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軍可奪帥也 三軍 的古今義,三軍可奪師中的三軍的古義和今義分別是什麼

2022-08-29 06:06:23 字數 5353 閱讀 8437

1樓:匿名使用者

指的是前軍、中軍和后軍。

前軍一般是先鋒部隊、偵察部隊。

中軍是主力部隊,大隊人馬和指揮部就在中軍,比如「中軍大帳」說的就是指揮部。

后軍指的是糧草、輜重、傷員、家屬、後衛警戒等部隊。

三軍可奪師中的三軍的古義和今義分別是什麼

2樓:喵小採

「三軍」古義:軍隊的通稱。

「三軍」今義:現代人普遍的概念是指陸、海、空三軍。

原句為: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意思為:孔子說:「軍隊可以被奪去主帥,男子漢卻不可被奪去志氣。」

擴充套件資料三軍起源:

在中華文化中,"三軍"的說法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而且與現代陸、海、空三軍實質意義也相去甚遠。

春秋時,大國通常都設三軍,但各國稱謂有所區別,如晉國稱中軍、上軍、下軍;楚國稱中軍、左軍、右軍;齊國、魯國和吳國都稱上、中、下三軍。三軍各設將、佐等軍銜,而中軍將則是三軍統帥。

隨著時代演進,上、下、中軍漸漸被前軍、中軍、后軍所代替。到了唐、宋代以後,這樣的編制已成為軍隊的固定建制。這時三軍的主要標誌是擔任不同作戰任務的各種部隊。

前軍是先鋒部隊;中軍是主將統率的部隊,也是主力;後軍主要擔任掩護和警戒任務。

3樓:蘇冰堰

你好!原句為: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意思為:孔子說:「軍隊可以被奪去主帥,男子漢卻不可被奪去志氣。」

「三軍」古義:軍隊的通稱。

「三軍」今義:現代人普遍的概念是指陸、海、空三軍。

在中華文化中,"三軍"的說法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而且與現代陸、海、空三軍實質意義也相去甚遠。

春秋時,大國通常都設三軍,但各國稱謂有所區別,如晉國稱中軍、上軍、下軍;楚國稱中軍、左軍、右軍;齊國、魯國和吳國都稱上、中、下三軍。三軍各設將、佐等軍銜,而中軍將則是三軍統帥。

隨著時代演進,上、下、中軍漸漸被前軍、中軍、后軍所代替。到了唐、宋代以後,這樣的編制已成為軍隊的固定建制。這時三軍的主要標誌是擔任不同作戰任務的各種部隊。

前軍是先鋒部隊;中軍是主將統率的部隊,也是主力;後軍主要擔任掩護和警戒任務。

在中國古代的軍隊中,最大的編制單位就是軍。軍的編制,歷代沿襲,但人數多少不一樣。漢代實行5人一伍,2伍為火,5火為隊,2 隊為官,2官為曲,2曲為部,2部為校,2校為裨,2 裨為軍的編制。

今天,前軍、中軍、後軍編制已完全消亡,而被現代的陸、海、空三軍所替代。

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

4樓:昕煜啊

三軍的古義是:前軍、中軍、後軍。今義分別是:陸、海、空,三軍。

三軍可奪帥也中的三是什麼意思

5樓:匿名使用者

三軍:軍隊的通稱。

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謂軍隊的首領可以被改變,但是男子漢(有志氣的人)的志氣是不能被改變的。出自《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成語】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拼音】sān jūn kě duó shuài yě,pǐ fū bù kě duó zhì yě

【解釋】兩軍交戰,能夠俘虜對方軍隊的首領,君主切不可強行的改變對方的志向.(勸降比較妥當)

【出處】《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孔子: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1]

【注釋】

①三軍:軍隊的通稱。

②匹夫:駕馭馬車的趕車人,寓意:國王,古時候,把能人比喻為千里馬。

【譯文】

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是什麼意思?

6樓:雲衢之

【成語】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拼音】sān jūn kě duó shuài yě,pǐ fū bù kě duó zhì yě

【解釋】軍隊的首領可以被改變,但是男子漢(有志氣的人)的志氣是不能被改變的.

【出處】《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注釋】

①三軍:軍隊的通稱。②匹夫:夫婦相匹配,分開說則叫匹夫匹婦,所以匹夫指男子漢。

【譯文】

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讀解】

長平之戰,廉頗堅守不出,趙王中計,派趙括代替廉頗,導致大敗。

這是「三軍可奪帥也。」

嚴顏寧死不屈,面不改色,「但有斷頭將軍,無有降將軍。」

這是「匹夫不可奪志也」。

這是孔子在表述,即使是乙個普通人,也是有堅定的志向的。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要改變乙個人的堅定意志,是很困難的。

7樓:匿名使用者

1、子曰:三軍①可奪帥也,匹夫②不可奪志也」

出自《論語•子罕》

【注釋】

①三軍:軍隊的通稱。②匹夫:夫婦相匹配,分開說則叫匹夫匹婦,所以匹夫指男子漢。

【譯文】

孔子說:「軍隊可以被奪去主帥,男子漢卻不可被奪去志氣。」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出自《論語·魏靈公》

釋義器:工具。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鋒利。

比喻要做好一件事,準備工作非常重要。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這其中的核心思想就是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講究換位思考、「推己及人」: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能做;勇於承擔對他人、對社會的道德義務與責任,並以自身的言行去影響他人。

4、「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志於道者。道即本心,亦即真心,寂照湛然。寂者不動,此是定力。

照者光明,此是智慧型。寂而照,照而寂,定智湛然,恆在本心。禮記中庸雲: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天命,是天然而有之意。性是人人本有,故云天命之謂性。此即人之本性。

率性,古注:「無為而安行曰性之」。無為,非由造作而來,即指本性而言。

本性不動,故曰安。行是動念。行曰性之,即孟子盡心篇所說:

「堯舜性之也。」性之,即是率性之義,動念自然合乎本性。廣韻:

「率,循也。」循性不變,即曰道,是謂性體。就循性不變而言,道即是性,性即是道。

誌者,說文:「心之所之也。」心之所之,即守此道而不離也。

守道不離,即是將心定之於道。亦即「默而識之」之意。

據於德者。不動謂之性,動則謂之心,此心正直,故曰德。真心初動之時,動,起念頭。

動義為業,亦名業相。僅有幾微之動相。不覺初動,接之再動,則有見相。

見則昏,謂之昏德。昏即出現妄境。此在起信論,名為三細相。

妄境出現以後,則有諸種粗相,然後煩擾不安矣。若能初動即覺,如已成聖人之孔子,一動即覺。覺而復明,是謂明德。

明則滅昏除妄,即行有所得。六書精蘊:「直心為德」,「行道而得於心為德」。

上直下心,即是德字。中庸「修道之謂教」,道體本靜,動則省修,故云修道。說文:

「據,杖持也。」德如杖,必須持之勿失。失持則傾,傾則失正。

本性不動,動須省察修持,修不失正,是謂之得。所謂得,非指本性而言。本性無修無得。

修是指德而言。即在一念初動時,實時覺之,覺則明而不昏。如此念念省修,則德不昏,故稱明德。

此即據於德。禮記大學雲:「在明明德」。

「在明」二字即是中庸所說的修道。「明德」一綱有四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格物,性之初動也。

致知,動則覺之也。誠意,覺而明也,明則誠也。正心,明後又須經常省修,不令失正也。

此是本有之真實知能,由明明德而得,須好學以培之。行仁,辦治國平天下事業,須有真知卓見,故須先培知能。

依於仁者。說文:「仁親也,從人二。

」廣雅:「竺、竹也。」爾雅釋訓:

「竺,厚也。」按二為加厚之象,從人二曰親,從竹二曰厚。廣韻「依、倚也」,倚者,因也。

有因始有果。老子:「禍兮福之所倚。

」由此所起之義。凡是對人親切加厚,即是依於仁。仁之意義簡說如此,究其作用,尚須行之有方。

雍也篇孔子答覆子貢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孟子梁惠王篇: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禮記大學曰:

「在親民。」中庸曰:「親親為大。

」立人達人,皆是親民,親親,老老,幼幼,即能近取譬。是皆行仁之方法。大學「親民」一綱有四目,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自天子至庶人,皆以修身為本,由此推展齊家治國平天下。此是仁之事業,必須力行。

游於藝者。韻會:「藝,才能也。

」,又「術也。」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以及百工技能,皆藝術也。孟子曰:

「是乃仁術也。」矢人惟恐不傷人,函人惟恐傷人,故術不可不慎也。故一切藝術不離乎仁。

爾雅釋言:「泳,遊也。」爾雅釋水:

「潛行為泳。」潛行、遊水底也。按水底即深入沉潛之義。

藝是行仁之工具。一切藝術技能,至為繁多。已成聖人,是智者,是不惑者,無所不知。

學者未成聖人,必須博學,以資推行仁之事業。古語:「一事不知,儒者所恥。

」以有惑而不知,故以為恥。知恥則必勇於學習一切藝能。

5、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與人相處,和平忍讓,而其見解卓越,與眾不同。小人所見平庸,與眾相同,而其爭利之心特別強,不能與人和諧辦事,但能擾亂他人而已。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的譯文

8樓:傻兜兒a小賤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基本釋義:

1、三軍:古代大國三軍,每軍一萬二千五百人。

2、匹夫:男子漢,泛指普通老百姓。

孔子說:「一國的軍隊,可以強行使它喪失主帥;乙個男子漢,卻不可以強行奪去他的志向。」

9樓:唐風

孔子說:乙個軍隊的主帥可以被奪取,但是乙個普通人的志氣可不能被奪去。古代的志包括現代意義的理想志氣人格。

對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的體會

10樓:汝琳溪

三軍可奪帥,是指三軍可以改變主帥,匹夫不可奪志指的是普通人不可以改變志向。這句話凸現出乙個人保持自己志向的重要性,志向是燈,照亮乙個人前進的方向,乙個不時改變志向的人因為沒有乙個固定的目標,必然一事無成甚至踏上歧途,故說匹夫不可奪志。

在我國古代,軍隊中任人唯親的想現象嚴重,如果在主帥沒有大的過錯下換帥,很可能導致軍隊產生不信任感,士氣低落,將帥離心,以致戰敗。所以奪帥是大忌,但是與乙個人奪志比起來卻又顯得小了很多,可見堅持志向的重要性。

但是,從唯物辯證主義來看,一味強調堅持志向也是不正確的,在人生遇到難以跨越困境中,及時的轉型對乙個人的發展也有很大作用。所以匹夫不可奪志應該是立足與乙個人的人生目標上,比如做乙個有道德的人,而不應立足與做某乙個職業上

11樓:夕荍

這句話說明了志向的重要,乙個沒有志向的人,必定會一事無成。

勇冠三軍成語勇冠三軍類似成語

y nggu n s n j n 釋義 冠 位居第一 三軍 春秋時大國分中 上 下或中 左 右三軍 這裡是軍隊的總稱。指全軍。英勇過人 全軍第一。語出 文選 李陵答蘇武書 陵先將軍 功略蓋天地 又勇冠三軍。後漢書 荀彧傳 顏良 文醜 勇冠三軍 北魏 楊衡之 洛陽伽蘭記法雲寺 延伯單馬入陣 旁若無人 ...

古代三軍是指哪三軍,古代三國時的「三軍」指的哪三軍?謝謝了

中華文化中 三軍 的說法起源於春秋時期騎馬打仗的前 中 後三個兵種,這與現代陸 海 空三軍的實質意義完全不同。現代 三軍 的概念是指陸 海 空三軍。三軍1.周制,諸侯大國三軍。中軍最尊,上軍次之,下軍又次之。一軍一萬二千五百人,三軍合三萬七千五百人。周禮 夏官 司馬 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

「三軍將士」中的三的文化意義,三軍對將士,是什麼對仗

1全部古代三軍和現代的三軍是由不同是含義的。樓上的諸位已經說過了。但是,這個 三 我們卻不應該理解成實指,而且一種虛指。用 三 來形容,來比喻所有的軍隊。這是中國語言的乙個特點。比如三山五嶽,其實不單單指具體的哪座山,而是中華大地的象徵 萬馬奔騰,難道就一定是一萬匹馬嗎?就是乙個虛指,形容很多。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