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處不勝寒是什麼意思,高處不勝寒的不勝是什麼意思

2022-03-02 17:42:16 字數 6097 閱讀 1389

1樓:隨風之靈

「高處不勝寒」出自蘇軾(北宋)的《水調歌頭》。現在比喻一些位高權重的人,沒有知心的朋友,經常感覺被別人從高高的位置上推下來.簡單的說就是,站在高高的地方承受不住那裡的風寒.又比喻乙個人在技藝或修為上所達到的極高境界。境界越高,能夠做伴的人就越少,越會感到孤獨與寒冷。

為什麼高處不勝寒?大氣的主要熱源是在地球表面,距離地面越遠,氣溫就越低,氣溫隨著高度增加而降低。難怪,宋朝蘇東坡也發出感嘆:

「高處不勝寒」。在山地,不同海拔高度地點的氣溫也是隨海拔高度降低的,不過在山地的測點與低處平原的測點都接近地面熱源。

為什麼高處不勝寒?大氣的主要熱源是在地球表面,距離地面越遠,氣溫就越低,氣溫隨著高度增加而降低。難怪,宋朝蘇東坡也發出感嘆:

「高處不勝寒」。在山地,不同海拔高度地點的氣溫也是隨海拔高度降低的,不過在山地的測點與低處平原的測點都接近地面熱源。

為什麼也會有這種溫度差別呢?原因是山地凸出於自由大氣中,高山上的溫度除了受本身的地面熱原影響外,還受到自由大氣溫度的調節作用。山越高,山地地面溫度與自由大氣溫度的差值就越大,自由大氣對山地氣溫的調節作用就越明顯。

例如,廬山比九江高出1132公尺,冬季1月平均溫度卻從4.2℃降到-0.2℃;夏季7月從29.

4℃降到22.5℃。冬季降低了4.

4℃,夏季降低6.9℃。我們把兩個地點的溫度差除以它們的高度差(以100公尺為單位),就得到它們之間氣溫的溫度梯度,九江與廬山的溫度梯度1月是-0.

39℃/100公尺,7月是-0.61℃/100公尺。

溫度梯度不僅隨季節變化,而且隨地形具體情況也有很大差異,例如,在秦嶺北坡就小於南坡,北坡年平均溫度梯度-0.45℃/100公尺,南坡卻有-0.54℃/100公尺。

主要原因是在冬季,北坡有冷空氣經常聚集,減少了盆地與高山的溫度差值。北坡冬季月溫度梯度只有-0.34℃/100公尺,而南坡處在冷氣流的北風位置,1月仍有-0.

54℃/100公尺,但在夏季這種情況並不存在,南北坡溫度梯度都是-0.55℃/100公尺。

另外,由於自由大氣的調節作用,高山上的溫度年變化和日變化也是隨高度的增加而減少的,用最熱月溫度減去最冷月的溫度的差值表示年變化,稱為年較差。九江的年較差為25.2℃,到廬山就降到22.

7℃,年較差不僅隨高度減少也可因坡向不同而有差別。秦嶺以北的西安年較差達27.6℃,到華山降到24.

2℃,可是在秦嶺以南的安康年較差只有24.2℃,與華山幾乎沒有差別。當然,這與安康緯度偏南,雲、霧及降水較多的也有很大關係。

2樓:匿名使用者

詩的原意是說越高的地方會越加的寒冷,但是現在這句話是用來形容,人的地位或者能力太高而受到重視的人往往會被別人疏遠,也就是指孤獨寂寞的意思。

3樓:案件考古

高處不勝寒:身居高處受不了寒氣的侵襲。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我要乘風到月亮上去,可是又怕廣寒宮淒冷,身居高處受不了那裡的寒氣的侵襲。

這一想象是新穎奇特的,是用浪漫主義手法表達了「出世」與「入世」的思想矛盾。詞人要「乘風歸去」,說明他對人間現實的不滿。詞中一「欲」一「恐」,深刻地揭示了詞人思想上的起伏變化。

詞人既想在官場上圖強報國,又想遠離官場高層的冷漠、黑暗。

4樓:abcd大案

高處不勝寒的出處在蘇軾的詞《水調歌頭》。

詞的原意是說越高的地方會越加的寒冷,但是現在這句話是用來形容,人的地位或者能力太高而受到重視的人往往會被別人疏遠,也就是指孤獨寂寞的意思。

高處不勝寒的不勝是什麼意思

5樓:平凡中的我

本句詩出自蘇軾的《明月幾時有》,字面上的意思是,越是高處的地方越冷,寓意人在某方面本領,造詣或地位達到登峰造極,就有一定的風險。

6樓:中公教育

勝:能承受,能承擔。不勝:不能承受,不能承擔

「高處不勝寒」現在比喻一些位高權重的人,沒有知心的朋友,經常感覺被別人從高高的位置上推下來.簡單的說就是,站在高高的地方承受不住那裡的風寒.又比喻乙個人在技藝或修為上所達到的極高境界.境界越高,能夠做伴的人就越少,越會感到孤獨與寒冷.

人在高處不勝寒什麼意思

7樓:老王老師**

這句話來自於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高處不勝寒!

這句話有兩層意思,一方面是隨著海拔的公升高,人在高處確實會感覺到氣溫的下降,海拔每上公升1000公尺,氣溫下降6度,所以人到了高處會感到寒冷。

另一層意思是人處在社會的高層,會感受到孤獨與心靈的寂寞,即「曲高和寡」,缺乏與人的溝通與理解,沒有知音,所以會覺得人在高處,不勝寒冷。

8樓:單人青丫

高處不勝寒來自蘇軾的詞。

第一種解釋是:「高處不勝寒」現在比喻一些位高權重的人,沒有知心的朋友,經常感覺被別人從高高的位置上推下來.簡單的說就是,站在高高的地方承受不住那裡的風寒.又比喻乙個人在技藝或修為上所達到的極高境界。境界越高,能夠做伴的人就越少,越會感到孤獨與寒冷。

第二種解釋:地域的原因,例如在山的頂端會感到寒冷。顧名思義高處不勝寒。

第三種解釋:我自己的理解,我覺得人是一種群居生物,很少有人會想要孤獨一生。總想要什麼東西來陪伴,即使是動物也不例外。

這是人的一種本性,於是人在孤獨,此處的孤獨也就是高處,不勝寒就是不想孤獨。所以人在高處會感到寂寞,所以高處不勝寒。

其次,有一種人,他天生有聰明或者在某乙個地方有很擅長的領域和領悟虎滬港疚蕃狡歌挾攻錨,導致沒有人可以與他交流交心,這令他會產生一種另類的「孤獨」,他的知識已經在「高處」,所以他找不到能與他交談知識的人,這難免就會寂寞,也就是「不勝寒」。

最後,還有一種人,權利過大,導致的孤獨,這個不用解釋了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古代皇帝了。

我對人在高處不勝寒這句話最典型的理解就是,人不喜歡孤獨和寂寞,即使只是在某個領域也不例外,沒有人希望地球上只有你乙個人,什麼生物也沒有。

《水調歌頭》,是詞牌名之一,又名《元會曲》、《凱歌》、《台城遊》、《水調歌 》,雙調九十五字,上片九句四平韻、下片十句四平韻。唐朝大曲有「水調歌」,據《隋唐嘉話》,為隋煬帝鑿汴河時所作 。宋樂入「中呂調」,見《碧雞漫志》卷四。

凡大曲有「歌頭」,此殆裁截其首段為之。九十五字,前後片各四平韻。亦有前後片兩六言句夾葉仄韻者,有平仄互葉幾於句句用韻者。

名篇有宋代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宋代陳亮的《水調歌頭·送章德茂大卿使虜》,***的《水調歌頭·游泳》《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等。

( 北宋 )· 蘇軾 《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譯文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

明月從什麼時候才開始出現的?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間。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麼怨恨吧,為什麼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

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賞析此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親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襯自己遺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高處不勝寒是什麼意思?

9樓:孤獨藍天

高處不勝寒

gāo chù bù shèng hán

出處:宋·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兼懷子由》詞:「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釋義:勝:承受,經得起。站在高處經不起風寒。比喻人身居高位感覺到孤單寂寞。

10樓:小虎乖寶貝兒

「高處不勝寒」現在比喻一些位高權重的人,沒有知心的朋友,經常感覺被別人從高高的位置上推下來.簡單的說就是,站在高高的地方承受不住那裡的風寒.又比喻乙個人在技藝或修為上所達到的極高境界。境界越高,能夠做伴的人就越少,越會感到孤獨與寒冷

11樓:匿名使用者

現在比喻一些位高權重的人,沒有知心的朋友,經常感覺被別人從高高的位置上推下來.簡單的說就是,站在高高的地方承受不住那裡的風寒.又比喻乙個人在技藝或修為上所達到的極高境界。境界越高,能夠做伴的人就越少

12樓:匿名使用者

大意是指站的太高,沒有人陪伴,很孤獨。

「高處不勝寒」是什麼意思?

13樓:看我君臨天下

「高處不勝寒」的意思是: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

該句選自宋代詩人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的: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該句的白話釋義是: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間。

蘇軾(2023年1月8日-2023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漢族,眉州人。北宋詩人、詞人,宋代文學家,是豪放派詞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

14樓:洋柿子煎蛋

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

此句出自蘇軾的《水調歌頭》,全文如下: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膾炙人口的中秋詞,作於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節,為作者醉後抒情,懷念弟弟蘇轍之作。

全詞運用形象的描繪和浪漫主義的想象,緊緊圍繞中秋之月描寫 、抒情和議論,從天上與人間、月與人、空間與時間這些相聯絡的範疇進行思考,把自己對兄弟的感情,昇華到探索人生樂觀與不幸的哲理高度,表達了作者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和對生活的美好祝願、無限熱愛。

上片表現詞人由超塵出世到熱愛人生的思想活動,側重寫天上 。開篇「明月幾時有」一句 ,借用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詩意,通過向青天發問 ,把讀者的思緒引向廣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以下數句,筆勢夭矯回折,跌宕多彩。它說明作者在「出世」與「入世」,亦即「退」與「進」、「仕」與「隱」之間抉擇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態。以上寫詩人把酒問月,是對明月產生的疑問、進行的探索,氣勢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幾句,寫詞人對月宮仙境產生的嚮往和疑慮,寄寓著作者出世、入世的雙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寫詞人的入世思想戰勝了出世思想,表現了詞人執著人生、熱愛人間的感情。

下片融寫實為寫意,化景物為情思,表現詞人對人世間悲歡離合的解釋,側重寫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三句,實寫月光照人間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兩句,承「照無眠」而下,筆致淋漓頓挫 ,表面上是惱月照人 ,增人「月圓人不圓」的悵恨,骨子裡是本抱懷人心事,借見月而表達作者對親人的懷念之情 。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三句,寫詞人對人世悲歡離合的解釋,表明作者由於受莊子和佛家思想的影響,形成了一種灑脫、曠達的襟懷,齊龐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為社會現象的人間悲怨、不平,同月之陰晴圓缺這些自然現象相提並論,視為一體,求得安慰。結尾「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轉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包括自己的兄弟 ),發出深摯的慰問和祝願,給全詞增加了積極奮發的意蘊。詞的下片,筆法大開大合,筆力雄健渾厚,高度概括了人間天上、世事自然中錯綜複雜的變化,表達了作者對美好 ,幸福的生活的嚮往 ,既富於哲理,又飽含感情。

這首詞是蘇軾哲理詞的代表作。詞中充分體現了作者對永恆的宇宙和複雜多變的人類社會兩者的綜合理解與認識,是作者的世界觀通過對月和對人的觀察所做的乙個以區域性足以概括整體的小小總結。作者俯仰古今變遷,感慨宇宙流轉,厭薄宦海浮沉,在皓月當空 、孤高曠遠的意境氛圍中 ,滲入濃厚的哲學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達到了人與宇宙、自然與社會的高度契合。

「高處不勝寒」的意思是什麼,高處不勝寒是什麼意思啊

高處不勝寒 勝 承受,經得起。站在高處經不起風寒。比喻人身居高位感覺到孤單寂寞。現在也比喻一些位高權重的人,沒有知心的朋友,經常感覺被別人從高高的位置上推下來.簡單的說就是,站在高高的地方承受不住那裡的風寒.又比喻乙個人在技藝或修為上所達到的極高境界。境界越高,能夠做伴的人就越少,越會感到孤獨與寒冷...

什麼叫高處不勝寒,低處不勝閒,高處不勝寒是什麼意思

高處不勝寒的意思是 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現在經常比喻乙個人在技藝或修為上所達到的極高 境界。境界越高,能夠做伴的人就越少,越會感到孤獨與寒冷。這句詩出自宋朝詩人蘇軾的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 原文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譯文 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

成語 「高處不勝寒」是什麼意思啊

高處不勝寒 現在比喻一些位高權重的人,沒有知心的朋友,經常感覺被別人從高高的位置上推下來 簡單的說就是,站在高高的地方承受不住那裡的風寒 又比喻乙個人在技藝或修為上所達到的極高境界。境界越高,能夠做伴的人就越少,越會感到孤獨與寒冷。出處 出自蘇軾 北宋 的 水調歌頭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