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屈原這個人嗎?如果有,我想要找到關於他的詳細

2022-03-18 17:49:58 字數 5771 閱讀 6086

1樓:匿名使用者

屈平(約前340-約前278)字原,通常稱為屈原;羋姓屈氏。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但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

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等。

如果沒有他應該也放假,地球離了誰不都要轉嗎!!!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章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同時主持外交事務。

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

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懷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漢北。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期間,屈原感到心中鬱悶,開始文學創作,在作品中洋溢著對楚地楚風的眷戀和為民報國的熱情。

其作品文字華麗,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內涵深刻,成為中國文學的起源之一。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抱大石投汨羅江而死。202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2樓:匿名使用者

戰國時期,楚國人,楚武王的後代。戰國末年,秦國要滅楚國,楚懷王不聽他的救國建議,因大志不能發揮、而自殺。最後楚國被秦國所滅

3樓:匿名使用者

當然有啊!圖書裡去查啊!

歷史上是否確有屈原這個人?如果有,那為什麼《史記》之前的史料未記

4樓:柯南啊咧咧咧

賈誼活動年代早於司馬遷,而賈誼寫過《吊屈原賦》,怎麼能說《史記》之前沒有記錄呢?且如果沒有屈原,《離騷》又是什麼人寫的?

5樓:匿名使用者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屈原這個人歷史上是否真的存在呀?

6樓:井家的露寶

1.屈原在歷史上是存在的。

2.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人,羋姓,屈氏,名平,字原,以字行;又在《離騷》中自雲:「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

出生於楚國丹陽(今湖北省宜昌市境內 ),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是乙個黃老之學的傳播者,屈原是中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的出現,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乙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唱的新時代。

3.屈原是「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屈原也是政治家,任三閭大夫、左徒兼管內政外交大事,吳起之後,在楚國另乙個主張變法的就是屈原。

他主張對內舉賢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後因遭貴族排擠,被流放沅湘流域。

7樓:尖牙

1屈原生卒年考證

高 正[1]

郭沫若先生推算屈原生於西元前340年[2],此說雖為一些工具書所採用,但並非定論。其它推算屈原生年的學術觀點還很多,比如前353年[3]、前343年[4]等等。這乃是關於屈原和《楚辭》研究方面的常識[5]。

前人推算屈原生年,往往侷限於《離騷》中"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這一句所指的"寅年、寅月、寅日",而忽略了同篇的"老冉冉其將至兮",和屈原在投水前半年左右所寫的《涉江》中的"年既[6]老而不衰"。說"老"將至,說年已"老",那麼,"老"在當時一般指多大年紀呢?許慎《說文解字》:

"七十曰老。"王逸《楚辭注》亦同。《禮記·曲禮(上)》注、《國語·吳語》"有父母耆老"註並同。

《春秋公羊傳》宣公十二年傳文"使帥一二耋老而綏焉",注:"七十稱老。"

可見,當時"老"是指七十歲[7]………………

2屈原研究 梁啟超

(2023年11月3日)

一中國文學家的老祖宗,必推屈原。從前並不是沒有文學,但沒有文學的專家。如

《三百篇》及其他古籍所傳詩歌之類,好的固不少;但大半不得作者主名,而且篇幅也

很短。我們讀這類作品,頂多不過可以看出時代背景或時代思潮的一部分。欲求表現個

性的作品,頭一位就是研究屈原。

屈原的歷史,在《史記》裡頭有一篇很長的列傳,算是我們研究史料的人可欣慰的事。可惜議論太多,事實仍少。我們最抱歉的,是不能知道屈原生卒年歲和他所享年壽。

據傳文大略推算,他該是西紀前三三八至二八八年間的人,年壽最短亦應在五十上下。和孟子、莊子、趙武靈王、張儀等人同時。他是楚國貴族;貴族中最盛者昭、屈、景三家,他便是三家中之一。

他曾做過「三閭大夫」………………

詳細內容到這裡去看

8樓:匿名使用者

15.汩羅江

初聞新作已忘歸,

字字落地皆生輝。

汩羅江邊詠天語,

思潮如湧筆如飛。

一聲長嘆一聲雷,

天公不怒而自威。

忽聞豪傑為賊屈,

天下英雄不勝悲。

9樓:

屈原實有其人,證據多多,只一篇《離騷》足矣。只有屈原這樣的大才,才能寫出《離騷》這樣的經典詩篇來。

10樓:

如果不存在,今天吃粽子幹嗎?端午是騙人的?

11樓:林讚來

同樣的問題我也問過,網友回答乙個字「有」被我選為滿意回答!

12樓:7樓的閒人

誰主張誰舉證,請那個說屈原不存在的人拿出強有力的證據來說明吧

13樓:炎

雖然質疑屈原的證據很多,可都不能百分百否定他的存在,再加上他有第一愛國詩人身份,當然是認他存在了,但也要知道有不存在可能,只是機率較小而已,另外,端午與屈原其實無關,早在屈原之前就有祭龍圖騰的端午,屈原是後來古人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了,就把端午和屈原綁起來了

關於屈原的資料

粽子的來歷

14樓:路過的麻陶桑

從南北朝以

後,民間開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說法。話說當年屈原投身汨羅江之後,百姓莫不感嘆哀傷,空有抱負的屈子就這樣離開了楚國,實乃國家損失。所以百姓為免讓魚蝦侵蝕屈子,就紛紛將公尺糧投入江中,希望魚蝦只顧吃這些公尺糧而不損傷屈子肉身。

而後,據古書記載,是屈原託夢百姓說,公尺糧投入江中實則被江中的蛟龍所食,如果用艾葉包裹,再綁以五色繩,則可以免遭蛟龍吞食;這才有了後來的粽子。

擴充套件資料

可通過三種方法辨別粽子的質量:

一看外觀。染色粽葉具有均勻的青綠色,表面色澤光鮮,看上去很誘人。而原色粽葉顏色發黃發暗;

二是聞味。染色粽葉包裝的粽子煮熟後,粽子的清香味不足,其至反而會有淡淡的硫磺味道;

三辨煮水。由於經過化學處理,返青粽葉的顏色相對穩定,加熱後水的顏色變化不大,或呈輕微綠色,綠色明顯者其化學原料含量高。而原色粽葉加熱後,水的顏色則會呈現淡黃色。。

參考資料:人民網-端午粽子挑選攻略

15樓:灰色人生

民間傳說吃粽子是為紀念屈原,傳說粽子是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傳承下來的。粽子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傳播亦甚遠。

話說當年屈原投身汨羅江之後,百姓莫不感嘆哀傷,空有抱負的屈子就這樣離開了楚國,實乃國家損失。所以百姓為免讓魚蝦侵蝕屈子,就紛紛將公尺糧投入江中,希望魚蝦只顧吃這些公尺糧而不損傷屈子肉身。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公尺外,還新增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公尺中摻雜珍禽獸肉、板栗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日本、越南以及華人聚居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等地也有吃粽子的習俗。

16樓:叫那個不知道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公尺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公尺密封烤熟,稱「筒粽」;粽屬於是「籺」的一種。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公尺,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公尺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擴充套件資料

端午節祭祀先祖,其實是後人賦予的內容。古人對端午其實有種種說法。歷史上關於粽子的記載,最早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粽」字本作「粽」,蘆葉裹公尺也。從公尺,葼聲。

西漢把粽子做為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梟羹」。《史記》「孝武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

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

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

西晉周處稱呼粽子為「角黍」,《風土記》中有「仲夏端五,方伯協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

200年後南朝梁文學家吳鈞在《續齊偕記》中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貯公尺,投水祭之。」,按《齊諧記》說法,因為怕祭屈原之公尺被蛟龍所竊,因此創造了粽子這種形色。

因為蛟龍怕楝葉、綠絲。可見人們對忠義之士感情之彌篤了。

從南北朝以後,民間開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說法。話說當年屈原投身汨羅江之後,百姓莫不感嘆哀傷,空有抱負的屈子就這樣離開了楚國,實乃國家損失。所以百姓為免讓魚蝦侵蝕屈子,就紛紛將公尺糧投入江中,希望魚蝦只顧吃這些公尺糧而不損傷屈子肉身。

而後,據古書記載,是屈原託夢百姓說,公尺糧投入江中實則被江中的蛟龍所食,如果用艾葉包裹,再綁以五色繩,則可以免遭蛟龍吞食;這才有了後來的粽子。 另有民間傳說:包粽子其實是暗示屈原是被綁著扔到水裡害死的,並不是自殺的。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卻說:「粽」,俗作粽。古人以菰蘆葉裹黍公尺煮成,尖角。

清楚說明用菰葉裹黍公尺,煮成尖角或棕櫚葉形狀食物,所以稱「角黍」或「粽」。明清以後,粽子多用糯公尺製作,這時就不叫角黍,而稱粽子了。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種多樣,璀璨紛呈。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鹹蛋粽等。

17樓:涼涼的涼麵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

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公尺外,還新增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

「俗以菰葉裹黍公尺,……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公尺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

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公尺,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

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裡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

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擴充套件資料

端午節簡介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

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中國網-端午節由來與傳說

中國青年網-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由來

歷史上有楊廷鶴這個人嗎,歷史上有陸貞這個人嗎

歷史上沒有楊廷鶴這個人,但是他的原型應該是陳賡的祖父和父親的結合體。陳賡祖父陳翼懷為湘軍名將,隨曾國藩南征北戰,屢立戰功,幼從戎為官致富,善戰聞於當時 對幼年的陳賡產生過很大影響。將軍自小聰穎機智,隨爺爺練功習武,棍棒拳腳,樣樣精通。陳賡的父親陳紹純,以先輩的積蓄購田300多畝,加之自身的辛勤勞動和...

歷史上有楊吉兒這個人嗎

楊吉兒這個名字是杜撰的不過李世民的後宮裡確實有一位楊妃是隋煬帝的女兒,也就是吳王恪和蜀王愔的生母。史書稱她為楊妃,據猜測她的妃位可能是四妃中缺的淑妃。另外李世民後宮還有兩位楊姓妃子,即趙王福的生母楊妃,死後追封楊貴妃 還有曹王明的生母齊王妃楊氏,她應該是三個楊姓女子中最受寵的,長孫皇后死後後宮中只有...

歷史上有楊八妹這個人嗎

是杜撰出來的,基本上楊家男人有幾個是真的,其餘卻很少是真的,老令公是存在的,佘賽花卻是虛擬的,穆桂英,楊安燒火的那個丫頭都是虛擬的.楊業,楊延昭,楊文廣是真的 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 楊業本名叫楊重貴,其父楊信是麟州的土豪,趁五代混亂的時候,佔據麟州,自稱刺史,由於時局的動盪,先後歸附過後漢 後周。大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