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為何介入繼位之爭又能置身事外?他是如何做到的?

2025-05-30 08:50:24 字數 1563 閱讀 2607

1樓:大超說教育

主要還是因為張良不貪戀權勢,懂得急流勇退。他是靠著自己的智慧做到的。

2樓:網友

因為張良基本上是隱退狀態,開始的時候幫呂敬迅後爭權,呂后得勢自然不會找他麻煩,後面張良不問世事,而且他對誰都沒有威消稿氏脅,所以最後拿散能夠置身事外。

3樓:黎昕科普知識小屋

主要是因為人家有實力。而且兵權大部分都掌握在他的手裡。只要他想退出的話就隨時退出。

張良為何到最後可以做到功成身退?

4樓:v詭夜行

古代一般都是狡兔死走狗烹,張良在發現大業已成的時候,能夠放下對權勢的依戀,是他能夠功成身退的主要原因。

5樓:不知道幾千裡也

因為他知道功高震主道理,所以在大漢基本穩定後就藉口將權力全部拋棄,所以得以善終。

張良為何在功成名就之時身退,他有什麼難言之隱嗎?

6樓:絲絨醬

張良作為漢代開國三傑,一直都擁有這極高的威望,張良從來不看重名利且把國家政治當做人生第一大要義,這樣的人為乙個國家的建設有著很大的貢獻,可是選擇在功成名就時全身而退絕不是一時衝動,張良既然是個謀士,那他的選擇肯定有他的道理。

張良也犯下了乙個很致命的錯誤,那就是韓信在落難期間與韓信一起梳理兵書,距歷史記載當時整理的兵書是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張良不知道當時為了什麼,就那樣大張旗鼓地整理了,劉邦當時完全不知情,後來知道後心中更是結下了結,他懷疑張良對他不忠,同時這次的事像是一種挑釁。

張良在最後決定走的一次決定,就是最後重要的立太子事件,事關未來朝野,但他的立太子想法和劉邦完全是不一樣的,之前的一點點細節堆積,如果在立太子這件事上繼續和劉邦起了不和,他猜測到自己必死無疑,於是選擇退隱,不再相伴於虎狼之間,保命要緊。

7樓:tio丶

張良為何在功成名就之時身退主要也是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吧,人也沒必要一直那麼有攻性,尤其是在古代,會惹禍上身的。

8樓:網友

張良為何在功成名就之時身退,他一些難言之隱,在他建立了功勳以後,卻並不想當官掌權,從大處著眼,及時給皇帝當「顧問」,全身而退。

9樓:職場解惑七七

張良為何在功成名就之時身退,他其實並沒有什麼難言之隱,只是不想引禍上身。

10樓:sillyfox敲可愛

我覺得他這樣就挺好的呀,人也沒必要一直那麼有攻性,尤其是在古代,會惹禍上身的。

11樓:clx詩意

我覺得張良應該是看到了朝代的結局,但是自己已經無力挽救了,所以才會選擇歸隱。

12樓:小貓不吃醋

我認為並不是吧,其實很多時候沒有必要追求太多,到點到為止吧,過多了也沒什麼價值,

13樓:不喜歡吃烤包子

因為張良可以感覺到劉邦對自己的懷疑,這也讓他隱隱約約感受到劉邦的心思。

為何雍正一繼位就把太子給立了

胤礽是大清最後的太子吧,雍正也沒立過太子。並且也是雍正正式確立的秘密立儲確認繼承人。雍正成年的兒子不就三個嗎,弘時 弘曆 弘晝。弘時被他廢了,弘晝裝瘋賣傻,明哲保身,肯定是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 這是康熙的遺詔,康熙說,等雍正駕崩之後,把皇位傳給他最看重的弘曆 乾隆皇帝 雍正是不是合法繼位已經無法明證...

雍正繼位之謎,為何康熙欲要傳位給他

雍正繼位之謎,康熙欲要傳位給他的原因如下 第一 康熙最討厭兄弟爭位,而雍正隱藏的最好。其實康熙最討厭的就是兄弟之間為了爭位不折手段,所以康熙在位的時候,對於有野心的兒子都一一的排出了,就連太子也廢除了兩次,所以說這個時候在康熙眼中越乖的人,就越有機會。而縱觀康熙的這些兒子,接二連三的表露出野心,只有...

權勢滔天的魏忠賢,為何被剛繼位的朱由檢迅速清除呢?

是因為魏忠賢太過於相信皇帝,把自己的軍權都交給了皇帝,而朱由儉本來就是利用魏忠賢。雖然脊運他當時非常厲害,但是當時的權力 是會受到皇許可權制的。並且在當時所有的勢力相對還是比較平衡的,雖然魏忠賢的權力比較培首大,但是其櫻中梁他的文官勢力也是很大的。他的倒臺和當時的權力執行機制以及朝中的形式來看被清除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