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有王粲《七哀詩》的賞析啊,誰能給個七哀詩王粲的詩歌賞析賞析越多

2022-08-09 04:47:08 字數 5235 閱讀 6409

1樓:晨光美

七 哀 詩 王 粲

西京亂無象①,豺虎方遘患②。

復棄中國去③,委身適荊蠻④。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⑤。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⑥。

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

顧聞號泣聲⑦,揮涕獨不還。

「未知生死處,何能兩相完⑧?」

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南登霸陵岸⑨,回首望長安。

悟彼《下泉人》⑩,喟然傷心肝。

◇注釋①西京:指長安。東漢都洛陽,洛陽在東,長安在西,因稱長安為西京。

無象:無道或無法。②豺虎方遘患:

豺虎:指董卓餘黨李傕、郭汜等人。方遘患:

正在製造禍亂。遘:同「構」。

③中國:此指北方中原地區。④委身:

託身,寄身。適:往。

荊蠻:指荊州。荊州本楚國之地,楚國本叫「荊」,古人稱南方民族為「蠻」,故舊稱荊州為荊蠻。

⑤攀:謂攀拉車轅,表示戀戀不捨。① 蔽:

遮蓋。② 顧:回頭看。

③ 兩相完:兩者都能保全。④ 霸陵:

漢文帝劉恆墳墓,地處長安東面。岸:高地。

⑤ 《下泉》:《詩經·曹風》篇名。《毛詩序》:

「《下泉》,思治也。」「曹人思明王賢伯也。」「下泉」,即「黃泉」,指地下。

「下泉人」,此處也有暗指漢文帝之意。◇古詩大意西漢的都城長安城上空已是黑雲亂翻,李傕、郭汜等人在這裡製造事端。我忍痛告別了中原的鄉土,把一身暫托給遙遠的荊蠻。

送行時親戚眼裡噙著淚水,朋友們依依不捨攀著車轅。走出門滿目蕭條一無所見,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乙個婦人面帶飢色坐路邊,輕輕把孩子放在細草中間。

嬰兒哭聲撕裂母親的肝肺,飢婦人忍不住回頭看,但終於灑淚獨自走去,「我自己還不知道死在何處,誰能叫我們母子雙雙保全?」不等她說完,我趕緊策馬離去,不忍再聽這傷心的語言。登上霸陵的高地繼續向南,回過頭我遠望著西京長安。

領悟了《下泉》詩作者思念賢明國君的心情,不由得傷心、嘆息起來。◇作者簡介王粲(公元177—217)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人。他出身於官僚家庭,十四歲時來到長安,十七歲因董卓餘黨作亂,南下避難,依附劉表,但在荊州十五年,一直不得重用。

曹操攻下荊州時,劉表已死,他勸服劉表之子劉琮依附曹操,被任命為丞相掾,賜爵關內侯。建安二十二年隨曹操東征孫權,因病死於途中,年四十一。王粲年輕時就很有才名。

他早年曾經親歷戰亂,流離顛沛,對人民的苦難有深切的感受,作品內容充實,情調悲涼,成為「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中年之後,深得曹操信任,官至侍中,生活優裕,在鄴下與曹氏父子周旋期間,寫下了一些歌頌曹操功德的作品,失去了建安文學進步的思想光澤。

◇賞析《七哀》,大概是當時的樂府新題。所謂「七哀」,是表示哀思之多。

《七哀詩》今存三首,不是一時之作,這裡選的是第一首。後代都把它作為最能代表建安詩歌現實主義精神的五言力作。公元192年,大軍閥董卓被殺後,他的部將李傕、郭汜攻破長安,大肆燒殺搶掠,李郭二人又互相混戰,造成一場空前浩劫。

王粲在南下避難,逃離長安不遠的路上,目睹了一幕悲劇,心中無限酸楚,便把這件事如實地反映了出來,並表明了自己的態度。「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詩的開頭兩句概括在交待當時的局勢。

「亂無象」正是軍閥橫暴,民不聊生的概括。詩進而對這種混亂局面指出其形成,是因「豺虎方遘患」所致,一下子就把對禍國殃民的「豺虎」即軍閥的憤恨表達了出來。

「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這四句,寫作者在混亂局勢下,無可奈何被迫遷移。

作者本從洛陽流離長安,現又要離開長安,故云「復棄」;「荊蠻」是遠離長安的偏遠之地。特地指出加以點明,以顯示這次「委身」仍是出於無奈。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尤其兵荒馬亂之際,生離等於死別,「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就是寫出了離別時的悲痛場面。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對當時長安四周數百里內不見人煙,「白骨盈積」的慘象,僅用十個字就作了高度概括。「無所見」正是為了強調下句的「白骨蔽平原」。

這五個字極富概括力,為我們展現了一幅無限傷心慘目的圖景。「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詩人選擇了乙個飢婦人由於萬般無奈,只好棄子逃難的場面。草叢中呱呱待哺的嬰兒,不久就要變成一具白骨是完全可以預料的,但棄子求生的飢婦人是否能逃脫餓斃的厄運尚不可知,她心中明白,等待著自己的同樣是死亡。

這真是慘絕人寰。「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目擊者王粲在這慘絕人寰的飢婦棄子的事實面前竟因毫無解救辦法,也只好一去了之。詩最後寫作者登上霸陵,回頭遙望長安,傷心感嘆。

霸陵是文帝的墓葬,文帝時代是漢代的太平盛世,因而,「下泉人」既是借用《詩經》典故表達「思治」求安,「思明王賢伯」的心願,也隱寓了對賢明的漢文帝的懷念。

《七哀詩》表達了詩人譴責軍閥作亂,同情人民痛苦,希望國家安定的進步思想。這一主題,是結尾四句點明的。這首詩運用了白描的手法,既有「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的概述,又有飢婦棄子的典型事例的刻畫,這樣忠於現實的抒寫,使全詩的悲劇氣氛更加濃厚

2樓:品鑑書屋

曹植的詩歌,一般皆以建安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的曹植正值年少氣盛之際,以洋溢的才華令人側目外,更因此受盡了父親疼愛。曹操對這個「每見進難問,應聲而對」的兒子,是「特見寵愛」的。

於是這個時期的曹植,過的是富貴無憂的公子哥兒的生活,詩歌裡也就充滿著少年人的雄心壯志及趾高氣揚的意味,<白馬篇>可作代表。而本來憑著出色的天賦與才華,曹植極有可能繼承其父的霸業,只可惜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終於漸漸使曹操對他喪失信心。相反的,曹植的同父異母的兄長曹丕卻自重自持,雖然才華光芒皆稍遜其弟,但曹操考量「文帝御之以術,矯情自飾,宮人左右並為之說,故遂定為嗣」(<三國志>)。

曹操的逝世,是一代風雲的終結,同時也是曹植生命中的轉捩點。曹丕繼位以後,對這個一度曾是王位準繼承者的弟弟十分防備。他不只把曹植分封至京城以外,使他遠離政治權力中心,甚至還設了「監國使者」,以防其弟圖謀不軌,威脅本身的地位。

人們耳熟能詳的<七步詩>:「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說的正是曹植在曹丕的脅迫下,所作的一首哀泣骨肉相殘的詩歌。

這首詩歌真正的淵源不可考究,流傳的版本亦有不同,出於曹植之手的可能性也很低,可是從這首詩裡,還是得以見出曹丕兄弟間相互爭鬥猜忌確屬事實。

曹植滿腔抱負無處施展,而手足胞兄對自己處處防範,不禁令曹植心灰意懶。被壓制受監視的結果,令他後期所作詩歌多傾向於感傷哀怨一類,而以棄婦自比更是其詩歌的特色之一。除了這首<七哀>,其他如<浮萍篇>、<雜詩>等詩裡皆有怨婦形象的運用。

怨婦形象的運用,可以追溯至《詩經》。《詩經》裡的女性有兩種形象,一是窈窕賢淑的美女如<關雎>;另一類則是現實中的棄婦,例如<衛風.氓>。到了楚辭,女子常常是一種美好的象徵,用來代指美好的品性又或是借喻君主。

此後的《古詩十九首》裡,怨婦的形象更是運用得很普遍,如<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等,但這裡面的思婦怨婦以寫實居多。而發展到建安時期,詩文裡的女子形象則是真實的棄婦形象與用作託諷的象喻兩者兼而有之。曹植這首<七哀>裡的棄婦,就是用作象喻的。

誰能給個七哀詩王粲的詩歌賞析賞析越多

3樓:筱鳶

《七哀詩》是民眾生活的寫照,與宮廷詩相對應,有鮮明的民間色彩。從漢代的建安七子王粲,到晉朝的張載,再到唐朝的杜甫,詩歌形式、內容、水平在一步步擴大、充實、提高。雖然《七哀詩》在中國傳統詩歌隊伍裡,是弱小的群體,史來不被人重視,但是卻不能忽視她的存在,抹殺她的功績。

《七哀詩》的成就,在於有悲天憫人的情懷,細緻入微的描寫、真實客觀的記錄。

《七哀詩》現存的作品中,以漢代的建安七子王粲的《七哀詩》為最早,其中《西京亂無象》一詩,最能代表漢魏風骨,堪稱典範之作。用舉重若輕之法,典型概括了戰亂給人們帶來的災難,讀來令人為之落淚。而晉朝張載的《七哀詩》亦名佳構,作品悽愴感人。

《北芒何壘壘》一詩末句「昔日萬乘君,今為丘中土」更讓人生無常之感。唐朝杜甫的《三吏》、《三別》,向為眾人熟知,在此就不再贅言

王粲七哀詩的翻譯

王粲的七哀詩的思想內容

王粲《七哀詩》的寫作特色

4樓:匿名使用者

1、詩歌運用了高度的概括與典型事件的特寫相結合的筆法。

2、詩歌以敘事為線索,形象地描寫了由於軍閥混戰所造成的亂離景象,以抒情為主旨抒發了作者的強烈的悲憤與深沉感慨。

《七哀詩》的寫作特點:

(1) 詩歌運用了高度的概括與典型事件的特寫相結合的筆法。

(詩人對社會動亂的背景和送別的場面,以及「白骨蔽平原」的慘景,均採用了概括筆法來的描寫。「白骨蔽平原」五字凝縮而形象地概括出時代亂離,生靈塗炭的典型慘景,與曹操的「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蒿裡行》)有異曲同工的格調。而最獨特、最精彩的是詩人在這一大背景下,又推出了乙個特寫鏡頭——「飢婦棄子」。

「飢婦棄子」情節的選擇意在舉重知輕,《文選纂注》引吳淇語曰:「人當亂離之際,一切皆輕,最難割者骨肉,而慈母幼子尤甚。寫其重者,他可知矣。

」寫出了最慘烈、最動人心弦處,別處自然不言而喻,這就是典型的妙處所在。)

(2)詩歌以敘事為線索,形象地描寫了由於軍閥混戰所造成的亂離景象,以抒情為主旨抒發了作者的強烈的悲憤與深沉感慨。

(詩篇以描寫亂離的社會背景為開端,繼而是親友送別,然後是路見「飢婦棄子」的特寫,最後以抒發感慨而結尾。主次詳略安排得當,層次清晰,首尾緊密照應。)

5樓:ww無言無語

用現代電影語言來說,王粲在這首詩中運用「全鏡頭」和「特寫鏡頭」再現了漢末軍閥混戰造成的悲慘世相。

「全鏡頭」之一:「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豺狼虎豹般的軍閥為了爭權奪利,在長安城內相互廝殺,弄得房屋殘破,生靈塗炭,不成樣子。猶如我們在電視劇集《三國演義》開頭所看到的那樣。

「全鏡頭」之二:「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王粲為了避亂,離開中原,南下荊州投奔劉表。

於是隨著他那倉皇的腳步,「鏡頭」從城內推向了城外,推向了屍骨遍地的原野。滿眼白骨,用乙個「蔽」字概括,是何等令人觸目驚心呀!

「特寫鏡頭」無疑便是那位「飢婦人」了。哪個母親不愛自己的孩子?不到萬不得已,誰會將愛子拋棄?

從那一步三回頭的舉止,可以想見她的肝腸寸斷;她對自己身世的哭訴,無疑是對軍閥混戰的控訴。

仍然借用電影語言,最後六句可謂「畫外音」,是詩人傷時憫亂的心聲。他想起了《詩經·曹風·下泉》,這首詩的主旨據說是「思治」,即渴望天下太平。過去,他讀不太懂;現在耳聞目睹的一切,使他頓然領悟了那位古詩人(《下泉》的作者,即「下泉人」)的善良願望,並與之心心相通。

於是就在這「頓悟」的一瞬間,猶如電光石火,憂國憂民的優良文學傳統得到了接續。王粲之前,我們曾經聽到屈原那「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詠歎;王粲之後,更不乏杜甫、白居易那樣的「窮年憂黎元」「但傷民病痛」的沉鬱憂思。是的,憂民原是詩人職。

古往今來,一切有良知的詩人,都與人民心心相通。

王粲默記的譯文和原文

羊駒 王粲默記 出處 三國志 魏書 原文 王粲,漢末人,其強記過人。嘗與人共行,讀道邊碑。人問曰 卿能闇誦乎?曰 能 因使背而誦之,不失一字。嘗觀人圍棋,風驟至,局壞,粲為復之。棋者不信,以 帕蓋局,更以他局使復,數十子無一誤者,棋者服。他曾經看別人下圍棋,風突然吹來,棋局亂了,王粲幫他們恢復原來的...

以哀景寫哀情的詩句有那些,以樂景寫哀情的詩句有哪些?

以哀景寫哀情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懷.杜甫 登高 以樂景寫哀情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杜甫梁園日暮亂飛鴉,極目蕭條三兩家.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舊時花 山房春事 以樂景...

七步詩的意思, 七步詩 這首詩的意思

煮豆子正燃著豆秸,因煮熟豆子來做豆豉而使豆子滲出汁水。豆秸在鍋下燃燒著,豆子正在鍋裡哭泣。本來我們是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你為什麼要這樣緊緊逼迫呢?七步詩 的詩意 煮豆子正燃著豆秸,因煮熟豆子來做豆豉而使豆子滲出汁水。豆秸在鍋下燃燒著,豆子正在鍋裡哭泣。本來我們是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你為什麼要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