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為什麼白日不用太陽來代替

2022-11-05 21:26:43 字數 5840 閱讀 2136

1樓:威小人物

白日是太陽;陽光的意思。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正好對仗工整,色彩相對。

白日為文言,古代一般稱太陽為日。

詩人眼前所呈現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輝的壯麗圖畫。這幅圖畫還處於瞬息多變的動態之中。白日依山而盡,這僅僅是乙個極短暫的過程;黃河向海而流,卻是一種永恆的運動。

如果說.這種景色很美,那麼,它便是一種動態的美,充滿了無限生機的活潑的美。這不是所謂「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標本。讀者深深地為詩人的大手筆所折服。

2樓:匿名使用者

白日和黃河相對,白對黃

3樓:時光恩寵丶

因為白日是白天的意思,太陽是陽光的意思,不能用太陽來代替。

登鸛雀樓

唐代: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占有太陽系總體質量的99.86%。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體以及星際塵埃等,都圍繞著太陽公轉,而太陽則圍繞著銀河系的中心公轉。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什麼意思

4樓:取網名越來越難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意思:太陽依傍山巒漸漸下落,黃河向著大海滔滔東流。此句出自《登鸛雀樓》,是盛唐詩人王之渙創作的一首詩。

此詩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里於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後兩句寫意,寫的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成為鸛雀樓上一首不朽的絕唱。

5樓:2木頭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湧奔流.

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作者站在鸛雀樓上向西眺望,只見雲海蒼茫,山色空濛.

由於雲遮霧繞,太陽變白,挨著山峰西沉.「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樓下滔滔的黃河奔流入海.

這兩句畫面壯麗,氣勢巨集大,讀後令人振奮.

6樓:匿名使用者

夕陽漸漸被遠處的群山遮住消失了,奔騰的黃河水一瀉千里,向東流入大海。

7樓:星願小七

太陽依傍著山,快要沉沒了。滔滔的黃河向大海兇湧奔流。

8樓:匿名使用者

白日依山盡,就是白日要出來啦。黃河入海流就是黃河慢慢的滾滾的流到大海。

9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老王嫖了依杉靜,沒給錢,所以叫白日依杉靜,這麼簡單都不懂,悲哀!

10樓:怕怕熊

我理解是 陽光再強烈如果依靠了山也就到盡頭了,要天黑了。黃河再氣勢磅礴也要流入大海,成了汪洋!

11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描寫太陽落山,黃河水東去的景觀

12樓:匿名使用者

太陽依傍山巒漸漸下落,黃河向著大海滔滔東流。

13樓:匿名使用者

太陽依傍著,快要沉沒了。滔滔的黃河,向大海流去。

14樓:匿名使用者

這些是否可以用到哭出來

15樓:匿名使用者

夕陽依靠著西山,慢慢的沉沒,稻

16樓:好姑娘不辜負

~個個個個個人1乙個個月我愛你哦哦

17樓:匿名使用者

n乚vvv:`:∴:d

18樓:匿名使用者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湧奔流。

19樓:我也想知道阿

意思是:

夕陽依傍著山巒漸漸下落,滔滔黃河朝著大海洶湧奔流。

出自:登鸛雀樓

[ 唐 ]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譯文:夕陽依傍著山巒漸漸下落,滔滔黃河朝著大海洶湧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那就請再登上一層高樓。

20樓:小企鵝達人

這句話的意思是這樣: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湧奔流

21樓:淡若晨風

太陽依傍著山峰漸漸降落,黃河的水向著大海滔滔不絕的流去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什麼意思

22樓:語潔

意思是說,如果你想看的更遠一些,就要站的再高一些。

23樓:匿名使用者

儲存hh_v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意思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什麼意思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的意思是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湧奔流。出處 登鸛雀樓 唐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譯文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湧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擴充套件資料 1 登鸛雀樓 ...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寫詩人登樓時的什麼

這是詩人登樓時的所見。或者 所看到的壯麗的遠景。後面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則是詩人登樓時的所悟所感。這首詩寫詩人bai在登高望遠中表現 du出來的不zhi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dao盛唐時期人們版積極向上的進取精 權神。其中,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 寫遠景,寫山,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黃河入海流 ...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首詩的題目叫什麼

這首詩的題目叫做 登鸛雀樓 作者是王之渙。這首詩一眼看來,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寫法,全篇使用對仗。對仗在絕句中本來是很少用的,因為絕句只有四句,四句之中要起承轉合,而對仗通常兩句的意義是並列的,用了對仗就不利於收束詩意。不過,這首詩卻氣勢充沛,一意貫連,全詩皆對,卻不顯雕琢呆板。原因就在於第二聯用的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