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陸地上會有石油石嗎,為什麼地球上有石油

2022-12-28 11:21:00 字數 5371 閱讀 3050

1樓:雲夢

石油又稱**,是從地下深處開採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體。主要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它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與煤一樣屬於化石燃料。

它的性質因產地而異,密度為0.8 ~ 1.0 克/厘公尺3,粘度範圍很寬,凝固點差別很大(30 ~ -60°c),沸點範圍為常溫到500°c以上,可容於多種有機溶劑,不溶於水,但可與水形成乳狀液。

組成石油的化學元素主要是碳 (83% ~ 87%)、氫(11% ~ 14%),其餘為硫(0.06% ~ 0.8%)、氮(0.

02% ~ 1.7%)、氧(0.08% ~ 1.

82%)及微量金屬元素(鎳、釩、鐵等)。由碳和氫化合形成的烴類構成石油的主要組成部分,約佔95% ~ 99%,含硫、 氧、氮的化合物對石油產品有害, 在石油加工中應盡量除去。不同產地的石油中,各種烴類的結構和所佔比例相差很大, 但主要屬於烷烴、環烷烴、芳香烴三類。

通常以烷烴為主的石油稱為石蠟基石油;以環烷烴、芳香烴為主的稱環烴基石油;介於二者之間的稱中間基石油。我國主要**的特點是含蠟較多,凝固點高,硫含量低, 鎳、氮含量中等,釩含量極少。除個別油田外,**中汽油餾分較少,渣油佔1/3。

組成不同類的石油,加工方法有差別,產品的效能也不同,應當物盡其用。大慶**的主要特點是含蠟量高,凝點高,硫含量低,屬低硫石蠟基**。

最早提出「石油」一詞的是公元977年中國北宋編著的《太平廣記》。正式命名為「石油」是根據中國北宋傑出的科學家沈括(1031一1095)在所著《夢溪筆談》中根據這種油《生於水際砂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石油」一詞出現之前,國外稱石油為「魔鬼的汗珠」、「發光的水」等,中國稱「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

我們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到處都可以見到石油或其附屬品的身影,不知你注意了嗎?比如汽油、柴油、煤油、潤滑油、瀝青、塑料、纖維等還有很多!這些都是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而我們日常所用的天然氣(液化氣)是從專門的氣田中產出的!

通過輸氣管道和氣站再到各家各戶。

目前就石油的成因有兩種說法:①無機論 即石油是在基性巖漿中形成的;②有機論 既各種有機物如動物、植物、特別是低等的動植物像藻類、細菌、蚌殼、魚類等死後埋藏在不斷下沉缺氧的海灣、瀉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經過許多物理化學作用,最後逐漸形成為石油。

**的顏色非常豐富紅、金黃、墨綠、黑、褐紅、甚至透明;**的顏色是它本身所含膠質、瀝青質的含量,含的越高顏色越深。**的顏色越淺其油質越好!透明的**可直接加在汽車油箱中代替汽油!

**的成分主要有:油質(這是其主要成分)、膠質(一種粘性的半固體物質)、瀝青質(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體物質)、碳質(一種非碳氫化合物)。

石油由碳氫化合物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質液體!天然氣是以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為主的各種氣體組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無色的易燃性混合氣體。

在整個的石油系統中分工也是比較細的:物探 專門負責利用各種物探裝置並結合地質資料在可能含油氣的區域內確定油氣層的位置;鑽井 利用鑽井的機械裝置在含油氣的區域鑽探出一口石油井並錄取該地區的地質資料;井下作業 利用井下作業裝置在地面向井內下入各種井下工具或生產管柱以錄取該井的各項生產資料,或使該井正常產出**或天然氣並負責日後石油井的維護作業;採油 在石油井的正常生產過程中錄取石油井的各項生產資料並對石油井的生產裝置進行日常維護;集輸 負責**的對外輸送工作;煉油 將輸送到煉油廠的**按要求煉製出不同的石油產品如汽油、柴油、煤油等!

石油的性質因產地而異,密度為0.8 ~ 1.0 克/厘公尺3,粘度範圍很寬,凝固點差別很大(30 ~ -60°c),沸點範圍為常溫到500°c以上,可容於多種有機溶劑,不溶於水,但可與水形成乳狀液。

組成石油的化學元素主要是碳 (83% ~ 87%)、氫(11% ~ 14%),其餘為硫(0.06% ~ 0.8%)、氮(0.

02% ~ 1.7%)、氧(0.08% ~ 1.

82%)及微量金屬元素(鎳、釩、鐵等)。由碳和氫化合形成的烴類構成石油的主要組成部分,約佔95% ~ 99%,含硫、 氧、氮的化合物對石油產品有害, 在石油加工中應盡量除去。不同產地的石油中,各種烴類的結構和所佔比例相差很大, 但主要屬於烷烴、環烷烴、芳香烴三類。

通常以烷烴為主的石油稱為石蠟基石油;以環烷烴、芳香烴為主的稱環烴基石油;介於二者之間的稱中間基石油。我國主要**的特點是含蠟較多,凝固點高,硫含量低, 鎳、氮含量中等,釩含量極少。除個別油田外,**中汽油餾分較少,渣油佔1/3。

組成不同類的石油,加工方法有差別,產品的效能也不同,應當物盡其用。大慶**的主要特點是含蠟量高,凝點高,硫

2樓:佛杆恩

沒有,只有深海裡才有。

為什麼地球上有石油

3樓:super撒胖慫

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萬年的時間,在現今已發現的油藏中,時間最老的可達到5億年之久。在地球不斷演化的漫長歷史過程中,有一些「特殊」時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後,構成其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沉澱物等物質混合組成沉積層。由於沉積物不斷地堆積加厚,導致溫度和壓力上公升,隨著這種過程的不斷進行,沉積層變為沉積岩,進而形成沉積盆地,這就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質環境。

伴隨各種地質作用,沉積盆地中的沉積物持續不斷地堆積。當溫度和壓力達到一定程度後,沉積物中動植物的有機物質轉化為碳氧化合物分子,最終生成石油和天然氣。

非生物成油的理論是天文學家托馬斯·戈爾德在俄羅斯石油地質學家尼古萊·庫德里亞夫切夫的理論基礎上發展的。這個理論認為在地殼內已經有許多碳,有些這些碳自然地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氫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輕,因此沿岩石縫隙向上滲透。

石油中的生物標誌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熱的微生物導致的,與石油本身無關。

美國在2023年的一項研究,有不少枯乾的油井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棄置以後,仍然可以生產石油。所以,石油可能並非生物生成的礦物,而是碳氫化合物在地球內部經過放射線作用之後的產物。

4樓:121地方

小朋友聽到石油,會想到大人開車時所用的汽油、大卡車所用的柴油等等,這些可都是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那麼石油又是從哪來的呢?事實上,石油是由很多微小的低等生物變成的。

遠在太古時代,溫暖的淺海裡,聚集生活著無數的細菌、有孔蟲、介殼類、矽藻類等小生物,這些生物死亡後,被泥沙埋藏在海底,愈積愈厚,終於和外界空氣隔絕了。這時,一些特殊的細菌,譬如石油菌、硫磺菌便開始分解生物體中的有機物質,它們特殊的本領,就是在真空的環境下工作。

後來,經過一段漫長的地質演變過程,在高溫和高壓的共同作用下,最後就把這些有機物質加工成為石油了。

最早生成的石油,會到處竄流,直到流入粗砂層,在多孔的砂岩裡,開始不斷聚集起來,形成「油田」。這時,它的上下是堅硬的岩石,把它牢牢卡在中間,它又不能揮發,就只好等人們來開採了

5樓:匿名使用者

幾千年前石頭被埋在地低下,被高溫壓化,行成石油

6樓:中師說養生

石油是怎麼形成的?地球上為什麼那麼多石油?

海底為什麼會有石油?

7樓:匿名使用者

石油的原料是生物的屍體,生物的細胞含有脂肪和油脂,脂肪和油脂則是由碳、氫、氧等3種元素組成的。生物遺體沉降於海底或湖底並被淤泥覆蓋之後,氧元素分離,碳和氫則組成碳氫化合物。

我們已經在地球上發現3000種以上的碳氫化合物,石油是由其中350種左右的碳氫化合物形成的,比石油更輕的碳氫化合物則成為天然氣。煤礦與石油的成因很類似,但煤是植物的化石,又是固態。

大量產生碳氫化合物的岩石即稱為「石油源巖」。埋沒於地中的石油源巖受到地熱和壓力的影響,再加上其他多種化學反應之後就產生石油,而石油積存於岩石間隙之間便形成油田。

地殼變動而石油生成

我們最近逐漸了解地球內部的變化與石油的生成有十分密切的關係,在描述此種關係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地球內部的狀況。

地球的半徑大約是6400公里,覆蓋地球表面的地殼下方是由岩石形成厚達2900公里的「地慢」,其下方則是由金屬形成的「地核」,並以大約5100公里深處分界,分為「外核」與「核心」。外核主要是由液態金屬鐵組成,核心則主要是固態鐵。 地球表面鋪滿堅硬的「板 塊」,厚度約有100公里,是由向上噴出的「洋脊」產生的,』在 緩緩移動到「海溝」後就沉降於 另一板塊下方。

80年代後期,人們學會捕捉**波傳遞到地球內部時的立體圖,於是發現令人驚訝的地慢活動狀況。高溫又巨型的上公升流「超級卷流」由地底湧上後,以蘑菇形態分別存在於夏威夷和非洲大陸正下方。此外,低溫的巨型下降流「冷卷流」則以水滴形態佔據亞洲大陸及南美洲大陸正下方的冷卷流似乎是沉降到地函底部。

我們現在的知道的是,地幔內部落熱對流是以冷卷流向超級卷注移動的形態而形成的。此種運動不僅影響板塊運動,似乎也對整個地球的地質和環境的變化產生很大的影響。

超級卷流是石油製造者?

現在全球生產的石沒之中,有60%是產生了恐龍稱霸地球時期所形成的石油源巖,所形成的「黑色頁岩」則遍布世界各地。黑色頁岩主要是由未經氧化的藻類等浮游植物遺骸堆積而成。由此可知當時必須有可讓浮游植物繁殖又不會產生氧化的缺氧環境條件,大量的黑色頁岩才會形成。

最近發現,石油源巖在此時代的形成似乎與超級卷流運動的活化可以促使由地下湧出的地幔物質所形成的洋脊體積增大,海面因而上公升,使得較低的陸地變成淺海,而淺海則具有可當石油原料的藻類等浮游植物極易繁殖的環境。

淺海地區的藻類等浮游植物因而出現大幅增加和大量死亡的現象,周圍的細菌為分解其殘骸而消耗氧氣,於是出現了缺氧環境。

地球溫暖化也會改變深層海水的流動狀況,由於高緯度地區與低緯度地區海水的溫度高低不同,較低溫但含有豐富氧氣的高緯度地區深層海水會流向低緯度地區海洋。但地球溫暖化的現象減少。氧氣較少的海域因而擴大,無法氧化的浮游植物便逐漸堆積,所留下的大量有機物則形成石油源巖。

生物的演化改變了石油的性質

由於石油的原料是生物的遺骸,因此調查石油的性質便可以得知古老時期的生物演化過程和地球環境歷史。

生命的演化大概有下述的過程。生命是於38億年前誕生,並逐漸地進行演化,到了距今5億5000萬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紀時期,爆發性的演化才開始,大約4億4500萬年前,生命也登上了陸地。

4億4000萬年至4億年前時期,石油源巖的主要成分是當時繁茂的浮游植物所形成的耐碳氫化合物。另一方面,羊齒類植物在此時期繁瑣盛於海岸近處,因此以陸上植物為原料的石油源巖也出現了。

2億9000萬年前,廣大的陸地普遍出現由裸子植物組成的森林,並到處形成被沼澤地包圍的湖沼,藻類便在湖沼中開始繁殖。由此也產生了以藻類為原料的新種石油源巖,這也是陸上植物的繁盛促使新性質石油源巖誕生的一例。

9000萬年前時期,被子植物和針葉樹林開始逐漸擴張到高緯度地區和高地,因而出現以陸地木材為原料的石油源巖。另一方面,樹木的樹脂成為輕質**的原料,形成新的石油源巖。針葉樹林的增加竟使得木材取代了藻類,成為石油源巖的主要原料。

最近石油性質的分析技術有長足的進步,我們已逐漸可以取得有關石油原料性質,以及由熱能引起的變化過程等的詳細資料。由此種資料即能進一步了解原料生物遺骸逐漸堆積時的環境狀況。

大約1億7000萬年到200萬年前所發生的全球性規模「阿爾卑斯造山運動期」也造出了巨油田,在此時期,分布於廣大範圍的1億年前前後形成的石油源巖都沒入地中。現有的石油和天然氣有大約3分之2就是此時期形成的。

魚在陸地上能生存嗎,魚能在陸地上生活嗎?

不能,但是有一種魚,可以在水枯了後,跳著逃離水窪,可以在陸上生存接近一天時間。鱷魚在陸地上可以生活好幾天 只能存在一小會,就死了 偶爾離開水面生活的魚相當多,譬如非洲和澳洲的肺魚,亞洲的攀鱸和爬岩鰍,生活在東亞地區的彈塗魚也喜歡在退潮後的泥地上跳躍 但是魚的生理特點決定它們不能長時間在乾旱的環境中生...

陸地上最大的食肉動物是什麼,地球上最大的陸地食肉動物是哪一種?

小媛閒話 陸地最大食肉動物,當之無愧的體重霸主,體重甩開老虎一條街 通仁睦雨珍 現代最大的食肉目動物應該是科迪亞克棕熊,體重可達800公斤。不過它的食性屬於雜食。北極熊主要以動物為食,應該算是最大的肉食性動物。體重300 500公斤 第涵易閭達 有的網頁上說是棕熊,其實不對 北極熊是世界上第一大的的...

魚為什麼生活在水裡不生活在陸地上呢

手機使用者 魚類屬於脊椎動物中低等動物是因為魚終生離不開水,用鰓呼吸,心臟 心房 心室,一條迴圈路線,動脈血和靜脈血混和 特別是魚的生殖是體外受精自然孵化,體溫不恆定。魚鰭的作用 背鰭和臀鰭主要在行動時起穩定作用和平衡作用。尾鰭和體側肌肉配合,起推動魚體和掌握方向的作用。胸鰭和腹鰭的主要作用是保持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