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中的古義和今義
1樓:野有蔓草
1、《愚公移山》古今異義詞:
1)指。古義:直,一直。
今義:手指;用手指。
2)曾。古義:連……都。
今義:曾經。
3)毛。古義:草木。
今義:毛髮。
4)陽。古義:山之南,水之北。
今義:太陽。
5)陰。古義:山之北,水之南。
今義:陰天。
6)諸。古義:之於。
今義:各個、許多。
7)息。古義:嘆氣。
今義:休息。
8)雖。古義:即使。
今義:雖然。
9)已。古義:停止。
今義:已經。
10)方。古義:方圓。
今義:常指矩形。
11)懲。古義:苦於。
今義:懲罰。
12)苦。古義:愁。今義:能燥,能洩,能堅的藥味。
13)荷。古義:挑。今義:
蓮,又稱荷、芙蕖、鞭蓉、水芙蓉、水芝、水芸、水旦、水華等,溪客、玉環是其雅稱,未開的花蕾稱菡萏,已開的花朵稱鞭蕖,睡蓮科,屬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地下莖稱藕,能食用,葉入藥,蓮子為上乘補品,花可供觀賞。是我國十大名花之一。是印度的國花。
2、拓展:《愚公移山》是中國古代漢族寓言故事,選自《列子·湯問》,作者是春秋戰國的列禦寇。
愚公移山》講述了愚公不畏艱難,堅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終感動天帝而將山挪走的故事。愚公家門前有兩座大山擋著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乙個「聰明」的智叟笑他太傻, 認為不能。愚公說:
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的,又何必擔心挖不平呢?」後因感動天帝,所以天帝命誇娥氏的兩個兒子搬走兩座山。
愚公移山古今異義,愚公移山古今異義
2樓:剛陽文化
愚公移山古今異清棚義1指 古義:直,一直 今義:手指。
2曾 古義:乃,並 今義:曾答洞則經。
3毛 古義:草木 今義:毛髮。
4陽 古義:山之南,水之北 今義:太陽。
5陰 古義:山之北,水之南 今義:陰天。
6諸 古義:之於 今義;各個、許多。
7荷 古義:扛 今義:荷花。
8息 古義顫跡:嘆氣 今義:休息。
9雖 古義:即使 今義:雖然。
10已 古義:停止 今義:已經。
11方 古義:方圓 今義:常指矩形。
12懲 古義:苦於,被。所苦 今義:懲罰。
文言翻譯活用:
1險:形容詞活用為名詞,險峻的大山。
2箕畚:名詞活用為狀語,用箕畚。
3面:名詞用為動詞,面向著。
4聚:使動用法,使。聚,相當於:「把。召集在一起」。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譯減少,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譯和原文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譯和原文 關於愚公移山文言文翻基慶源譯和原文如下 太行 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差橋,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 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 王屋...
愚公移山文言文通假字,《愚公移山》中的通假字是什麼?
愚公移山 中的通假字是什麼?愚公鎮裂移山 中的通假字如下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反 通 返 往返。 指通豫南 指 通 直 一直。 無隴斷焉。隴 通 壟 高地。 河曲。智叟亡以應。亡 通 無 沒有。 一厝雍南。厝 通 措 放置。 甚矣,汝之不惠。惠 通 慧 聰明。省略句 太行 王屋二山 本在冀州。之南,...
愚公移山選自,《愚公移山》選自什麼?
愚公移山 選自 列子 湯問 列子 儲存了不少古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本人的體裁屬於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是一則家喻戶曉的寓言,講的是一位叫愚公的老人,率領全家移太行 王屋兩座大山,雖然受到智叟的諷刺,可他堅持到底,最終感動了玉皇大帝,兩座大山被誇娥氏的兒子揹走了。這則寓言讚揚了堅持不懈 勇於奮鬥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