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恆星周圍也有行星嗎?

2025-04-13 19:50:20 字數 3728 閱讀 3447

1樓:知哥84120浩湃

‍至2009年2月,人們在其他恆星身上一共發現了螞敬做339顆系外行星,不少均擁有比木星高的質量。也有一些行星,其體積比較小,例如脈衝星psr b1257 +12、天琴座仙星、巨蟹座55及gj 436均各自擁有與地球差不多質量的小型行星,而gliese 876 -顆達地球質量6~8倍的行星,可能擁有岩石結構。

人們對新發現的大型系外行星仍未完全瞭解,大多估計其物質構成與太陽系的大型行星類悶衡似,又或是從未見過的大型氨行星或碳行星。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大型行星在極接近恆星的地方公轉,擁有近乎完美的圓形軌道,這些行星被稱為「熱木星」,它們比太陽系的大型行星接受更大量的太陽輻射,造成其表面溫度極高。也有一種熱木星,其大氣會被恆星的熱力逐步蒸發並流失,並以彗尾形態釋出,它們被稱為chthonian型行星。

太陽系外行星是環繞其他恆星公轉的行星,長久以來,人們認為其他恆星和太陽一樣,均有行星環繞其恆星公轉,但一直未能證實。直至1992年psr b1257 +12被證實以來,至今已有百多個太陽系外行星被發現。這些發現增加了對外星人存在與否的問題提出了支援的觀點。

現時在其他恆星發現的行星大多是類似木星的氣體行星,有的質量甚至比木星還要大。質量較小的行星有脈衝星psr b1257 +12的3顆與類地行星相若的天體,以及位於天壇座鬥星的一顆有14個地球質量的行星。也有一種行星,沒有圍繞特定的恆星公轉,它們像是宇宙的流浪客,稱為星際行星。

現時人們並沒有發現任何此類行星,只能靠使用電腦模擬來推測。現時人類的科技僅能偵測質量較大、公轉週期較短的行星。但隨著科技的進步,更強的望遠鏡得以建造,在未來可望能稿鎮發現更多質量較小及公轉週期較長的行星。

2樓:淺琴讓

‍參宿五是一顆藍巨星,質量是太陽的倍,表面溫度約萬度,是一顆大質量恆星。參宿五的年齡大約是2000萬歲,但已正在步入老年,星體開始膨脹變大了。此後,它的體積會越來越大,表面溫度會下降。

對於什麼樣的恆星會帶有行星?科學家至今仍然沒有完全搞明白。1970年代的恆星形成模型顯示,當一團星際塵埃雲收縮形成恆星時,正常情況下(質量與角動量保持穩定畢信碰),形成的總是一對雙星,沒有行星。

當時,科學家認為這個模型一定什麼地方不對,因為按照這個模型,太陽系都不可能存在。當科學家對這個模型進行了一些毫無道理的修正後,模型中終於誕生出了單顆恆星(質量和角動量發生分離),並在單顆恆星周圍誕生出數量不等的行星。

就是說,在宇宙中,存在一種恆星形成機制,誕生出單顆恆星和它周坦握圍圍繞它運轉的行星。而如果按照恆星形成的另一種更加普遍的機制,形成的是一對雙星,旁邊沒有行星。目前發現,恆星中有超過70%的恆星是以雙星形式存在,只有20%多的恆星是單顆恆星,說明恆星形成時,大多數情況是形成一對沒有行星的雙恆星。

只有在特殊情況下,質量與角動量發生分離,才會誕生一顆中心恆星,並在恆星周圍誕生出數顆行星。那麼是不是只要是單顆恆星,它的周圍就一定存在行星?科學家仍然不能肯定。

一是恆星與行星並不是同時形成,行星應該是在恆星形成數億年後才逐漸形成的。以太陽系為例,太陽的年齡大約是50億年,而地球等行星的年齡大約是46億年。如果單顆恆星是大質量短壽命恆星,很可能周圍還來不及形成行星,恆星的生命就結束了。

二是與恆星質量相比,行星太小、太暗手談,很難發現。即使是現在已經發現的100多顆太陽系外行星,也多是比木星還要大的行星,並且距離中心恆星非常近。在其他單顆恆星周圍是否都存在行星,仍是乙個未知數。

參宿五的年齡大約是2000萬年,是一顆單星,即使它的周圍能夠形成行星,恐怕2000萬年的時間還來不及形成。或者說,參宿五的周圍沒有行星。但單顆恆星周圍可能存在行星,這一結論是確定的。

3樓:戴雪蓉

‍行星的定義:一是必須圍繞坦豎恆星運轉的天體;二是質量足夠大,能依靠自身引力使天體呈圓球狀;三是這個軌道附近應該沒有其他物體。

按這樣的劃分,太陽系的行星就只有水、金、地、火、木、土,加上天王、海王星這八顆。與2006年之前提到的九大行星概念不同,在2006年8月24日於布拉格舉行的第26屆國際天文學聯會中通過的第5號決議中,冥王星被劃為矮行星,從太陽系九大行星中被除名。必須是圍繞恆星運轉的天體——冥王星相符。

質量足夠大,能依靠自身引力使天體呈圓球狀相符,但是冥王星沒有能夠清空巨集仿其軌道上的其他物體,因此降級為矮行星。而同樣具有足夠質量、成圓球形,但不能清蔽信纖除其軌道附近其他物體的天體稱為「矮行星」,冥王星恰好符合這一定義,並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確認是一顆「矮行星」。所以冥王星被歸為矮行星。

從此太陽系從九大行星變成了八大行星。

哪些恆星是行星?

4樓:網友

恆星就是恆星,行星就是行星,行星是繞著恆星轉的。

恆星和行星有哪些

5樓:科技未來者

常見的恆星有我們最熟知的太陽,除了太陽外,有些我們聽到過的天狼星、織女星等也屬於恆星。太陽系中的行星有很多,其中地球、火星、水星、木星等八大行星都是行星的一種,圍繞著恆星執行,同時宇宙中也存在流浪行星。

常見的恆星一般有我們最熟知的太陽,太陽屬於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其中太陽系中行星、流星、櫻賀以及星際塵埃都因為引力而圍繞著太陽運動。除了太陽外,有些我們聽到過的天狼星、織女星等也屬於恆星。

我們生活在蔚藍的地球,其實地球也屬於行星,地球表面覆蓋著大氣層,日夜圍著太陽執行。除了地球以森頌纖外,火星、水星、木星也屬於常見的行星,其中木星是太陽系中體積最大的行星。

一般乙個恆星由於它巨大的能量以及引力,會吸引其他的行星等星體以恆星為中心,逐漸演化成乙個星系,如太陽系。行星會隨著離它最近的恆星受到吸引,進而圍繞著恆星運動。但是宇宙中也存在不繞任何恆星的行星,被稱為流浪行星。

行星與恆星有什麼不同的特徵嗎?

6樓:清苔

一、概念不同。

1、恆星是由引力凝聚在一起的一顆球型發光等離子體,太陽就是最接近地球的恆星。在地球的夜晚可以看見的其他恆星,幾乎全都在銀河系內,但由於距離遙遠,這些恆星看似只是固定的發光點。

2、行星通常指自身不發光,環繞著恆星的天體。其公轉方向常與所繞恆星的自轉方向相同。一般來說行星需具有一定質量,行星的質量要足夠的大且近似於圓球狀,自身不能像恆星那樣發生核聚變反應。

二、層級關係不同。

1、恆星是做行運動。

2、行星環繞著恆星執行。

三、能量方式不同。

1、恆星會在核心進行氫融合成氦的核聚變反應,從恆星的內部將能量向外傳輸,經過漫長的路徑,然後從表面輻射到外太空。

2、行星身不能像恆星那樣發生核聚變反應。

什麼是行星,什麼是恆星

7樓:袁**橋媼

恆星是指宇宙中靠核聚變產生的能量而自身能發熱發光的星體。過去天文學家以為恆星的位置是永恆不變的,以此為名。但事實上,恆星也會按照一定的軌跡,圍繞著其所屬的星系的中心而旋轉。

恆星是宇宙中最基本的成員。

行星是自身不發光的,環繞著恆星的天體。一般來說行星需要具有一定的質量,行星的質量要足夠的大,以至於它的形狀大約是圓球狀,質量不夠的被成為小行星。行星的名字來自於它們的位置在天空中不固定,就好像它們在行走一般。

8樓:d**id烏拉拉

恆星不斷進行熱核反應,發光發熱,如太陽,織女星,北斗星等。

行星主要繞恆星轉,不能自己發光,如太陽系中的九大行星等。

恆星不斷進行熱核反應,發光發熱,如太陽,織女星,北斗星等。

行星主要繞恆星轉,不能自己發光,如太陽系中的九大行星等。

9樓:刁秋芹終月

恆星是由熾熱氣體組成的,是能自己發光的球狀或類球狀天體,比如太陽就是恆星;

行星通常指自身不發光,環繞著恆星的天,比如我們居住的地球;

恆星可能圍繞行星公轉嗎,每個恆星都會有行星圍繞著公轉嗎

恆星bai 圍繞行星公轉可能性為零。星球質du量大,才 zhi能是恆dao星。質量小了,才能是行星。對於乙個雙內星系容統,兩顆星球在相互圍繞著執行時,是圍繞著共同的質量中心在運動,而質量中心一定偏向質量大的一方。例如在太陽系中,地球與太陽就可以看做是一對雙星。由於太陽質量比地球質量大許多,其共同質量...

超大質量黑洞會與周圍恆星互動嗎,對恆星有什麼影響

超大質量黑洞會與周圍的行星互動的。對周圍的恆星也是有影響的。黑洞是現代廣義相對論,存在於宇宙空間中的一種天體。黑洞的引力極其強大,他的逃逸速度大於光速。黑洞無法直接觀測,但可以藉由間接方式得知其存在與質量,並且觀測到它對其他事物的影響。藉由物體被吸入之前的因黑洞引力帶來的加速度導致的摩擦而放出x射線...

所有的行星都會自轉嗎?恆星呢宇宙中所有不發光的星球都會圍繞恆星轉嗎

所有的行星都會自轉,恆星也會自轉。自轉軸都會穿越天體的質心。凡衛星 行星 恆星 星系都繞著自己的軸心轉動 地球自轉是地球沿著一根通過地心的軸 自轉軸,也叫地軸 做的圓周運動。其中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是23小時56分4秒 月亮自轉一周的時間跟它繞地球公轉一周的時間相同,都是27天7小時43分11.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