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若木雞的意思原出處,呆若木雞的典故和來歷

2022-04-01 09:00:44 字數 1884 閱讀 3365

1樓:若奇思

《莊子·達生》:「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呆若木雞的典故和來歷?

2樓:匿名使用者

呆若木雞選自《莊子·外篇·達生》

【原文】

紀渻子為王養鬥雞。十日而問:「雞已乎?

」曰:「未也,方虛憍而恃氣。」十日又問,曰:

「未也,猶應向景。」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

」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譯文】

紀渻子為周宣王馴養鬥雞。過了十天周宣王問:「雞馴好了嗎?

」紀渻子回答說:「不行,正虛浮驕矜自恃意氣哩。」十天後周宣王又問,回答說:

「不行,還是聽見響聲就叫,看見影子就跳。」十天後周宣王又問,回答說:「還是那麼顧看迅疾,意氣強盛。

」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問,回答說:「差不多了。別的雞即使打鳴,它已不會有什麼變化,看上去像木雞一樣,它的德行真可說是完備了,別的雞沒有敢於應戰的,掉頭就逃跑了。

」後來人們又把「呆若木雞」這個成語引申表示十分愚(yú)笨,也形容因為害怕或驚奇發呆的樣子。

【附】曾國藩觀人

曾國藩頗有用人之明,曾提拔了李鴻章、左宗棠等名將,他精明獨到的判斷力,常常能慧眼識英雄,為朝廷選拔了不少的人才。

某次,李鴻章帶了三個人請曾國藩任命差遣。當時曾國藩剛吃飽飯正在散步。他有飯後緩行三千步的習慣,所以三個人就在一旁恭候。

散步之後,李鴻章請他接見那三個人。曾氏卻說不必了,李鴻章很驚訝。曾氏說道:

「在散步時,那三個人我都看過了。第乙個低著頭不敢仰視,是個忠厚的人,可以給他個保守的工作。第二個喜歡作假,在人前很恭敬,等我一轉身,便左顧右盼,將來必定陽奉陰違,不能任用。

第三個人雙目注視,始終挺立不動,他的功名,他日必不在你我之下,可委以重任。」

後來三個人的發展,果然不出曾氏所料,而第三個人就是開發台灣有功的劉銘傳。

3樓:匿名使用者

有一位紀先生替齊王養雞,這些雞不是普通的老母雞,而是要訓練好去參加比賽的鬥雞。

紀先生才養了10天,齊王就不耐煩地問:「養好了沒有?」

紀先生答道:「還沒好,現在這些雞還很驕傲,自大得不得了。」

過了10天,齊王又來問,紀先生回答說:「還不行, 它們一聽到聲音,一看到人影晃動,就驚動起來。」

又過了10天,齊王又來了,當然還是關心他的鬥雞, 紀先生說:「不成,還是目光犀利,盛氣凌人。」

10天後,齊王已經不抱希望來看他的鬥雞。沒料到紀先生這回卻說:「差不多可以了,雞雖然有時候會啼叫,可是不會驚慌了,看上卻好像木頭做的雞,精神上完全準備好了。

其他雞都不敢來挑戰,只有落荒而逃。」

這便是「呆若木雞」的出處。

原來,呆若木雞不是真呆,只是看著呆,其實可以鬥,可以應戰,可以嚇退群雞。

活蹦亂跳、驕態畢露的雞,不是最厲害的。

目光凝聚、紋絲不動、貌似木頭的雞,才是武林高手,根本不必出招,就令敵人望風而逃。 木雞不易得,養雞人知道。武林高手難求,行走江湖的人也知道。

「望之似木雞」,這是鬥雞追求的境界。不是驕氣,不是盛氣,最終是一分呆氣。

外表的活潑、逞強、伶俐,都是好的,但是還不夠,還需要不斷地磨練,把浮躁和妄動 收斂起來,把力量凝聚於內,看似呆呆的、無啥稀奇,可是那些存心挑釁、爭先恐後的鬥雞,碰到一動不動內蘊真氣的木雞,卻根本不得近其身,對方還未出手,自己先就嚇破膽了。

《呆若木雞》選自《 》意思是 ______ ?????

「呆若木雞」的意思是什麼?

成語呆若木雞的故事

4樓:小貓娛樂陣營

呆若木雞:寓言故事的成語

什麼是呆若木雞,呆若木雞是什麼意思

戰國時,鬥雞是貴族們尋歡作樂的一項活動,齊王便是當時的一位鬥雞迷。為了能在鬥雞場上取勝,齊王特地請專家紀渻 sh ng 子幫他訓雞。齊王求勝心切,沒過幾天,便派人來催問,紀渻子說 雞沒訓好,它一見對手,就躍躍欲試,沉不住氣。過了幾天,齊王又派人來問,紀渻子說 還不到火候,看樣子雞雖不亂動了,但還不夠...

呆若木雞的成語意思

呆若木雞 拼音 d i ru m j 解釋 呆 傻,的樣子。呆得象木頭雞一樣。形容因恐懼或驚異而 的樣子。出處 先秦 莊周 莊子 達生 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 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成語故事 莊子 達生篇 中有這樣乙個寓言 古時候人們很喜歡鬥雞的遊戲,乙個叫紀渻子的人專門為國王...

呆若木雞這個故事給我們什麼做人方面的啟發

在莊子看來,真正有大智慧型的人表現出來的也許是愚鈍,真正有高超技巧的人看起來卻有些笨 拙,真正勇敢的人往往被別人誤解為膽怯。但是,如果真正處於非常境況時,這些人往往能夠表現出非同尋常的能力。莊子通過這則寓言,也許是在闡明 相反的兩 極在某種高度便相互接近轉化 的道理,這正是道家思想所特有的辯證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