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這首詩描繪了北方怎樣的風景

2025-06-08 21:15:43 字數 1388 閱讀 8641

1樓:帳號已登出

潼關》中描寫北國山河壯麗公升歲風采的詩句是河流大野猶嫌束。眼見黃河從北面高原峽谷奔騰怒吼而來,到懸崖腳下猛然一轉彎,奔向平坦廣闊的原野。

但氣勢卻不見緩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緊,而那連綿不斷的山峰,在關東並不怎樣惹眼,剛入潼關便突兀而起、聳入雲天,一座座爭奇鬥險,唯恐自己顯得平庸!

出自:《潼關》是一首譚嗣同14歲時寫的詩,該詩是七言絕句。當時他隨父親到甘肅上任,途經過陝西潼關,被北方特有的壯闊風景所震撼,寫下此詩。

原文:潼關》

清朝:譚嗣同。

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解不平。

譯文:這位英氣勃發的少年,騎馬登上半山間的潼關古道,傍山監河,乘興前進,任清脆的馬蹄聲被獵獵西風吹散、吹遠,飛入滾滾的雲濤裡。大概從古到今,這巍峨的潼關就被白雲,團團簇擁著,一直不曾解圍吧?

擴充套件資料晌笑和:

創作背景:西元1878年秋,十四歲的譚嗣同(1865—1898),從湖南故鄉赴甘肅蘭州父親任所途中宴盯,經過陝西潼關,在這裡飽覽了一番北國山河的壯麗風采,故作此詩。

賞析:自然,所謂大河「猶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黃河、華山的磅礴氣勢在詩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應。

潼關的賞析

2樓:歧夢易

詩的第一句用一種遠景式的遙望,展現了潼關一帶蒼茫雄渾的氣象。第二句則將「秋風」和「馬蹄聲」引入詩中,將聽覺和視覺相結合,給全詩增添了一種動感。詩的。

三、四句是從河和山方面進行描寫,表達了詩人要求衝破約束的奔放情懷。

潼關》近現代·譚嗣同。

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譯文自古以來高高雲層就聚集在這座雄關之上,秋風陣陣總是吹散得得的馬蹄聲。

奔騰而過的黃河與遼闊的原野還嫌太過約束,從華山進入潼關後更不知什麼是坦平。

賞析詩的首句描寫出了潼關一帶蒼茫雄渾的氣象,詩的第二句以輕捷、有力的筆調,將「秋風」「馬蹄聲」引入詩中,打破了原先畫面的靜態,給全詩增添了一種動感。

詩的。三、四句從河和山兩個方面來寫,將寫景和言情巧妙地結合起來,融進了詩人要求衝破約束的奔放情懷,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動的描繪。

整首詩中詩人將自己的精神投入到了高山和大河之上,彷彿已經與高山、大河融為一體了,表現出了一種擴張式的、外拓型的心態。

潼關這首詩寫了什麼內容?

3樓:網友

釋義:自古至今,高天的滾滾雲濤團團簇擁著這座城,一任獵獵秋風吹散了清脆的馬蹄聲。奔騰的黃河流入平坦廣闊的原野仍嫌受拘束,連綿的秦嶺山脈,進入潼關(以西)便再也不知何謂平坦。

原詩:潼關》近現代:譚嗣同。

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池上二絕,說說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畫面 5

池上二絕,說說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畫面 詩的起句就不一般,小娃撐小艇 兩個 小 字,為我們提供了充分的想象餘地,同時,也吸引讀者的注意力,這 小艇 載著 小娃 要去何處呢?原來是 偷採白蓮回 他是趁大人沒注意悄悄而行的,既然是 偷採 而歸的,回來時也應悄悄的,不露痕跡的,但結果卻出人預料,不解藏蹤跡,...

田家這首詩陳師道描繪了怎樣的畫面?

田家 是宋代詩人陳師道創作的作品,這首詩主要從徭役的角度反映了農民的悲慘遭遇。田家。陳師道。雞鳴人當行,犬鳴人當歸。秋來公事急,出處不待時。昨夜三尺雨,灶下已生泥。人言田家樂,爾苦人得知。賞析 陳師道這首五言古詩 田家 從徭役的角度,反映了農民的悲慘境遇。全詩只有八句四十個字。首二句用了相同的句式,...

關山月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李白的 關山月 描繪了一幅清冷蒼茫的月夜圖,將關山邊塞風光和戍邊將士思鄉情懷融入月夜高樓,表達了詩人對徵人的關切和嚮往和平的思想感情.此詩氣勢博大,意境深遠,讀來哀婉淒涼而又雄渾悲壯.詩人將戰士的思鄉 家人的思親融於廣闊蒼茫的景色裡,使得景因情而怨,情因景更傷.李白用廣闊蒼茫 深沉磅礴的圖景抒發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