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洋務運動問題

2022-11-21 17:25:47 字數 1371 閱讀 3178

1樓:雲深不知處

c.洋務運動根本未學習西政,他的目的是為了維護清王朝,還停留在學習器物階段。

a.外務部是在2023年,在清末新政中,正式將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先不說這選項從字面上有問題,單從題意來看,「久遠之謀」根本在於人才,若是沒有人才,不可能成功。

「計雖便而法終在人」,所以長遠之計在於培養人才。

2樓:雨中漫步

答案選:d

解析:材料中的法不是指槍炮、輪船,也不是國際公法,所以a、c排除。

恭親王是洋務派人物,因此,法是指知識、學問,而久遠之謀是指設立學校,學習西學,培養人才,所以d正確。

3樓:耶律離桑

根據恭親王的話可得他認為學習洋槍洋炮是一時之計,不是久遠之謀,所以可以排去b

從學習西政是戊戌變法時期的事,這裡是洋務運動,很明顯,也不是,所以排掉c

根據總體背景得,中國的崛起絕不是設立***開展近代外交就可以的,所以a也排掉。

答案為d

4樓:精靈小東東

當然不是a和c啦,come on!如果閣下選b,還情有可原,但你一定要記住:當時恭親王奕欣(打錯字,生僻字無法顯示,詳情請閣下去搜尋這個歷史人物),是竭力主張建立乙個類似西方的學校,用西洋人的教學方法,用西方知識,去培養和教育出一批思想先進的大清國人(我最厭惡用中國人這三個字,那個時候都沒有」中國「兩個字的概念!

)設立外務部外交?不要忘記,當時大清國內,產生了兩派人:一派是主張學習西方知識,與西方結交,例如恭親王奕欣,但還有一派是非常保守,不希望學習西人,就是慈禧這個老太婆,他們覺得:

我們大清國地大物博什麼都有,為什麼一定要與西方外交?所以在當時,是無辦法去設立什麼***,這個想法是一直被慈禧阻止,奕欣知道慈禧這條底線,所以他是不會提出什麼***的想法。

其次,送大清學童到西方學習知識,這一點無問題,奕欣也試過,當時是得到慈禧勉強批准。但後來這批學童歸國之後,思想變得很洋化,嚇到連奕欣都怕了——說到最後,其實這位恭親王也不過是葉公好龍。學習「西政」就更加不可能,如果你是慈禧,你會不會主張大清宮內舉行民主選舉?

5樓:伊四

文中說:即以輪船槍炮而論,僱買以應其用,計雖便而法終在人……一則權宜之策,一則久遠之謀

就是說,僱傭外國工程師買外國輪船槍炮是權宜之策,而培養本國的技術人才才是久遠之謀。所以選d

6樓:匿名使用者

a選項外務部是在2023年的《辛丑條約》中規定由總理衙門演變而來的。

c選項西政應是維新派才開始的。

7樓:海海之

d、建立新式學堂培養新式人才

8樓:九命書生歐陽軒

中國所當學者,久遠之謀——這就可以看出啊

簡述洋務運動意義洋務運動歷史意義簡單概括

洋務運動的歷史意義是什麼?1.主觀目的具有發動性 想西方學習具有根本的侷限性 最終以失敗告終.2.具有一定的進步性 a.軍事上 促進了中國國防近代化,一定程度上增添了抵禦外來的力量.b.經濟上 開始了中國工業近代化 客觀上有利於中國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民族資本主義的山聲與發展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的...

洋務運動的歷史和失敗原因是什麼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及失敗原因

失敗原因 包括缺乏完整的計畫 主事者識見不足 守舊人士的反對 官僚政風的敗壞等。洋務運動中,洋務派雖然自我標榜 自強新政 但由於他們都是封建傳統思想的衛道者,根本無意於學習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制度,只主張學習西方技術,極力反對對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進行任何形式的變革,只是徘徊在封建王國的藩籬中自認為有所...

高三歷史問題

1.日本偷襲珍珠港 2。我不知道 3。是的 1 日本侵華威脅美國在亞太的權益 日本在與中蘇的對抗中處於下風,美國欲搶奪勝利果實。2 原先勢力不夠強大 後來美蘇爭霸,勢均力敵,也不敢深陷侵華泥潭不能自拔,讓蘇聯得利 中國人民的頑強抵抗精神。3 正確 府院之爭 九國公約 4 外國公使進駐北京,總理衙門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