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以心
高山族在枝和臺耐搭鋒灣最多,大部分地區都有分佈。高山族,現有人口昌晌約40萬。高山族人民99%以上居住在臺灣,臺灣省有高山族30多萬,另有居住在平原地區、漢化程度頗深的高山族即平埔人約10萬。
據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大陸有高山族2877人,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均有分佈,主要集中分佈在福建、山東、北京等地區。高山族的重要節日有:播種祭(泰雅人,三月下旬春播結束之日)、平安祭(布農人,四月初四)、「阿立」祖祭(平埔人,九月十六日)、豐年祭(曹人、魯凱人、阿美人等,八月十五日)、竹竿祭(排灣人,十月二十五日、)、猴祭與大獵祭(卑南人,十一月)、矮靈祭(賽夏人,十月十一日至十八日)以及雅美人的飛魚祭,等等。
高山族主要分佈在**?
2樓:小楓帶你看生活
高山族主要分佈在中國臺灣省,也有少數散居在大陸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
高山族聚居地區主要在臺灣中部山區、東部縱谷平原和蘭嶼。
島上。高山族以稻作農耕經濟為主,以捕魚生產為輔。高山族的手工工藝主要有紡織、竹編、藤編、刳木、雕刻、削竹和製陶等。
高山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大體可分為泰雅、鄒、排灣三種語群。
高山族的習俗:
高山族舞蹈也有表現大自然的內容,如群舞時,雙腳有節奏地緩慢向一旁移動,雙手垂放在身體前方有節奏地輕輕擺動,彷彿一條大河。
滾滾流動著,形象而真切。
喪葬形式,泰雅人、布農人、曹人多行屋內葬,埋屍於死者床下。排灣人、達悟人行野外墓葬,阿美人將死者埋葬在屋前後空地,對惡死者,一律就地埋葬。
高山族主要分佈在**
3樓:生活常識百事通
高山族居民主要分佈在中國臺灣省,除此之外,高山族還分佈在大陸的許多地方,例如福建、北京等省市。高山族聚居地區主要在臺灣中部山區、東部縱谷平原和蘭嶼島上。
中國臺灣省已確認的高山族族群為13個:泰雅人、賽夏人、布農人、曹人(1998年11月更名為鄒族)、魯凱人、排灣人、卑南人、雅美人、阿美人、噶瑪蘭人、太魯閣人、撒奇萊雅人和賽德克人。
高山族的習俗
高山族世代相承的傳統習俗中,有許多華南古文化的特質,諸如巢居、公廨、舟楫、杵臼、木鼓、生食海產、嗜檳榔、嚼公尺釀酒、竹筒飲酒、跣足、蹲踞、羽冠等等。其中巢居、舟楫、鑿齒、穿耳、生食海產、崖葬、蛇崇拜等都是古越人典型的文化特質,印證了高山族與古越人;習氣共俗,源出一脈。
高山族的飲食以穀類和根莖類為主,一般以粟、稻、薯、芋為常吃食物,配以雜糧、野菜、獵物。山區以粟、旱稻為主糧、平原以水稻為主糧。除雅美人和布農人之外,其他幾個族群都以稻公尺為日常主食,以薯類和雜糧為主食的補充。
居住在蘭嶼的雅美人以芋頭、小公尺和魚為主食,布農人以小公尺、玉公尺和薯類(當地稱地瓜)為主食。
高山族的生產方式是什麼
高山族人大多數從事農業,少數捕魚 狩獵。有雕刻和編織等手工藝。世紀漢族大批移民以前,臺灣高山族處在原始社會階段。居住在山地的族群以狩獵為生。居住在平原的族群,從事燒墾農耕兼漁獵 採集,主要種植芋 薯 旱稻 穀子等。他們不知道犁耙鋤斧之工具,生產工具和農耕技術極為原始。清代,隨著大規模的移民開拓,臺灣...
風箏起源於什麼時期
風箏起源於東周春秋時期。風箏是由古代勞動人民發明於中國東周春秋時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更而演進成為今日多線風箏。到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資訊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
求 高勝美一首 高山族民歌 100
求 高勝美一首 高山族民歌 我們都是一家人纖拿困 我的家鄉在那路灣,你的家鄉在那路灣,從前的時候是一家人,現在還是一家人。手牽著手,肩並著肩,輕輕的唱出我們的歌聲,團結起來,相親相愛,因為我們都是一家人毀念,現在敏森還是一家人。她獨唱過這首歌嗎?網上好像都是和北原山貓合唱的,而且好像是在演唱會上才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