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果須陀洹見到了什麼,證得初果後還有七次輪迴是什麼意思

2022-03-16 11:59:20 字數 4695 閱讀 8198

1樓:匿名使用者

須陀洹果,是斷除「三縛結」。即:我見、疑見、戒禁取見。

這三縛結可以繫縛一切人天輪迴六道,所以,初果是能否解脫生死的分野,是凡聖的分野。如果不得初果,就是生死凡夫。如《優婆塞解經》雲:

「諸外道等,獲得非想非非想,壽命無量劫,若不得解脫分法,應觀是人為地獄人」。得到三界中最高層次的定境尚且如此,我等凡夫,如果不得初果,同樣也是地獄人。就算下一世不墜地獄,也難保未來多生多劫不墜地獄。

三縛結中,首結即是我見;我見若斷,「能取與所取真實不壞」的世間見,便可斷除,疑見隨之即斷,對於眾生是否真可實證初果,對於諸方大師是否已斷我見等事,皆能明確判斷而無懷疑;疑見若斷,戒禁取見隨後次斷,令**轉生死的三種繫縛便告斷除,即成聲聞初果人也。

大乘七住位菩薩,開悟明心之時,必定斷除我見。在解脫道的修證上相當於小乘初果。只不過七住位菩薩斷我見只是開悟明心所得到的功德受用之一,算是隨明心而得的「副產品」。

其實,絕大多數明心的菩薩,在悟前已經斷除我見,這是求悟之人需要具備的資糧之一。很少的情況下,是在未斷我見之時,因得遇真善知識相助而開悟(這也是因福德資糧很深厚的原因)。一旦開悟,必斷我見而成為初果人。

樓主所說的「見真空」。應該是指在歷緣對境中深細觀行五蘊十八界生滅法而得到的「一切法空」(無常空)的實證。因此而斷我見。

不是指大乘見道時所證的「空性的真心」。因為一切凡夫及二乘人都沒有開悟之故。解脫道與佛菩提道是兩種不同的道路之故。

只不過大乘涵蓋二乘。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2樓:匿名使用者

見到了銀河系上面虛空處的聖者大本營(這個叫做解脫),都在打坐寂靜涅槃(叫做涅槃),其中給了你乙個位子(叫做果位),你坐上去會把銀河系照亮的,光是從你身上發出來的。其實就相當於現在的考公務員,但是公務員是知道考什麼崗位才去考,初果是不知道什麼果位(崗位),直到見到了才明白。就是王陽明講的吾心即宇宙,古人講的宇宙就是現在的銀河系啦,,這是小乘,大乘的話解脫涅槃可能應該是範圍要更大,不只是乙個銀河系。

經書上面講的什麼果味,解脫涅槃都是同時的,,我其實可以畫出來,用眼睛看見就行了,,下面哪些人都是在說法,,沒啥用。。。

補充一句:

你說的是須陀垣沒有證果之前的空性觀?還是說須陀洹證果見到什麼?這個是不一樣的,他這個空性觀就是偏空,沒有見到實相,應該是化解為虛空,大乘見到的空是你無始以來的神,其實眾生都是神,就是被迷住了,迷在對立兩面,神是統中道實相,清淨自由的,還很喜悅。

七住位明心,,其實划得不明確,往往以眼見佛性(你的神)作為初地菩薩標準。。。

3樓:匿名使用者

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已斷見思煩惱中八十八品見惑,

梵文稱為須陀洹果,譯為預流果,即初見真理,得入聖者之流。依論師說:「初果聖人是以智慧型覺悟,見惑斷除。

」他們不為知見上的煩惱所迷惑,對佛法有絕對的信心。經中說初果聖人斷除了我見結、戒禁取見結及疑結--三結。所謂「結」就是束縛的意思。

有時候「結」又稱為煩惱,斷三結既是斷除此三種煩惱。 ①、我見結:執著五蘊身心有乙個我,認為這個我是真實的,稱為我見。

②、戒禁取見結:執著各種不正確的戒律來修行,而證初果的聖人就不會做這種事情了。比如有些人持牛戒、狗戒、羊戒……,這些都是邪行。

③、疑結:對三寶,戒律,過去未來的因果,以及對十二因緣產生懷疑,證初果者無此煩惱。根據經典上說:

初果聖者得到四不壞信:即佛不壞信;法不壞信;僧不壞信;戒不壞信。對此四不壞信的信心很強,任何人都不可毀壞。

假如乙個人對佛、法、僧以及戒有絕對的信心,一點兒也不懷疑,那他就是斷了疑結,意經典說他已經證悟到初果了。 學佛者在修學的過程中,如果對佛、法、僧,以及戒律還會有懷疑,既是說他還沒證悟到初果;如果他對佛、法、僧以及戒律絕對沒懷疑時,那肯定可以證得初果了。證初果者又稱為見道,既是見到解脫之道。

他很清楚的確認八正道、四念處、三十七道品等是解脫之道,而且真正體驗到此修行方法,才是真正解脫生死之道。我們沒證悟初果的學佛者是憑著聽聞佛法,分析、了解、推理、相信這些道理,但對於初果聖者來說,是真正的領悟和感覺到。比如有人從聽講中學習到一些游泳的技術,當他有機會跳進水中,就可體驗到游泳只不過是如此罷了。

雖是如此,然而他的游泳技術未必熟練。同樣的,初果聖者雖然是見道,但他還有很多業習,故他需要繼續修行。初果聖人由於斷三結,絕對不會輪迴到惡道去,並且最多天上人間來回七次生死,最後一生必證阿羅漢果。

既是說,有些初果聖人的因緣好,煩惱薄,今生就可證悟阿羅漢果,未必一定要修行七世後才證得阿羅漢果。那些至第七次返回人間逢無佛法,居於家中也能證阿羅漢果,證果後必出家自然的比丘形相。

參考

4樓:匿名使用者

對於羅漢初果須陀洹來說,的確是謂見道位。但卻是偏空之果,此時行者感受一切皆空,世間人我眾生乃至山河大地虛空皆化為我之一念。悟到機息唯一念就是這個境界,此時的行者往往都獨坐孤峰、靜觀萬化。

證得人無我的境界。得偏空之理而不能依體再生妙用。所以此果位只是見到了空性的一面而已,嚴格來講不算見到了真正的空性。

所以同七地以上菩薩所悟有很大差別,菩薩所見之空性的範圍就大得多,多大?其大無外。緣生不捨,更於空中建立一切,所以大作空中佛事。

那麼菩薩到底是怎樣的明心呢?答曰;實際理地,不著一塵;萬行門中,不捨一法。此是謂菩薩道。

證得初果後還有七次輪迴是什麼意思

高分請法(佛教):如何證得小乘初果須陀洹?

南傳上座部或者大乘關於證得初果(須陀洹)的途徑和方法

5樓:匿名使用者

南傳修行的方法主要四念處,詳細分成七清淨,這樣七個層次,第乙個是戒清淨、主要起到防護和引導的作用,獲得成就的表示是正念的連貫,為第二個步驟心清淨打下基礎,因為正念的連貫所以獲得心清淨將比較容易,第三個是見清淨,見清淨主要是分辨名色法,知道什麼是名法什麼是色法。第四個是度疑清淨,主要是觀察名色法的緣;見清淨和度疑清淨是分辨五蘊之內和之外都沒有主宰也就是「我」存在,主要是觀察名色法的自相,第五個是道非道智見清淨則主要是觀察名色法的共相,第六個是行道智見清淨主要是培育怖畏和厭離,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不正確的;最後乙個是智見清淨則是以涅槃為所緣。詳細的步驟則是根據七清淨,劃分出來的十六觀智。

詳細的資料可以參照南傳上座部的清淨道論。

證悟初果的方法並非只有一種,而是根據不同的觀察角度切入,有不同的方法。

判斷初果就是斷除了三結,身見、戒禁取和疑。標誌並沒有很明顯的可以作為判斷依據的,只有他本人知道,如果他的慧不夠強,可能他自己也並不知道。

經典當中,國王問佛陀能夠只是憑藉外在的觀察,判斷哪個人是阿羅漢?佛陀說,要通過他們的言行舉止,遇到突發事件的反應等等多方面的考察,才能判斷哪個人有可能是阿羅漢,還不能完全的斷定。所以判斷初果的標誌是很難的。

反而三果是比較好判斷的,三果因為斷除了欲界的種種心,所以必然不會有男女慾望,不會結婚生子,阿羅漢必然會出家(不一定是當出家人,可能只是非家的狀態)。

金剛經中提到:須陀洹果位,斯陀含果位,阿那含果位分別指??

6樓:我是誰

1、須陀洹果位:三乘菩提中最低、離凡夫最近的乙個果位(修佛所達到的境界)。

須陀洹,譯為預流、入流,佛教術語,是南傳佛教中的修行位階,為沙門四果中的初果。意思是凡夫通過修行斷盡「見惑」,開始見到佛道,進入聖道之法流。

2、斯陀含果位:三果中的第二階成果成效。

斯陀含,意為一來,謂凡夫在斷見惑的基礎上,進而斷除欲界思惑。

3、阿那含果位:為聲聞乘之中的第三果,得證此果位的人將不再回還欲界,而證涅槃。 此位須斷盡界見惑及欲界九品思惑,方證得之。

根據小乘佛教的教義,修行有四果位,分別是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和阿羅漢果,這四果是小乘佛教聲聞修道的階位。

7樓:匿名使用者

修行佛法過程中的不同成果。

8樓:匿名使用者

須陀洹,初果斯陀含,2果阿那含,3果

9樓:

淨空法師------天眼通,

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漏盡通

小乘須陀洹恢復兩個本能,這經上講的,人有本能。本能,表現在外面就是六種神通,科學家沒有。須陀洹有天眼通、天耳通。

天眼沒有障礙,坐在這房子裡,隔壁那人在那裡清清楚楚的,樓上的人,樓下,你都看到。科學家不行,沒這個能力。有天耳,不需要用手機,遠方的人談話他聽得見。

須陀洹跟須陀洹交通不需要用這些機器,他能看得見,不需要用電視,能看得見、能聽得見,無論距離多遠,他沒障礙。再公升一級,二果,初果須陀洹,二果就又多了兩個,又恢復兩個神通,他心通、宿命通。他心通,別人心裡想什麼他知道。

宿命通是知道過去(前世、前生),阿羅漢能知道五百世,生生世世狀況他都能想得起來,他也能看到。三果,阿那含,神足通出現了。神足通是飛行變化,他能分身,而且真管用,分身管用,不是不管用。

我們在過去這些典籍裡面看到,確實有印度高僧在中國弘法,回去的時候,信徒很多,都跟法師餞行,供齋,請法師來應供,法師歡喜答應了。同一天,同乙個時間,中午,五百多人請他吃飯,不是在乙個地方,人家家裡頭供養老和尚,他都去了。第二天,十里長亭送行,每個人都歡喜高興,法師給我很有面子,昨天到我家應供。

那個說不對,昨天在我家,怎麼會在你家?這一串通才知道,五百家他都去了,他分五百個身。科學家沒辦法。

飛行遠距離,他念頭一想,身體已經到達,不需要用交通工具,三果阿那含就有這個本事。達摩祖師過長江不需要船,拿一根蘆葦,岸旁邊拔一根蘆葦放到水上,踩著蘆葦他就過江去了,給我們表演,那個本事是三果以上才有。四果羅漢得漏盡通,煩惱就沒有了,就是見思煩惱斷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