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為何不早稱帝?孫權稱帝比魏蜀晚的原因是什麼

2022-10-14 10:22:13 字數 7132 閱讀 4758

1樓:簡寧的學與思再知行

皇帝的位置哪是那麼好做的?孫權曾勸曹操稱帝,但曹操說小子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就連曹操這樣 的人物都知道過早稱帝是沒有好處的。

2樓:格林家的公主哈

因為漢代末年人們還不能接受漢代滅亡的事實,而且當時魏國蜀國的君王名氣都很大,孫權自覺和他們相比自己太渺小,所以相等他們死了再稱帝。

3樓:克里斯蒂娜褲子

孫權本在江東勢力就最小,再加上周瑜、魯肅、呂蒙三代大都督的相繼離世。元氣大傷。因此孫權聽取張昭的建議。先坐山觀虎鬥。緩稱王、廣積糧。

4樓:天才人物我無敵

一方面是名分的問題,另一方面孫權也是覺得只有劉備和曹丕都死了,民眾才會覺得接受了分天下的局勢,所以人心也早已不歸漢了,這時候他才敢稱王稱帝。

5樓:小塔

因為孫權沒有太大的勢力,而且當時的他只想要用等當皇帝。可是在最後一直沒有等到機會,就這樣孫權真的沒有當到皇帝。

為什麼三國中很有實力的孫權,在掌權後仍遲遲不肯稱帝?

6樓:淡泊秋商

為什麼已僭越丞相的曹操明明實力超過孫權。卻依然到死也不敢稱帝?

前車之鑑,早年的袁術稱帝立刻成為諸侯的眾矢之的,並引來劉備的征討大軍,其主要原因是儒家的"忠君愛國"思想,東漢雖然名存實亡,但當時的士紳子弟還都是心向大漢,絕不會接受篡位的逆賊,所謂名不正言不順,即便稱帝也會遭到百姓反對,群起攻之,這也是曹操的顧慮之處,所以即便坐擁半壁江山,掌天下牛耳的曹操也不敢枉自稱帝,更何況"智者務其實,愚者爭其名"皇帝只不過是個沒用的稱號,有錢有地盤遠比稱帝要划算的多,有壞事都一籮筐往傀儡皇帝身上推,讓天下人都罵皇帝,自己裡外裝好人,得了便宜還賣乖,這都是曹操的智慧型所在。

曹操尚且這樣,更何況只佔據江東一隅的孫權。

7樓:烏龜

雖然當時的實力是可以稱帝了,但由於得不到各個集團與階層的認可,怕到時候會受到攻擊

8樓:安嫜

當時還是名義上的漢朝統治,到三國時已幾百年了。認為漢才是正統,在各個階層中還有很大的影響力,誰要稱帝,誰就是謀反,會受到別的實力集團群起而攻之,皇上龍椅沒坐熱,就會被滅掉。老孫就怕這個,所以沒敢作皇上。

當時還是名義上的漢朝統治,到三國時已幾百年了。認為漢才是正統,在各個階層中還有很大的影響力,誰要稱帝,誰就是謀反,會受到別的實力集團群起而攻之,皇上龍椅沒坐熱,就會被滅掉。老孫就怕這個,所以沒敢作皇上。

當時還是名義上的漢朝統治,到三國時已幾百年了。認為漢才是正統,在各個階層中還有很大的影響力,誰要稱帝,誰就是謀反,會受到別的實力集團群起而攻之,皇上龍椅沒坐熱,就會被滅掉。老孫就怕這個,所以沒敢作皇上。

當時還是名義上的漢朝統治,到三國時已幾百年了。認為漢才是正統,在各個階層中還有很大的影響力,誰要稱帝,誰就是謀反,會受到別的實力集團群起而攻之,皇上龍椅沒坐熱,就會被滅掉。老孫就怕這個,所以沒敢作皇上。

當時還是名義上的漢朝統治,到三國時已幾百年了。認為漢才是正統,在各個階層中還有很大的影響力,誰要稱帝,誰就是謀反,會受到別的實力集團群起而攻之,皇上龍椅沒坐熱,就會被滅掉。老孫就怕這個,所以沒敢作皇上。

當時還是名義上的漢朝統治,到三國時已幾百年了。認為漢才是正統,在各個階層中還有很大的影響力,誰要稱帝,誰就是謀反,會受到別的實力集團群起而攻之,皇上龍椅沒坐熱,就會被滅掉。老孫就怕這個,所以沒敢作皇上。

9樓:匿名使用者

那叫聰明懂不,實力孫權有但比曹操還差的多,也就比劉備強,劉備人家有皇叔這頂帽子,名正言順,曹操都不敢稱帝僭越更別提孫權了,幹大事的人都要根據客觀條件有計畫的推進,不是盲目就去稱帝

10樓:潘增飛

稱帝容易,讓別人承認難。

11樓:吹燈拔蠟楊

當然是怕成為眾矢之第

曹丕、劉備、孫權三人中,為什麼孫權最後才稱帝?

12樓:無奈折騰

就是在當時從曹丕、劉備和孫權稱帝時間先後不難看出一些端倪,而孫權久不稱帝原因則是既無漢室血統,又無獻帝「禪讓」,雖手握重權,卻無乙個稱帝的「支點」。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國家。其中,就曹魏一方來說,曹丕於公元220年就正式稱帝,一年後,劉備建立蜀漢,並在成都正式稱帝。與此相對應的是,作為東吳一方的開國之君,孫權卻等到公元229年才稱帝,也即劉備稱帝之後的第八年。

儘管漢獻帝劉協是被迫的,但是,從名義上來看,曹魏代漢在形式上是沒有什麼的問題。與此相對應的是,劉備是漢朝皇室後裔,打著復興漢室的名義建立蜀漢,並登基稱帝,也是名正言順的。

由此,就孫權來說,顯然就比較尷尬了。相對於曹操和劉備,江東孫氏出身微寒,孫權的曾祖父只是個無名瓜農。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曹騰歷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名望,漢桓帝時被封為費亭侯,曹嵩繼承了曹騰的侯爵。

由此,在講究出身的東漢末年,孫權的出身實在無法和曹操、劉備相提並論,這也是其最後才稱帝的原因之一。

當然,對於堅韌的孫權,為了最終實現稱帝的目標,保持了足夠的耐心,並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東漢末年,孫劉聯手在赤壁之戰中擊敗了強大的曹魏,初步奠定了三國鼎立的格局。不久之後,孫權自稱「車騎將軍、徐州牧」。

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對於持之以恆的孫權,因為受封為吳王,所以其距離稱帝可謂只差一步之遙了。

最後,公元221年到公元222年,孫權不僅擊敗了氣勢洶洶的劉備,更擊退了強大的曹丕。這兩次戰爭的勝利,也為孫權稱帝增添了足夠的底氣。之後的幾年,劉備、曹丕相繼去世

在此基礎上,孫權選擇修好和蜀漢一方的關係,以此希望在稱帝上獲得諸葛亮的支援。最終,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正式稱帝,國號吳,不久後遷都建業。

由此,相對於曹丕和劉備,孫權在稱帝上遲了八年之久。但是,八年的等待的無疑是必要的和值得的。

13樓:

三國:曹丕於劉備先後稱帝,那為何孫權等了近十年內才稱帝呢?

14樓:同雁菱

孫權是他們當中最年輕的他們後繼無人了只有孫權能成大事了

15樓:孫麗

因為只有他找到看很厲害的軍事的呢幫助自己成就大業

16樓:一片小葉子

因為孫權年齡比他們小,更有機會。再者孫權在統治方面比較優秀

17樓:過濾嘴小七

因為最後才輪到他不是沒本事就是乙個乙個來的。

18樓:

你想問的是曹操吧,因為在這三個人中孫權的年齡是最小的,劉備都到老年的時候孫權正當中年

19樓:乙個人挺好

因為是按照順序來的,到他那就是最後一位了。

20樓:張小爽歪歪

因為需要等他們前兩個相繼**,他才能稱帝吧

21樓:可靠的櫻桃小碗

因為他們都死了後人才能都不行,孫權才能當皇帝。

22樓:

好飯不怕晚的呢,為什麼急於求成是不能長盛的呢

三國孫權為何遲遲不稱帝,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他決定裝大尾巴狼呢?

23樓:貝殼兒

三國時期國家戰亂嚴重,奪天下容易,守天下難,孫權可能就是為了等待安定的時期再稱帝,那樣守住國家就容易了很多。

24樓:高中任老師

我覺得他應該是在等乙個時機,不然只會讓自己的地位造成很大的影響,他不會拿這個去冒險。

25樓:職場解惑七七

孫權一直隱藏著自己,尋找乙個好的時機,然後再稱帝,不稱帝的原因就是時機未到。

26樓:笑飲孤鴻

孫權為什麼遲遲不稱帝?這個沒有準確的說法,但是我認為他是想到了當時的局勢,認為還不適合稱帝。

27樓:匿名使用者

可能在等待乙個時機,畢竟當時的政治局勢不太穩定,稱帝的話不是個很好的時候,容易失手。

28樓:木瑾瀚

這是因為當時的局面不允許他稱帝,只要他稱帝就會遭到天下諸侯的圍攻,這是作死的行為。

29樓:和藹的小銘

因為孫權當時還是在等待乙個好的時機,而且當時三國本來局勢變化快,想等到乙個穩定的局勢

30樓:鑫靜鑠

孫權遲遲不稱帝,可能是因為他感覺到當時的政治局勢不太穩定,是在等待乙個時機。

31樓:啊羨

孫權可能是在等待乙個合適的時機,畢竟在當時那樣的情況,林姐,東吳的乙個實際情況來說,還需要再等一等

32樓:蘇梓晨

這個還真的不好說畢竟那個時候沒有明確的訊息說,所以我們也不敢斷定到底是不是這樣的。

曹丕、劉備先後稱帝,孫權為何只稱王,遲遲沒有稱帝,是不敢還是沒能力?

33樓:安徽省高考諮詢趙老師

孫權之所以遲遲不稱帝,首先是因為當時東吳的實力還非常的弱小,面對強大的曹魏和蜀漢,他是不敢先稱帝的,然後孫權也很清楚的知道以當時東吳的實力是不可能同時接下魏國和蜀國的圍攻的,所以稱帝這件事情只能往後推。

其次是因為孫權稱帝的理由並不是很充分,他不像劉備有著最正統的身份,皇室的後代,更沒有曹丕像漢獻帝這樣的砝碼,所以綜合來看的話,他根本就沒有資格稱帝,當然孫權也是這麼想的,所以在劉備和曹丕全都稱帝之後過了10年的時間,他才選擇稱帝。

此外孫權不想要把注意力吸引到自己的身上,畢竟那個時候的東吳還要發展,再加上孫權在立太子這件事情上耗費的太多的心情,並且因為這件事情把整個東吳攪得烏煙瘴氣,所以孫權根本抽不出精力來稱帝,他必須要把這些事情全部擺平之後才會考慮到底要不要稱帝。

除此之外就是天下老百姓的民心並不在他孫權這一方,並且孫權在老百姓的心裡充其量只能算是乙個王,如果孫權貿然稱帝的話別說曹魏和蜀漢的老百姓不會買他的帳,我想就連東吳的老百姓也不會承認他,所以孫權也正是看到了這一點,他才把稱帝這件事情壓到了最後。

不僅如此,孫權剛開始本來就沒有稱帝的打算,對於孫權來說做江東的王已經非常不錯了,只是後來實在礙於局勢沒有辦法他才選擇稱了帝。

34樓:職場解惑七七

因為孫權不敢稱帝,孫權的性格比較軟弱害怕被其他勢力打擊。

35樓:職場划水小菜鳥

他和曹操一樣,應該是怕稱了帝后,有很多勢力會盯上他。

36樓:

我覺得是不敢,因為孫權的性格問題,一直顧及的太多。

37樓:

我感覺應該是不敢當時的條件不允許,所以他是沒有能力。

孫權稱帝最晚的原因是什麼!

38樓:匿名使用者

在三國中孫權稱帝最晚,這當然是由於吳、蜀長期爭奪荊州,孫權不得不對魏採取韜晦的策略,但也與他缺乏這種政治憑藉有關係。直至夷陵之戰以後,孫權與蜀恢復了聯盟關係,解除了西顧之憂,又經過幾年的醞釀,孫權才在黃龍元年(229)正式稱帝。

39樓:匿名使用者

他善於**各國的發展情況

孫權到底為什麼等了20多年 卻遲遲不肯稱帝

40樓:匿名使用者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當孫權接手哥哥孫策的江東基業時,曹操還在與袁紹苦苦作戰,鹿死誰手尚未可知,劉備也仍顛沛流離,未來一片茫然。 然而20年後,曹操的兒子曹丕稱帝建立了魏,隔年劉備也在成都稱帝。 而孫權,卻始終沒有稱帝。

整整29年,孫全都都沒有如曹丕、劉備那樣做皇帝,雖然他短暫的做過曹魏封的吳王,直到公元229年,孫權終於自立吳國皇帝,與曹魏、蜀漢分庭抗禮,而那時候,曹操已經死了9年,劉備已經死了6年。

孫權為何在握著好牌的情況下遲遲不敢稱帝呢? 前期還好解釋,曹操尚且沒有稱帝,他孫權自然不敢造次。 但後期,曹魏、蜀漢都稱帝,孫權還沒有任何表示,就有些令人不解了?

孫權之所以遲遲不稱帝,大致有下面幾個原因。

第一,實力不夠。 孫吳政權鼎盛時轄揚州、南荊州和交州,從地圖上看,幾乎佔據了中國東南全境,其實力應該不小。 但是,漢末的江南與現在完全不是乙個概念,那時候的江東和荊州南部都是蠻荒之地,開發極低,人口更是稀疏。

所以,看似龐大的孫吳政權,其實力並不強。

第二,形勢使然。

前期孫權不敢稱王稱帝,是因為不願冒天下之大不韙,而後期他堅持不稱帝,則是一種政治韜略。

在曹魏和蜀漢分別稱帝以後,兩家關係視同水火,所謂「天無二日,國無二主」,乙個國家只能有乙個皇帝。

孫權這時候不稱帝,正是希望曹魏與蜀漢兩敗俱傷,他好坐收漁翁之利。

孫權襲取荊州殺關羽後,與劉備之仇不共戴天,劉備曾暗中與曹丕結盟,希望聯手伐吳,但恰逢曹丕廢漢稱帝,這才使得蜀漢與曹魏的關係徹底決裂。

而劉備隨後不久便也稱帝,與曹魏抗衡,這樣,劉氏與曹氏的關係就沒有任何緩和的餘地了。

這種局面下,最靈活,最得利的無疑是沒有稱帝的孫權。

不稱帝,就意味著弱勢,不願與人爭天下,別人也就不會與你為難。 正是在這種環境下,孫權得以與曹丕聯手,擊敗劉備。

而倘若此時孫權立刻跟著稱帝,那麼天下形勢就未可知了。 後來,劉備病死,曹丕也跟著駕鶴西歸,大患已除,孫權這才稱帝。

孫權稱帝之後,諸葛亮作為卓越的政治家,承認了孫權的皇帝權威,並派使者道喜。 諸葛亮明智的舉動,令蜀漢與東吳得以聯合。

第三,名不正言不順。

曹家稱帝是因為曹操功蓋寰宇,有著無與倫比的功勳和實力,劉家稱帝是因為名正言順,人家是劉氏子嗣,繼承自己祖宗基業天經地義。

但是孫權就不一樣了,首先,孫策是從偽皇帝袁術一系出來的,天下人本就對孫氏不待見。

其次,孫家出身基層武人,不被士大夫階層接納,為人輕視,出身和資格遠不足稱帝。

第四、江東之地無法與北方相提並論,北方士人看不起南方士人,江東之地以吳越為主, 而吳越之地被中原視為化外之地,蠻荒之地,那裡的人可以做霸主,卻又如何做皇帝呢?

正是這些原因導致孫權始終沒有稱帝,他用了足足29年累積實力,擺平江東豪強,整軍經武,終於在取得了江東、南荊州全境之後,建立東吳國稱皇帝,他建立的也是國家是魏蜀吳三國中,最後滅亡的。

孫權為什麼222年稱王,229年才稱帝,為什麼劉備直接稱帝

因為孫權怕魏國和蜀國發兵來打。黃武元年 222年 曹丕發覺孫權並非真心歸附,便命曹休 張遼 臧霸出兵洞口,曹仁出兵濡須塢,曹真 夏侯尚 張郃 徐晃率軍圍攻南郡,三路伐吳,其中兩路各有勝敗,魏軍整體局面佔優,然因吳將朱桓重創曹仁軍,扭轉了整個戰局,魏軍戰果不如預期,只得於次年全面引退。同年十二月,孫權...

歷史上的孫權,為什麼被網友戲稱為「孫十萬」?

這個其實和孫權的個人軍事能力有關。在三國時期,無論是曹操或是劉備,領軍出征的兵力或多或少,而唯有孫權一直是十萬兵力,所以被戲稱 孫十萬 因為孫權兩次帶領十萬軍隊進攻張遼,連續兩次被擊敗,損失慘重。孫權為什麼叫孫十萬?孫權到底是不是無能之輩,孫十萬是什麼意思 孫權當然不是無能之輩,你看三國裡最後滅亡的...

賈母為何不早點明確賈寶玉和林黛玉的婚事

賈母對林的寵愛是從心底裡生,畢竟是大家族裡活了這麼多年的老人了,經歷了很多的事情,為了讓兩個玉在一起,她一定背後準備了很多計畫,首先就是要讓林得到大家的認可,這樣以後把家交給林的時候不會出現很多問題,只是還沒實施這些計畫,賈家就落敗了 因為她不想讓賈寶玉知道吧,因為他們兩個人根本就不能夠在一起,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