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昂族腰箍有著怎樣的意義?

2025-05-16 09:10:22 字數 1752 閱讀 2659

1樓:知哥46781宗鴉

德昂族婦女還有在腰部裝飾「腰箍」的傳統習俗。她們的腰箍多用藤篾或竹篾製成,寬窄粗細不一,多漆成紅、黑、黃、綠等顏色。行走時,腰箍隨著雙腳的移動而伸縮彈動,叮叮作響,成年的姑娘腰部均佩帶腰箍,通常的系十多根,達到三十多根左右。

它的多少一般與歲數有關,因此,腰箍也是成年女子年齡的表示。山襲仔腰箍還是青年男女的愛情信物,在青年男女社交中,小夥子為了獲得姑娘的愛,往往費盡心思,精心製作有動植物花紋圖案的腰箍送給心上人佩帶。關於腰箍的來歷,有個神話傳說。

相傳很舊以前,德昂族祖先是出自葫蘆中。當初從葫蘆裡出來的人都長的一模一樣,分不出彼此,婦女們出了葫蘆就東遊西逛,滿天亂飛,不願意跟男人一起生活。

後來,一位神仙把人們的面貌區分開了,男人們又將藤篾腰箍拴在婦女的腰上,從此,婦女們就再也飛不動了。後來腰箍就變成了婦女們的一種禪缺美麗飾品,流傳至今。腰箍**的傳說,是德昂族人民對曾經經歷過的古代生活的天真解釋,也是德昂族由母系氏族社會發展為父系氏族社會的真實寫照,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象徵意義逐步淡化,而長期形成的習慣影響和支配著人們的喜好,腰箍也就變成了一種裝飾品,成了一種美的標誌,體現了德昂族崇尚勞動美的民族心理,成了勤勞能幹的象徵。

腰箍——年齡的表示德昂族的腰箍多用藤篾或竹篾製成,寬窄粗細不一,多漆成紅、黑、黃、綠等顏色。<>

有的上面還刻有各種花紋圖案或包上銀皮、鋁皮。這一獨特的習俗是唐代德昂族先民--茫人部落以」藤篾纏腰」為飾習俗逗汪的延續。

行走時,腰箍隨著雙腳的移動而伸縮彈動,叮叮作響,成年的姑娘腰部均佩帶腰箍,通常的系十多根,達到三十多根左右,婦女腰箍的多少一般與歲數有關,因此腰箍也是成年女子年齡的表示。此外,腰箍還是青年男女的愛情信物,在青年男女社交中,小夥子為了獲得姑娘的愛,往往費盡心思,精心製作有動植物花紋圖案的腰箍送給心上人佩帶。

德昂族服飾中的德昂族腰帶有什麼意義?

2樓:校易搜全知道

德昂族婦女還有裝飾腰帶的傳統習俗。他們的腰帶大多是用寬度和粗細不一的藤條或竹條做成的,通常塗上紅、黑、黃、綠四種顏色。走路時,皮帶隨著雙腳的運動而拉伸彈起,發出叮噹聲。

成年女生會繫腰帶,一般10根以上,達到30根左右。通常與年齡有關。所以腰帶也是成年女性年齡的標誌。

腰環仍然是青年男女之間愛情的象徵。在青年男女的社交活動中,男青年往往會不厭其煩地製作帶有動植物圖案的腰環,供戀人佩戴。在神話中,有乙個關於皮帶起源的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德昂族的祖先來自葫蘆。人從葫蘆裡出來,長得都一模一樣,分不清彼此。女人從葫蘆裡出來,四處遊蕩,滿天飛,不願意和男人生活在一起。

後來有個仙女認人的臉,男人在女人腰上綁藤蔓。從此塵液以後,女人再也不能坐飛機了。後來,腰帶成了女性美麗的裝飾品,一直流傳至今。

腰帶起源的傳說是對德昂族所經歷的遠古生活的一種天真的解釋,也是德昂族從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發展的真實寫照。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象徵意義逐漸淡化,而長期形派槐物成的習慣影響和支配著人們的喜好。腰帶已經成為一種裝飾品和美的象徵,反映了德昂族崇尚勞動之美的民明族族心理,是勤勞和能力的象徵。

腰帶——,德昂族時代的象徵,腰帶多以藤條或竹條製成,寬窄不一,通常塗以紅、黑、黃、綠等顏色。

其中一些刻有各種圖案或覆蓋有銀和鋁。這種獨特的習俗是唐代德昂族先民孟部落裝飾的「腰間纏藤」習俗的延續。

走路時,皮帶隨著雙腳的運動而拉伸彈起,發出叮噹聲。成年女生會繫腰帶,一般10根以上,達到30根左右。女性腰帶的數量通常與年齡有關,所以腰帶也是成年女性年齡的標誌。

此外,腰帶還是青年男女之間愛情的象徵。在青年男女的社交活動中,男青年常常不厭其煩地製作一條帶有動植物圖案的腰帶,供他的愛人佩戴。

德昂族潑水節的故事德昂族的潑水節作文

潑水節 是居住雲南德昂族的節日。每年清明節後第7天開始,一般過3天,因節日中有上山採花的活動,故又稱 採花節 傳說古時候,德昂村賽有個勤勞的婦女,在獨生兒子阿佛剛滿兩周歲時丈夫就去世了。她辛勤勞動,省吃儉用,將兒子撫養 自己卻積勞成疾,還瞎了乙隻眼,老媽媽做事十分吃力,經常遭到兒子的責罵。在一年清明...

傣族來歷民族經歷了哪些歷史變遷,德昂族來歷民族經歷了哪些歷史變遷

傣族 the dai ethnic group the shan ethnic group 在民族識別以前又被稱作擺夷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散居於雲南的大部分地方。傣族通常喜歡聚居在大河流域 壩區和熱帶地區。根據2006年全國人口普查,中國傣族人口有126萬。傣族歷史悠久,與屬壯洞語族的壯族 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