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朝的宦官威脅不到皇權,明朝宦官為什麼沒有威脅到皇權?

2022-01-05 17:36:54 字數 5681 閱讀 2977

1樓:再見理想

答案是明朝宦官沒有兵權。

也許人們會非常驚訝:明朝宦官不是有兵權的嗎?他們可以監軍,坐在中軍帳的最中間的寶座上,口銜天憲,穿公侯服,誰敢不聽指揮呀?

的確,明朝的宦官可以監軍,其差遣叫監督軍務;而且軍中排座次,鎮守太監居中,總督居左,總兵居右;但是,這只能說明宦官是皇帝特派員,有地位,但不等於有軍事指揮權。地位和權力並不是一回事。

明朝的確有過宦官指揮軍隊作戰的歷史紀錄,比如鄭和下西洋的時候,部隊歸其指揮。正統十四年,王振統領京軍幾十萬同瓦剌作戰;同時大同鎮守太監郭敬指揮鎮兵與瓦剌作戰。天順年間大宦官曹吉祥總督京軍三大營。

曹吉祥謀反時,策劃其侄曹欽領著500親信往宮裡進攻,他自己領著禁軍在宮裡響應。從平叛過程來看,明英宗雖然是倉促得到訊息,卻立刻召集部隊把曹吉祥逮捕了。值得注意的是,馬上就要採取行動了,曹吉祥身邊卻沒有部隊;可見,他和自己的部隊並沒有緊密地聯絡。

顯然,明英總隊有兵權的宦官採取了防範措施。此後長期以來不見宦官統率軍隊。天順元年九月廣西鎮守宦官朱詳請求統率胡光、貴州官軍,遭到了明英宗的拒絕。

(《明英宗實錄》卷282台灣**研究院1963版6054頁)可見土木之變以後,明朝皇帝取消了鎮守宦官的作戰指揮權。明武宗寵信宦官,為了平定安化王叛亂,任命太監張永總督軍務,有指揮作戰之權,但張永並沒有行使指揮權,真正行使指揮權的人是提督軍務的文官楊一清。為了平定劉

六、劉七,明武宗任命太監谷大用總督軍務,但實際行使最高指揮權的人卻是提督軍務的文官陸完。此後,明朝皇帝再也不曾任命宦官指揮作戰。畢竟土木之變的慘敗給明朝統治者留下的教訓是深刻的。

由於此種原因,明朝皇帝給與宦官的軍事權力只限於對軍事指揮官的監察和對軍隊動向的監視,而不允許他們指揮作戰,更不允許他們負責軍隊的平時管理。手裡沒有軍隊,怎能把皇帝玩弄於股掌之中呢?由於此種原因,他們的軍權無法和東漢的十常侍相比,更到不了唐朝的觀軍容使和左右神策軍護軍中尉的程度。

天順年間廣西宦官朱詳奏請帶兵不成,又奏請廣西原總兵調離後以副總兵繼任,明英宗又沒有批准,其目的是防止宦官在軍隊裡培植個人勢力。可見明朝在軍權行使上對宦官的防範之嚴。

明朝軍權其實掌握在文官手裡。**直屬部隊從明景帝開始就歸文官擔任的兵部尚書指揮,地方各支部隊最高指揮權屬於總督、巡撫和兵備道。守衛宮廷的部隊總是由皇親國戚掌管,又經常輪換。

這其實是皇帝用文官手裡的兵權制約宦官的最高行政權。同時,宦官用皇帝授予的最高行政權壓制文官的行政權。二者互相制約,誰也不能取得皇帝的地位。

這就使皇帝雖然不理朝政,卻高枕無憂,實現了歷朝皇帝夢寐以求也求不到的垂拱而治。

明朝不是沒有廢除宦官理政的機會。王振死後,明英宗遜位不久,陝西臨洮府同知田陽請只令監軍內臣隨將討賊,不許擅專兵權,明景帝說:「朝廷委任內臣,各處鎮守備御監軍行事,皆是祖宗舊制,不可更改。

」(《明英宗實錄》卷187台灣**研究院1963版3805頁)為了自己和子孫浪蕩公子一樣地治理天下,明朝皇帝雖然對宦官進行了限制和防範,卻以祖制不可更改為名,叫他們繼續理政。作為既得利益者,叫他們放棄這種好處,實在太難了。

2樓:匿名使用者

如果你已經知道,那就當我是下面一段是廢話。

明仁宣之末,閣權坐大,為避免皇權旁落,開立了內書堂(專供太監讀書的地方),道明中期以後,內權制度已經非常完善了,對政治有影響的主要是 司禮監 和 御馬監。掌印的都必須是太監。 其中司禮監尤為重要,司禮監設 掌印太監一名,負責管理皇帝玉璽,秉筆太監一般為4名,負責將折張和奏水中的重要內容提出來方便皇帝閱讀理解,還負責幫皇帝草詔。

從這裡已經不難看出了,司禮監之所以如此權勢滔天,是因為他們就是皇權的延伸,但是一旦聖眷衰落,要殺要刮不過一紙詔書罷了。 說到底他們的權力不過在皇宮裡,影響力看似極高,其實一旦失去皇帝,他們什麼都不是。

3樓:tan流水

因為明時期皇權高度集權 而且士大夫掌握了國家的行政大權 百姓民眾對皇權和士大夫都非常的認同!

4樓:傑克紐約

因為明朝皇權高度集中,宦官的權利是受到皇帝的寵信而獲得的,一旦皇帝將其權力收回,宦官什麼都沒有。

5樓:fly的丸子

首先因為他們身份特殊,大多並沒什麼文化很多不識字的。其次宦官權利再大他們沒有軍權,皇帝不過是利用他們制約大臣回歸皇權而已,當失去皇帝的寵信後皇帝想要除掉他們很容易

6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宦官心中永遠的痛 就是那可以看到摸到就是不能用的寶貝 還有就是本來宦官入宮都是小的時候 沒有文化 看到的無非是金錢和所有能拿到金錢的 是屬於野心勃勃 但沒有長遠見識的一群最底層的有權有勢者

7樓:總是尋常

明朝時,三權分立,皇權,相權,宦權互相角力,一方強大都會被制約,最主要的是皇帝一紙文書就可以把宦官趕回去,就這麼簡單。

8樓:護航小牛

皇帝寧願把權力交給聽話的人,而宦官只是需要證明自己,還比較聽話,因為他們明白權力是皇帝給的

9樓:腓特烈五世

因為他們做不了第一

他們如果篡權,那就是公敵,會給那些清流士大夫們乙個合理合法討伐他的機會

10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宦官的權力只是皇權的延伸,宦官只是皇帝實現自己統治的工具。除依靠暴力推翻前朝統治外,古代皇權講求正統性。宦官只是皇帝的一條狗,達到皇帝的目的後就會被烹掉。

11樓:鶴頂紅

你要明白一點當時的軍權在皇帝手中,宦官當權只是皇帝為了調和朝中的黨爭的工具而已

12樓:匿名使用者

明代皇帝都很精明,都是些小事糊塗,大事不馬虎的

13樓:黯淡的落幕

宦官就如同女人一樣,必須有所依附。他可以把皇帝給玩死,但不可能自己取代皇位,他還得立下乙個皇帝,道理很簡單。而外廷那幫**親戚門生遍布天下,宦官最多收點養子,裙帶關係相比來說要少得多。

再牛的宦官他也不是正常男人,和女人一樣與當時倫理價值觀不和,到現在你也能看出來女性當權派的稀少,殺傷力比權臣、外戚少多了就。再說很多宦官是皇帝故意為之,養些狗做自己不方便做的事情,到時候把狗一殺換的明君口碑。

14樓:快樂是情人

這個很簡單,宦官掌控的力量是東廠錦衣衛(明成祖朱棣弄出來的),而東廠是專門幫皇帝看著自己的朝中大臣的,換句話說就是皇帝的眼睛和耳朵,再加上皇帝給他們的活是乙個得罪人的活,如果敢反,我相信會有很多人願意為皇帝做這樣的事。再說了,人要是不想要自己的眼睛和耳朵,眼睛和耳朵也沒有什麼反抗的餘地,人最多只是痛苦一下,養幾天就沒事了

15樓:浩渺無敵

以前明朝宮殿進門就有一塊打碑上面寫著「宦官不得干預政事」

16樓:八節天照

明朝仕權極強,內閣統領六部九卿,宦官很難插手朝政;且明朝宦官不像唐朝宦官握掌神策軍、也無力量纂政;而最主要的是明時宦官一切權利都來自於皇帝 ,他們必須通過皇權來鞏固自身,並無外力可藉,一旦皇帝駕崩,宦官的特權就會隨之煙消雲散,因此太監廢皇的事情根本不可行,除非傻的可愛。真可謂「一朝天子一朝宦"啊。

17樓:邊城浪子

簡單來說就是 內閣 司禮監 皇帝 相制約

皇帝的命令需要內閣的支援,皇帝的命令需要司禮監蓋章,很多奏章也由太監批閱

18樓:姚照青

明朝的**集權制度已經發展幾近頂峰,**的架構對於封建社會來說非常完善,為了避免權臣篡權,取消了丞相,權利合理地分配在六部,即使皇帝完全不理朝政,**機構照樣可以運作。所以正德從不上朝,嘉靖,萬曆幾十年不上朝,可是明朝仍然沒有滅亡。換以前的朝代不太可能

所以,太監即使是權奸也不敢輕言廢立,因為六部的權利也是很大的,皇帝、文官集團是分開的兩個權利集團

19樓:趙周

以下說的都有道理,但是我個人都認為那只是乙個表象,就如嘉靖帝迷戀於煉丹成仙,長達十幾年不上朝,但是他的皇權依然如此牢固,為什麼,因為他把 國家命脈支柱財政大權撈得緊緊的,請問沒錢怎麼跳得起來,同時像李芳這樣不可一世的大太監也只不過是他生邊的乙個工具,用他來與二嚴等各種勢力形成抗衡,其實我認為明朝的大多數皇帝表面上看起來無能,其實他們的政治手腕還是高明的。

20樓:匿名使用者

宦官為什麼有權力,為什麼能登上政治舞台,是因為皇帝給了他們權力。

比如太監中最有權力的就是司禮監掌印,秉筆兩個太監,他們實際上就是皇帝的秘書,老闆不發話就算了,一發話,其實秘書真沒什麼權力

太監其實和現在很多領導的秘書很像,不一定受人尊重,權力不小,但是權力都是來自於主子

在明朝,其實控制慾望強一點的皇帝執政時期都沒什麼有名的太監,當然,鄭和不算

明朝宦官為什麼沒有威脅到皇權?

21樓:匿名使用者

答案是明朝宦官沒有兵權。也許人們會非常驚訝:明朝宦官不是有兵權的嗎?

他們可以監軍,坐在中軍帳的最中間的寶座上,口銜天憲,穿公侯服,誰敢不聽指揮呀?的確,明朝的宦官可以監軍,其差遣叫監督軍務;而且軍中排座次,鎮守太監居中,總督居左,總兵居右;但是,這只能說明宦官是皇帝特派員,有地位,但不等於有軍事指揮權。地位和權力並不是一回事。

明朝的確有過宦官指揮軍隊作戰的歷史紀錄,比如鄭和下西洋的時候,部隊歸其指揮。正統十四年,王振統領京軍幾十萬同瓦剌作戰;同時大同鎮守太監郭敬指揮鎮兵與瓦剌作戰。天順年間大宦官曹吉祥總督京軍三大營。

曹吉祥謀反時,策劃其侄曹欽領著500親信往宮裡進攻,他自己領著禁軍在宮裡響應。從平叛過程來看,明英宗雖然是倉促得到訊息,卻立刻召集部隊把曹吉祥逮捕了。值得注意的是,馬上就要採取行動了,曹吉祥身邊卻沒有部隊;可見,他和自己的部隊並沒有緊密地聯絡。

顯然,明英總隊有兵權的宦官採取了防範措施。此後長期以來不見宦官統率軍隊。天順元年九月廣西鎮守宦官朱詳請求統率胡光、貴州官軍,遭到了明英宗的拒絕。

(《明英宗實錄》卷282台灣**研究院1963版6054頁)可見土木之變以後,明朝皇帝取消了鎮守宦官的作戰指揮權。明武宗寵信宦官,為了平定安化王叛亂,任命太監張永總督軍務,有指揮作戰之權,但張永並沒有行使指揮權,真正行使指揮權的人是提督軍務的文官楊一清。為了平定劉

六、劉七,明武宗任命太監谷大用總督軍務,但實際行使最高指揮權的人卻是提督軍務的文官陸完。此後,明朝皇帝再也不曾任命宦官指揮作戰。畢竟土木之變的慘敗給明朝統治者留下的教訓是深刻的。

由於此種原因,明朝皇帝給與宦官的軍事權力只限於對軍事指揮官的監察和對軍隊動向的監視,而不允許他們指揮作戰,更不允許他們負責軍隊的平時管理。手裡沒有軍隊,怎能把皇帝玩弄於股掌之中呢?由於此種原因,他們的軍權無法和東漢的十常侍相比,更到不了唐朝的觀軍容使和左右神策軍護軍中尉的程度。

天順年間廣西宦官朱詳奏請帶兵不成,又奏請廣西原總兵調離後以副總兵繼任,明英宗又沒有批准,其目的是防止宦官在軍隊裡培植個人勢力。可見明朝在軍權行使上對宦官的防範之嚴。 明朝軍權其實掌握在文官手裡。

**直屬部隊從明景帝開始就歸文官擔任的兵部尚書指揮,地方各支部隊最高指揮權屬於總督、巡撫和兵備道。守衛宮廷的部隊總是由皇親國戚掌管,又經常輪換。這其實是皇帝用文官手裡的兵權制約宦官的最高行政權。

同時,宦官用皇帝授予的最高行政權壓制文官的行政權。二者互相制約,誰也不能取得皇帝的地位。這就使皇帝雖然不理朝政,卻高枕無憂,實現了歷朝皇帝夢寐以求也求不到的垂拱而治。

明朝不是沒有廢除宦官理政的機會。王振死後,明英宗遜位不久,陝西臨洮府同知田陽請只令監軍內臣隨將討賊,不許擅專兵權,明景帝說:「朝廷委任內臣,各處鎮守備御監軍行事,皆是祖宗舊制,不可更改。

」(《明英宗實錄》卷187台灣**研究院1963版3805頁)為了自己和子孫浪蕩公子一樣地治理天下,明朝皇帝雖然對宦官進行了限制和防範,卻以祖制不可更改為名,叫他們繼續理政。作為既得利益者,叫他們放棄這種好處,實在太難了。

為什麼明朝的權宦都不能威脅到皇權

應該在於明代的制度定得好。朱元璋時期,制定了許多制度,包括對宦官干政的嚴厲禁止 廢除宰相 細分兵權等。這些措施無一例外,都是為了加強皇權。而且明代的文官制度非常強大,大臣的力量很強,但也受到許多制約。可以說在明代,皇帝 大臣 宦官三者之間的機制制約是很有效的 皇帝權大,可以打殺大臣,但沒大臣推行不了...

為什麼到了明朝科舉已經不是考明經,進士選拔各個領域的人才,而是開始考八股文只選拔哪些書呆子

因為出了進士科復,很多科目已經沒制有什麼人參加,而且真正有才的人,都參加進士科考試,所謂 四十小進士,二十老明經 朝廷對進士科選拔出來的人才,越來越重視,做官的也是這些人,形成做科舉 進士 做官 科舉的迴圈。其他作為陪襯的科目,不斷弱化,直至消亡。至於八股文,起意是好的,為的是評卷能有統一的標準,沒...

她做了什麼,居然逼得明宣宗成為了明朝廢后的君主

宣宗朱瞻基在位之時,任用賢臣名將,仁政愛民,勵精圖治,使得當時百姓安居樂業,政治清明,經濟得到發展,實現了有名的 仁宣之治 在歷史上頗獲盛譽。不過明宣宗卻是明朝歷史上第乙個廢黜皇后的皇帝。胡皇后不得寵,又因為早期在民間的時候生活貧困,傷了身體。再加上胡皇后沒能為皇帝生下哪怕乙個兒子,膝下僅僅只有乙個...