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國救趙的歷史人物是誰,圍魏救趙與哪些歷史人物有關

2025-04-24 07:42:10 字數 3305 閱讀 6387

1樓:匿名使用者

戰國時期,魏國派軍隊進攻趙國。魏國的軍隊很快包圍了趙國首都邯鄲,情況十分危急。趙國眼看抵擋不住魏的攻勢,趕緊派人向齊國求救。

齊國大將田忌受齊王派遣,準備率兵前去解救邯鄲。這時,他的軍師孫臏趕緊勸他說:「要想解開一團亂麻,不能用強扯硬拉的辦法;要想制止正打鬥得難分難解的雙方,不宜用刀槍對他們一陣亂砍亂刺;要想援救被攻打改檔做的一方,只需要抓住進犯者的要害,搗毀它空虛的地方。

眼下魏軍全力以赴攻趙,精兵銳將勢必已傾巢出動,國內肯定只剩下一些老弱殘兵。魏國此時顧了外頭,國內勢必空虛。如果我們此時抓住時機,直接進軍魏國,攻打魏國都城大梁,魏軍必定會回師來救,這樣,他們撤走圍趙的軍隊來顧及首都的緊急情況,我們不是就可以替趙國解圍了嗎?

一席話說得田忌茅塞頓開,他十分讚賞地說:「先生真是英明高見,令人佩服。」

孫臏接著又補充說:「還有一點,魏軍從趙國撤回,長途往返行軍,必定疲憊不堪。而我軍則趁此時機,以逸待勞,只需在魏軍經過的險要之處布好埋伏,一舉打敗他們不在話下。」

田忌歎服孫臏的精闢分析,立即下令按孫臏的策略行事,直奔魏國首都大梁,而且把要攻打大梁的聲勢造得很大,一邊卻在魏軍回師途中設下埋伏。

果然,蠢頌魏軍得知都城被圍,慌忙撤了攻趙的軍隊回國。在匆忙跋涉的途中,人馬行至桂陵一帶,不防齊軍擂鼓鳴金,衝殺出來。魏軍始料不及,倉皇抵禦,**戰得過有著充分準備的齊軍。

魏軍被殺得丟盔棄甲,還沒來得及解救都城,便幾乎全軍覆沒。這次戰爭,齊軍大獲全勝,趙國也得到了解救。

其實,事物之間是相互制約的,看問題不能就事論事或只注意比較顯露的因素,而要抓住問題的關鍵和要核衡害,避實就虛,這樣來解決問題可能更為見效。

2樓:匿名使用者

乙個有三個國家牽涉其中,主人公分三個方面:

齊:田忌、田嬰、虛遊知孫臏。

魏:龐差消涓、魏惠王、龐蔥。

趙:趙成侯、丕選。

當然裡面的絕磨灶對主角還是孫臏。

圍魏救趙與哪些歷史人物有關

3樓:得書文化

"圍魏救趙"成語故事的主角有三人。

分別是孫臏、田忌、龐涓。

其中又以孫臏為主。

一共有三個國家牽涉其中,主人公分三個方面:

齊:田忌、田嬰、孫臏。

魏:龐涓、魏惠王、龐蔥。

趙:趙成侯、丕選。

事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是講戰國時期齊國與魏國的桂陵之戰。

西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釋失中山的舊恨,便派大將龐涓前去攻打。

這中山原本是東周時期魏國北鄰的小國被魏國收服,後來趙國乘魏國國喪伺機將中山強佔了,魏將龐涓認為中山不過彈丸之地,距離趙國又很近,不若直打趙國都城邯鄲,既解舊恨又一舉雙得。

魏王從之,欣欣然似霸業從此開始,即撥五百戰車以龐涓為將,直奔趙國圍了趙國都城邯鄲。

趙王急難中只好求救於齊國,並許諾解圍後以中山相贈。

齊威王應允,令田忌為將,並起用從魏國救得的孫臏為軍師領兵出發。

這孫臏曾與龐涓同學,對用兵之法諳熟精通。

魏王用重金將他聘得,當時龐涓也正事奉魏國。

龐涓自覺能力不及孫臏,恐其賢於己,遂以毒刑將孫臏致殘,斷孫兩足並在他臉上刺字,企圖使孫不能行走,又羞於見人。

後來孫臏裝瘋,幸得齊使者救助,逃到齊國。

這是一段關於龐涓與孫臏的舊事。

且說田忌與孫臏率兵進入魏趙交界之地時,田忌想直逼趙國邯鄲,孫臏制止說:解亂絲結繩,不可以握 拳去打,排解爭鬥,不能參與搏擊,平息糾紛要抓住要害,乘虛取勢,雙方因受到制約才能自然分開。

現在魏國精兵傾國而出,若我直攻魏國。

那龐涓必回師解救,這樣一來邯鄲之圍定會自解。

我們再於中途伏擊龐涓歸路,其軍必敗。

田忌依計而行。

果然,魏軍離開邯鄲,歸路中又陷伏擊與齊戰於桂陵,魏部卒長途疲憊,潰不成軍,龐涓勉強收拾殘部,退回大梁,齊師大勝,趙國之圍遂解。

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的故事。

又後十三年,齊魏之軍再度相交於戰場,龐涓復又陷於孫臏的伏擊自知智窮兵敗遂自刎。

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圍魏救趙是哪個國家的?

4樓:娛樂暢聊人生

1、圍魏救趙

指戰國時期的趙、魏兩國;原指戰國時期齊國用圍攻魏國國都大梁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邯的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慶州撤退的戰術。現借指用包抄敵陸賣人的後方譽悉蔽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戰國時(西元前353年) 魏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求救於齊國。齊將田忌、孫臏率軍救趙 ,趁魏國都城兵力空虛,引兵直攻魏國。

魏軍回救,齊軍乘其疲憊,於中途大敗魏軍,遂解趙圍。事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此種戰略後來常為兵家所採用,稱為「圍魏救趙」法。

2、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是我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的乙個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萬支箭),機智的諸葛亮一眼識破是一條害人之計,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後來,有魯肅幫忙,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調了幾條草船誘敵,終於借到了十萬餘支箭。

3、孫龐鬥智

孫龐鬥智指孫臏和龐涓各用智謀相鬥。是**於《東周列國志》的歷史故事。戰國時期,龐涓設計讓魏王殘害了孫臏。

被砍掉雙腳的孫臏逃到齊國後為齊所用,在救趙之戰中,田忌孫臏的圍魏救趙、減灶計,經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最終迫使龐涓馬陵道自殺。

4、瞞天過海

意思是瞞住上天,偷渡大海。比喻用謊言和偽裝向別人隱瞞自己的真實意圖,在背地裡偷偷地行動。

瞞天過海」的計策,古時人們早有使用,而「瞞天過海」這一詞語的形成,或與元初未知人士所撰《薛仁貴徵遼事略》中薛仁貴設計讓唐太宗渡海的故事有關。

5、借刀殺人

借刀殺人是三十六計中第三計(勝戰計之第三計),計謀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別人的手去害人。為了保護自己的實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謀略。

圍魏救趙中的主人公是誰

5樓:夢之緣文化

<>圍魏救趙的主人公是孫臏。「圍魏救趙」的著名戰役是由孫臏指揮的齊軍用計打敗龐涓信旅如帶領的魏軍。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這在中國歷史上是乙個很有名的戰例,被後來的軍事家們列為三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

三十六計: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滑啟是根據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原書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前三套是處於優勢所用之計,後三套是處於劣勢所用之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鎮褲六計。

精忠報國的歷史人物是誰?臥薪嘗膽的歷史人物是誰?投筆從戎的歷史人物是誰?胯下受辱的歷史人物是

精忠報國的歷史人物是岳飛,臥薪嘗膽的歷史人物是勾踐,投筆從戎的歷史人物是班超,胯下受辱的歷史人物韓信。岳飛 1103 1142 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永和鄉孝悌裡 今河南安陽市湯陰縣程崗村 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 戰略家 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他於北宋末年投軍,從1128年遇宗澤起到11...

國魏救趙的故事梗概國魏救趙對應的歷史故事主角

戰國時,魏將龐涓率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求救於齊,齊王命田忌 孫臏率軍往救。孫臏認為魏軍主力在趙國,內部空虛,就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樑,因而,魏軍不得不從邯鄲撤軍,回救本國,路經桂陵要隘,又遭齊兵截擊,幾乎全軍覆沒。這個典故是指採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西元前354年,魏 隊圍趙國都城邯鄲...

哪個歷史人物是最偉大的,哪個歷史人物是最偉大的

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共產主義的哲學理論,是從人類最原始的生存形態一直到最終的生存形態,精闢地剖析了它的方方面面 人類生存關係的和人類社會關係的.把這些濃縮為階級社會商品生產 交換 價值取向以及伴隨而來的意識形態.描繪了未來社會形態,人類相互間的關係.等等.我們不要把歷史瞬間的事態苛求於古人.既然你帶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