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矮星 黑矮星 脈衝星 黑洞和恆心晚期有什麼區別?不要到網上

2022-03-09 22:29:35 字數 5461 閱讀 3487

1樓:匿名使用者

這五種稱謂既含了不同質量恆星演化成不同的天體,又含有不同時間次序。比如恆星晚期包括紅巨星的坍塌成白矮星,又包括超新星**成中子星的一種可以自旋很快而兩極發出脈衝的天體。可見前四種名稱都屬於恆星晚期的不同天體。

恆星質量和太陽差不多的時候,其恆星晚期就是白矮星,白矮星不會永遠存在於宇宙時空的,到了白矮星冷卻後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最終演化成黑矮星,當然小於太陽質量的恆星會演化成褐矮星,但最終也會成為黑矮星的。所以我說時間順序的不同。並且黑矮星的壽命可要比白矮星長得多得多,僅僅略比黑洞的壽命短的天體了。

而恆星質量大於數倍太陽質量的晚期不是象紅巨星那樣收縮,而是成為超新星**,**的殘餘物質量上限不得大於三倍太陽質量則形成中子星,而自旋的中子星我們則稱為脈衝星,脈衝星最後演化的結果也是黑矮星。那麼大於大約30倍太陽質量的恆星形成超新星**後得到了大於約三倍太陽質量的殘留物,這個殘留物會迅速坍塌成黑洞。

可見黑矮星實際就是不能形成黑洞的恆星的終極天體,而白矮星、褐矮星、中子星都僅僅是過渡性產物,而質量足夠大的恆星天體演化的結果則是黑洞。如果能給樓主以畫圈的形式來說明就更能一目了然了,可惜我只能用語言來說明。

2樓:匿名使用者

白矮星是較小質量恆星死亡後的殘骸,白矮星的燃料耗盡後逐漸減小輻射,變成黑矮星,脈衝星是快速自轉的中子星,中子星是恆星的燃料耗盡後原子中的電子擠到原子核內部並和質子發生反應產生中微子和乙個中子,同時產生一定能量後,中子間的對抗排斥力與引力抗衡的星體,黑洞是大質量恆星死亡的結果,以上星體離地球較遠,因而不是人們飯後討論的話題

中子星、黑洞、白矮星、黑矮星的形成有什麼不同?

3樓:八哥說科技

1、恆星演化程度不同:

白矮星的內部不再有物質進行核聚變反應,因此恆星不再有能量產生。黑矮星 (black dwarf) 是類似太陽質量大小的白矮星(或質量較小的中子星)繼續演變的產物,其表面溫度下降,停止發光發熱。

同白矮星一樣,中子星是處於演化後期的恆星,它也是在老年恆星的中心形成的。黑洞的產生過程類似於中子星的產生過程:某乙個恆星在準備滅亡,核心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迅速地收縮,塌陷,發生強力**。

2、形成表現不同:

當老年恆星的質量為太陽質量的約8~2、30倍時,它就有可能最後變為一顆中子星,而質量小於8個太陽的恆星往往只能變化為一顆白矮星。黑洞中心的乙個密度無限大、時空曲率無限高、體積無限小,熱量無限大的奇點和周圍一部分空空如也的天區。黑矮星處於冷簡併態﹐不再發出輻射能。

3、組成機構不同:

黑洞核心坍縮,物質不可阻擋地向著中心點進軍,直到最後形成體積接近無限小、密度幾乎無限大的星體。白矮星的密度雖然大,但還在正常物質結構能達到的最大密度範圍內:電子還是電子,原子核還是原子核,原子結構完整。

中子星就是乙個巨大的原子核。中子星的密度就是原子核的密度。黑矮星(black dwarf)是中小質量恆星演化的最後期,以碳為主和少量塵埃構成。

4樓:匿名使用者

這些都是恆星殘骸。它們的不同就在於原來恆星的質量。

恆星都是質量很大,會發光發熱的星體。它們放出能量是因為在進行劇烈的核反應。也是由於這種「**」使它們維持著較大的體積。

而任何反應都象燃燒一樣,總有把燃料燒盡的一天。核反應也不例外。當燃料燒盡它就「熄滅」了。

這時由於它巨大的質量,根據萬有引力,在相應巨大的引力作用下就開始「坍縮」。所有的物質向中心擠壓。中心的密度越來越大。

最後把物質的原子也壓垮了。又進一步壓縮。由於星體質量不同,引力大小不同。

最後的結果也不一樣。

象太陽這樣質量的星體最後壓垮了原子。把原子核壓到了一起。這樣的恆星「殘骸」就是白矮星。

白矮星能量繼續衰減後就成了紅矮星、褐矮星、黑矮星。這些其實是一類。不同階段而已。

如果象太陽質量10倍這樣大的恆星。最後引力會把原子核也壓碎。而把中子擠在一起。這樣的就是中子星。

再大。象太陽質量30倍以上的恆星。最後把所有的基本粒子通通壓爛。成了一粒「夸克糊」,幾乎沒有體積的乙個「點」。這就是可以結束時間,吸進任何東西包括光的,神秘的黑洞。

5樓:遠超光速

我這樣和你說。

先分出乙個總體,定為1,1是塵埃和氣體的原始恆星雲在引力吸引下坍縮並形成乙個恆星。

1可以轉變為2,3a,3b,3c,其中2是最低質量恆星(褐矮星)出現並直到其燃盡之前保持不變。3a,3b和3c是主序星在核中燃燒氫元素。在分別說明一下。

3a是乙個太陽的質量,3b是10個至30個太陽的質量,3c是30個太陽質量以上。3a又可轉變為4,4是當氫燃料被耗盡氦核形成,乙個氣體的外層開始膨脹。3b和3c也可以轉變為4。

3a轉變的4後又轉變成5,5是具有乙個太陽質量的紅巨星有乙個碳核,碳核被乙個燃燒氫的殼和氣體外層所包裹。5之後可以轉變為7,7是具有乙個太陽質量的恆星坍縮為乙個白矮星。3b和3c轉變成4之後又轉變為6。

6是乙個超巨星,這是質量從10個直到超過30個太陽質量的大質量恆星。6可以裝變為8和9.8是具有10個太陽質量的恆星的引力坍縮形成乙個中子星。

9是具有30個太陽質量的恆星的引力坍縮形成乙個黑洞。

我建議你畫乙個箭頭圖幫忙理解。

6樓:匿名使用者

說簡單些,恆星的壯年階段叫主序階段,這時恆星叫主序星,主序星後期會演變為一顆紅巨星,幾乎每顆恆星都會變為紅巨星。然後紅巨星會繼續演變,當這顆恆星質量有太陽十倍大的話,這顆由恆星演變的紅巨星會爆發,這叫做超新星爆發,爆發後,紅巨星的核心將不斷坍縮,最終演變為一顆質量超大的中子星,中子星的質量為每立方厘公尺的質量竟為一億噸。然而,如果這顆恆星的質量大於太陽質量的三十倍,那麼紅巨星超新星爆發後,核心將坍縮的更厲害,直到小於這顆恆星的史瓦西半徑,連宇宙最快的速度也無法逃離它的引力,這時的天體就叫黑洞。

當然小於太陽十倍質量的恆星在變為紅巨星後,會在紅巨星內部形成一顆新的天體,這個天體叫白矮星,在形成白矮星的過程中紅巨星的外層會變為星雲,然後過很長的時間,白矮星的能源耗盡,它就會變為黑矮星,由於一顆恆星由形成至演變為黑矮星的生命週期比現今宇宙的年齡還要長,因此現時的宇宙並沒有任何黑矮星。

7樓:匿名使用者

它們的質量不一樣啦,不同質量的恆星坍縮後也有不同的形態,就形成上述幾種

黑矮星,白矮星,紅矮星,棕矮星有什麼區別?

8樓:匿名使用者

矮星(dwarf star)是乙個過氣的天文名詞,這是過去恆星分類把恆星分為巨星和矮星時代所遺留下來的用,例如在當時太陽便被界定為一顆典型的矮星,矮星其實也是恆星的一種,也是以熱核反應發光發熱。由於這名詞很容易和恆星演化後期的白矮星(white dwarf)混淆,所以在天文界已很少使用,而以主序星(main sequence star)這名詞代替,例如太陽為g型的主序星。

紅矮星(red dwarf)是指表面溫度低、顏色偏紅的矮星,尤指主序星中比較「 冷 」的m型及k型恆星,這些恆星質量在0.8 個太陽質量以下,表面溫度為2,500至5,000 絕對溫度。除太陽外最接近地球的恆星 — 比鄰星(proxima centauri) — 便是一顆紅矮星。

亦有些書中的紅矮星,是指由白矮星(white dwarf) 過渡至黑矮星(black dwarf) 的其中乙個階段,白矮星慢 慢冷卻,先成為黃矮星(yellow dwarf)、紅矮星 (red dwarf)、棕矮星(brown dwarf),最後是完全死寂的黑矮星。( 注 :白矮星是一顆已死亡的恆星,中心的熱核反應已停止。)

9樓:匿名使用者

紅矮星是表面溫度比較低的一類恆星,因顏色發紅而得名棕矮星比紅矮星溫度還低,達不到核聚變的溫度,所以算不上是恆星白矮星是中小質量的恆星在「燃料」用完,死亡後遺留下的恆星核,因溫度較高,故稱做白矮星

白矮星逐漸冷卻,成為看不見的黑矮星

10樓:匿名使用者

恆星老年發生超新星**,或者和大型衛星彗星或其他恆星碰撞時會因引力增大發生踏縮,形成白矮星,還能繼續發熱,但以大不如超新星狀態;白矮星質量流失後繼續踏縮成黑矮星,發射各種射線,本身基本不發光,肉眼看不到;

其他2個沒聽說過

對恆星,行星,衛星,彗星,流星,隕石,黑洞,中子星,白矮星,和黑矮星的解釋(短一點)

11樓:愛天文學大本營

恆星bai由非固態、液態、氣態的第四態du等離子體組成zhi。

行星指自身不dao

發光,環繞著恆專

星的天體。

衛星是屬指在圍繞一顆行星軌道並按閉合軌道做週期性執行的天然天體

慧星一般由頭和尾組成。頭的中心是慧核,慧核的外麵包著慧發,慧發的外面再包著慧雲。

流星是指執行在星際空間的流星體

隕石是地球以外脫離原有執行軌道的宇宙流星或塵碎塊飛快散落到地球或其它行星表面的未燃盡的石質

黑洞是現代廣義相對論中,宇宙空間內存在的一種密度無限大體積無限小的天體。

中子星,又名neutron star(注:脈衝星都是中子星,但中子星不一定是脈衝星,有脈衝才算是脈衝星)是恆星演化到末期,經由重力崩潰發生超新星**之後,可能成為的少數終點之一。

白矮星是一種低光度、高密度、高溫度的恆星。

黑矮星(black dwarf)是中小質量恆星演化的最後期。望採納

為什麼白矮星和黑矮星的密度都比太陽大?

12樓:行桂花駱辰

因為熱脹冷縮。白矮星和黑矮星的燃料都用完了所以溫度會更低。溫度更低就會造成密度更大的現象。

13樓:浮楊氏簡雨

因為是類似太陽質量的恆星塌陷而成白矮星的。體積小了,密度當然大了。

14樓:留遐思侍醜

因為白矮星的前身基本上都與太陽的質量相同,而白矮星的體積卻比原來縮小了很多倍。所謂濃縮的就是精華,所以白矮星的質量都要比太陽的大…嘻嘻

15樓:檀清安侯嬋

白矮星質量類似太陽,體積類似地球,體積小了,密度當然大。

16樓:壤駟奕聲塞水

這是因為恆星的能量**自它內部的核聚變反應(原子核不斷聚在一起,並釋放能量的過程),由輕元素聚變為重元素並在自身引力的壓縮下變得更加緻密,該情況會隨著恆星的老化越發嚴重,當恆星最終死亡時,留下一顆被壓縮到極點的超緻密,體積超小的核。就是白矮星或其他一些恆星遺跡。

17樓:俎夏汪培

中子星是一種比白矮星密度更大的恆星,中子星的密度為10的11次方千克/立方厘公尺,也就是每立方厘公尺的質量為一億噸之巨!半徑十公里的中子星的質量就與太陽的質量相當了。

中子星是處於演化後期的恆星,它也是在老年恆星的中心形成的。當老年恆星的質量大於十個太陽的質量時,它就有可能最後變為乙個中子星,而質量小於十個太陽的恆星往往只能變化為一顆白矮星。

在中子星裡,壓力是如此之大,電子被壓縮到原子核中,同質子中和為電子,使原子變得僅由中子組成。而整個中子星就是由這樣的原子核緊挨在一起形成的。可以這樣說,中子星就是乙個巨大的原子核,中子星的密度就是原子核的密度。

在形成的過程方面,當恆星外殼向外膨脹時,它的核受反作用力而收縮,核在巨大的壓力和由此產生的高溫下發生一系列的物理變化,最後形成一顆中子星核心。而整個恆星將以一次極為壯觀的**來了結自己的生命。這就是天文學中著名的「超新星爆發」。

白矮星是由什麼組成的呢

我們知道白矮星密度極大,組成他的物質在巨大的壓力之下,電子將脫離原子核,成自由電子。這種自由電子氣體將盡可能地佔據原子核之間的空隙,從而使單位空間內包含的物質也將大大增多,密度大大提高了。形象地說,這時原子核是 沉浸於 電子中。一般把物質的這種狀態叫做 簡併態 簡併電子氣體壓力與白矮星強大的重力平衡...

白矮星是如何命名的?它的形成過程是怎樣的?有什麼特徵?

這是根據星體的外表以及體積來命名的,所以被命名為白矮星。形成的過程就是產生了氫聚變,形體的一些元素會發生改變,最終會形成白矮星。特點就是這種星體體型小,品質大,色度低,密度非常的高。因為白矮星的顏色是白色的,體積比較小,所以就被命名為了白矮星。是在紅巨星的中心形成的,是一種依靠其他的衛星形成的恆星。...

哈利波特里的小矮星彼得(蟲尾巴)最後是個什麼下場

中是因為對哈利波特保有仁慈被伏地魔給他造的手指殺死了,最後帶著對波特夫婦的愧疚而死去。第 第七部23章有講到有講到。他被伏地魔賜給他的銀手自己掐死的 第七本書中有講到的啊。你沒看過的嗎?他被伏地魔挾制。聽命於他。最後死掉的 好像沒寫吧 今天下午看的3d電影,沒有說 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中每集最後的大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