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復臺》講解
1樓:夢之緣文化
今姿汪天要給大家講解的是《復臺》
復臺。作者】明·鄭成功。
開闢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
這首詩的意思是說,趕走荷蘭鬼子,披荊斬棘來把寶島開發,要付出十年辛勤才能恢復祖宗基業,我們有三千袍澤像一家人一樣親愛團結,任何艱難跋涉都不能使我們忍心離別;
其中【荊榛】指的是叢生的荊棘,【十年】指的是越王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田橫尚有三千客】,田橫本齊王,漢滅楚後,橫和他的部下五百餘人逃亡海島,漢高祖招降,橫以為恥,自殺身亡,他的部下聞訊,也全體自殺,這裡作者自比田橫,表示他和與他一道入臺的三千部下是同患難、共生死的戰友,【間關】的意思是道路險阻難行;
復臺》這首詩是鄭成功1662年收復臺灣時寫下的七言絕句,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神聖領土,荷蘭人入侵臺灣強佔38年之久,鄭成功北伐抗清失敗後退守福建,於1661年率領將士萬人,從金門出發經過近一年的艱苦激戰,終於驅逐了荷蘭人,臺灣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詩中指出治理臺灣,今後還必須經過行冊殲一番艱苦努力,也表達了他對部下的袍澤深情,希望他們同甘共苦、克服檔衝困難;
鄭成功收復臺灣筒述?
2樓:
摘要。第二種:
早在1624年,荷蘭殖民主義就派兵侵佔了我國領土臺灣,實行了極端野蠻殘酷的統治,臺灣人民英勇地同侵略者進行鬥爭。
1661年,在東南沿海領導抗清鬥爭的鄭成功,率領戰船350多艘,將士25000多人,包圍了臺灣,經過9個月的激戰,荷蘭總督被迫簽訂投降書,帶領殘兵敗將,灰溜溜滾出臺灣,臺灣迴歸祖國懷抱。
鄭成功收復臺灣筒述?
親,正在發給你,稍等一下下~~謝謝。
親,您好,第一種:西元1661年3月,鍵仿中國明末清初的民族英雄鄭成功率兵25000人、戰艦近500艘,從金門料羅灣出發碼裂,經澎湖直抵臺灣西海岸,在臺灣人民的支援下,經過九個月激戰,擊敗荷蘭殖民者,迫使荷蘭侵略者掛起了白旗投降,被侵佔了三十八年之久的臺灣,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遲亮閉。
第二種:早在1624年,握滑荷蘭殖民段碼臘主義就派兵侵佔了我國領土臺灣,實行了極端野蠻殘酷的統治,臺灣人民英勇地同侵略者進行鬥爭。1661年,在東南沿海領導抗清鬥爭的鄭成功,率領戰船350多艘,將士25000多人,包圍了臺灣,經過9個月的激戰,荷蘭總督被迫簽訂投降書,帶領殘兵敗將,灰溜溜滾出臺灣,臺灣迴歸祖國懷抱模滑。
謝謝老師。
鄭成功收復臺灣的背景
3樓:醉意撩人殤
1、鄭軍議戰:
1659年(永曆十三年,清順治十六年)鄭成功率領十萬大軍攻打南京,慘敗而回。鄭軍元氣大傷,鄭成功感於清朝統治逐漸穩固,而鄭軍困守思明(廈門)孤島糧草匱乏,難以提供數萬大軍給養,開始思考取得另外的根據地以為整補。
2、荷軍備戰。
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臺灣長官為揆一(frederik coyett),駐守熱蘭遮城(fort zeelandia,今臺南市安平古堡),另有地方官貓難實叮(jacobus valentyn)駐守普羅民遮城(provinta,遺址位在今臺南市赤崁樓)。
自1650年前後,隨著中國情勢動盪,荷蘭東印度公司一直關注事態發展是否會影響公司的**乃至在臺灣的地位。對此公司的最高決策機構十七人董事會曾決議,即便在太平時期,也須維持1200人以上的士兵保護公司在臺灣的財產,但事實上並未執行。
4樓:網友
清軍入關,八旗兵向南追擊南明殘餘勢力。鄭成功父子率眾與清軍激戰數月,終因寡不敵眾,其父鄭芝龍降清,鄭成功被迫尋找新的立足地與清軍再戰,於是就去臺灣了。呵呵,有點像國民黨。
5樓:峽江車上
荷蘭人長期佔據臺灣,明昭宗永曆皇帝被吳三桂俘虜,
6樓:蓼城少主
1.****方面,清**已完成轉變,順治帝勵精圖治,籠絡漢族地主,成功收服漢族武裝,基本統一全國,政治較穩定,經濟社會發展迅速,全國面臨實質上的統一,福建的南明小朝廷已危在旦夕;
2.臺灣方面,明天啟四年(西元1624年),荷蘭殖民主義者侵佔中國臺灣,至鄭成功準備收復臺灣時已38年之久,荷蘭殖民主義者在臺灣的統治很殘暴,引起臺灣人的強烈不滿,而臺灣人和大陸的福建原為一省,關係密切,互有往來,故也引起福建人的不滿,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是南明隆武朝"建安伯",曾組織向臺灣移民,積極開發臺灣島,鄭成功與臺灣本就有情緣;
3.鄭成功自身方面,清順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鄭芝龍降清,而鄭成功仍率部堅持抗清,擁護南明,但更加勢單力薄,南明實際控制的範圍也越來越小,生存空間受到擠壓,鄭成功決定藉此機會收復臺灣,既趕走侵略者,也得到自己的土地,日後有了根據地,可以繼續抗清。
鄭成功用的什麼計謀收復臺灣的
7樓:網友
明天啟四年(西元1624年),荷蘭殖民主義者侵佔中國臺灣。清初,鄭成功下決心趕走侵略軍。順治十八年(西元1661年)三月,鄭成功親率萬名兵將,分乘百艘戰船,從金門出發。
他們冒著風浪,越過臺灣海峽,在澎湖休整幾天準備直取臺灣。荷蘭侵略軍聽說鄭成功要進攻臺灣,十分驚恐。他們把軍隊集中在臺灣(今臺灣東平地區)、赤嵌(今臺南)兩座城堡,還在港口沉破船阻止鄭成功船隊登岸。
鄭軍乘海水漲潮將船隊駛進鹿耳門內海,主力從禾寮港登陸,從側背進攻赤嵌城,並切斷了與臺灣城的聯絡。戰鬥中,侵略軍以「赫克託」號戰艦攻擊,鄭成功一聲令下,把敵軍緊緊圍住,60多隻戰船一齊發炮,把「褐克託」號擊沉。與此同時,又擊潰了臺灣城的援軍。
赤嵌的荷蘭軍在水源被切斷,外援無望的情況下,向鄭軍投降。盤踞臺灣城的侵略軍企圖負隅頑抗,鄭成功在該城周圍修築土臺,圍困敵軍8個月之後,下令向臺灣城發起強攻。康熙元年初,侵略軍頭目被迫到鄭成功大營,在投降書上籤了字。
8樓:匿名使用者
1。儲備糧餉,練兵造船,偵察敵情。
2。在物資上、精神上作了周密充分的準備。
其作戰方針是:首先收復澎湖,作為前進基地,然後乘漲潮之機,通過鹿耳門港,於臺江實施登陸作戰,並切斷臺灣城與赤嵌城兩地荷軍的聯絡,分別予以圍殲,再收復臺灣全島。
9樓:淚親這
大明忠烈國姓爺鄭成功憼尊父託無私無愧持父之志克盡忠孝瀛海泣血收回大員。
南明永曆15年3月(西元1661年4月),鄭成功統兵2萬5千、大小戰船數百艘,由金、廈出發先攻取澎湖,圍攻熱難遮城(閩南語難與蘭同音)長達八個月之久(南京之圍殷鑑不遠文攻武嚇勸降荷蘭),終於驅逐佔領臺灣38年的荷蘭人,秉承父志克盡忠孝兩全收復大員(臺灣)改為東都明京,作為反清復明之根據地。
謹附鄭成功復臺詩"開闢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字裡行間透露出鄭成功持其父志收回大員克盡忠孝兩全無私無愧無遺無憾與其「胸懷大襟」、「為善仁民」、「兼愛非攻」的和平精神。復臺驅荷之役,堂堂戰勝國仍然讓戰敗者荷蘭人攜家帶眷金銀珠寶全身而退,安全地離開大員回到巴達維亞城(今印尼耶加達),如此懷著悲天憫人氣度,仁慈善良胸襟,寬厚俠義精神,曠世古今有誰可睥睨。
西元1662年2月1日,鄭成功正式接受荷蘭人投降簽約(歷史性的一刻),收復大員(臺灣)後,披荊斬棘,傾巢開拓,勵精圖治,設承天府(臺南)置天興(嘉義)、萬年(高雄)兩縣,承襲明朝官制,訂定律法,創立學府,實施「寓兵於農」屯墾政策自給自足,致力建設,治理經營,大員百姓為感恩戴德,緬懷紀念鄭成功對先民福祉福澤,豐功偉績,尊稱為開臺聖王、開山聖王、國聖公、國姓公。
開閩臺海疆威震東南還我山河。
承抗清復明盡忠克孝永傳後世。
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意義
10樓:姍姍
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了臺灣,解放被壓迫的同胞,使臺灣回到祖國的懷抱,捍衛了祖國的領土完整。
鄭成功收復臺灣有什麼重大意義,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意義
手機使用者 國姓爺東都瀛海泣血克盡忠孝兩難終得兩全 南明永曆15年3月 公元1661年4月 鄭成功統兵2萬5千 大小戰船數百艘,由金 廈出發先攻取澎湖,圍攻熱蘭遮城 明鄭時稱熱難遮城 長達八個月之久 南京之圍殷鑑不遠文攻武嚇勸降荷蘭 終於驅逐佔領臺灣38年的荷蘭人,秉承父志克盡忠孝兩全收復大員 臺灣...
鄭成功的戰績,鄭成功的主要歷史功績?
1 1661年 順治十八年 鄭成功率領大軍從金門 廈門出發,渡海趕走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2 廢除荷蘭侵略者的一切殖民體制和機構,從此台灣建立起與祖國大陸相同的府縣制度 3 在台灣大力推行屯田,寓兵於農,並鼓勵大陸沿海居民到台灣從事開墾,使台灣逐漸擺脫了落後狀態。4 大力發展海外 推動了台灣經濟的發...
鄭成功最後怎麼死的,鄭成功是怎麼死的?
鄭成功收復台灣5個月後,因戎馬倥傯,操勞成疾,不幸逝世,時年只有38歲。逝世 台灣縣志 記載 當國姓公臥病的當初,五月初二早,忽天昏地暗,黃風大作,初三更風雨交加,台江及安平外海波浪沖天,繼而雷震電閃,如山崩地裂,初五日,天平雨晴了,初八日,國姓爺歸天。所以,他是生病老死的!鄭成功是著名民族英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