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仿韓信之謀的馬謖因何會一敗塗地

2022-02-05 23:33:50 字數 5001 閱讀 4573

1樓:滿屋新鮮事

馬謖失街亭,不僅讓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也給蜀軍北伐蒙上一層陰影,其實馬謖失街亭非常可惜,按理說他完全可以打勝仗的,擊敗張頜不是難事,而且仔細看馬謖在街亭的排兵佈陣,完全符合古代名將用兵之道,因為當年韓信也是這樣操作的。

馬謖在街亭抵禦張頜大軍來攻,其實他的主要任務不是守,而是進攻,因為趙雲和鄧芝守在箕谷用來牽制敵人,所以馬謖需要先聲奪人,也就是在跟張頜交戰時,一鼓作氣擊敗敵人,在主力部隊到來之前振奮蜀軍的士氣,所以馬謖急於打勝仗,並沒任何問題。

再看馬謖的排兵佈陣,跟韓信當年幾乎一樣,街亭能夠駐軍的只有兩個地方,一是山下的城市,二是山上,很明顯山上更好,因為山下的城市年久失修,根本無險可守,而駐軍山上可以居高臨下,兩軍交戰時就佔了地利優勢,但有人會問,山上沒水啊?

馬謖駐軍的山上的確沒水,可馬謖又沒打算一輩子駐紮在上面,他只是要選擇地利優勢,迅速擊敗張頜而已,在山頂無論是射箭、衝殺都很有優勢,而且士兵們知道山頂無水,更能拼死衝殺,這跟"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相同,斷絕了後路,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戰法。

馬謖不愧是飽讀兵書之人,他在街亭的排兵佈陣完全符合古代名將用兵之道,但為什麼他仍舊一敗塗地呢?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就是王平跟馬謖不合,王平一直建議馬謖在山下駐軍,兩個領導人不合,這份情緒就會傳給士兵,人心不齊,士兵的戰鬥力自然就大打折扣了。

其二是馬謖模仿韓信時,沒一真正搞清楚韓信"背水一戰"的精髓,當時韓信一邊在河畔列兵,同時還派人埋伏在山谷兩邊,等趙軍出來時做夾攻,而且韓信還派出另一支人馬混進趙軍城內,爬到城上把趙軍的旗幟換成漢軍的,這樣一來趙軍就心慌了,韓信在河邊的列兵只是一個幌子,如果沒有另外兩步行動,韓信單靠在河邊列陣,自然也會戰敗的。

反觀馬謖的"背水一戰",只是斷了士兵們的退路,而沒有其他步驟震懾敵人的內心,儘管沒了退路的士兵會拼死衝殺,但終究不能達到"以一當十"的效果,而且馬謖也高估了蜀軍的戰鬥力,劉備攻打東吳時,幾乎被蜀漢的精銳折損光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帶出來的士兵,都是走蜀中的新兵,而張頜的軍隊久經沙場,兩者交戰馬謖自然就吃虧了。

總而言之,馬謖在街亭的排兵佈陣雖然符合兵法,但卻沒有考慮實際情況,能夠"置之死地"卻不能"後生",戰敗之後也就淪為紙上談兵的典型了,假如馬謖戰神了張頜,恐怕就成了韓信第二咯。

2樓:步餘年

我覺得最主要的就是他個人,也就是採取了這個措施,但是當時的時代背景,然後具體的情況都和韓信的時候不一樣,所以從這一點上來看,他會一敗塗地,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畢竟他是學習韓信,實際上只是模仿,沒有學到真正的東西。

3樓:不知道幾千裡也

因為他沒有因地制宜,忽略了山上沒有水源這個重大問題,所以沒有效仿成功。

4樓:猜火柴

馬謖雖然善談兵法,並且講的還是頭頭是道,就連諸葛亮也都很是賞識他。但是馬謖會的也僅是紙上談兵,沒有實戰經驗,所以他在效仿韓信之謀的時候也不過是東施效顰,最終只能一敗塗地。

5樓:大明山的臭蟲

韓信的部隊和馬謖的部隊處境不同,而且操作野不一樣,韓信派出部隊抄家,馬謖沒有。

歷史與文學的區別與聯絡

6樓:天天天藍

(一)、聯絡

1、 文學真實儲存了歷史的肉身

文學真實是對歷史真實的一種有益補充,為乾巴巴的時間、地點、事件補上鮮活的人物和生動的內心,為“人事”補上“人生”。只有人事沒有人生的歷史太單調了。好的歷史著作,也多采用文學的手法來增添歷史敘事的魅力。

2、文學書寫成了歷史教益的一部分

**和歷史是兩個世界,不能重合,但有時**也起著歷史教化的作用。

魯迅曾說過,“我們國民的學問,大多數卻實在靠著**,甚至於還靠著從**編出來的戲文。”這是對中國社會的一種深切觀察。

3、文學不同於歷史,文學源於歷史,經過文學的加工,歷史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同時歷史又給了文學創作更多的源泉的靈感。

(二)、區別

1、定義不同:

歷史:廣義的“歷史學”是對“史”進行同時合訓而產生的“史有二義”的統一體。包括:

完全獨立於人們的意識之外的人類過往社會的客觀存在及其發展過程;歷史學家對這種客觀存在和過程及其規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

狹義上的史學專指後者。歷史狹義上的史學是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的屬於觀念形態的東西的統一體。

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態。詩歌、散文、**、劇本、寓言、童話等不同體裁,是文學的重要表現形式。

文學以不同的形式即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作為學科門類理解的文學,包括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及新聞傳播學。

2、**不同:

歷史:歷史隨時產生,是人們在過去自由活動的如實記錄。它存在的意義是,讓人們總結過去,充實未來的生活,以史為鑑,借古論今。

文學:文學是意識的產物,生活的反映,文學是客觀的東西到了人的頭腦中後,人重新組織編出用文字表達出來的東西。

3、性質不同:

歷史:歷史完全獨立於人們的意識之外的人類過往社會的客觀存在及其發展過程;歷史學家對這種客觀存在和過程及其規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

就其性質而言,因歷史學家們考察的角度和出發點的不同,而有“活動”說、“學問”或“學術”說、“知識體系”說、“科學”說、“藝術”說和“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說、“整合”說等等不同的界定。

文學:是一種將語言文字用於表達社會生活和心理活動的學科,屬社會意識形態範疇。

7樓:告別安琪

歷史是文學的一個側面面,文學記錄歷史。

就像魚兒和水的關係,歷史就是水,文學就是魚。沒有文學歷史照樣存在,但缺少思考;沒有歷史文學根本無從談起。

文學:文學是語言文字的藝術(文學是由語言文字組構而成的,開拓無言之境),往往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稱作體裁)表現內心和再現一定時期,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

由於出版和教育的進步以及社會的全面發展,已經失去其壟斷地位成為大眾文化的一支。產生了所謂的嚴肅文學和通俗文學或大眾文學之分。

歷史: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正因為如此,當年胡適才說:“歷史就像一個小姑娘,你愛怎麼打扮就怎麼打扮。”這裡的“歷史”一詞,嚴格說來,應該是狹義歷史學的含義。

也因此,我國古代優秀的史學家們特別重視“史德”——“善惡必書”、“析理居正”,通俗地說,就是實事求是地記錄、公正客觀地分析論斷。

8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

1. 過去事實的記載。 《三國志·吳志·吳主傳》“納 魯肅 於凡品,是其聰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裴松之 注引《吳書》:

“[ 吳王 ]志存經略,雖有餘閒,博覽書傳歷史,藉採奇異,不效諸生尋章摘句而已。” 2. 指已過去的事實。

*** 《農業合作化的一場辯論和當前的階級鬥爭》:“我們的目的就是要使資本主義絕種,要使它……變成歷史的東西。” 3.

經歷。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回:“這便是野雞道臺的歷史了。

” 清 黃人 《<錢牧齋文抄>序》:“其文乃雄奇變化,隨其一生之歷史而自為風氣。” 老舍 《駱駝祥子》二一:

“ 夏太太 大概不會留著個知道她的歷史的僕人。” 4. 指自然界和社會的發展程序。

金一 《文學觀》:“從古帝王之業,真能赤手開創而無所憑藉者,歷史上,多不過三四人。” *** 《中國人民大團結萬歲》:

“ 中國 的歷史,從此開闢了一個新時代。” 菡子 《源遠流長》:“歷史在發展著,豐富著。

” 5. 指歷史學科。 魯迅 《書信集·致曹聚仁》:

“ 中國 學問,待從新整理者甚多,即如歷史,就該另編一部。”

編輯本段詞語意義

廣義歷史: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歷史:

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歷史的學問,簡稱史學。

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歷史學:世界上一切科學都可以稱為歷史學。

(“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馬克思·恩格斯) 狹義歷史學:研究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

歷史,或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與倫理、哲學和藝術同屬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歷史的第二個含義,即對過去事件的記錄和研究,又稱為“歷史學”,或簡稱“史學”。

隸屬於歷史學或與其密切相關的學科有年代學、編纂學、家譜學、古文字學、計量歷史學、考古學、社會學和新聞學等,參見歷史學。記錄和研究歷史的人稱為歷史學家,簡稱“史學家”,中國古代稱為史官。記錄歷史的書籍稱為史書,如《史記》《漢書》等,粗分為“官修”與“民載”兩類。

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絡。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而狹義的歷史則必須以文字記錄為基礎,即文字出現之後的歷史才算歷史,在此之前的歷史被稱為史前史。

與人類社會相關的歷史,又可以稱為人類史或社會史,而脫離人類社會的過去事件稱為自然史。一般來說,歷史學僅僅研究前者,即社會史。

文學是指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的藝術,包括戲劇、詩歌、**、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稱作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和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

相關書籍

文學起源於人類的生產勞動。最早出現的是口頭文學,一般是與**聯結為可以演唱的抒情詩歌。最早形成書面文學的有中國的《詩經》、印度的《羅摩衍那》和古希臘的《伊利昂紀》等。

歐洲傳統文學理論分類法將文學分為詩、散文、戲劇三大類。中國先秦時期將以文字寫成的作品都統稱為文學,魏晉以後才逐漸將文學作品單獨列出。現代通常將文學分為詩歌、**、散文、戲劇四大類別。

文學, 是一種將語言文字用於表達社會生活和心理活動的學科。其屬於社會意識形態之藝術的範疇。 文學是語言文字的藝術(文學是由語言文字組構而成的,開拓無言之境),是社會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

由於出版和教育的進步以及社會的全面發展,已經失去其壟斷地位成為大眾文化的一支。產生了所謂的嚴肅文學和通俗文學或大眾文學之分。

我個人認為,歷史是已經發生過的事,是真實存在的,而文學很大程度上是杜撰的,也許會有一定的歷史依據,文學存在於歷史之中。

如何看待韓信受胯下之辱,韓信胯下之辱的啟示是什麼?

欲成大事者,需忍常人之所不能忍。胯下之辱對於 乙個大丈夫而言是極致的侮辱,但是韓信忍下了,體現了韓信的大將風度,從這件小事我們可以初窺韓信日後叱吒戰場的英姿。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雖然當時受胯下之辱是艱難的,但是日後韓信發達了之後,也對那些當天侮辱自己的鄉霸流氓進行了懲罰。可見韓信並非真正意義的君子,而...

韓信甘受胯下之辱你是如何理解的韓信如何受胯下之辱的?

韓信胯下受辱是一件歷史上很有名的事件。當時,韓信雖然衣食無著,但還經常隨身佩著一把祖上留傳下來的寶劍,擺出一副貴族子弟的架子,維持著自己僅有的自尊。淮陰城裡有個屠夫的兒子故意羞辱韓信,他在鬧市裡攔住韓信說 你雖然身材高大,常帶刀佩劍,不過是個膽小鬼。他當著眾人的面對韓信挑釁道,你不怕死,就抽劍刺我 ...

為何劉邦對於韓信之死的態度是「且喜且憐之」?

韓信軍事上天才 謀略上天才 政治上人才,和劉邦這種政治上天才 謀略上天才 軍事上人才的人不相上下,韓信其實是劉邦生命中最難對付的乙個對手,對於韓信的死,劉邦是樂見其成的。但同時,中國人講,惺惺惜惺惺好漢惜好漢 劉邦見到韓信的死,大有兔死狐悲之感,所以會 且喜且哀之 劉邦對韓信之死感到開心是對的,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