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的來歷,中元節的由來是什麼?有什麼典故嗎?

2022-02-19 22:16:49 字數 5282 閱讀 8449

1樓:湯正清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道教的說法。

2樓:基泥太妹

中元節的根源有二:第一,古四時祭中之秋嘗;第二,祭月。

一 、秋嘗:秋收祭祀先祖,過時不祭則失人子之道。嘗者,以七月而嘗黍稷。

此為宗廟之祭。夏商周之四時祭不一,唯有秋嘗歷三代而不改。並非無因。

周秦之際,禮制更迭。一廟之士和無廟之庶民皆有三伏立秋則嘗粢盛酌傳統啦。也就是祭祖嘗新迎氣之節的最一開始的形式。

這個時間並不是完全固定的。

二、 祭月:大家都知道八月十五祭月,其實原來每月十五都有跳月之說。朔望定支。

後來,只有正月,七月,八月,十月這個四個月份,後來有了道教,就變成天地水三官三元節外加秋分中秋節。月亮代表陰氣,人無陰不能成。所以需要祭月。

但是傳到後來,男子一般是不要求拜月的,尤其修乾道的。只不過十五前後,兩氣不一樣而已。

3樓:秒兔**

中元節也稱之為「鬼節」,這一天人們要祭祀先人,傳說這天是地獄開門值日,已故的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也是鬼節。

中元節的由來是什麼?有什麼典故嗎?

4樓:充電器大俠

一、中元節的由來: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節又稱「鬼節」或「孟蘭盆會」。根據五雜俎的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

」修行記說:「七月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

佛教也在這一天,舉行超渡法會,稱為「屋蘭瑪納」(印度話ullambana)也就是「孟蘭會」。孟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布絕食物給孤魂野鬼。

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因而中元節和孟蘭會便同時流傳下來。

二、中元節的典故

中元節源於目蓮救母的故事:「有目蓮僧者,法力巨集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

目蓮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

據說當時目蓮在陰間地府經歷千辛萬苦後,見到他死去的母親劉氏,發現她受一群餓鬼折磨,目蓮想用缽盆裝菜飯給她吃,菜飯卻被餓鬼奪走。目蓮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蓮的孝心感動,授予其盂蘭盆經。

按照指示,目蓮於農曆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挨餓的母親終於得到了食物。為了紀念目蓮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即我們現在所說的「中元節」。

5樓:不是苦瓜是什麼

中元節由上古時代「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演變而來。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公尺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道教的說法。道教認為七月半是地官誕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將七月半秋嘗祭祖節稱為「中元節」;佛教中稱為「盂蘭盆節」。在統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節開始興盛,並且逐漸將「中元」固定為節名相沿迄今。

中元節與上元節、下元節合稱「三元」。

中元節,不少人會在舊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間,擇日以酒肉、糖餅、水果等祭品舉辦祭祀活動,並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順利。

民間相信,祖先會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孫,所以需要祭祖。這種祭祖行為是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的傳統倫理的一種體現,是一種感德祖先文化傳統。時逢小秋的農作物收穫,也正好把豐收的喜悅與祖先分享,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中旬傍晚時分舉行。

6樓:學姐

農曆新年,俗稱「鬼節」,從農曆七月初一日開始,持續乙個月到七月三十日。佛教和道教對這個節日的意義有不同的解釋。佛教強調孝道;道教注重「普度」,為從陰間釋放出來的無主靈魂。

佛教的春節慶祝活動被稱為「平安節」。慶祝春節不僅是為了祭拜死去的親人。對佛教徒來說,今天也是紀念和讚美他孝順的日子。

目連的母親獲救的故事來自《大藏經》(佛教從印度傳入)。根據《大藏經》的記載,目連在陰間經歷磨難後見到了死去的母親。一群餓鬼折磨,目連用鍋給她吃公尺飯,但飯卻被餓鬼拿走了。

目連向佛陀求助。佛陀被穆廉的孝順所感動,並被授予平安。根據指示,7月15日,目連用一碗罕見的水果來祭拜她的母親。

飢餓的母親終於得到了食物。為了紀念目連的孝道,佛教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

道教認為,從農曆七月開始,陰間開啟了鬼門關,釋放鬼門關到人間接受祭祀。為了避免鬼神的干涉,於7月15日設立「中原普渡」,供奉食物,燒紙以安撫無主者。盂蘭盆會是佛教曆法中的乙個重要儀式。

例如,每年7月15日舉行。因此,春節也被稱為「盂蘭盆會」。

7樓:匿名使用者

士大夫對方是個電飯鍋大富豪的

中元節的來歷

8樓:求小宸舒誠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

「鬼節」,俗稱「七月半」(有些地區為十三或十四)。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習俗。送祖時,紙錢冥財燒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

同時,在寫有享用人姓名的紙封中裝入錢紙,祭祀時焚燒,稱「燒包」。年內過世者燒新包,多大操大辦,過世一年以上者燒老包。

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紙錢祭奠亡人,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中元節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內死的稱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稱老亡人。

迷信說新老亡人這段時間要回家看看,還說新老亡人回來的時間並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後回。因此要分別祭奠。燒紙錢的時間選晚上夜深人靜,先用石灰在院子裡灑幾個圈兒,說是把紙錢燒在圈兒裡孤魂野鬼不敢來搶,然後一堆一堆地燒,燒時嘴裡還要不住地念叨:

「某某來領錢。」最後還要在圈外燒一堆,說是燒給孤魂野鬼的。亡人們回去的這一天,無論貧富都要做一餐好飯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9樓:匿名使用者

中元節源於早期的「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七月半」的產生可以追溯到遠古的農事豐收時祭,以及與之相關的祖靈崇拜。

古時人們對於農事的豐收,常寄託於神靈的庇佑。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四祭》中雲:「古者歲四祭。

四祭者,因四時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蒸。」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秋嘗」在其中十分重要。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人們舉行向祖先亡靈獻祭的儀式,把時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後自己品嚐這些勞動的果實,並祈祝來年的好收成。

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秋嘗祭祖的活動,先秦時代已有之;起初,「秋嘗」的日期並不確定,後來逐漸固定在七月十四/十五前後,一般是立秋後第乙個月圓的望日,秋氣新來的陰盛之時。

而「七月半」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之後道教的說法。道教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大帝」,他們是天帝派駐人間的代表,分別在「三元日」為天帝檢校人間功罪以定賞罰:天官為正月十五上元賜福,地官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則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

地官所管為地府,所檢的重點自然是諸路鬼眾了。所以中元之日,眾鬼都要離開冥界,接受考校,有主的鬼回家去,沒主的就遊蕩人間,徘徊在各處找東西吃。在統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節開始興盛,並且逐漸將「中元」固定為節名。

鬼節的來歷故事

10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節日源於早期的「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七月半」的產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先崇拜與農事豐收時祭。古時人們對於農事的豐收,常寄託於神靈的庇佑。

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初秋的「秋嘗」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人們舉行向祖先亡靈獻祭的儀式,把時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後自己品嚐這些勞動的果實,並祈祝來年的好收成。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道教的說法。道教有「三元說」,「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來。

七月十四/十五祭祖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均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祭祖大節。

11樓:老擺賊溜

1、地藏菩薩

關於鬼節的來歷,傳說地藏菩薩,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閻王爺」,他的母親去世後來到陰朝地府,被關在牢房裡少不得受十八層地獄的種種折磨。

地藏菩薩是個孝順的兒子,看到母親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這天竟恂私情,讓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門開啟放他母親出來。

誰知這一開牢門不要緊,牢房中的小鬼們蜂擁而出跑到人間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亂竄」之說。

那些跑回家鄉的鬼紛紛向家人索要錢財以便回去用來生活和打通關節希望早日托生。後來人們把這一天就定為「鬼節」。

2、寒衣節的傳說

關於「寒衣節」的來歷,各有千秋,說法各一,最經典的說法源於「孟姜女」的民間故事傳說。據傳說,孟姜女新婚燕爾,丈夫就被抓去服徭役,修築萬里長城。

秋去冬來,孟姜女千里迢迢,歷盡艱辛,為丈夫送衣禦寒。誰知丈夫卻累死在工地上,並被埋在城牆之內。

孟姜女悲痛欲絕,指天哀號呼喊,感動了上天,哭倒長城40裡。

她最終用咬破手指「點血入骨」的方式找到了丈夫屍體,並用帶來的棉衣重新裝殮安葬。由此而產生了「寒衣節」。

在濟南市長清境內的長城村邊就有孟姜女哭倒長城後自盡的紅石江(過去這條河不叫紅石江,因為孟姜女投江後,河水變成了紅色,就給這條河改名為紅石江)。

當地孟姜女的傳說有近代出土的碑刻為證,以及百姓的口碑相傳。2023年前,村里還有孟姜女廟。

只可惜孟姜女廟在「文革」期間就被毀了,當年廟毀得片瓦不留,好在後來在村里有人找到了一塊有歷史見證價值的石碑。

壯族中元節的來歷

12樓:卷兒

在廣西桂林的壯族,與柳州賀州河池地區的壯族人一般統稱為「北壯」,他們的中元節一般提前一天,也就是在農曆七月十四過,又叫「七月半」。這源於乙個陽朔壯族人民的傳說,相傳以前廣西老百姓也在農曆七月十五過節。

到宋朝壯族英雄儂智高因不滿朝廷苛捐雜稅和強力欺壓而率領族人起義,桂林陽朔的壯族首領莫一大王也揭竿而起配合儂智高起義,相傳莫一大王法力高強,德高仁重,當地壯族人紛紛投奔聚集,宋朝當局害怕至極,派重兵來陽朔鎮壓莫一大王起義軍,

莫一大王為了補充兵員,便施法在後山的竹林裡,給每一株竹子的每一節裡都孕育乙個士兵,需要做法81天,到期便有千軍萬馬奔騰人間,為了保密他沒有告訴任何人。

當做法中期的一天,莫一大王的妻子因為到後山砍柴,不小心砍到一株竹子,發現裡面居然有乙個個尚未睜開眼的小人,大驚失色之下把這個情況告訴了鄰居,

隨後逐漸傳到了官兵耳裡,於是宋兵提前到農曆7月14這天大舉進攻莫一大王,莫一大王因準備不夠而兵敗被俘就義,起義失敗,莫一大王被壯族人葬在陽朔縣高田鎮沙子溪村旁的白虎山下,

為了紀念莫一大王,壯族人把中元節定在了7月14這一天,每年清明時節漫山紅彤彤的杜娟花似乎在訴說著壯族人民不屈不饒的民族精神。

中元節是什麼來歷,中元節的來歷

七月半 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 中元節 則是源於東漢後道教的說法。分享中元幽影倩,月圓引魂歸,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也是中國傳統的鬼節之一。中元還是重要的 八節 上元 元宵節 清明 立夏 端午 中元 中秋 冬至和除夕 之一。中元節也稱之為 鬼節 這一天人們要祭祀先人,傳說這天是地獄開門...

中元節的來歷是什麼?中元節禁忌有哪些

中元節禁忌中元節禁忌1 傳說這一天的子夜時分,陰氣特別重,停留於荒郊野外會看到百鬼夜行的奇觀,所以在鬼節的時候大家要早點回家呆著。中元節禁忌2 不要把兩根筷子插在飯 這好比香插在香爐上,是祭拜的模式,那個會以為是你在招他來分享食物。中元節禁忌3 不可去危險水域戲水,傳說中 水鬼 會找人當替死鬼,以便...

什麼是中元節啊,什麼是中元節???

中元節中元節又稱亡人節 月半。農曆七月十五為中元節。民間普遍開展祭祖活動。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 紙錢祭奠亡人,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中元節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內死的稱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稱老亡人。迷信說新老亡人這段時間要回家看看,還說新老亡人回來的時間並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