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朱棣在靖難成功之後要五次親征蒙古

2022-01-19 06:07:30 字數 5908 閱讀 8410

1樓:匿名使用者

「靖難之役」後,朱棣成功奪取了侄子朱允炆的帝位,不過後世卻並沒有過多在意他的「篡位之舉」,反而稱讚其為「永樂大帝」。朱棣的主要功績有:編修《永樂大典》、鄭和下西洋、收復安南、五徵漠北。

尤其是五次親征漠北,深受後世表贊。自古以來,帝王親征本不多見,朱棣也成為歷史上唯一一位親征至長城以北的皇帝,讓其聲望倍漲。

2023年8月12日,朱棣在班師回朝的途中,病逝於多倫之北的榆木川。五徵漠北,五戰五捷,成為後世誇耀朱棣文治武功的重要宣傳材料。但是,和這一連串勝利不相符的是,明朝在朱棣執政時期對塞外的控制力不但沒有加強,反而還不如朱元璋時期。

以至於僅僅25年後的「土木堡之變」,連皇帝明英宗都被蒙古人俘虜了。

縱觀五次親征蒙古,明朝並沒有取得決定性勝利,朱棣親率的數十萬大軍,雷聲大雨點小,被草原鐵騎溜了個結結實實,追不上打不著,數十萬明軍無功而返。反倒是明朝方面為了這五次御駕親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讓明朝吃了大虧。既然如此,朱棣為何還要連續五次親征蒙古?

朱棣勇武剛毅、好大喜功.每次出征,前呼後擁,極盡排場。不管出征有沒有取得實質性的結果,都會被歌頌一番,「威德所加,不遠過漢高哉?

」「乘輿所至,蓋漢武唐宗所不到者。」這些誇讚讓朱棣沾沾自喜,難以自拔。

他急需要一些「壯舉」來粉飾自己,讓史書能夠盡量留下自己的豐功偉績。正如唐太宗李世民那樣,用「貞觀之治」來掩飾自己的「玄武門之變」。朱棣所做出的貢獻不言而喻。

只是五徵漠北這件事,只能說是展現了朱棣的雄才大略和軍事天賦.

2樓:

因為當時蒙古離中原還是很遠的,而蒙古的勢力又比較大,經常騷擾邊境。所以朱棣為了震懾四方就親征蒙古。

3樓:莫莫洛

朱棣想要當千古一帝,在靖難成功後,他也是越戰越勇,再加上當時的蒙古經常騷擾中原,朱棣五次親征也是情有可原的。

4樓:啊大倩啊

我認為朱棣要5次親征蒙古是因為在統一了中原以後,他擔心蒙古突起,蒙古處於邊遠地方,對中原有很大的威脅性,所以朱棣想要徵下蒙古。

5樓:匿名使用者

各朝的皇帝都有乙個共同的目標,就是為了鞏固統治而努力,明朝朱棣也是如此。為了能夠更好平定蒙古,蒙古離中原較遠,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去維護蒙古的統治,因此在靖難成功之後也需要五次親征蒙古。

6樓:閃開我快**了

朱棣親征蒙古是想能振奮軍心。更是因為他認為蒙古是心腹之患。他擔心蒙古會突然暴動,影響中原,影響他的統治。

7樓:蘭惠心

這就是傳說中的越戰越勇,朱棣想成為千古一帝,他就要有非常多的功績。靖難只是其中的一項,親征蒙古可以增加他的功績。

8樓:科學並不難

朱棣自己實力很強,他想要征服蒙古。奈何蒙古一直打不下來,讓他很是受挫,為了彌補自己的遺憾,就一直攻打蒙古

9樓:虎哥叨娛樂

朱棣之所以要征戰蒙古,一是想要提高他的功績,讓別人畏懼他;二是想要擴大國家版圖,讓國家更加強盛;三是因為蒙古不好攻打,怕將來會成為他的強勁敵人。

10樓:無崖子生活達人

對於他在成功之後之所以去打蒙古,主要是為了避免這個蒙古的崛起,所以才會這麼做的呀。

畢竟這麼做,以後就能夠一定的遏制他們的這個勢力。

11樓:情感導師墨無憂

我覺得朱棣親征蒙古,很大原因是為了做出更大的政績,而他本身的軍事能力和戰術策略也是槓槓的,至此,皆大歡喜的事情,也就動手去做了。

朱棣為何要在「靖難之役」後五次親征蒙古?

12樓:大朋友不是很大

「靖難之役」後,朱棣成功取代朱允炆的位置,但是對於其他人來說,朱棣是屬於篡位,但是後世卻稱讚他為「永樂大帝」,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稱讚,與朱棣本人親自率軍五次征討蒙古有著很大的關係。朱棣五次親征蒙古是歷史以來,唯一一位親征至長城以北的皇帝,這讓朱棣的聲望倍漲。

雖然朱棣五次親征蒙古,但是都沒有取得很大的成效,而且對國立消耗十分巨大。他之所以這麼有以下原因。首先,朱棣的皇位時篡位而來的,典型的來路不正,一般篡位來的後人都不會有太好評價,朱棣想通過做出一些事蹟來掩飾自己篡位這件惡劣事蹟。

第二,這和朱棣本人的性格有關,朱棣這個人虛榮心很強,喜歡聽別人的誇獎,所以朱棣不管征討蒙古有沒有成效,但這肯定是一件偉大的事情,值得後人讚頌的事情,所以朱棣決定這樣去做也是為了讓自己名垂千古。第三,當時的北方蒙古殘餘勢力經常騷擾明朝邊境,朱棣對此深感痛恨。

第四,朱棣繼位後害怕其他塞王會像他一樣奪取自己的政權,就想實行削藩,但是他不敢直接這麼明目張膽的進行,得找個藉口。朱元璋當時在邊境分封藩王是為了抵禦外敵入侵,所以朱棣親征也是向那些大臣展示一下自己可以抵禦外敵入侵,不需要藩王的存在。所以後來,藉機撤了邊境的這些藩王。

13樓:職場湯達人

畢竟他這個皇帝,總有點名不正,言不順的感覺,所以親自出征,可能也是為了乙個美名吧。

14樓:注孤生

因為蒙古人驍勇善戰,朱棣害怕以後蒙古人對他的皇位有所威脅,所以決定御駕親征。

15樓:earth魔術

古代帝王親征,一是為了鼓勵士兵,二是為了體現自己的能力,帶兵打過仗的皇帝,就是有軍功的皇帝!

16樓:請放開丶

因為他認為蒙古一定會在以後要侵犯,要去進攻中原,所以才會五次親征蒙古,要滅掉這個隱患。

17樓:高中黃老師

因為他覺得蒙古這個國家遲早回來進犯的,所以他五次親征蒙古,就是想滅掉這個禍患。

18樓:吃瓜群眾你是嗎

因為他想要給蒙古國一些教訓,而且蒙古國的士兵實在是太過強悍,所以才會御駕親征,為自己的士兵打氣。。

19樓:淘淘愛文化

因為朱棣知道自己的皇位來得名不正言不順,所以他想做一些事情來改變大家對他的想法。

20樓:雷子說歷史

我感覺一方面是朱棣可能覺得蒙古我這個地方對他的威脅是比較大的,有著巨大的唯一寫吧。

21樓:職場沐川

可能蒙古這個地方對他構成威脅了,他必須要先了解一下,然後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

22樓:蘇蘇we蘇蘇

要打乙個國家肯定是這個國家會對他產生甚至是已經產生了某種比較強大的威脅,不得不除。

靖難之役後,朱棣為何要五次御駕親征蒙古呢?

23樓:娛樂也優雅

朱棣在成功奪取了朱允炆的帝位之後,並沒有被後人過多的指責他篡位的舉動,而他還被後世稱之為「永樂大帝」。其實朱棣為明朝做出了很多的貢獻,但是為什麼靖難之役後,朱棣要五次親征蒙古呢?

這五次都是什麼情況呢?其實早在朱元璋在位時期,蒙古外患就一直沒有得到解決,只是朱元璋考慮到民生凋敝的問題,並沒有去討伐蒙古邊患。

而到了朱棣在為時期,最開始朱棣也想要採取懷柔政策,可是在永樂七年的時候,東蒙古的首領處決了明朝使者,緊接著又殲滅了明朝的十萬大軍,這才讓朱棣決定必須要討伐蒙古。

可是朱棣的這五次親征,雖說場面非常巨集大,但是每次都是小有成績的回來,為何會如此呢?畢竟明朝大軍對蒙古地形並不是很了解,再加上出征需要帶很多的糧草,討伐蒙古軍,就要做好長期作戰的準備,加上對地形的不了解,蒙古軍雖說從兵力上打不過朱棣,可是他們會一招就足以解決這個問題,那就是「貓捉老鼠」。

每次出征,朱棣到了蒙古總是找不到蒙古軍的蹤跡,總是只能夠消滅一小部分兵力,所以蒙古大軍並沒有被他一舉殲滅。一直到朱棣去世,都沒有將這股蒙古軍力量消滅掉。

所以,雖說起來是五次親征,但實際上每次都是撲了個空,也算是屢敗屢戰的一種情況。之所以會被後人一直歌頌,是因為朱棣本身好大喜功,對於五次出征這件事也是需要烘托出場面,好讓世人歌頌的。

24樓:情感導師墨無憂

因為朱棣本身也是驍勇善戰的。這個御駕出征,一方面是鼓舞士氣,另一方面則是自身能力過硬,這真的是乙個厲害的角色呢。

25樓:餘量不足

因為朱棣他得到皇位的方式是不正當的,所以他要用一些軍功來穩固自己的地位,讓別人對他產生認可,所以才要御駕親征呀。

26樓:he**en珍珠糖

朱棣御駕親征只是為了收穫讚美,和百姓對他的民心。而且征戰蒙古也算是他們經常幹的事情,所以御駕親征五次也沒有很大的成效。

27樓:蘭惠心

朱棣想名垂青史啊,御駕親征多帥啊,既可以證明他的能力,又可以帶動士氣,還可以讓他滿足他的慾望。

28樓:王先森的水果派

首先整個明朝都在不遺餘力的去親征北元政權,而且我們知道朱棣不是正統即位,就借助戰爭轉移矛盾,進行親征蒙古,建立威名。

29樓:我是

因為他不是太子,所以這個皇位是很受非議的,他這樣做一方面可以鼓動軍心,另一方面俘獲民心,乙個皇帝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援是不行的。

30樓:小光頭呀

朱棣所繼承的皇位並不是自己的,他自己也不是太子,所以他想要得到民心就必須要自己拿出一些實力出來證明自己。

31樓:神話忍愛

朱棣得位不正,不是正統的繼位,他急需要一些「壯舉」來粉飾自己,讓史書能夠盡量留下自己的豐功偉績。正如唐太宗李世民那樣,用「貞觀之治」來掩飾自己的「玄武門之變」。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皇帝之一,朱棣所做出的貢獻不言而喻。

只是五徵漠北這件事,只能說是展現了朱棣的雄才大略和軍事天賦,但對大明王朝而言,除了勞民傷財以外,又能有何實質意義?

32樓:偷回憶的壞蛋

朱棣勇武剛毅、好大喜功,喜歡用豐功偉績來粉飾自己。每次出征,前呼後擁,極盡排場。不管出征有沒有取得實質性的結果,都會被歌頌一番,「威德所加,不遠過漢高哉?

」「乘輿所至,蓋漢武唐宗所不到者。」這些誇讚讓朱棣沾沾自喜,難以自拔。

還有乙個原因是朱棣得位不正,不是正統的繼位,他急需要一些「壯舉」來粉飾自己,讓史書能夠盡量留下自己的豐功偉績。正如唐太宗李世民那樣,用「貞觀之治」來掩飾自己的「玄武門之變」。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皇帝之一,朱棣所做出的貢獻不言而喻。

只是五徵漠北這件事,只能說是展現了朱棣的雄才大略和軍事天賦。

「靖難之役」後,朱棣為何要五次親征蒙古?

33樓:

靖難之役」後,朱棣為何要五次親征蒙古?朱棣勇武剛毅、好大喜功,喜歡用豐功偉績來粉飾自己。每次出征,前呼後擁,極盡排場。

不管出征有沒有取得實質性的結果,都會被歌頌一番,「威德所加,不遠過漢高哉?」「乘輿所至,蓋漢武唐宗所不到者。」這些誇讚讓朱棣沾沾自喜,難以自拔。

1、第一次出征:

永樂八年,朱棣親征漠北。這次的戰果尤其尷尬,原因為在二月班師出征,但是過去了三個月都沒遇見本雅失里漢的軍隊,五十萬大軍像是在草原旅遊一樣。一直到五月初才獲「數千蒙古人以及羊馬糧草」,歷時五個月就草草的完成了第一次出征。

2、第二次出征:

永樂十二年,朱棣進行了第二次出征漠北。蒙古的瓦剌部發展過快,對明朝形成了威脅。明朝大軍在圖拉河是用大炮重創了瓦剌的部隊,最後雙方進行了大規模的激戰,死傷無數。

瓦剌部重創之後被同樣狼子野心的阿魯臺部同並。

3、第三次出征:

阿魯臺在勢力壯大之後開始派兵侵犯明朝的邊境。永樂二十年,朱棣三次出征漠北。阿魯臺部與明軍正面作戰,在明軍進入蒙古之前,阿魯臺就率領部眾逃之夭夭了,朱棣的大軍僅僅是殺賊數十人變班師回朝了。

在朱棣的第四和第五次主政漠北的戰役中,我們知道實際上明軍並沒有缺的決定性的勝利,反而是被蒙古軍隊牽著鼻子走,找不見追不上,以致往往無功而返。對明朝來說這五次出征漠北對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都是很大的消耗。

為什麼朱棣能在「靖難之變」中取得勝利,奪位成功

第一 朱棣是朱元璋 馬皇后的兒子,老朱家的人,且是嫡子,而且當時朱元璋的嫡長子朱標 次子秦王朱樉 三子晉王朱 先後去世,故朱元璋四子朱棣不僅在軍事實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為諸王之首,有資格當皇帝,很多 牴觸心理不強 第二 朱棣就藩燕京北平,之後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曾招降蒙古乃...

假如朱標能活到登基削藩,朱棣還能「靖難」成功嗎

如果朱標能夠多活一年幾年的,也許就沒有後來的朱棣登基之事了。朱標比朱棣更適合當乙個好皇帝,但沒辦法啊英年早逝。朱彪其實比朱蒂更適合當皇帝,如果他能夠活到登基削藩的話。近靖難不一定會成功 我覺得朱棣還是可以的,因為朱棣他的能力確實是比朱標要強的,不過可能需要更長時間的乙個謀劃 朱彪會繼承蒙元政策 削掉...

朱棣篡位成功後,為何要捨棄富庶繁華的南京,而將都城遷往北京

到底叫點什麼好 明成祖朱棣將國都遷往北京,基本都是為了江山社稷著想。正是由於朱棣將當時的國都從南京遷到了北京,才逐漸將明朝鞏固了起來。在當時明太祖朱元璋也想過遷出南京,但是由於朱元璋當時受到了很多阻礙,以至於到死都沒有遷都成功。遷都大業終於在明成祖朱棣的在位時完成了,到明宣宗朱由基在位之時,將北京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