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與生活》第14章閱讀隨感
1樓:漢匠文化
今日學習任務:第14章 人格。
今日複習任務章。
1. 艾裡克森的心裡社會性發展階段模型裡說:青春期的主要危機是同一性角色混亂。
只有形成自我認同感、明白自己是誰、接受並欣賞自己,才算是完成了青春期的任務。這麼說,許多問題的根源都是沒有由於沒有完成青春期的功課引起的。比如,某乎上經常閃現這樣的問題:
總是想太多?總是擔心別人的評價?在意別人的看法,因此很痛苦?
我猜,有乙個很大的可能是,這些人沒有完成青春期的使命,才會在成年之後依然「找不到自己」。
2. 人格五因素模型是最廣泛地用來討論人格的工具。它將人格分類成這五個要素。我想,每個要素從極端低分到極端高分,它是乙個連續的光譜。
3. 榮格的集體無意識,聽起來很難理解。這是不是就是乙個特定群體的刻板印象呢?還是大眾對流行文化的盲從?
4. 自我概念這一部分說,」自我「包括了你自己的記憶、關於你的特質、動機、價值及能力的埋神信念,這些資訊也會影響你對有關別人資訊的加工方式。因此,你是根據對自己的瞭解及信念來解釋他人的行為。
我們常說:你自己是什麼樣,看舉賀到的世界也是正液派什麼樣。它反映的就是這一點吧。
《心理學與生活》第6章閱讀隨感
2樓:剛陽文化
終於來到我喜歡的詞:意前罩識,這一章了。
開篇,對於意識的定義,就讓我產生了極大的共鳴。意識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是對外部世界的覺知;第二層是對第一層的覺知;第三層是對自我的覺知,也就是對「自己正在覺知前面二層」的覺知。
覺察環境,再覺察在環境中的「我」,這不就是我經常在做的事嘛?很久很久以前(大概是2019年)時,曾發過一條朋友圈,問:「經常能從他人的經驗中聯想到自己,也經常推己及人去理解他人,這算不算自我意識很高的一種表現?,現在看來,答案一定是肯定的。
對於意識,還有許多有意思的內容,比如:
1. 非意識過程。每天的呼吸、心跳、血壓,即使沒有意識,這些內容也無時無刻不在調節著。當然,我們可以通過將注意力放在凳虧呼吸上,達到運動、放鬆、冥想。的目的。
2. 前意識記憶。個人棗悔神的理解就是根本不需要思考和回憶就能記住的內容——你的名字、家住**。
3. 未被注意的資訊,這個定義立馬讓我聯想到一些偶像劇男女主重逢的橋段:一條熙熙攘攘的大馬路上(有無數多的資訊在上演),但是男女主的眼神里只有彼此。
4. 無意識。不能用意識來解釋的行為,差不多就是無意識的啦——你走路是先邁左腿還是先邁右腿、從家到公司的路怎麼走啊、每天通勤的地鐵站怎麼換乘、吃飯時先把飯菜送往口腔左邊還是右邊。
雖然無意識通常被認為不需要思考,但是研究已經證明,它依然會影響我們的判斷。
3. 清醒的夢境。曾有一段時間,連續地夢魘和死亡有關的一切。
有一次,同樣的夢魘再次上演,我在睡夢中竟然還留有乙個意識,一遍遍告訴自己:這可怕的場景是個夢,不是真的,你快點醒來。
對這一章殘留的問題:
1. 如果有機會,真的好想體驗被催眠呀?因為書上說:催眠是一種深度的放鬆,還可以緩解疼痛。
2. 共識效度是個啥?還沒理解透徹。
心理學與生活
心理學,我認為bai 他應讀為人的基本du 本能 屬性.知道zhi 這些人的基dao本屬性,在根據與外界條件專發生變化規律屬,應用到生活當中.讀法可以,當然也可以隨機抽取書中內容或從書中一些所講解的內容並自己領悟到,來到現實當中到考證,這樣更易充分理解,以便更好理解以後高等級的講解知識.其實學習主要...
請問學心理學專業是什麼感覺,學心理學這個專業對乙個人性格什麼的有什麼要求?
真的是能夠讓我看清很多的現實,真正的心理學並沒有那麼的玄乎,但是他確實能夠讓人懂得很多東西,並且心理學也是非常正經的一門學科。這就像我人生中的指路燈一樣,我覺得心理學真的是讓我懂得了特別多的東西,而且能夠讓我循序漸進的感受一下自己日常的一些發展問題。可能在學習心理學的過程中,我曾經出現過很多的迷茫,...
跪求心理學與讀心術這本書,我想自學心理學與讀心術,有什麼好書呢
心理學和讀心術沒有關係。看這個標題,只能說這是本心理學毒物,能不看就別看了。我相信你讀完也沒辦法讀出別人心思的。因為世界上最頂尖的心理學家們都是不會讀心術的。我想自學心理學與讀心術,有什麼好書呢?30 向初學者推薦學心理學的書籍 說實話,我學了四年的心理學,不知道讀心術是哪個學科。人的內心是隱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