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得天下除了漢初三傑外功勞最大的還有誰

2022-02-10 18:27:50 字數 4290 閱讀 3718

1樓:相識在雨季

韓信功勞當屬是最大。還是歷史上唯一乙個封個候。王。將的兵仙[兵神]。其次是蕭柯,張良還有一些功臣。

漢初三傑,蕭何、張良、韓信的功勞排序是怎樣的?

2樓:不知道幾千里也

蕭何排第一,張良第二,韓信第三。蕭何無論在前期的主持後勤還是後期的制定國策都是最大功臣,韓信也是他慧眼識英雄留下的。

3樓:htf的生活回答

韓信最大、蕭何第

二、張良最後。韓信帶兵打仗,攻占城池,功勞最大。蕭何的計謀更多,因此排名第二。張良相較於二者,功勞較少,因此排名最後。

4樓:遙望燕園

劉邦提出「漢初三傑」時,是按照三人的出身排序的,世家出身的張良排第一,秦吏出身的蕭何排第二,無業遊民出身的韓信排第三,但若按功勞來排行,怕是韓信應該排第一,因為韓信是被封王的,劉邦部將中,因功勞被封王的僅有三人,即韓信、劉賈和盧綰,這三人也應是武將中功勞最高的三個,除此三人,所有文臣武將中,劉邦認為功勞第一的,當屬一直鎮守後方的蕭何,剩下的乙個主要承擔謀臣角色的張良,就只能屈居韓信、蕭何之後了。

漢初三傑是指哪三個人?

5樓:

「漢初三傑」指西漢建立時張良、蕭何、韓信這三位開國功臣。

漢高祖劉邦曾問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領。劉邦遂說:「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於三個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

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6樓:史學鑑未來

漢初三傑:韓信蕭何張良,對於劉邦來說,誰更重要一些?

7樓:歷史映像機

漢初三傑中,蕭何張良進了《史記》世家,為何韓信只能在列傳?

8樓:

指西漢建立時張良、蕭何、韓信,三位重臣

9樓:地獄業火

漢王劉邦滅項楚後,問臣下自己何以得天下。群臣曰項羽對下屬仁慈而漢王動輒斥責部下,然之所以漢王能得天下,為之項羽乃婦人之仁,據其地而不分封部將;漢王而能使大將就地而封,從而奮力為漢。(偶認為此分析也是有理的)

然漢王曰: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安撫百姓,籌集糧草,吾不如蕭何;統帥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克,吾不如韓信。三人皆為我用也。項羽獨有范增,而不能用也。

此話概括了漢勝楚的原因,也奠定了漢初三傑的地位。

清朝末年,群雄並起,項羽起於楚地,劉邦起於沛縣,巧合的是少年時都見過秦始皇盛儀出巡的場面,乙個是「吾將取而代之」,乙個是「大丈夫該當如此」,均是君臨天下的人物。後兩人共奉楚懷王,並結拜為兄弟(後面兄弟相爭,聯想起一千年以後的成吉思汗和扎木合),分路共擊咸陽。項羽遇秦軍主力,殺宋義,破釜沉舟擊敗秦軍,殺20萬秦降卒,眾諸侯奉為霸主。

劉邦受阻較小,先入咸陽,約法三章收買人心,遣軍守關中要塞。項王至,怒之,駐霸上,誓擊之。後設下鴻門宴,劉邦赴宴安然返回,項羽入咸陽,火燒阿旁宮,殺秦民,失民心。

之後項羽自封西楚霸王,大封天下18王,劉邦封漢王歸蜀地,只帶三萬兵而歸。

自數月後劉邦出兵定三秦,到垓下之戰霸王自刎,前後27月,楚漢相爭的歷史成就了三傑的功就。

張良少年曾遣力士捶擊秦王,後得黃石公真傳,學得師帝王之計,位居三傑之首,也是劉邦最尊敬的人物。鴻門宴時曾內通項伯幫劉邦渡過難關,後為漢王討得整個漢中之地,以及後漢軍彭城兵敗時,定下楚漢相爭必持久,分封韓信、彭越、英布三王以共擊楚軍的謀略,得出楚必敗,穩定漢軍軍心。子房被後世謂為謀聖。

蕭何自劉邦沛縣起兵時就跟定漢王。其實最早他的名望還在劉邦之上,之所以舉劉邦為首領,可能是他沒有劉邦那種君臨天下的大志。而且局勢不明,帶頭的有誅滅九族的危險,不能不說有這種考慮。

蕭何自劉邦初入咸陽時就注意儲存地理文圖,後來的月夜追韓信,保舉韓信為大將。最能體現其相才的地方是楚漢相爭前期漢軍劣勢,不斷的被消滅時,能從巴蜀之地不斷的補充新的兵員,且使蜀地不亂。這些均為蓋世奇功也。

最值得說的是韓信。他年少有大志,甘受胯下之辱,葬母於開闊高地之中,「當有百戶相擁」。初投項羽,後歸漢王後,拜為大將,自初定三秦,至垓下之戰士面埋伏滅項羽,前後八次大的戰役全勝,更有明修暗道、暗渡陳倉;背水一戰;十面埋伏等戰爭中的經典,打下了漢朝的半壁江山。

可惜的是他始終是將才,而沒有做帝王的氣勢,門下數次說自立為王而不為所動,最終身首異處。

漢初三傑由於不同的個性,最終結局也各不相同。張良為帝王師,地位最尊,而且後懂得臣子之道,大隱隱於朝,劉邦死後呂后仍敬之,結局最好;蕭何伴君佔佔驚驚,甘願派子孫上前線為質,搶占田地自壞名聲,以取得劉邦的信任,這些比韓信好多了,雖免不了鋃鐺入獄,尚能善終;韓信的下場最慘,居功自傲,討求封號,又尚有愚忠,無帝王之氣魄,最後軟禁於朝時迫不得已私通外將謀反被誅(說迫不得已是指此時反漢他已無兵,和以前帶兵時相差太多;他強在帶兵打仗,而不是在謀略)。

自古亂世出英雄。漢初有這三位不世出的英傑,當漢有天下。雖楚霸王力拔山兮氣蓋世,如之奈何?

幫助劉邦統一天下的漢初三傑,為何只有張良得到了善終?

10樓:暮月何歸

劉邦之所以能夠成就偉業,漢初三傑功不可沒而,蕭何、韓信、張良居功至偉,史家稱為「漢初三傑」。然而他們三個作為大功臣,最後的結局卻是有很大的差別。最終得到善終的,卻只有張良乙個人。

這是為何?

第一點,張良一直就沒有過兵權,他的定位一直是乙個謀士,而不是乙個將軍。想要謀反,先決條件就是有自己的軍隊。劉邦正是明白這點,所以才沒有針對張良。

張良正因為是個謀臣,所以他的政治嗅覺非常的敏銳。他給人的感覺是非常的孤僻,很多人都對他敬而遠之。

第二點,張良是乙個不慕名利的人。他不是因為害怕劉邦猜忌自己所以才不敢持有太多權力,而是因為他信仰的是黃老之學。劉邦一路跟著他,自然知道他的性格。

這個乙個清靜無為的人,哪怕是有人舉報他想要篡位,估計劉邦都不會信。至於他成為別人的**,這個可能性也不太大。因為他在成為諸侯之後,沒多久就主動請辭了,理由是要在家安心修行。

第三點,張良可以算是劉邦的救民恩人,劉邦對他是非常尊敬的。面對其他人,劉邦會殺掉以絕後患。而面對張良,只要他沒有想要反叛的心思,劉邦是不會動他的。

畢竟劉邦雖然是君主,但他更是乙個有感情的人,他還是懷有感恩之心的。最重要的是張良從來就沒有以救命恩人的身份自居,這讓劉邦對張良的評價再次提高了幾分。

11樓:淵博小濤

在劉邦統一天下的期間,聽取了張良很多話,所以統一天下張良功不可沒

12樓:麥苗在成長

張良懂得功高震主的危害,在劉邦稱帝後他不貪戀權勢,在極盛時期就逐漸退隱了。

13樓:鐵鎚妹妹說娛樂

和他的身份定位有一定的關係,他是個謀士。

14樓:伯納烏國王

因為張良雖然做出的功勞最大,但是它並不像蕭何一樣貪功,也不像韓信一樣對劉邦抱有逆反情緒。

15樓:蘇幕遮

張良沒有得到劉邦的針對,是因為張良手中沒有兵權,張良沒有起兵造反的能力,曹操很放心,還有就是張良淡泊名利,性格孤僻,他是乙個謀士他對政治方面具有敏銳的嗅覺,所以他知道怎麼做能夠讓曹操對自己不抱有遲疑的態度。

張良只是一介謀士,從來沒有擁有過兵權,所以他對劉邦不存在有威脅,而且張良性格高傲,人們都對他敬而遠之,也正是他孤僻的性格才會讓劉邦對他如此放心。如果張良和朝廷中的大臣來往密切,會讓劉邦對張良產生誤會,不過張亮的地位也不低,必須要看別人的臉色,也不需要和其他人太過親近,這也是他保命的乙個方法。張良從不看重金錢和名利,手中也沒有很大的權利,劉邦深知張良的性格是怎樣的,劉邦堅信張良對自己的忠心,從來沒有懷疑過。

張良是劉邦的救命恩人,劉邦自己心中很感謝張良,所以這個感激之情劉邦是記在心裡的,面對其他的人,只要對劉邦存在威脅,他就會把他殺掉以絕後患,但是面對張良,劉邦是不會殺他的,就連呂后都很喜歡張良,從來沒有找過張良的事情。

後來張良請辭退隱,他找了乙個離老師家不到三十里的地方開辦了學堂,成了乙個教書先生,以後的畢生都致力於教書行業。張良知道功高蓋主的後果,所以他避免了所有讓劉邦懷疑自己的可能性,漢初三傑,也只有他得善終。

16樓:

因為張良這個人一只不過是個謀士,並不會上戰場。

17樓:可愛芹子丶

因為他在其位謀其職,不會過多的去想那麼多不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情,所以他才會有善終。

為什麼說劉邦和朱元璋白手起家,得天下最難

當然了,劉邦和朱元璋其實也是有共同點的,你比如說這兩個人在成功了之後,對自己的這些手下們基本上都沒有太多的好臉色,只不過朱元璋做的更過分一些。劉邦在成功之後也是把曾經的一些有功之臣殺的差不多了,例如韓信還有其他的一些諸侯王等等。朱元璋就更不要說了,是歷史上出了名的殺功臣的帝王。也不是最難,就是說,起...

跟隨劉邦打天下的功臣有哪些,幫劉邦打天下的所有功臣有哪些

很多很多。比如說 漢初三傑 的蕭何 張亮 韓信。還有陳平 周勃 張耳 夏侯嬰 樊噲 彭越 英布 季布等等。幫劉邦打天下的所有功臣有哪些 我想知道幫助漢高祖劉邦打天下的名人有哪些 很多很多 謀臣 張良 蕭何 酈食其 王陵 陳平 曹參武將 韓信 英布 彭越 周勃 夏侯嬰 樊噲其他內分不清的還容有 酈商 ...

劉邦認為他得天下的原因是什麼 你有什麼看法

劉邦曾說過 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物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番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意思是 籌畫謀略,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 在後方安定國家,安撫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