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農抑商對維護歷代統治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2023-05-07 15:25:17 字數 4958 閱讀 5519

1樓:浙北楊布衣

無農不穩,無商不富。農業是社會穩定和發展的根本,例如商鞅變法,實行重農抑商政策,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從而促進了秦國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物質基礎。但是,「重農抑商」政策也導致地主官僚不斷兼併土地,使土地高度集中,農民破產流亡,影響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激化了階級矛盾,造成農民起義不斷爆發。

地主官僚集團也因瘋狂兼併土地而更加腐敗。到了明清時期,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出現,而統治階級依然堅持「重農抑商」的政策,推行一系列不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措施。這些做法,違反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導致了國家落後,也使其失去了最初的積極作用。

2樓:匿名使用者

對於歷代封建統治者推行的重農抑商政策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這個要分階段來看(乙個標準的時間界線應該是明清時期):

首先應當說明的一點是,小農經濟是封建**財政收入的主要**,小農經濟興衰直接關係到封建經濟的繁榮和封建政權的安危,這是歷代封建統治者重農的乙個最為根本的原因。明清以前,封建統治者的重農抑商政策對當時農業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起到了積極作用。例如商鞅變法,實行重農抑商政策,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從而促進了秦國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物質基礎。

此後歷朝歷代的封建統治者往往都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尤其是王朝之初的統治者,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減免租稅,修養生息,從而實現生產的恢復和發展,促進封建經濟的繁榮。從這個層面上說,重農抑商政策是利大於弊的。

然而到了明清時期,隨著歐美各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和工業革命的發展,他們的實力相對隋唐時期而言已經遠遠超過了中國。走資本主義主義的發展道路已經成為世界潮流。而當時的中國在封建社會的母體中也孕育出了資本主義萌芽,這時,封建統治者所推行的重農抑政策也就成為了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乙個最大阻礙因素,從而導致中國近代以來長期落後於西方,從這個層面上說,重農抑商政策是弊大於利的。

論中國古代重農抑商政策的利弊

3樓:輕候念雲

所謂「重農抑商」,就是通過採取貶低、壓制商人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的政策及措施,限制從商人數。其目的是防止農民大量棄農從商,保護農業的優先發展地位。重農抑商政策最早產生於戰國時代,李悝在魏國的改革內容中有所體現,隨後商鞅在秦國的變法中將重農抑商政策第一次明確提出,並以此作為大力推行農戰方針的基本內容付諸實施。

以後中國歷代統治者都將其作為治國的典範。

中國從春秋末年到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商品經濟和與之相輔而行的貨幣經濟開始大量發展的時期,而尤以商業的發展為突出。正是在這一時期,整個社會經濟從生產方式到社會關係,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首先是土地占有方式和基本剝削關係,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其中包括井田制度的破壞和土地私有制度的確立。

所有這些變化和變化所造成的嚴重後果,都直接動搖了封建制度賴以存在的基礎,特別是直接威脅著封建統治階級的生存,而變化本身的激烈迅猛又使封建統治者感到驚惶失措。他們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不得不認真考慮對策,採取必要措施,設法從根本上消除動亂的根源,堵塞住正在潰決之中的狂瀾,並使被打亂了的封建秩序再恢復穩定。抑商政策就是封建統治階級在認清了禍源之後,適應著統治階級的最高利益而提出來的。

簡單說,抑商就是企圖從根本上消滅引起變化的總根源。即使不能完全消滅商人和商業,使社會再退回到沒有變化以前的靜止狀態,至少可以通過抑商政策的貫徹,以限制商人和商業資本的活動,縮小商業營運的範圍,以便把它們的消極影響和造成的社會動亂減少到最低限度。由於商業的發展必然會出現資本主義的因素,必然動搖統治階級的統治基礎,因此,封建統治階級的重農抑商政策開始產生。

4樓:唐一憨憨

在春秋以前,土地雖然也是私有制,但那是奴隸主的土地,農奴沒有人身自由,也不具備對於土地的使用權和所有權,全國絕大部分的生產生活和消費資源全部都在奴隸主貴族手中,不論是土地的繼承,土地的販賣,甚至是各種生產商品的交換,都在貴族範圍之內進行,所以土地兼併總體而言的並不會給社會帶來多大危機,只是對一部分的貴族有著積極重要的生存意義。

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以後土地的所有者既可以是官僚貴族,也可以是地主農民,相比農民,其他三者有更多的社會資源可以利用,對於土地的兼併,也會出現各種方法方式,而農民不再像農奴一樣,完全是土地的附庸者,不存在失去與獲得土地的可能性和現實,但是農民一旦失去了土地,他們就只能走上一條極為危險的道路,從而導致社會動盪。

從自然環境下來看,我國一直是乙個幅員遼闊,平原眾多的國家。對於農業的生產十分重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對於商業**的需求,不如西方希臘羅馬居民那樣強烈,因為他們更多的是要通過商業**換取生活的必需品,而我們沒有這種十分明確的生活急迫感,所以重農抑商在環境影響,社會發展方面也有自身的社會合理性。

也正是因為這一種傳統體制之下的社會合理性,使得中國沒能進入資本主義萌芽時代,除了宋朝之外,所有的封建王朝農業經濟佔總體經濟結構中都達到了90%以上,而稅收則幾乎是100%,商業無法完全從社會體系當中獨立出來成為一大支柱,契約精神,商業文化以及創新意識也無法跟進。在近代的競爭中,成為了我們最大的歷史包袱。

封建統治者為什麼要實行「重農抑商」

5樓:匿名使用者

重農可以理解,但抑商還是令人費解。 古代的解釋是商業發達對農業發展有危害,理由似乎不充分;但古人是怎麼推出這個判斷呢?是不是還有其它原因?

重農抑商 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家和理財家提出的關於重視農業、抑制商業的財政經濟政策思想。又稱「重本抑末」。 農業提供人類最基本的生活資料,在生產力發展水平還比較低的條件下,它是人們維持生存的物質基礎,又是統治者剝削剩餘產品的主要** 因此重農或重本,是古代世界各國所普遍遵循的一項經濟原則。

在中國,重農更作為一種重要的經濟思想,貫穿於中國古代經濟思想發展的全過程。 中國古代帝王多以重農標榜自己的賢聖;自春秋以來,儒家、道家、法家各學派在重視農業、輕視工商業方面也往往並無多大分歧。如孟子勸說梁惠王「不違農時」,但卻斥商人是「賤丈夫」;李悝輔佐魏國所採取的政策,是「盡地力之教」和「禁技巧」,即發展農業,抑止手工業;商鞅變法,對努力耕織者免除徭役,對從事工商而貧者,則淪為奴隸;荀況認為「工商眾則國貧」;韓非則首稱農為「本」,工商為「末」,把工商之民視為社會一害,稱作「五蠹」之一。

重本輕末的思想也由此形成。 在封建社會前期,重農抑商思想對鞏固新興地主階級政權,促進封建經濟的發展曾起過積極作用。但是,隨著生產的發展,封建社會以農業為主體的自然經濟逐步被商品經濟所取代,到了明清之際,重農抑商思想已經開始被黃宗羲的工商皆本論和鄭觀應的「以商立國」思想所揚棄。

6樓:綸綸愛許仙

農業是根本,商業不生產東西,都去經商鑽營了,誰種地誰生產?商人重利忘義,投機鑽營,惹人煩。

7樓:匿名使用者

封建統治者bai是什麼階du級呢?是地主階級zhi,而且是最大的dao地主,他的統治專。

力量都**於農業,經濟屬**是來自於農業的,軍事**也是來自於農業的,所以統治者要使政權鞏固就要有地主階級來擁護他。而商人不同,商人對統治者來說不但不能鞏固統治,而且還會給統治者帶來巨大的危害,商人一般利益很重,所以導致很多人都從商,土地沒人耕種,直接威脅到統治者的權利,所以統治者要打擊商人。

重農抑商政策在歷朝都有什麼表現

中國古代長期推行重農抑商政策的原因是什麼?

8樓:予意在山水

(1)重農抑商政策與封建制度相始終,決不是偶然的。因為乙個國家或政權實行的經濟政策,歸根到底是由其經濟基礎所決定的。

2)根本原因是落後、閉塞的自然經濟的反映,是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必然產物。

3)自然經濟是封建國家的經濟基礎。農業是古代最具決定性的生產部門,農業生產的狀況直接關係到國家興衰和人民生計。國家通過徵收穩定的土地稅保證財政收入。

以農業立國,必然成為歷代統治者的治國綱領。

4)工商業不能提供基本的生活資料,並加劇勞動力從土地上流失,造成社會問題。重農政策將農民緊緊束縛在土地上,有助於社會的安定。

9樓:匿名使用者

1.根本原因:中國傳統社會的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2.農業是自然經濟的主要和決定性部門。

3.農業是國家富強的基礎和財政收入的主要**。

4.農業有利於穩定人民,保障兵源。

中國古代重農抑商的原因

10樓:楊子電影

重農抑商政策與封建制度相始終絕不是偶然的,而是封建自然經濟的必然產物。乙個國家或政權實行什麼樣的經濟政策,歸根到底是由其經濟基礎和統治階級利益所決定的。

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對於人們來說擁有土地可以榨取鉅額財富,且地租收入較穩定,是發家致富的最好手段;同時對封建國家而言,農業的發展可使人民安居樂業,人丁興旺,使國庫糧倉充盈,既可內無糧荒、動亂之虞,也可外無侵擾之慮。

重農抑商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指導思想,其主張是重視農業、以農為本,限制工商業的發展。從商鞅變法規定的獎勵耕戰,到漢文帝的重農措施,直到清初恢復經濟的調整,都是重農抑商政策的體現。

11樓:匿名使用者

重農抑商政策由秦國商鞅提出,此時正是封建王朝形成雛形之時,原因有下:

1,中國不像希臘,地幅遼闊而非島嶼眾多,因此,農業取代商業成為封建王朝的經濟基礎。

2,從事農業生產人員與從事商業活動人員相對穩定,不易遷徙,可以穩定國家的稅收與勞役。

3,農業屬於實業生產,商業屬於牟取中間差價,封建時代前期人們認為實業生產是對國家最有利,對自己最光榮的。

4,人口穩定易於徵兵,這對封建王朝來說十分重要。

12樓:哈哈欠為你違逆

中國是乙個典型的農耕文明國家,農業是國家的根本。

國家的稅收基本**於農業,國家的上層階級**於地主,國家的兵員和徭役人員則**於下層的農民。國家必須有強有力的措施將農民束縛在土地上,被迫耕種土地、繳納賦稅、服從徭役。

重農抑商、抑制土地兼併、海禁、閉關鎖國都是農耕文明的反映。

在中國古代社會,商人依附於農業,沒有社會地位。因此,商人及時發家致富了,也會買田置業,變成地主階層。

13樓:風吹點評

商人重利輕義,財產簡單隨時可以便賣,一旦國家國家有難,先想到的是帶著自己的財產跑路,而農民世代居住,經濟條件有限,只能跟國家共存亡,農民才是執政黨的基礎。

網路利大還是弊大,網路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辯論會

讓孩子過早地接觸網路,弊大於利。對小學生而言,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掌握初級的知識,逐漸認識做人的道理,才是最重要的。也許有人認為網路是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不懂網路就註定被時代淘汰。但是小學生根本就不具備自律能力,如果對這樣一群缺乏保護的小學生開放網路,是非常容易讓他們走上誤區的。某男生,小學一年級學...

美國對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恩,個人認為是利大於弊。但是從主觀來說肯定是有很多人對它不滿,畢竟它所做的都是從它本過的利益出發。客觀事實是它穩定了世界的和平,雖然由它引發了不少戰爭。同時很多戰爭也會看他的臉色。就象中國的幾個大通訊公司,人們肯定很多不滿,可是它們的利絕對是大於它們讓人們不滿的方面。就象中國的執政黨,總有不盡人意的...

中國的教育制度對中國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當然是弊大於利了。別的場合不說,我只知道清華和其他大學一樣學生能夠得到的版 教育 看課本,圖書館自權學等。真正體現能力的實際操作 前輩一對一幫扶都是扯淡。至於初級教育,即高考 中考制度。他讓孩子們從小就被裹挾在教室,和很少能有幫助的課本知識中。而學生在青少年階段,最適合的是通過體育 郊遊 看電影 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