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論舉賢文言文翻譯
1樓:小微旅行記
不是我不盡心去做,只是當今沒有傑出的人才罷了!」太宗說:「用人跟用器物一樣,每一種東西都要選用它的長處。
古來能使國家達到大治的帝王,難道是向別的朝代去借人才來用的嗎?我們只是擔心自己不能識人,怎麼可以冤枉當今一世的人呢!」德彝慚愧地走了。
唐太宗論舉賢,出自《資治通鑑》,內部推薦已成為企業引才的常見方式。此段古文在現代職場中也同樣得到很好的釋義和應用。如今,內部推薦已成為企業引才的常見方式,並在此基礎上出現了一批如舉賢網等人才推薦平臺,故名思義,就是利用外部資源和人脈關係的傳導性,號召眾多的職場人士一起向用人企業「舉賢」人才。
唐太宗論舉賢翻譯
2樓:正香教育
上(指唐太宗)令封德彝舉賢,久無所舉。 上詰之,對曰:「非不盡心,但於今未有奇才耳!
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豈借才於異代乎?
正(只)患己不能知,安可誣(冤枉、貶低)一世之人?」 舉,可解釋為1、作「起」講,2、確立、建樹,3、興起、發動,4、提拔、推舉,5、列舉,6、檢舉,7、全。從上下文看,自然是唐太宗要封德彝推薦有才能的人,因此其他義項只能捨去。
詰,可解釋為1、詢問、追問,2、責問,3、責罰。因為封德彝「久無所舉」,所以唐太宗才有所言,問題是詢問、責問還是責罰呢?再根據下文闡述的用人所長的觀點看,應為「責問」。
患,可解釋為1、生病,2、禍害,3、擔憂。唐太宗提出用人主張後,批評沒有舉賢是不瞭解人才,這正是我們國家所擔憂的,該選擇何項,不言而喻。知,1、知識,2、知道,3、認識,4、瞭解。
至此,毫無疑問選擇「瞭解(人)」。所以翻譯如下:唐太宗命令封德彝推舉有才能的人(可是)很久也沒有推舉出人。
唐太宗責問封德彝,(封德彝)說:「(我)不是不盡心竭力,只是到現在還沒有發現奇特的人才罷了!」唐太宗說:
君子用人就好像使用器物一樣,各取它的長處。古代治理國家達到大治的人,難道是向別的朝代去借人嗎?只擔憂自己不能瞭解人,怎麼可以冤枉委曲一代的人才?」
唐太宗事蹟,唐太宗事蹟
唐太宗即李世民 626年 649年 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能打天下又能治天下的有道名君。在唐朝統一全國的一系列戰爭中,他是起決定性作用的軍隊統帥,在即位後,又通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政治制度上經過不斷的改革形成一套從 到地方的完整而嚴密的職官制度。的最高權力機構仍為三省六部制。為 中書,門下,尚書...
論唐太宗李世民,如何評價唐太宗李世民?
1.他是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為大唐的全盛奠定了基礎2.在鞏固統治方面,他吸取隋亡教訓,節用戒奢 分為個人和國家兩方面,國家分為1.精簡機構2.裁撤冗員 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完善 集權 招賢用能,完善科舉制,虛心納諫,居安思危,勵精圖治。由於他的政績,在貞觀年間,政治安定,經濟繁榮,人口大幅度增加,社會...
唐太宗有可能被誰殺?唐太宗怎麼死的
可以是屬國的殺手。比如高麗國。高麗是唯一乙個沒有被唐太宗征服的地方,當時高麗發展很快 雄心勃勃!不斷向西推進領土,而且暗中聯合其他幾個小屬國抗衡唐軍。但是唐太宗幾次都看穿了高麗的陰謀所以多次舉兵征討,但是高麗軍都是敗而不衰 唐太宗一生中唯一一次失利在高麗手中,他看出來高麗想擴張勢力,所以臨死也立下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