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宗即位王叔文,劉禹錫參加了王叔文的政治改革,長期過著貶

2022-10-09 21:15:29 字數 5390 閱讀 7223

1樓:風中的一弦琴

順宗即位王叔文改革。

王叔文(753年-806年),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唐朝中期政治家。

蘇州司功出身,善圍棋。唐德宗時,擔任太子李誦侍讀,「常為太子言民間疾苦」,獲太子喜愛。永貞元年(805年)正月,唐德宗駕崩,順宗即位後,即授叔文翰林待詔兼度支使、鹽鐵轉運使,聯合王伾、劉禹錫等人,有意推行政治改革。

拉攏德宗朝宰相兼度支使鹽鐵使的杜佑,但實際主導政事;再以世族出身、時任監察御史的柳宗元出任禮部員外郎,作為緩和官僚**之手段。

在內侍省則以東宮系統的李忠言對抗神策軍系統的俱文珍、劉光琦,但由於以整肅宦官為訴求,無法在內侍省得到支援。王叔文著手減免稅賦,罷諸道速奉,廢止宦官把持的宮市,史稱「市裡歡呼」,「人情大悅」。三月,俱文珍聯合裴鈞等人迫使順宗立李淳(李純)為太子,而王叔文隨後與西川節度使韋皋決裂,韋皋投靠太子一方。

八月,扶立憲宗,以順宗為太上皇,是為「永貞內禪」,貶王叔文為渝州司戶,元和元年(806年)賜死。王伾被貶為開州司馬,不久病死。韓泰、陳諫、柳宗元、劉禹錫、韓曄、凌準、程異及韋執誼等八人先後被貶為邊遠八州司馬,史稱「二王八司馬」。

二王前後掌權一百四十六天,史稱「永貞革新」。

2樓:吾道殺生

順宗即位後,即授叔文翰林待詔兼度支使、鹽鐵轉運使,聯合王伾、劉禹錫等人,有意推行政治改革。

劉禹錫參加了王叔文的政治改革,長期過著貶

3樓:匿名使用者

出仕與改革[編輯]

德宗貞元九年(793年),劉禹錫與柳宗元同榜登進士,又舉博學巨集詞科,授太子校書,公升監察御史[2]。此時劉禹錫銳意仕途,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與柳宗元等參加主張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團[3]。貞元二十一年(805年),唐德宗病死,順宗即位,王叔文集團在皇帝支援下,為解決當時日趨嚴重的社會問題,發動了一場政治革新運動。

劉禹錫深受王叔文器重,表現出卓越的才幹,對當時的朝廷有較大的影響力。

兩度貶謫[編輯]

唐憲宗即位,由於藩鎮和宦官集團的壓力,王叔文改革宣告失敗,王叔文被殺,劉禹錫被貶為連州刺史,行至荊南,又改授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與劉禹錫一同被貶的共有八人,史稱「八司馬」。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

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期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4]。在被貶期間,劉禹錫接觸到民間風俗,作《竹枝辭》十餘篇[5],並深感不得志,創作《問大鈞》、《謫九年》等詩賦數篇[6]。

元和九年(815年),劉禹錫與柳宗元等人一起被召回長安,欲任南省郎。但是劉禹錫在遊覽玄都觀時,作《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詩(又名《玄都觀桃花》),諷刺時政,招致不滿,不久又被貶為播州刺史。

後經御史中丞裴度以其母年邁為由說情,改授連州刺史[7]。因為思想的極度苦悶,劉禹錫開始將佛教作為自己的精神寄託,與僧人多有往來,但並沒有陷入消極的精神狀態中。元和十四年,劉禹錫母親去世,遂回洛陽守喪。

唐穆宗長慶元年(821年)授夔州刺史[7]。長慶四年,調任和州刺史。唐敬宗寶曆二年(826年)冬卸任,並於次年春返洛陽,再次遊覽玄都觀,作《再遊玄都觀》詩,表達對權貴的蔑視與自己決志。

晚年[編輯]

劉禹錫於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入朝,任東都尚書省主客郎中,因裴度推薦,兼集賢殿學士。大和三年,改官禮部郎中,仍兼集賢殿學士。大和五年(831年),裴度罷知政事,劉禹錫也被外放,任蘇州刺史。

大和八年,任汝州刺史。大和九年改同州刺史。開成元年(836年)秋,劉禹錫因患足疾,改任太子賓客,分司東都[8],與白居易、裴度寫詩唱和。

後曾加檢校禮部尚書、秘書監等虛銜。晚年多病,會昌二年(842年)秋逝世,享年71歲[9]。臨終前寫文章《子劉子自傳》。

柳宗元的「永州八記」具體包括哪八篇?譯文有嗎?

柳宗元的資料

4樓:銀河號起飛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人。貞元九年(793)進士,進授校書郎,後遷監察御史。永貞元年(8050,順宗即位,王叔文主政,他積極支援和參與王叔文打擊豪強地主集團、宦官、藩鎮等反動勢力的政治改革,公升遷為禮部員外郎。

王叔文改革失敗後,他被貶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馬,放跡山水間,以詩文自娛。憲宗元和十年(815),調柳州(今廣西柳州)刺史。任上有善政,47歲時卒於官。

柳宗元是傑出的思想家,其《天對》、《天論》表現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他在政治上主張鞏固**集權和輕徭薄賦,文學上和韓愈一起提倡和推廣「古文運動」,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蘇軾《評韓柳詩》),卓然成家,別具一格。

柳宗元為什麼被貶柳州

劉禹錫的資料

5樓:匿名使用者

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縣)。

他是匈奴族後裔,七世祖劉亮隨魏孝文帝遷洛陽,始改漢姓。父劉緒因避安史之亂,舉族東遷,寓居嘉興(今屬浙江)。劉禹錫出生在嘉興,19歲左右遊學長安。

貞元九年與柳宗元同榜登進士第,接著又登巨集詞科。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書,開始踏上仕途。貞元十六年入杜佑幕掌書記,參與討伐徐州亂軍。

十八年調任渭南縣主簿。次年任監察御史。貞元二十一年(當年八月改元永貞)一月,德宗死,順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

劉禹錫當時任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與王叔文、王□、柳宗元同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稱為「二王劉柳」。革新只進行了半年,就遭到宦官、藩鎮的強烈反對。順宗被迫退位,憲宗即位。

九月,革新失敗,王叔文被賜死。劉禹錫初貶為連州(今廣東連縣)刺史,行至江陵,再貶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馬。同時貶為遠州司馬的共八人,史稱「八司馬」。

元和九年十二月,劉禹錫與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次年三月,劉禹錫寫了《元和十一(一字衍)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詩,得罪執政,被外放為連州刺史。後來又擔任過夔州刺史、和州刺史。

寶曆二年冬,從和州奉召回洛陽。二十二年的貶謫生涯至此結束。大和元年,劉禹錫任東都尚書省主客郎中。

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他一到長安,就寫了《再遊玄都觀絕句》,表現了屢遭打擊而始終不屈的意志。以後歷官蘇州、汝州、同州刺史。

從開成元年 (836)開始,改任太子賓客、秘書監分司東都的閒職。會昌元年(841),加檢校禮部尚書銜。世稱劉賓客、劉尚書。

詩歌創作 劉禹錫生前與白居易齊名,世稱「劉白」。白居易則稱他為「詩豪」,推崇備至。他的詩歌,傳誦之作極多。

劉禹錫在元和十三年曾自編其著述為「四十通」,又刪取四分之一為「集略」。這是最早的劉禹錫集和選本,今都不傳。《新唐書·藝文志》載《劉禹錫集》40卷。

宋初亡佚10卷。宋敏求蒐集遺佚,輯為《外集》10卷,但仍有遺漏。現存劉禹錫集古本主要有三種:

①清代避暑山莊舊藏宋紹興八年(1138)董□刻本,題為《劉賓客文集》,屬小字本,今有徐鴻寶影印本。又淳熙十三年(1186)陸游據董本重刻,稱「浙本」。明清以來通行的刻本,基本上屬於這個系統。

②日本平安福井氏崇蘭館所藏宋刻本,題為《劉夢得文集》,屬蜀大字本,今有董康復印本、商務印書館縮印本。③北京圖書館所藏宋刻殘本《劉夢得文集》一至四卷,建安坊刻本。明、清兩代的毛晉、惠棟、何焯、馮浩、黃丕烈等人曾對劉禹錫集作過初步的校勘工作,但多數是抄本,流傳不廣。

現通行劉禹錫集版本:《四部叢刊》本《劉夢得文集》,《四部備要》本《劉賓客文集》,《叢書整合》本《劉賓客文集》。此外,尚有校點本《劉禹錫集》。

劉禹錫的生平事蹟,見於新、舊《唐書》本傳,唐韋絢編《劉賓客嘉話錄》(一稱《劉公嘉話錄》),記錄了劉禹錫晚年有關創作、學問等方面的談話,頗具資料價值。今人卞孝萱著有《劉禹錫年譜》,對劉禹錫的生平和各種史料多有考訂。

6樓:夏濃

劉禹錫(公元772-824年)字夢得,河南洛陽人,因是漢代中山王劉勝後代,又稱劉中山,晚年任太子賓客,世稱「劉賓客」。劉禹錫耳灞目染,加上天資聰穎,敏而好學,從小就才學過人,氣度非凡。他22歲中進士,23歲登巨集辭科,24歲登吏部取士科,三登文科,享譽京華。

他29歲入仕,先後任過節度使掌書記、主薄、監察御史、監察史、州司馬、州刺史、主客郎中、禮部郎中、太子賓客,死後受贈兵部郎中。他在從政之餘筆耕不輟,有中唐「詩豪」之稱,是中唐傑出的政治家、哲學家、詩人和散文家。

政治上關心國家命運劉禹錫同情人民疾苦,堅持整肅官吏,主張「功利存乎人民」。他做地方官時更是守政不阿,重土愛民,興教重學,深得人民愛戴。

哲學上樸素唯物主義劉禹錫的此類文論不少,如《天論》、《問大鈞賦》等。其《佛衣銘》更有極好的表述:「初必有終,傳豈無已。物必歸盡,衣胡持久。」

文學上與白居易齊名劉禹錫留下詩文800多篇。前期劉柳(宗元)相知、詩文互遞,時稱「劉柳」;後與白居易詩文唱和,時稱「劉白」,堪稱「四海齊名白與劉」。其詩歌題材廣闊、取境優美、詞藻瑰麗、精煉含蓄、思出常格、開朗流暢、可語可歌而又不流於平淺。

劉禹錫又是古文運動的積極參加者,以論說文的成就最大。一是專題性的,包括哲學、政治、醫學、書法、書儀等;二是雜文,詞藻瑰麗,題旨隱微。有《劉夢得文集》、《劉賓客文集》、《劉禹錫集》傳世。

劉禹錫是中唐傑出的政治家、哲學家、散文家、詩人和樸素唯物論者,元和十年(公元815年)貶任連州刺史。清乾隆本《連州志。名宦傳》說:

「吾連文物媲美中州,禹錫振起之力居多。」劉禹錫牧連州4年半,政績斐然,著作甚豐。白居易曾稱其為「詩豪」,唐宋兩代對其詩文評價甚高,可見劉禹錫在中國哲學史、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劉禹錫生逢唐王朝由盛轉衰時期,國家政治腐敗,宦官擅權於內,藩鎮割據於外,政權陷入嚴重危機之中,朝中改革與保守力量發生激烈對抗。劉禹錫與王叔文、柳宗元參與了「永貞革新」,以懲酷吏、罷宮市、免欠賦、禁額外加徵為主旨。革新失敗後,改革派遭到了無情打擊,參與「永貞革新」的王叔文、柳宗元、劉禹錫等被貶放外地,史稱「二王八司馬事件」。

劉禹錫被貶為連州刺史後,途至荊南(今湖北江陵)時,朝廷又以刺史「不足償責」為由再貶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馬,沒有到達連州任職。10年後,他被召回長安任主客郎。遊玄都觀時寫了首題為《遊玄都觀詠看花君子》的詩,因這詩「語涉譏諷、執政不悅」,劉禹錫再被貶為連州刺史。

身心受到重大打擊的劉禹錫來到了「天下山水,非無美好」的連州時,發現這裡是乙個適宜發揮政治能力和文學才華的地方。

後來,幾經多次調動,劉禹錫被派往蘇州擔任刺史。當時蘇州發生水災,飢鴻遍野。他上任以後開倉賑饑,免賦減役,很快使人民從災害中走出,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

蘇州人民愛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蘇州擔任過刺史的韋應物、白居易和他合稱為"三傑",建立了三賢堂。皇帝也對他的政績予以褒獎,賜給他紫金魚袋。

劉禹錫晚年回到洛陽,任太子賓客,與朋友交遊賦詩,生活閒適。死後被追贈為戶部尚書。 回答者:

liujun427 - 大魔法師 八級 5-23 18:14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今河南省洛陽)人,自稱為漢代中山王劉勝的後人。貞元九年進士,官至察御史。

王叔文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後又任連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檢禮部尚書兼太子賓客。

有《劉賓客集》,又稱《劉中山集》《劉夢得集》。

劉禹錫那樣講究書本上的古老出典,同時又對口頭文學的民間歌謠發生了新鮮事物感。他不但學會了唱民歌,還受了民歌的啟發,寫出了《竹枝詞》《楊柳枝詞》等耐人吟詠的好詩,創造一種新體載。終為一代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