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都城由西向東遷移的原因

2022-01-10 10:34:47 字數 4797 閱讀 9572

1樓:匿名使用者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歷朝歷代的遷都不勝列舉,但學術界公認的著名的遷都卻只有八次。

(1)西元前14世紀,商王盤庚把都城從淹(山東曲東)遷到殷(河南安陽西北);

(2)西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從鎬京(今陝西西安)遷到洛邑(今河南洛陽);

(3)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拓拔巨集把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到洛陽;

(4)2023年宋金議和以後,金海陵王完顏亮把都城從會寧(今黑龍江阿城縣南)遷到燕京(今北京),改名中都;

(5)2023年,元世祖忽必烈把都城從上都開平府(在北京以北約300公里)遷到燕京,改名大都;

(6)2023年,明成祖朱棣把都城從應天(今江蘇南京)遷到北京;

(7)後金奪取了遼東大片土地後,2023年努爾哈赤把都城從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遷到瀋陽;

(8)2023年,清軍入關進占北京,清順治帝把都城從瀋陽遷到北京。

一、中國古代著名遷都的原因

1、商王盤庚遷殷的原因

(1)殷地的土地比較肥沃,自然環境和現在的都城淹比起來,無論是建設都城還是發展農業生產,都會比現在的情況要好。(2)抑制奢侈,倡導節儉,藉以緩和階級矛盾。太甲以後,商朝歷代的君主和奴隸主貴族們,過著腐化的生活。

奴隸和奴隸主之間的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奴隸們不堪忍受折磨大批逃亡。而遷都以後,一切都得從頭做起,王室、貴族將會受到抑制,這樣階級矛盾就可以得到一定的緩和。在《尚書·盤庚》中記載了盤庚對臣民的演說詞,將遷之時,盤庚指責貴族中有貪求財富的亂政官吏,既遷之後,他又告誡官吏不要積聚財物,應施惠於民。

(3)通過遷都鎮壓異己,鞏固王位。商代前期,對王位紛爭十分激烈,造成的直接後果是商王的權威削弱和貴族的勢力膨脹,通過遷都可以改變貴族優勢,削弱貴族實力,是商王的慣用措施。據《尚書·盤庚》記載,盤庚遷都時的阻力主要來自貴族,盤庚利用「天命」和「先王」兩面旗幟對反對的貴族發出威嚴警告,遷都後進一步強調,不管與商王血緣關係的遠近,遭罪者處死,立功便封賞。

(4)有些小國和少數民族起來反叛,遷都可以避開那些叛亂勢力的攻擊,都城比較安全,外部的干擾少了,統治就可以穩定很多。

2、周平王遷都洛邑的原因

(1)原來的都城鎬京,經犬戎之亂後,殘破狼藉。西元前770年,少數民族犬戎攻破鎬京,經大肆掠奪後,一片狼藉,無以成都。(2)為避開犬戎,擺脫困境。

鎬京已處於西北戎人的威脅之下,而周朝兵力又不強,遷都實為躲避少數民族「戎人」的侵襲。

3、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的原因

(1)從軍事上來看,為了避開來自北方少數民族的侵擾。北魏原來的都城平城地理位置偏於北方,既易受到北方少數民族的威脅,又不利於對整個北方的軍事控制,同時不利於加強北魏對中原地區的管轄和治理。(2)從經濟上來看,為了解決都城糧食**的嚴重匱乏問題。

平城地方寒瘠,雖然從398年定都平城至遷都洛陽之時已有百年歷史,農業也有所發展,但糧食產量遠不夠**軍需和不能滿足都城人口的需要,再加上無水路漕運之便,從外面運入糧食也困難,要解決糧食問題,就需要遷到農業發達、運輸方便的地區。(3)從政治上來看,一方面為了鎮壓中原地區日益頻繁的武裝暴動;另一方面為了實現統一全國大業的需要;再一方面為了擺脫平城地區鮮卑貴族盤根錯節的勢力網,削弱他們對政治的影響力,尤其是盡快擺脫已故馮太后的陰影,不讓馮太后的勢力繼續左右政局。(4)從文化上來看,北魏雖然實現了北方的區域性統一,但民族之間存在著嚴重隔閡,文化衝突劇烈,不利於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改變鮮卑民族的舊俗,深化改革,使北魏王朝以華夏正統的姿態雄踞中原,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

(5)而洛陽是歷代帝王建都立業之所,也是漢文化積澱深厚之地,遷都洛陽不僅有利於鞏固前期改革的成果,還有利於進一步推行深層次的改革。洛陽曾是多個漢族王朝建都之地,孝文帝要通過遷都洛陽取得漢族地主認可的正統地位。在加上當時的洛陽已很繁榮。

4、金遷都燕京的原因

完顏亮,本名迪古乃,系金太祖之孫,宗幹的第二子。金熙宗末年,他秘密聯絡了駙馬等人發動宮廷政變,在宮殿刺殺了熙宗,登上皇帝寶座,史稱海陵王。繼位後,為鞏固政權,進一步加強**集權制,進行了一系列激烈的政治改革。

為統一江南,加速全國的封建化過程,更好地學習中原地區先進的經濟、文化,便將金國的政治、軍事、經濟中心從今哈爾濱地區移向燕京(今北京),這就是金代史上的"海陵南遷"。貞元元年(1153)三月遷都燕京,下詔改燕京為中都,府曰大興,汴京為南京,中京(內蒙古昭盟寧城縣大寧城)為北京,上京會寧府,東京遼陽府,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北京作為全國首都即從金代開始。

(1)金統治者為了鞏固統治。金滅北宋後,與南宋劃淮河——大散關為界,占有中國北部的疆土,所轄地域廣袤,而首都卻偏於東北一隅,物資運輸與公文傳遞多有違誤,使節往來也艱於行旅,致使政令無法及時暢達內外。(2)海陵王為了確保自己的皇位。

海陵王完顏亮殺兄(即金熙宗)奪得皇位,而上京會寧府的宮殿樓閣、佛寺道觀、市井街巷,無不留有金熙宗風行君主制的痕跡,上京皇族的懷舊和睹物思人,極容易形成一呼百應的政治氣候,給海陵王帶來滅頂之災。因而海陵王想通過遷都,通過分化、分治、溶化的過程來達到完全解除女真皇族的組合力與反抗力,來確保皇位。

5、元世祖忽必烈遷都燕京的原因

(1)為了削弱反對派的勢力,擺脫反對派的牽制。一方面,忽必烈即位為大汗,並未按蒙古慣例,經「庫里爾臺大會」推舉,而是憑實力自立,很多貴族不擁護他。另一方面,忽必烈自2023年受命統治漠南漢地以來,針對漢人地區的特點,重用漢人,實行漢制,觸犯了蒙古貴族頑固派的利益,很多貴族反對他,甚至發動過武裝叛亂。

他決定以遷都來削弱反對派的勢力,擺脫反對派的牽制。(2)統一全國的需要。當時在中國北方,從金國手中奪得的疆土需要就近統治,在中國南方,對南宋政權尚有待於征服。

(3)燕京優越的地理位置。「幽燕之地,龍蟠虎踞,南控江淮,北連朔漠,欲經營天下,駐蹕之所非燕不可。」可見,燕京的地勢水土,遠勝於蒙古草原。

6、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的原因

(1)北京地理條件優越。北京「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南襟河濟,北枕居庸……關口上下百十,而居庸、紫荊、山海、喜峰、古北、黃花鎮險厄龍著。會通漕運之利,天津又通海運,誠萬古帝王之都。

」(2)北京是明成祖朱棣經營多年的根據地。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取代了侄子建文帝之前,北京是他的燕王封地,其親信、勢力也大多集於此地。遷都北京可以擺脫南京反對派舊臣的牽制。

(3)為了加強北方的軍事防禦力量。當時盤踞在漠北的蒙古各部,屢屢騷擾明朝邊境,給明朝造成最大的威脅。以南京為都城來應付蒙古勢力捲土重來的嚴重威脅,必然有鞭長莫及之危險。

而北京地處北方咽喉要地。遷都北京,實行「天子戍邊」,既可以加強對蒙古的防禦和抗擊,又可以加強對東北和西北地區的管理和控制。

7、努爾哈赤遷都瀋陽的原因

(1)從軍事上來看,瀋陽在當時所處的戰略地位重要,「瀋陽四通八達之處,西征大明從都兒鼻渡遼河,路直且近,北征蒙古三日可至,南征朝鮮自清河路可進」。(2)從經濟上來看,瀋陽及附近能夠滿足都城人口的需要。「瀋陽渾河通蘇蘇河,於蘇蘇河源頭處伐木順流而下,材木不可勝用,出遊打獵山近獸多,且河中之利亦可兼收矣」。

(3)從軍事上來看,當時遼東、遼西形勢嚴峻,為爭取戰略上的主動而被迫遷都瀋陽。努爾哈赤佔據遼東之後,後金的八旗軍民隨之移居此地,與當地漢族雜居。遼東漢民逃亡、抗爭、暴動持續不斷。

明朝軍隊袁崇煥等將的率領下也「將興師大舉」,同時邊外的蒙古各部也在伺機而動。這些都對努爾哈赤構成極大的威脅。

8、清順治帝遷都北京的原因

(1)優越的地理位置。燕為「京都之首選」已成不刊之論,時人皆稱京師「誠萬古帝王之都」。(2)實現統一全國的大業。

(3)鞏固統治的需要。總之,清定都北京的原因與金、明、元大體相同。

二、中國古代都城遷移的規律性認識

1、都城遷移的趨勢:中國古代王朝的都城總體呈現出由西向東發展的趨勢:西安——洛陽——開封——北京。

其間,在少數民族政權入主中原後,漢族政權的都城又出現由北向南遷移的傾向。具體說來,從夏朝到北宋,都城一般都建立在中原地區,都城的遷移呈現出由西向東的趨勢:西安——洛陽——開封。

從南宋到清朝,都城完全離開中原移到臨海地區,都城的遷移出現由北向南,而後又由南向北移動的趨勢:杭州——南京——北京。

2、都城遷移的一般原因:(1)黃河流域生態平衡遭到破壞是根本原因。(2)經濟中心的東移或南移是直接原因。(3)軍事、政治鬥爭中心的東移或南移是重要原因。

3、幾點認識:(1)考察中國古代都城的遷移,不難看出其蘊涵的經濟、文化和政治特點。因為都城是一定時期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的標誌。

(2)古代都城一般都會遷到經濟發達、交通方便的地區,以便取得所需要的糧食和物資。歷代王朝遷都的標準基本是一致的,誰也不會把首都遷到偏遠的貧瘠地區去。(3)在中國古代生產力落後的情形下,政治、經濟、軍事(國防)是決定都城遷移的首要因素。

後期,隨著運輸系統的改善,經濟的因素則退居次席。

2樓:匿名使用者

氣候原因和戰爭原因,我國西部經過長久的開發,大部分已經沙漠化,植被被破壞得較為嚴重,由於東部和南部的開發較晚,氣候相對於較好一些,更加適合經濟的發展。西部經常受到西邊和北邊(主要是北邊)的少數民族入侵。

3樓:沙彌小小

氣候原因,因為就我國而言東邊的氣候相對而言要好一些,更適合經濟的發展。

戰爭的原因,由於多次的戰爭的破壞,相對而言西部和北部的人口**就比較的大,經濟在一定的程度上都受到了影響。

作為早期城市發展的區域,西部和北部的地區植被破壞比較的嚴重,無法適應人口過多的增長。

4樓:匿名使用者

西部荒漠化嚴重。東部成為經濟中心

中國古代都城由西向東遷移的原因?

5樓:遊宜修

因為歷史發展的需要,古代都城東移存在不同的原因,也並非定律,以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的都城為例。

依據五大古都變遷的軌跡,可以看到,西安、洛陽、開封三個古都成橫線排列在我國中部,恰好都在渭河一黃河南岸,是古代中原的腹心地區,而北京、南京兩個古都則成縱線,排列在我國東部,位於古代中原的邊緣。如果以時代加以區分,位於中原腹心的三個古都建都時間在北宋以前,相當於我國封建社會的前期,位於中原邊緣的北京、南京建都在元明清,恰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後期。慢慢

秦朝中國古代都城咸陽,在今的地理位置是那裡

縱橫豎屏 古代咸陽是今天的陝西咸陽。咸陽,陝西省地級市,是中國首個封建王朝 大秦帝國 的都城,位於陝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嵕山亙北,山水俱陽,故稱咸陽。咸陽東鄰省會西安,西接國家級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西北與甘肅接壤。轄2區2市9縣,總面積10189.4平方公里 其中644.56平方公...

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趨勢的原因,中國古代賦稅制度演變的主要趨勢說明了什麼?變化的原因?對歷史發展的影響?

骨頭 囧 歷史的進步 時代的發展 秋驪蒼清婉 http www.kjtdw.com software catalog68 976.html 中國古代賦稅制度演變的主要趨勢說明了什麼?變化的原因?對歷史發展的影響?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特點或變化趨勢是什麼 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變,發展趨勢,和說明的問題 ...

中國古代化學沒有發展成近代化學的社會原因是什麼

中國歷代都輕視科學技術,許多化學技藝被視為 奇技淫巧 不登大雅之堂。這些社會因素對化學發展的阻礙往往比中國化學本身的弱點更嚴重。蔡倫 葛洪 李時珍的歷史貢獻分別是什麼?為什麼中國古代化學沒有發展成為化學?蔡倫,中國 四大發明 中造紙術的改進者,影響人類歷史程序的100名人 人類有史以來最佳發明家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