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囚犯斬首行刑,為什麼要選在午時三刻,有什麼說法呢

2022-03-19 21:11:34 字數 5624 閱讀 8675

1樓:超級蜜桃雪泥

中午,向來都是非常熱的時候。而在古代,午時三刻,更是乙個特殊的時間,因為這是乙個斬首的好時候。

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古代要在午時三刻斬首犯人呢?背後究竟有什麼隱情呢?接下來,我們就來揭秘午時三刻斬首犯人背後的秘密。

一、午時三刻的由來

在影視劇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某某人犯了大罪,於是官老爺一拍案,喝道:「拖出去,午時三刻斬首示眾!」

於是,在我們的固有認知中,斬首是要選在午時三刻的,背後的原因我們後面再來**,我們先來說說午時三刻的由來。

古代劃分時間,並不是按我們現在的時針分針和秒針計算的,而是分為十二個時辰,乙個時辰又分8刻,每刻相當於現在的15分鐘。

當然,時辰和刻,與現在的時間換算,其中會有些許誤差,不過,我們大概可以知道,古時的午時三刻,當於我們現在的十一點四十五分左右,是一天之中溫度非常高非常炎熱的時刻。

二、午時三刻陽氣最重

在以前的陰陽家們看來,午時三刻便是一天之中陽氣最盛的時候。而斬首又是一件陰氣極重的事情。所以,午時三刻斬首,正好以陽氣克制陰氣。

可別當是封建迷信沒人理,古人可是很吃這一套的,他們非常信奉陰陽五行,所以古人普遍覺得午時三刻是一天中陽氣最重的時刻。

那麼,陽氣重又和斬首有什麼關係呢?

首先,人們是怕犯人死後的鬼魂不散,來糾纏執法官和劊子手,鬧得不得安寧,所以想用正午的陽氣來鎮壓鬼魂的陰氣,這樣才可保太平。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午時三刻處斬的犯人,將會魂飛魄散,連鬼也做不成。所以,作為對那些罪大惡極,窮凶極惡的犯人的懲罰,把時間選在午時三刻是再合適不過了。

不過,因為午時三刻斬首連鬼也做不成,實在太過慘烈,所以一般在這個時候行刑的.都是十惡不赦的大惡人。不僅奪走他的命,還要奪走他做鬼的權利。

就連平常祭祀,也是萬萬不敢在這個時候宰殺牲畜的。畢竟,不僅要人家的命,還讓人家魂飛魄散,實在太不符合人道主義了,雖然是牲畜,但也不能如此殘忍呀。

而且,這本就是對神明進行的祭祀,讓神明看見如此殘忍的一幕,自然也是不太妥當的。

三、減少犯人痛苦

其實,將斬首的時間選在午時三刻,除了前面那個比較殘忍的原因外,還有乙個稍微人道主義的原因,那就是減輕犯人的痛苦。

眾所周知,午時三刻處於中午,是一天中溫度非常高非常炎熱的時候,選在這個時候,必定曬得人頭暈目眩,昏昏沉沉。

而中午又正好是睡午覺的時間,犯人昏昏欲睡。在這種情況下行刑,可以減輕犯人的痛苦。要不然在意志清醒的情況下目睹自己被斬首,這場面誰受得了?

並且,犯人大多是大早上被押送過來的,一路被押送到行刑地,又沒吃多少東西,肯定疲憊不堪,不至於在刑場上活蹦亂跳的,也省去了諸多麻煩。

不然,要是犯人精力充沛,來個大鬧刑場什麼的,那誰吃得消?要是一不留神讓犯人跑了,那就更要命了。比如要是來個人來劫法場,那可就難辦了。

不過,無論出於什麼原因,在犯人頭腦昏昏沉沉,意識不太清醒的情況下,一刀結果,給個痛快,自然免去了犯人的諸多痛苦,也算是比較人道的做法了。

四、午時三刻行刑實則很少

可能是受影視劇的誤導,所以讓我們覺得犯人都是午時三刻行刑的。

實則不然,除了明朝有記載,犯人在午時三刻行刑,其他朝代都是沒有明確記載的。

事實上,古代在午時三刻斬首的犯人很少,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大部分犯人確實是在午時斬首的。

前面也說過了,午時三刻斬首的犯人會魂飛魄散,連鬼也做不成,更不能轉世投胎,這種懲罰實在是戾氣太重,太過**。

所以若非罪大惡極的犯人,一般是用不著午時三刻行刑的。

對於一般要斬首的犯人,還是會選擇在午時斬首,這個時候雖然陽氣也重,能夠壓制斬首的陰氣,但是犯人死後還是可以留下鬼魂去投胎轉世的。

反正,古人是很信這一套的。

古人對於行刑時間是非常嚴格的,除了午時三刻,還有乙個我們比較熟悉的詞,那就是秋後問斬。

2樓:年少時了了

在以前的陰陽家們看來,午時三刻便是一天之中陽氣最盛的時候。而斬首又是一件陰氣極重的事情。所以,午時三刻斬首,正好以陽氣克制陰氣。

3樓:生活小當家沐染

因為午時三刻是吉時,通俗的來說,就是這個時間點太陽很大,是一天當中陽氣最旺盛的時候。

4樓:靈魂忍者

因為午時三刻這個點正好是百姓已經用過晚飯了,所以都會聚集出來,這個時候斬首可以讓更多的人看到。

古代死囚犯為什麼秋後問斬,還必須午時三刻?

5樓:白小度

中午,向來都是非常熱的時候。而在古代,午時三刻,更是乙個特殊的時間,因為這是乙個斬首的好時候。

古代劃分時間,並不是按我們現在的時針分針和秒針計算的,而是分為十二個小時,乙個小時又分8刻,每刻相當於我們現在的15分鐘。古代時候的午時三刻,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十一點四十五分左右,是一天中溫度最高也是為特別炎熱的時候。在以前的陰陽家們看來,午時三刻便是一天之中陽氣最盛的時候。

而斬首又是一件陰氣極重的事情。他們非常相信陰陽五行,所以古代人們都覺得午時三刻是一天中陽氣最重的時刻。

行刑的人是怕犯人死後會鬼魂不散,來糾纏殺他們的劊子手,鬧得不得安寧,所以想用正午的陽氣來鎮壓鬼魂的陰氣,因為鬼魂害怕太陽,這樣才可以保證自己的平安。另外一種說法就是午時三刻處斬的犯人,會魂飛魄散連鬼也做不成。所以,對那些有極大罪行的犯人來說,把行刑時間選在午時三刻是最合適的時間。

當時的午時三刻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中午十二點鐘,這個時候是一天之中溫度最高的時候,特別的熱選在這個時候,主要想讓犯人曬得意識不清醒,昏昏沉沉在這種情況下行刑,可以減輕犯人行刑時的痛苦。

古人對於行刑時間是非常嚴格的,除了午時三刻,還有乙個我們比較熟悉的詞,就是秋後問斬。在古人看來,春夏是所有植物都生長的季節,秋天和冬天是萬物消失的的季節,選在秋季問斬,比較符合自然規律。所以,就有了秋後問斬還必須要選中午時分的說法了。

6樓:

在秋冬季百姓比較閒,這個時候處斬犯人有威懾作用,午時三刻陽光最盛,陰影最短,陽氣最強。此時行刑,被處決的犯人魂魄,在陽氣之下,無處躲藏,會立時消散。

7樓:匿名使用者

秋天對應金,而金又是主肅殺的,因此就有人認為古人秋後處斬為的就是把處理人命這件事與五行對應起來,以達到天人合一。

8樓:

就與我國的天人合一思想相關了,秋後問斬因為看客夠多、秋風蕭瑟、充滿殺氣,所以,才會更有警戒價值,才會讓人感到害怕,從而更加遵守法律和三綱五常,午時三刻是陰陽思想。

9樓:喬治不慢

這其實是古代的一種觀念,他們認為午時三刻特別適合行刑,所以都選在這個時候。

10樓:驚鴻

秋後問斬是有緣由的。古代對這種事情還是很有講究的,他們覺得一切行為都必須符合天意,殺人也是。

11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古人認為這個時刻比較好,其次問斬的話一般都是在市集上進行,這時候人最多。

12樓:匿名使用者

前者是因為農民有空在這個時候圍觀,後者是因為古代一種說法,說是在這個時候陽氣是最重的。

13樓:luu陽光的

因為秋後這個時候農民沒事看,可以來圍觀,這樣可以起到震懾的效果,再乙個就是午時三刻這個時候陽氣比較重,殺了的話,人的魂魄就直接消散了。

古代犯人斬首的真實時間真的是午時三刻嗎

14樓:

我們在看電視劇集或者**演義時,時常看到那些被判死刑的犯人都會在午時三刻被斬首示眾。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其實古代犯人行刑並不是都在午時三刻的,**演義、電視劇集看多了。

於是我們就認為古代犯人斬首都在午時三刻,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是十分準確。

誠然在古代很多犯人的行刑時間會在午時,但是並非一定在三刻這樣的固定的時間。事實上,除了明朝之外,基本上沒有哪個朝代明確的記載了犯人行刑一定會在午時三刻。但是大部分犯人的行刑都會放在午時,這點是可以明確的。

在古代之所以會選擇在中午對犯人行刑,乙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古人比較迷信。古人對於神鬼之說還是比較相信的,在他們看來一天之中中午的陽氣是最旺盛的。選擇在中午斬首,可以用這股陽氣來壓制、化解囚犯死後帶來的陰氣、怨氣,防止這些被斬首囚犯的鬼魂來糾纏判決的法官、監斬的**、行刑的劊子手以及和他被處死有關聯的人員。

除了害怕「鬼魂」的糾纏之外,還有一點是比較「人道」的考慮。我們都知道在中午大太陽底下站久了,人都會犯睏、疲倦。這時候人會處在「伏枕」的邊緣,趁著犯人迷迷糊糊的時候,一刀下去能夠或多或少的減輕犯人的痛苦。

隨便補充說明一下,在古代午時三刻行刑的不是沒有只是很少,除了那些犯下滔天大罪的犯人,那些普通犯人都不會安排在午時三刻行刑。因為在古人眼裡,午時三刻行刑死後鬼魂會煙消雲散,普通犯人的話是不會剝奪他們做鬼的權利。但是那些窮凶極惡的犯人們就一定要在午時三刻行刑,剝奪他們做鬼的機會。

為什麼古代殺人要選在午時三刻?背後隱藏著什麼原因?

15樓:你問我懂回

中國古代長期以來都是乙個封建迷信社會,為此古人行事作風都很講究各種「忌諱」,特別十分敬畏鬼神,相信人身上有陽氣,死有會化為陰氣,所以就催生了鬼這個概念。而迷信的行為處處可見,值得一提的是就連官府處斬囚犯,都要選在午時三刻,大家知道背後藏著什麼原因嗎?

無論是電視劇集或一些古代文獻裡,我們都偶爾聽到看到「午時處斬」這個詞,其實這有一定的歷史沿襲,午時處斬一般又定為秋後處斬,準確來說是把犯下死罪的囚犯先關押起來,等到秋天之後,才擇日選在午時三刻的時間,命劊子手揮刀殺人。

根據古代十二時辰制度,一時辰等於現代的兩小時,乙個古代時辰內又分為八刻,每一刻約為14分鐘左右,午時乃11點至13點這段時間,這時太陽剛好公升到中天,為此,午時三刻約為現在北京時間11點45分左右,也就是說古人掐著時間點行刑,似乎在等著太陽到達天空正**,陽氣最旺盛的時候才動手。

古人行刑為何要掐點?隨便找個時間段砍了不就完了?

這裡充分透露出,封建迷信的制度與做法,不僅深入民間百姓,連朝廷官府都為之堅信不疑。畢竟當時的人都相信天道有輪迴,人死後會投胎轉世,上有神靈,下有地府,人死會化為鬼魂走黃泉道過奈何橋喝孟婆湯,然後再由閻羅王安排六道輪迴。

那麼乙個人如果在陽間死得太冤或著怨氣太重的話,就可能化為惡鬼去找害過他的人報仇雪恨,基於這點原因,官府衙差就專門挑了乙個陽氣最旺盛的時段--午時三刻去殺犯人,此舉則是想借助陽氣壓制犯人散出的冤怒陰氣,以避免他們死後變鬼回來害人,而古人相信在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之下,有正氣的陽光照耀,所有鬼魂都將煙消雲散。

大體意思為,犯死刑之人一般都要等到天氣變涼後,才給予處刑,當迎來涼風吹襲的秋季時,到了霜降節氣,寒蟬鳴泣之際,方才把一批罪犯齊齊拉到刑場,逐個斬首處決。

該略有默契的習俗一直在各朝代裡流行,大概在漢朝、唐、宋、元、明、清等王朝都在遵守。但有時候也有例外,明清時期,又形成多種慣例,包括有秋後處決與斬立決等,其中斬立決一般是針對某些罪大惡極的人,或者是時不待他,非要即時處斬以絕後患之人。

此型別囚犯,不會經過秋審,僅需朝廷刑部審核下令後,就很快被拉上法場,依照會選擇在午時三刻行刑,當中有斬刑和絞刑兩種。

另外關於「午時三刻」的起源,大概與古代用於記錄時間的設施日晷有聯絡,其以陽光為參考物件,當陽光照射在日晷中間的指標時,會產生乙個立影投射在日晷劃分的十二個時辰區域裡,隨著影子的緩慢移動,形成類似今天的時鐘。

而當日晷的刻針走到午時之際,由於太陽快趨於中天,故此投下的陰影是最短的,為此有人就認為這是人間陰氣最弱的時候,而在古代陰陽論裡有「陰盛陽衰,陽盛陰衰」之說,所以在這個時候行刑殺犯人,就能以陽氣完全壓制陰氣,使得帶有怨怒戾氣的犯人死後的一刻鐘裡,受到最烈的陽光照曬,充分化解他們的魂魄,以免會陰魂不散的到處害人。

古人為什麼要秋後問斬,還要在午時三刻

在古代對於行刑的時間是非常講求的,在絕大多數朝代都會有牢固的時間,一樣平常都會選擇在秋分以後立春從前,處決極刑犯,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秋後問斬。問什麼古人喜好秋後算賬呢?這就和古人的天然神權看法有關,也就是說人的舉動要順應天意。秋後是萬物凋謝的時期,古代帝王以為秋後處決監犯是上天的旨意。古代實行極刑一樣...

為什麼古代花轎新郎要射三箭,為什麼古代結婚要抬轎子

按照中國傳統婚禮的婚禮習俗來說,新娘子下轎之前,新郎要在堂前對著花轎連射三箭,驅趕一路上帶來的邪氣,這就是中國傳統民俗婚禮中的三箭定乾坤。新郎所射的這三箭,分別射的是天煞 地煞和轎煞。古代婚禮中禮儀繁多,其中有新娘坐花轎過炭火盆,不過現在通常都是新版娘在媒人的攙扶下直接跨了。權然後在下轎前,新郎還得...

古代為什麼要守孝三年,古時候為什麼要為父母守孝三年

古代習俗守孝三年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孔子所建立並推崇的規矩。孔子先生的原話是 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這句活的意思是說,小孩子生下來,父母細心照顧三年,孩子才能從父母的懷裡落地 而父母去世後,替父母守孝三年,這應是天下之人通守的規矩。而孔子先生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在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