也應該不要吝嗇表揚,鼓勵孩子積極參與其他的活動,獲得自信心和自尊心。

2. 對社交的一種迫切追求。

孩子不停地搗蛋,破壞東西,給家長添麻煩,即使家長出言制止也不聽,那麼家長就需要警惕了,這可能迅配是孩子想要擴大社交圈的訊號!

有些孩子因為長期呆在家裡,不和其他小朋友相接觸,久而久之就會出現抑鬱,渴望引起別人注意等行為。

家長可以多帶孩子認識新朋配好友,鼓勵孩子和新朋友一起相處,讓孩子成為乙個活潑開朗的人。如果孩子自己和其他小朋友形成了乙個小圈子,那麼孩子自然會把注意力放到朋友那裡。培昌鉛。

3. 探索別人的底線。

孩子有可能只是因為探索別人的底線才不停的搗蛋。兩三歲左右的孩子自己會迎來乙個叛逆期,這個叛逆期也是孩子展現自我的階段。

孩子在這個階段裡不斷探索身邊人的底線,想讓自己處於乙個絕對安全的環境之中。如果家長確定了孩子只是想看看你什麼時候生氣。

那麼作為家長我們就應該在孩子搗亂的時候批評孩子,給孩子乙個這樣的訊號:如果做了這件事,媽媽就會生氣。並且家長也應該和孩子談心,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為什麼不對,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難處,理解父母。

2樓:奇聞捕手

對於孩子的管教,最好的,也是唯一有效的,就是從小就要動手打。孩子的教育並沒有什麼專家教授說的那麼高大上的辦法,唯一有效的,就是打。從者正小開始,通過打進行糾偏,而且要從小開始,稍大就會固化就打不過來了。

所謂快樂教育,愛心,國外文化世耐的入侵,都是在害我們的孩子。通過打,糾正孩子的錯誤觀點和行搜嫌春為,才是家長最大的愛心!

3樓:寶貝馬龍

對這個問題,我覺得故意那是不可能的,有的時候容易孩子愛好而已,罰費而已,真正他,他不一定是發壞,也就是她無意之昌冊中把東西弄壞了。這個要以教育為主,也就是說你把這個弄壞了,這是我們不應該的,應當是我們經常用的東西,必須還得用錢買這個東西才能使用的,給孩子講明厲害,我覺得還信櫻是會理解的,這樣以後就不會犯同樣的錯誤了,打孩子肯定是不對了,所以說這耐坦巨集個要從多方面去考慮。

4樓:阿嘰悟

對於孩子的管教,最好的,也是唯一有效的,

為什麼孩子總是「故意」做一些事情?

5樓:網友

如果說孩子總是故意去做一些事情,他可能是想要引起你的關注。你應該反思一下這段時間是不是沒有時間陪孩子,孩子心裡產生了反抗情緒。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一些動作去引起你的關注,讓你多多陪伴他們。

6樓:y_苑你安豪

因為孩子想通過一些事情來引起別人的注意,讓他們關心自己。如果孩子總是「故意」做某些事情的時候,家長要注意了,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7樓:每日話題心說

因為孩子的好奇心很重,喜歡嘗試新鮮的事物,而且有逆反心理,所以總是故意跟家長對著幹。

當孩子出現破壞行為時 家長該怎麼辦

8樓:蝶夢飛花舞隨風

一、瞭解孩子內心。

孩子搞破壞總有其背後的心理原因,父母如何能瞭解孩子的內心,弄清楚其破壞的原因,就不會手足無措了。例如孩子在1歲前,會對兩個不相關物品之間的聯絡而感興趣,牛奶灑在地毯上會被吸收之類的事情會讓孩子極為有興趣,也想著自己動手體驗。而在1-2歲時,孩子會對事情發生的過程產生興趣,按開關燈會亮會滅,這使孩子很驚奇並樂此不疲。

孩子的行為是其思維的體現,他們的一些破壞行為往往並不是故意的,只是探索過程中的一些小意外。所以,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瞭解孩子的內心,理解孩子的破壞行為。

二、給予孩子練習。

孩子的每乙個行為都有意義,有時卻不一定值得鼓勵,也不會因為父母的情緒而中止。孩子對於周圍環境和外界事物的理解和感知,往往是隨著動作而進行的,在他們手眼的協調尚未成熟時,動作會有一定的難度,由此而出現的失誤在父母眼裡都有可能是破壞行為。如果父母盲目地禁止和訓斥會減少孩子練習的機會,所以這種做法不可取。

只有瞭解孩子的發展,細心地協助孩子去練習,讓自己的動作日益成熟,才能有效地避免破壞行為的發生,也有助於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三、正確引導孩子。

在父母發現孩子的破壞行為時,首先要冷靜,不要讓自己的情緒干擾了判斷了,然後看看孩子破壞的原因是什麼,再決定如何糾正和引導。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離不開父母的幫助,而父母是否擁有成熟穩定的判斷力更是極為重要的。孩子擁有愛破壞的天性,也很有可能是創造力萌芽的一種展現,父母如果懂得善加利用的話,給予引導和鼓勵,對於孩子的大腦發育及日後處理問題能力的提高,會有極大的幫助,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孩子從小培養出一種強烈的求知慾望。如果父母的個性不夠成熟,對孩子不夠耐心的話,很容易會抹殺了孩子愛動、好奇、探索的天性,不利於孩子的人格發展及智慧型培養。

孩子的破壞行為,對父母的耐心和教育的確是乙個很大的考驗,但是父母要明白,孩子快樂、有天性的成長,比任何事情都重要!絕對不能為了維持環境和物品而限制了孩子的行為和發展,讓孩子自由地探索和成長吧。

聰明家長在孩子故意搗亂時,都是如何應對的呢?

9樓:生活中的小諮詢

<>中國古語常道,有了金鑰匙,不愁鎖不開。這句話便表明了方式方法的重要性。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要講究方式方法,不可只會「玩硬的」,還要軟硬兼施才好。

童童是個出了名的淘氣包,平時經常喜歡調皮搗蛋惹大人生氣。這天,他故意砸壞了鄰居張奶奶家的玻璃,讓爸爸逮了個正著。爸爸是個出了名的暴脾氣,伸手就要打童童,以為這樣可以讓他長個教訓。

可誰知,童童這孩子有些倔,家長越是打他他就越不承認錯誤,童童爸爸一時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了。媽媽在一旁說道,教育孩子要軟硬兼施,只靠耍硬的是行不通的。說罷,童童媽媽便把孩子叫到一旁,耐心的給孩子說明其中道理並與孩子進行溝通。

過了一會兒,童童便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並主動向鄰居奶奶道歉。童童爸爸恍然大悟,原來教育孩子還有這麼多方式啊!

要知道,凡事有利必有弊。家長「玩硬的」看似可以讓孩子屈服,但其實卻存在很多不良弊端。那麼,究竟是哪些不良弊端呢?

一、父母教育孩子態度強硬的弊端1.會讓孩子與父母之間的矛盾增大

要知道對於孩子而言,他也有自尊心,也需要被保護,當父母總是對孩子耍硬手段時,久而久之,孩子的自尊心必然會受挫,孩子和父母之間也會產生一定的矛盾和隔閡,時間久了,便會爆發出更大的衝突,到時候覆水難收、過猶不及,家長再想教育孩子就晚了。

2.會讓孩子有樣學樣

眾所周知,家長是孩子的引路人,從某種意義上講,孩子就像是家長的影子,家長怎麼樣,孩子就怎麼學。如果家長總是喜歡用硬手段來讓孩子服軟,久而久之,孩子便會有樣學樣,在與人交往時他也習慣性的靠耍硬手段來讓別人屈服。這樣下去,孩子又怎能擁有自己的人際交往圈?

又怎能在與人交往時變得遊刃有餘呢?

3.使問題得不到深層次的解決

家長要明白,當自己使用硬手段來讓孩子服軟時便會容易忽略問題的本質。只有靜下心來和孩子溝通,將問題逐層拋開並加以分析才能達到最初的目的。如果只是使用硬手段讓孩子服軟的話,家長和孩子的地位就會不平等,問題也會難以解決,甚至有可能會爆發出更大的問題,這樣一來,豈不是南轅北轍了嗎?

正如前文中所提到的一樣,家長慣用硬手段令孩子服軟並不能解決實質問題,只有軟硬兼施才好。那麼話說到這裡,為什麼要軟硬兼施呢?

10樓:男人女人向這看

喜歡玩搗亂這是孩子的天性,因為他們年齡小對每一件事情都好奇,凡事都要去探個究竟,大人應該讓孩子在安全前提下滿足孩子的頑皮心包容他。

11樓:0007使用者

我覺得,應該立刻馬上去制止孩子的行為,並且正確的去教育孩子,然後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12樓:活寶就是不上班

我個人認為應該立即制止孩子的行為,應該正確的教育孩子,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讓孩子改正自己的錯誤。

13樓:阿樂秋季雨

家長可以和孩子以玩笑的方式和陪她一起玩耍,並且給予他相應的回擊。

孩子有哪些無理取鬧行為,家長應該引起重視呢?

14樓:網友

別人家孩子都是上天派來的天使,自己家的孩子就是上帝派來懲罰她之類的話。聽了閨蜜的話之後,我跟她講了關於孩子最容易被誤會的3種行為,希望她能認真思考,別因為誤會傷了孩子的內心。

一:追求完美不是故意找事。

記得上次回老家時,我家小侄子被我嫂子狠狠揍了一頓,原因是我嫂子不小心碰到了他的玩具車,小侄子非要媽媽恢復到原位,並且不能有一點差誤,因為我嫂子當時急著出門,就覺得小侄子是在故意找事,再加上孩子哭鬧不止,就有了捱打的一幕。其實,這只是孩子在建立規矩意識,也是他們懂得自我約束的表現,當大人沒有按照孩子的規矩做事時,會被孩子判定為錯誤行為,他們只是下意識地指出錯誤,並不是想故意跟大人作對。

二:經常拆東西不是找麻煩。

我經常會在生活中聽到家長吐槽孩子的言論,吐槽最多的就是過分活潑,平時一眼看不見就會把家裡的玩具拆的七零八散,還扔的**都是,就連新買的玩具都不能倖免,讓人覺得很是頭疼。其實,這都是家長們對孩子的偏見和誤會,孩子天生就是一種好奇心重的生物,對於未知的事物總是有種一**竟的心思,這是他們探索世界的一種方式,並不是存心搗亂或是怎樣。家長們如果真的不能接受這種行為,可以在生活中立一些小規矩,比如:

玩具拆開後要收拾好,玩具是你自己拆開的,裝不回去的話是你自己的責任,你不許哭鼻子,如果你能做到,我就同意你拆開來玩之類的話,正確引導孩子,避免這種誤會重**生。

所以說,家長們在面對孩子的一些看似「無理取鬧」行為時,一定要了解和分析他們這樣做的原因,然後再加以引導和鼓勵,而不是任由誤會傷了孩子敏感的內心。

15樓:東籬看古今

不好好吃飯,故意浪費糧食,不重視的話會導致孩子道德敗壞;明明有很多玩具卻還在索取,不制止的話會助長孩子的虛榮心;吃飯的時候總是挑點自己喜歡吃的菜,不及時制止會導致孩子以自我為中心。

16樓:萌新小主

孩子無緣無故的發脾氣,還經常性的亂打人,亂扔東西,其實這些都是一些不好的現象,作為家長一定要正確的引導孩子,讓孩子能夠變得更加的優秀。

孩子出現偷摸行為,家長要如何幫助糾正?

孩子有順手牽羊拿小朋友的玩具或是在不經允許拿大人錢的情況。面對這種行為,家長採取什麼樣的措施才能保護寶貝的心理不受到傷害,又能徹底糾正寶貝這個壞習慣呢?孩子這個時候對偷並沒有什麼概念,他只是下意識的喜歡拿別人東西,他根本不知道事情的嚴重性。所以父母這個時候不要給孩子扣上偷的罪名,這樣很容易影響孩子的...

孩子喜歡頂嘴,家長該怎麼辦,孩子愛頂嘴家長該怎麼辦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頂嘴是源自無助和困惑,當大人告訴孩子 不要 做什麼事情的時候,他們覺得自己的權利被剝奪了卻又無力反抗,惱怒之中不自覺地用回嘴來找尋一種心理平衡。如果這時候家長不加分析而是一味強壓告訴孩子閉嘴聽話,就忽略了孩子發出的某種求助訊號。所以,理智的家長應該對孩子頂嘴的背後原因進行分析和區別...

寒假想讓孩子出去玩,我們家長沒有時間,有比較好的冬令營嗎

其實吧,我就覺得,袋鼠親子夏令營,就能鍛鍊孩子的,那兒的老師很有責任心,而且已經開始報名了。建議 有時候孩子來自己其實也不知道為自什麼想出去玩,他們的想法大都是不太成熟的,想出去玩也是想過的新鮮點。家長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為孩子提供怎麼過寒假的方案。比如安排離家比較近的遊樂點 科技館 博物館 公園 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